拒绝格式化的七零一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6:53
如果说我们把80后和90后定义为非主流一代,那么给70一代下定义则是件困难的事情,他们成长时代的独特性,令他们身不由己地成为“过渡”的一代人。置身于这个变化纷繁的时代,我们很难找出70一代太多的共性。

  文/青牧 图/资料

  “生于70年代”幸福吗?这是一个简单却复杂的问题。回顾这代人的成长史,你会看见,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过渡时代,一切都在未明朗的混沌与暧昧之中。

  在70年代生人中,有数字英雄陈天桥、马化腾,也有创业板上的新富;有一步一个脚印的企业中坚,也有游离于体制外的自由职业者;有循规蹈矩的良民,也有我行我素的另类;有人成为时尚的代言,有人回归田园做农民;有人炒股炒房,有人结了婚还没房子,有人结了婚离了,离了又结,有人在寻寻觅觅中让自己成了“剩”。

  如何认识真实的70后一代?生活周刊联合市民信箱进行70后大调查,试图从职业、健康、婚姻、家庭、感情、经济、理想,来描述70后的真实现状。

  梦想照进现实

  对于70一代来说,最痛苦的就是成长时候的理想与成熟之后的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似乎一瞬间,他们就告别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步入不惑之年。有些人也许已经实现梦想,更多的人,却仍然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泥沼中挣扎。

  在别人眼里正处于创作高峰期,1974年出生的作家慕容雪村,却充满焦虑:“我有时会想:都要近40岁了,还一事无成,这混到哪天是个头啊。至于写作,它只是我的工作,不能说明别的什么。”

  慕容雪村用了“逐步堕落”形容70一代,“我和高中同学聚会,他们半句话不离房子车子问题,他们偏离自己梦想,却又身不由己,比如有些同学以前是想做科学家、老师的,现在却成为了房地产公司的老板,虽然我在金钱上没有他们富有,但是我相信我的价值是永恒的。”慕容雪村沉浸在他的梦想中,就如他在自己作品中所写,“我不会让梦想白白死在自己怀中。”

  Luna大学读的是商科,大学毕业后她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拥有一家自己的小店,卖自己喜欢的衣服,她曾一个人背包去西藏,去尼泊尔,但也有60后优良传统,为了让父母放心,她决定放弃自己的梦想,成了一位公务员,“我的内心其实很纠结,爸妈总觉得大学生做个体户,不像话,但是我的小店梦依旧没有褪去,只是将形式悄悄转移到了网上,我生活中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好太太。”

  来自市民信箱对1767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理想的中年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选项中,40.78%的人认为理想的中年生活一定要有稳定和睦的家庭,31.8%的人则认为一定要事业有成、经济宽裕,21.96%的人倾向于没有固定模式,只要自己生活快乐就可以的生活态度,只有4.55%的人选择了自己一个人独立而自由地享受生活,0.91%选择其他。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仇立平告诉记者,理想是这代人比较核心的关键词,开放的时代,赋予了他们对理想的追逐,和80后相比,他们可能相对保守些,但是“保守”并不是一个贬义词,70后的人比80后群体更加理性理想化,更具有社会责任心。

  不做中产的勇气

  如果“三十不立”,股市没赶上,楼市没赶上,事业没沾边,自然你只能哀叹时运不济,埋怨社会太残酷,期盼回到“小国寡民”时代。可是,在无奈中,70年代即将迎来四十不惑,你的人生却充满了更多的困惑。

  慕容雪村曾这样说过,“网络文学对我的影响太大了,让我从一个生活富裕的中产,变成一个无聊的穷鬼。”这么一听,似乎有些不可理解。但紧接着,慕容雪村解释道:“别的人穷不穷我不知道,我自己是挺穷的。我本来可以当个律师或者会计,那样即使发不了大财,生活肯定不成问题。”

  这话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是从一个中产变成穷鬼是需要勇气的,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多元社会和贫富的差距让他们从中拉开了差距,赋予了这个时代年轻人不同的消费观念和金钱的不同理解。

