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为首,强化管理,办好山区寄宿制小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06:28

我们尖山乡钟塘小学坐落在唐岩河上游的钟塘集镇上,校内绿树浓荫,鲜花簇拥,校园清洁干净,学生寝室整齐划一,师生工作、学习紧张有序。这是我校24名教职工苦心经营的一个寄宿制山村小学。

我校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89人,住校生就有442人,住校率达90%以上,其中最小的住宿生仅仅5岁,而且5至7岁的就有96人。

我校服务半径二十多公里,涉及八个自然村,“三大沟五大界”,从三大沟出来的学生,一天最少的都要过4次小溪,最多的要趟9道小河。从五大界下来的学生,早上上学一般需要2个多小时,学生上学不是走而是跑,因为山高路陡,想走不行;下午放学回家最近的学生也要爬3个多小时,学生回家不是走更不是跑而只能是爬,因为山高路陡,不爬不行。这三大沟、五大界的学生就占了学校学生一半以上。因为地理环境太特殊了,所以学生迟到、旷课的情况以往十分普遍,再加上五大界的学生一直住在山上,很少见过河流,踩水过河他们就“晕”,特别是山洪暴发时,常常让家长和老师们提心吊胆,忧心忡忡。

至2003年秋季学期止,我们辖区内326名学生分散在一个完全小学,两个初级小学、九个教学点里。“个个山头红旗飘,农家小院书声朗”,是当时办学的写照;“晴天就读书,下雨下雪不上学”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这种小规模、大分散的办学模式极大的浪费了教师资源,管理又落实不到位,无法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严重制约了我们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之山大人稀,经济滞后,外出打工人员随着打工浪潮与日俱增,留守学生达216人之多。很多家庭都是夫妻双双出家门,便把孩子“寄放”在爷爷、奶奶或亲戚家,这种“隔代亲”、“远亲”的教育方式严重禁锢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学习、安全、生活等问题就成了父母亲的心病、老师的忧虑和社会的焦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家长的迫切愿望,现代教育的要求促使我们:撤并教学点,创办寄宿制学校。我们多方筹积资金,维修了学生寝室,购置了锅炉,修建了水池,引来了泉水……寄宿制学校就应运而生了。学生寄宿了,可怎样才能办好寄宿学校,让学生快乐成长,让家长放心、人民满意呢?我们以德为首,强化管理,注重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健全制度,强化科学管理

一校聚集师生500多人,能否保证安全稳定,能否保证环境整洁,能否保证教学秩序井然,没有规矩是不行的。我们的方法是:建章立制,管理育人。我们先后制定了《钟塘小学教职工日常生活纪律》、《钟塘小学教职工奖惩制度》等27个规章制度,形成了钟塘小学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同时,我们大胆改革,对教师实行聘任制,对工资实行浮动制,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这一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昔日“早出晚归”的现象不见了,“比工作,比成绩”的教风逐渐形成了。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管理,我们实行层层负责的目标责任制,建立了校长、政教主任、教师、学生干部一条龙的安全责任网络。我校根据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的特点,创造性地制订了“三班两头制”的管理办法:即领导带班,班主任跟班,值周教师值班;一学期内的入学和放学两头;一周内的周一和周六两头,一天内的早晚两头.实行“三包”,即校长包校,校委会成员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的层层负责制。每晚学生就寝后,定位老师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寝室,做到“四问”:问人数,问生活,问纪律,问有无生病情况。要“四看”:看学生的睡姿,看学生是否盖好被盖,看学生是否全部入睡,看是否有异常情况。

深夜学生生病,这是我们最头疼的事,我校解决的办法是每间寝室设立两名联络员,联络员由学生担任,学生夜间出现异常情况,联络员在第一时间报告给定位老师,异常情况就能得到及时处理。去年春季学期的一个晚上,三年级学生张旭流鼻血不止,当时已是晚上11点了,他寝室的联络员马上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老师,经校医救治后,还是流血不止。我校教师则兵分两路,一路包车送张旭同学到尖山乡卫生院就诊,一路马上赶到离学校20里开外的张旭家中,给家长报信,当学生家长赶到尖山乡卫生院时,张旭同学已脱离了危险,家长紧握着我校吴爱权校长的手说:“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发现得早,救治及时,后果……不敢想啊!”家长说完泪已成河、感慨万千。

