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智商社会(之三为数一亿的“经济文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48:52

  对金融比较敏感的澳大利亚国民,会根据市场形势在适当的时候把目光投向国外,把自己的钱转换成有利可图的金融商品。不仅是澳大利亚国民,欧洲民众、美国国民也都是这样做的。当自己国家的利率走低时,就选择国外利率高的金融机构,把钱投在回报率高的金融商品上。因此,如果澳大利亚也像日本一样实行零利率政策,那么国民的钱马上就会大量流向海外,届时澳大利亚的金融机构就会相继倒闭。所以,澳大利亚的金融机构都把利率设定在一个能保证不发生资本外流的水平上。

  为数一亿的“经济文盲”

  这些年,我列举了“不思考”的日本人的很多特性,其中一个就是令人吃惊的“经济文盲”。

  我相信本书的许多读者都会同意我的这种说法,可即便如此,还是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在此基础之上,如果重新进行思考的话,大家就会认识到“政府萧条”和“金融危机”的局面很难有所改善,日本正在日趋衰落。最终,不管是日本这个国家还是个人都将变得一贫如洗。

  即便没有利息也要把钱继续存进银行

  首先来说一件极具讽刺性的事情。

  对于那些只是进行定期存款和储蓄的普通民众来说,次贷危机并没有给他们造成什么直接影响。

  一开始的次级抵押贷款是面向低收入者的住房贷款,即将投资银行的贷款变成MBS(抵押贷款证券化)形式的金融商品。MBS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并不会产生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将其和现金流动的证券结合在一起进行证券化,就形成了复杂的CDO(债务担保证券),随后事态也变得复杂起来。

  负责开发含有次级抵押贷款的MBS项目的是贝尔斯登证券,这种证券的出售也是在几年前才开始的。到了2007年夏天,由于住房价格不再上涨,次级贷款的延迟率急剧上升,人们开始意识到将会有危机爆发,这之后的事情就不用说了,大家都已知道。

  其实,纯粹的次级贷款部分只有30万亿日元,但一旦变成新的楼盘就成了价值300万亿元的巨额金融商品,这就是问题所在。典型的像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雷曼兄弟等,连这些“金融专家”都相继感染了次贷危机的病毒。

  第三章为数一亿的“经济文盲”总之,次贷危机影响金融领域的众多方面,但是对那些只知道定期存款和储蓄的普通(经济文盲型的)民众没有造成直接伤害。

  但是请不要忘了,日本人进行储蓄的这些金融机构由于次贷贷款的债权问题,而正在遭受着巨大的损失。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并不是“还是不知情为好”、“不要轻举妄动,伤得轻一点”。

  我希望每个人在平时就能经常多想想世界的经济形势,对其有正确的把握,当在这样的大事发生的时候,才能够理解它的来龙去脉。要知道即使把钱存在了安全的地方,这些钱也不一定能被安全地使用。日本农林中金日本农林中央金库的简称,成立于1923年,是一个半官方的金融机构,是农协系统的最高层,为中央一级,是多级农协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2007财年,与美国次贷相关的损失达1022亿日元。——编者注等就是因为过于信任美国的金融机构,才损失了超过1000亿日元的资金。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回答的简单问题:你愿意把钱存进利率为0.%的银行,

  还是利率为5%的银行?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没有人会回答把钱存进利率为0.%的银行。然而现在这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个国家的人愿意这样做,那就是现在的日本人。

  关于这个矛盾,我不知道已经说了多少次,然而却是白费口舌,一直都没有改善的迹象,我只能说日本人在关于钱的问题上已经陷入了不思考的状态。

  为什么日本人能够如此平静地作出与常理相悖的选择呢?

  首先,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日本之前的“零利率政策”。

  金融战略家比特•塔斯卡曾在《新闻周刊》上发表文章,讥讽日本不顾市场规律、在政府主导下推行的零利率政策是“从古代巴比伦时代开始的头一遭”。

  但是,这样的事情是实际存在的,我们甚至连发怒的权利都没有。

  说到零利率政策,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异常现象,也只有日本出现过这种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能称为宝贵的经验吧。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瑞士和美国好像也要实行这样的政策。

  来说说零利率政策的创始国——日本的利息制度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银行的利息的90%是返还给存款储户的。此后利率也大体在法定利率的范围内波动,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利率开始上升,曾一度达到7%~8%的水平。

  然而,众所周知,从全球经济进入低迷状态时起,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改变。

  1992年以后,利率骤然下降;最终在1999年,政府实行了零利率政策;2001年又实行了一定的金融缓和政策,直到今天。

  日本中央银行为了避免存款解约等流动性危机,向各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注入了大量资金,使短期利率变成了零。这,就是所谓的“零利率政策”。