  马文,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事业部经理,1979年出生,虽然来上海近10年,但用他的话来讲他这10年“都是为了上海楼市打工”。话虽这么说,马文还是每月按时还8000元贷款,马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一个月工资去掉贷款,最后只剩5000多元,加上应酬,根本谈不上积蓄,对于未来的保障,他依旧处于弱势。不过,马文这样的消费形式,当初却并没有得到家人认可,即使贷款买房对于目前的80后来说已是毫无疑义的。相对来说,如今35岁以上的白领,大多数还是赶上了楼市大涨前的末班车,一些胆子大的,甚至因此而实现了从温饱向中产的飞跃,徐敏就是这样的幸运儿,1972年出生的她,因为是知青子女没地方住,90年代末期买了上海郊区的房子,几万元的房款大部分是问亲戚借的,她每天花四个小时坐郊区长途上下班。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徐敏时刻关注着楼市动态,抓住关键节点换了几次房子,终于在35岁的时候住到了内环边上,同时还有一套出租的闲置房。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仇立平认为,70后人的童年横跨了文革末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变革的时期,但是当时的开放程度并不高,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体制,其中有很多旧时代计划经济的影子,还有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局限,所以说,75前出生的人当中,不乏消费观念闭塞的,但75后的消费形态就和80后没什么差异了。

  别问我的年龄

  人们都知道询问女孩的年龄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而今在这“时不我待”的年代里,男人的年龄也成为禁区。年龄只是个简单的数字,但是这背后的却是隐藏着一系列的生理和精神困惑。

  华山医院内科医生施小梅告诉记者,据医学观察研究,25岁以后,人体内代谢活力以每10年约7%~8%的几率递减。因此,当人过中年以后,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慢性病就会随之袭来,40岁以后的中年人,各种慢性病发病率就会显著增加。运动还可以使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提高,这样多种慢性病及常见病就不易发生,衰老过程也会大大延长。

  在生活周刊联合市民信箱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每天都精神充沛的人只有9.67%,却有29.29%的人觉得不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对于中年,出版人路金波丝毫没感觉到任何危机,“我现在依旧觉得精力旺盛,我只是希望在步入中年的路上,不要有啤酒肚,有些皱纹,发福都没有问题。”

  在“您在工作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的问卷中,认为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应该可以拿到更多的工资或者升职达到33.96%,是选择最多的,而工作很顺利,没有遇到问题的只占13.42%,

  “每个人对生活的规划不同,工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赚钱的工具,只占我生活的三分之一最多了,当然,工作的责任感我还是有的,这是底线。我倒是对退休后的生活更感兴趣。”Luna告诉记者。

  Luna坦然直率,但是这样的话若是出现在60年代,那就会被人误读为不务正业,那慕容雪村的生活就应该要批判,慕容雪村的生活很简单,属于三无产品,没有工作,没有老婆,没有单位,但这并不让他困惑,“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我的人生目标不是赚多少钱或成多大名,只要能够随心而至,多走几个地方,多看几处风景,多经历一些别人没经历的事情,此生足矣。”

  爱情靠边站

  作家柯云路这样评论70年代人与“80后”的差别:当“80后”说他爱上第三者,“第一他可能比较利索;第二他可能内心冲突比较少;第三他甚至可能比较坦率,‘60后’和‘70后’这两张皮就扯得比较厉害。”柯云路说,“他们也想当好丈夫、好妻子,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在外面花一把,只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柯云路将之形容为“婚姻的两轨制”。

  波伏娃曾写道:“结婚,是社会传统赋予女人的命运。她必须结婚的理由之一是,她必须为社会提供孩子。”但是,70年代的很多女人已经使自己逃离了这宿命。

  在1767位调查者中,20.65%的人觉得自己目前的婚姻状态和婚前预想的完全一样,51.54%的人认为有一点点不一样,18.03%和9.78%受调查者分别认为婚姻和预想的差很多和完全不一样。

  Luna虽然至今单身,但是她对另一半依旧有着美好的憧憬。Luna坦言自己至今单身的原因很简单,要求太高,太理想化,我不会接受单方面喜欢,不论是自己还是对方,我认为这是一种起码的尊重。

  情感专栏作家钱伟认为,不婚或结婚都是人生状态之一种,你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享受不婚,也享受你可能遇上的姻缘。

  相比Luna,马文是幸福的,他曾有过两次婚姻,有两个孩子,结了又离,离了又结,促使他两场失败的婚姻理由很简单,就是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完美永恒的新娘标准,她一定要知书达理,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所以已经步入中年的他一直在寻找那一位,依旧走在单身并幸福着寻觅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