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强教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4:16
胡学强教授   来源


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及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这是因为胡学强在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近年取得了优秀的临床和科研成果。在胡学强和科副主任边连防的领导下,经过30多年全科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和院里支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神经科形成了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极大影响的学科,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和科研中心,吸引了大量此类患者来到中山三院神经科就诊。记者在神经科住院病房现场看到,尽管楼道里面已经加满了病床,仍有病人在等床位。
一见面,记者就能感觉到胡学强的“忙”。他是和笔记本电脑公司职员完成收货付款的同时开始与记者的谈话的,因为“又要出门诊,又要指导病房工作,加上带博士研究生和经常出去讲课,同时做几件事对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讲课对于胡学强来说常常是占用业余时间的,为了“能够向外推荐我们科室啊,毕竟身为主任,吸引病源也是需要考虑的。”胡学强很为这种能够找到学术和经营的完美结合而得意。
就拿记者看到的专科医生培养标准会议邀请函来说,由于有多年的专业科室管理经验,对于“就神经科专科医生的培养方案和标准,神经科专科医生培养基地的建立,神经科专科医生的认证制度的建立等方面作讨论和发言,受聘任为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培养标准专家起草小组专家。参与专科医师培养模式和标准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实施专科医师准入制度打基础”的会议要求,胡一点也没有紧张的感觉,因为“都是这些年的工作,不需要准备什么”,胡学强笑着对记者说。
自创“四项基本原则”
作为专业服务机构,只有专业上领先才能在经营上保证长远的利益。围绕学术发展的中心,胡学强在科室管理上一直坚持着“四项基本原则”。
胡学强首先强调医疗质量,以医生医疗水平为依托。因为医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改善医疗质量。科室应该能够完成神经科常见疑难杂症的处理,至少要在当地有一定的声誉。因此,胡学强对本科室医生的要求很严格,要求他们多读书和国内外文献,还要做总结。要跟踪学术最新进展,要写读书报告,并曾经一度要在每天抽出15分钟测验。在胡学强科室的新医生是没法偷懒的。不过胡学强非常重视对医生的继续教育,只要是学术活动有时间都允许并支持医生们参与。
此外,胡学强还非常重视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科室里极其注重对病案的质量管理,甚至为病案管理加锁,除了学术上的考虑,也是为了《医疗投诉管理办法》出台之后,举证倒置对医生的责任要求更高做一些预防措施;他还要求诊断及时和表述清楚,必要的检查必须做,一定要完成详细客观的诊断。此外,神经科还是全院最先使用电子病历的科室,这样可以更好地保留病史记录,所有医疗的活动都记录在案,对于自己无法确诊的一定要及时会诊。
胡学强很早就开始有意提高服务的质量。“从医疗服务态度的影响力方面来讲,再好的医疗技术,没有好的服务态度可能病人也感觉不到好,我们必须像企业学习,要站在我们的客户——病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沟通被胡学强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为了让到中山三院神经科的病人不仅得好的生理治疗,还要让患者获得心理治疗,胡学强要求神经科所有医生把联系电话留给病人,以便于沟通,一旦病人需要服务,可以给医生打电话,他为此给所有科室医生印了名片。
与提高服务质量有关联的第三项“基本原则”,就是环境的建设,这既包含医院大环境,也包括科室小环境。据胡学强介绍,科里虽然现有30多张床位,但每个月的病人有90~100人,病人的周转率达到200%,且所有的医疗收入之中,药品收入比例只有40%——对病人来说,合理用药、增加周转率让病人节约了成本,也降低了社会医疗成本,而科室的收入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反而会越来越好。为了让科室的环境有所改善,在胡学强的努力下神经科2000年进行了大规模装修,科室病房里现有单人病房、双人病房、多人房间,还有独立卫生间,尽管这笔钱需要计算在科室的成本里面,胡学强还是觉得很值。
胡学强最后还提到了管理,尽管这是一个包含得很广泛的概念,但胡学强意在强调一种类似企业经营一样的管理,比如科室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如何做?如何管理人流与环境协调?如何吸引病人?科室中怎样做好梯队建设?胡学强感慨地对记者说,身为主任,为了能够管理好科室,必须敢于负责任,大公无私是对领导的基本要求,要以公心协调几个导师的学术工作以避免矛盾。要了解科室每个人的情况,自己还需要以身作则。要敢于批评,当然是就工作来说,不能“整人”,也不能完全靠行政命令管理。要借鉴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医生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培养,支持他们参加学术会议,并注意本着公平的原则,基本上同级别的有均等的培训机会。人性化的管理上,胡学强通过关心每个人,了解和帮助他们实现成长规划来切入,任何级别职工的家中困难或年老病死等事故,科室都会出面表示慰问。
回顾这5年来,胡学强称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今后他还将带领他的同事一道为下一个更美好的五年计划而辛勤工作。
简介:
主研方向: 神经免疫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血管疾病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学会主任委员;神经免疫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名誉会长;广东省第八、九届政协常委;《中华神经科杂志》副总编辑;同时担任《中国免疫学杂志》
医疗专长: 神经免疫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血管疾病
获奖情况: 1996 年胡学强教授获“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被选定为“广东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获得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二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论  著:
1.胡学强 , 李静 , 鲍健 . 多发性硬化合并 IgA 型天疱疮一例 .2006 年 39 卷 9 期《 中华神经科杂志 》
2.胡学强 , 李静 , 邱伟 . 多发性硬化合并多发性肌炎一例 .2006 年 13 卷 5 期《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
3.邱伟 , 胡学强 . 多发性硬化 T 细胞钾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2006 年 13 卷 5 期《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