  我想当时政府应该是这样考虑的:通过零利率政策向金融机构大量融资,最终把资金投到市场,以使经济形势得以好转,从而摆脱通货紧缩的厄运。

  但是这样的金融政策对经济的恢复并没有产生任何效果。这些融资仅仅是稍微改善了那些被不良债权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金融机构的效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意义。

  总之,存钱的储户完全被忽视了,他们能得到的仅仅是银行的零利息。

  假设以“一直实行的是1991年的利率政策”为基础,三菱综合研究所做了一个估算:14年间,由于零利息政策的实施,普通储户损失的利息所得总计283万亿日元。反过来说就是金融机构的利息所得上涨了,它们自身会减少264万亿日元的利息负担。

  说白了,零利率政策的作用就是把储户手中的钱转移到金融机构以及企业那里,它们用这些钱去处理金融机构的不良证券和企业的过剩债务。

  但是陷入“停止思考”状态的人们,都在被前首相小泉的花言巧语哄骗着,深信这是推进改革的措施。这项政策确实减少了不少不良债权,但却是以国民的生活质量下降(也就是你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的。

  2006年3月,日本中央银行发表声明,废除了许多金融缓和政策。此后,由于判断经济形势会持续好转,最终零利率政策被废除,利率开始阶段性地慢慢

  提高。然而好景不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利率再次下降,到了2008年12月,利率下降到了接近于零的0.%,可谓是超低利率。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在继续。

  在日本,如果把钱存进银行,你的钱非但不会增加,还有可能因为银行的高利贷等政策而被银行所霸占。可是尽管如此,日本个人存款的1/3以上还都存放在银行里。

  严重畸形的日本金融结构

  据说,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爱存钱的民族(图3-1)。

  图3-1主要的家庭资产融资情况

  资料来源:日本金融广报中央委员会,.BBT综合研究所

  现实还真的就是这样,而且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大家真的都是仅仅因为喜欢存钱而把钱存在银行吗?利息几乎是零,而且每次提取的时候还要收取额外的手续费,这不明摆着是赔本的买卖吗?然而就是这样,人们还是想把钱存进银行。虽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是能作出这么愚蠢的选择的,恐怕也只有日本国民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银行给储户的利息都比日本的银行的高很多。

  最典型的就是发生在美国加州的例子。在2008年,虽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挪用资产和经济衰退问题,但美国加州的普通职员和教师的退休基金利率在1~7月都保持在11%。

  另外,澳大利亚的银行对于普通存款的利率也维持在近4%的水平。虽然汇率大幅下跌,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在过去的25年中澳元对日元的汇率一直保持在55~105的范围内,所以一定会有人在澳元便宜的时候,买进澳元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0.1%的利率和4%的利率有着10倍以上的差距,即便是从汇率变动的角度考虑,差距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那么由此看来,把钱存在日本的银行是没有意义的。

  对金融比较敏感的澳大利亚国民,会根据市场形势在适当的时候把目光投向国外,把自己的钱转换成有利可图的金融商品。不仅是澳大利亚国民,欧洲民众、美国国民也都是这样做的。当自己国家的利率走低时,就选择国外利率高的金融机构,把钱投在回报率高的金融商品上。

  因此,如果澳大利亚也像日本一样实行零利率政策,那么国民的钱马上就会大量流向海外,届时澳大利亚的金融机构就会相继倒闭。所以,澳大利亚的金融机构都把利率设定在一个能保证不发生资本外流的水平上。

  所到之处我总是不停地说,世界上有10%以上的基金是发挥着实效的。尽管如此,其中也没有日本人参与。在日本,只有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通过投资信托的方式在向这些基金进行投资,但是作为一个日本国民是没有这样做的。

  对此,我只能说“很奇怪”。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日本的金融机构发展出了在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出现的畸形结构。也就是说,日本的金融机构将国民的利益置之度外,用国民的钱一边发放贷款、进行投资信托和购买基金,一边买进日本国债。而且它们不允许拥有这种运作能力的外国机构来操作,因为日本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真实想法有点类似于“宁可让外国人来执教棒球队,也不让国民从中受益”。他们认为,出售国债是不好的事情。

  但是发生问题的恰恰是国债。从日本现在的财政状况来考虑,日本的国债已经成了最危险的金融商品。2007年底,包括国债余额和地方债务余额在内,日本的外债“轻松”超过了1000万亿日元。这相当于日本年均GDP两倍多的欠款,这么大一笔钱,谁能还得起啊?

  对于这种负债累累的国家发行的国债,相信谁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安全商品”。但竟然有些日本人相信这种国债是“最安全的商品”,不仅是金融机构,就连普通的个人都在买进,这又是为什么呢?