细心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良好的生活习惯尚未形成,不良习气需要矫正。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良好的习惯培养。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老师要尽心负责、细心引导,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每天早上学生起床,班主任老师要及时赶到学生寝室,以身示范指导学生折叠被盖,督促学生洗脸、漱口、女生梳头,打扫寝室卫生,规范生活用品,达到“六个一条线”:被子折叠一条线、箱子排列一条线、脸帕晾成一条线、脸盆重合一条线,鞋子摆放一条线。吃饭的时候,对低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和值周老师要把每一个饭盒都送到学生手中,然后带着学生去厨房买菜,等学生吃完饭以后,又指导他们淘米蒸下一餐的饭。每周星期三的下午,我们安排了洗衣课,展开洗衣服活动比赛。我们利用班会课,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比如危房倒塌、食物中毒、交通、火灾、溺水等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在学生活动的场所张贴温馨警示语:为了保证寝室的安静我们要求“走路像花猫,下床静悄悄”;为了让学生养成上厕所后洗手的习惯,我们在厕所墙壁上写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食堂里我们悬挂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花坛边我们写着“美丽的校园我的家,大家都来呵护他……”。

我们从文明礼貌、校园纪律、仪表卫生等一日规范入手,加强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和养成教育,教给学生文明礼貌用语,早上见面说:“你早”或“早上好”;下午见面则说:“下午好”;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找人帮忙时要用“请”;上学时要和爸爸妈妈道“再见”;见了行驶的车辆要敬礼……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编了琅琅上口的“三字歌”来规范他们的行为:“铃音响、立即起;叠被盖、摆整齐;做早操、快静齐;勤锻炼、爱学习.…..”。我们做到每一活动都是文明育人的阵地,每一角落都是文明育人的窗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达到习惯成自然。

爱心育人,树立崇高师风

优良的师德风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的灵魂工程,要求老师不仅要用书本育人,更要以身示范,身体力行,用爱心育人。去年春,我校严峰老师的母亲身患癌症,已到晚期,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可他又是六年级的班主任,为了不耽误毕业班的教学,白天他把身患癌症的母亲托给爱人照料,晚上把学生安顿好了以后,才打着手电筒赶回家照管母亲,第二天早上6点钟左右,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校园内。严锋老师就这样坚持了将近一个月,直到他的母亲去世,他没有耽误一节课,没有请一天假。

学生是家长的心头肉,为了让家长放心,我们对住校的低年级学生实行保育管理:聘请保育员,代理学生“家长”,我们要求保育员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早晚指导学生打水洗脸、洗脚;睡前做到“四问”;晚上2点钟时要叫喊学生上厕所;对特异体质的学生要建好档案,要经常督促学生洗澡、剪指甲、换洗衣服,指导学生折叠被盖,整理生活用品,太阳天要对学生的被盖进行晾晒。真情的付出,爱心的呵护,让这些幼小的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享受到“慈母”的爱。

为了办好寄宿制,我校老师从来不计较个人利益,在学校遇到困难时,老师们都能发扬奉献精神。我校杨洪老师,为了帮助修建连接教室与学生寝室的风雨亭,他把妻子养猪攒下的7千元钱借给了学校,而且不要分文利息,有人说他“傻”,他说:“给学生修个风雨亭,我傻也是值得的!”

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是这样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关爱我们的学生,率先垂范,用心育人,铸就了崇高的师魂。在我们心里时刻想着的是:“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

今秋开学初,州政府教育督导室伍勇督学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适逢钟塘赶集,伍督学随意向一位看望孩子的家长了解情况,当知道孩子在读学前班,又是住校时,就问:“孩子这么小,他愿意来读书吗?你们放心哪?”这位家长笑着回答:“学校管得好,我们啷个不放心撒,细娃儿也喜欢到学校住读呀……”。

朴朴实实的几句话,这是家长对学校的充分信任哪,也是对我校寄宿制的充分肯定呀。伍督学听了这位家长的话后,动情的对陪同人员说:“家长的评价才是真实的评价,钟塘小学堪称全州寄宿制小学的典范!”

我们从2003年秋办寄宿制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协助下,学生入学率达到了100%;从来没出现一起安全事故;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质量逐年攀升。三年来,相邻乡镇的54位学生家长陆续把他们的孩子转入到了我校学习。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校在寄宿制办学过程中抓学生养成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将以人为本,以德为首,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努力把我校办成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州内知名的山区寄宿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