4.陆正齐 胡学强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研究的新动向 .2006 年 13 卷 5 期《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
5.陆正齐 胡学强 . 视神经脊髓炎的免疫、病理和治疗研究进展 .2006 年 39 卷 8 期《 中华神经科杂志 》
6.陆正齐(综述) 胡学强(审校) . 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 .2006 年 13 卷 4 期《 卒中与神经疾病 》  邱伟 胡学强 . 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及 IgG 指数、 IgG 的合成率分析 .2006 年 10 卷 30 期《 中国临床康复 》
7.周国钰(综述) 胡学强(审校) . 多发性硬化与 B 细胞免疫 .2006 年 14 卷 2 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
8.陆正齐 胡学强 . 蠕虫对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 .2006 年 5 卷 4 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9.胡学强 戴永强 . 托吡酯、氟桂利嗪对大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的干预效果 .2006 年 10 卷 14 期《 中国临床康复 》
10.邵燕 章成国 胡学强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其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 .2006 年 19 卷 1 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
11.Fuhua Peng, yongqiang Dai, Wei Qui, Xueqiang Hu.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humoral immuno-function of myasthenia gravis patients with abnormal and normal thymus gland. 《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 -Volume 1 Number 2 May 2006
12.楼之茵、胡学强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研究进展 . 《解剖学研究》 2005 Vol.27 No.3 3
13.彭福华 胡学强 邱伟 杨渝 陆正齐 边连防 罗海龙 . 麻痹性痴呆的 MRI 表现 . 《中华放射学杂志》 - 2005 年 39 卷 9 期
14.戴永强 胡学强 . 大鼠电点燃模型海马可塑性改变及其致病机制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2005 年 4 卷 10 期
15.楼之茵(综述) 胡学强(审校) . 皮质类固醇激素受体与多发性硬化 .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 2005 年 32 卷 9 期
16.郭爱华、胡学强 . 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 101 例临床特点及诊断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Vol.38 No.7
17.刘怀昌、严俊儒、徐宁、宋华立、胡学强 . 雪卡毒素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Vol.39 No.4
18.邱伟 胡学强 . 多发性硬化病因学研究进展 . 《医学综述》 - 2005 年 11 卷 3 期
19.王敦敬、胡学强 .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进展 . 《中国综合临床》 2005 Vol.21 No.8
20.胡学强、江滢 . 重症肌无力的免疫学和遗传学进展 . 《临床内科杂志》 2005 Vol.22 No.6
21.郭爱华、胡学强 .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Vol.25 No.5
22.胡学强 . 引起颅内钙化的常见疾病影像学所见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Vol.25 No.5
23.胡学强 , 陆正齐等 . 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白细胞介素 2 、 6 、 10 的动态研究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34(6):1.
24.胡学强 , 郭怡菁 , 陆正齐 , 等 . 慢性实验性变应性猴脑脊髓炎的超微结构改变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2,35(4):221.
25.郭怡菁 , 胡学强 , 陆正齐 , 等 . 慢性实验性变应性猴脑脊髓炎的轴突病变及其意义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 2002, 28(4):245.
26.陶拓宇 , 胡学强 , 郭怡菁 , 等 .BAEP 、 BTEP 、 SEP 在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中的应用研究 .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2,11(3):168.
27.陶拓宇 , 胡学强 , 郭怡菁 . 诱发电位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猴中枢神经损害的评价 . 中国临床康复 2002,6(19):2874.
28.何巧玲 , 胡学强 . 东菱迪芙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比较 . 中华新医学 ,2003,4(23):2118-2119
29.陈娟娟 , 胡学强 .41 例青年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3,10(6):356-358.
专  著:
1.胡学强 .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见姚志彬、陈以慈主编《脑研究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 , 广州 , 第一版 ,384.
2.胡学强 .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 见黄如训、梁秀龄主编 << 临床神经病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北京 , 第一版 , 第 335.
3.胡学强 . 脱髓鞘疾病 . 见李仕梅主编《简明内科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北京 ,1998.
4.胡学强主编 .《社区康复医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长春 , 第四版 ,2000 年
5.胡学强 . 神经系统遗传病和基因诊断 . 见罗超权主编 <<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进展 >>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 郑州 , 第一版 ,2000 年 ,49.
6.胡学强、彭福华编著《急性脑血管疾病》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长春 , 第一版 ,2001 年
E-mailhuxueqiangqw@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