  日本国民的钱都通过金融机构流向了国家,而金融机构的钱又通过购买国债的方式被政府随便利用,而且这些钱的利息是少得不能再少了。如此就造成了日本国民的疲劳,国家负债累累也因此疲惫不堪。所以,个人和国家都不可能富裕。但我不明白的是,明明知道是这样的后果,为什么还要去这样做呢?而那些工薪阶层们,却甘愿生活在这样病态的经济生活中,这就是我们这个被称为经济大国的国家及其国民的真实状态。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人“集体智商的衰退”,但一定是有原因的。

  泡沫经济的后遗症还没有治愈?

  说了这么多,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会形成这种罕见的国民性呢?

  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日本人造成了远比预想的更深刻的影响”。我不得不承认,泡沫经济的后遗症到现在都还没有根本治愈,依然在影响着相当一部分日本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形成了泡沫经济,失控的经济状态波及海外。当时的日本可谓是积极顺应“国际化”的趋势,变成了全世界的“洼地”,买下了美国本土的一部分土地以及夏威夷、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在当时的纽约,确实每六栋大楼中就有一栋是日本的,很多日本人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买了别墅以养老。然而,当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人在一瞬间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高价买进的东西最终只能以最低的价格出售,这个记忆深入日本人的骨髓,一个多么惨痛的经历。

  我经常拿夏威夷的酒店来举例子,发生泡沫经济时,怀基基海滩上1/3以上的酒店是属于日本人的,而这也被说成是“日本在珍珠港没有达成的愿望,在这里得以实现”。但这只是一个极其短暂的梦,泡沫经济一旦破灭,这样的美梦恐怕也就难以为继了,一切都将化为泡影,买进来的东西被以原价的几十分之一的价格卖了出去。

  当时,在股市投资方面也是如此。精明的海外投资家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不得不含泪以最低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经历是痛彻心扉的,泡沫经济留下的后遗症在短时间内也是难以消除的。全体日本人陷入了“惩羹吹齑”的境地。

  然而这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当时掌控社会的那一代人也已经都卸任了。即便如此,我还是经常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发生在上一代人身上的事情,其后遗症有没有可能一直残留在后辈身上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回答的:经历了泡沫经济的那一辈人,在这15年间确实已经从社会的第一线上退下来了,现在的日本社会是以他们的下一代为核心的。所以,认定这一代不会像上一代那样受到泡沫经济影响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反过来说,这一代由于经常听到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悲惨情形,也有可能会因此变得胆小怕事,容易恐慌,这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当时的那一代人,可以说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才变得富裕的一代。有钱之后,他们就疯狂地购买美国的公司和土地、购买哥伦比亚影业公司、购买洛克菲勒中心……对他们来说,这只是在消费,一种最后有可能把全世界都买下的消费行为。也就是说,这不是投资,而是消费。

  因此,他们那一代人是这样的:一项投资即便只有5%的成功率,他们也会毫无顾忌地把钱投进去,而投进去的钱有可能变成原来的5%,即便如此,他们也是满不在乎。

  而接下来的这一代,已经变得没有想法了,甚至连基本的投资智商都丢失了。

  现在的这一代既是“偏差值的一代”,又是“少年jump一代”。由于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缺乏灵活性,所以这一代人非常讨厌冒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经历了泡沫经济之后,这个国家的下一代就会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便将来能够获得成功。然而,日本却不是这样的国家。

  相反,日本的下一代只能从上一代那里学到“规避风险”。因为泡沫经济崩溃后,从经济学家到评论家再到政府,所有人都在强调风险的危害。所以,时至今日,泡沫经济的后遗症依然这么顽固也就不足为奇了。

  思想为什么不能转化为行动?

  总之,现在的日本人就是缺乏实际行动,“惩羹吹齑”的状态依然持续着。

  有时候,头脑中会产生很好的想法,但为什么一旦要实践的时候,就什么也没有了呢?像软银软银集团(Softbank),日本最大的软件销售商,孙正义是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编者注的孙正义那样能够迅速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人真是太少了。孙正义秉持着“即便失败也只不过是又回到原点”的理念,总是能将想法迅速付诸实践。我们这一代人也是这样的,只因为我们经历过战后的困难时期。比如,在日本的银行利率低的时候,我借了钱然后在利率高的澳大利亚盖了房子。盖好之后又把它卖了出去,以此把借的钱都还清了。所以说就像在没钱的时候盖房子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投资。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日本现在低利率的形势运转你手中的钱,可以说不费力就能买到任何东西。

  金融危机爆发后,虽说各国都下调了利率,但到2008年12月,英国(英镑GBP)的利率是2%、澳大利亚(澳元AUD)的是4%、新西兰(新西兰元NZD)的是5%、土耳其(土耳其里拉TRY)的更是高达15%。这样看来,唯独日本的利率非常低。

  当然,不管它们的利率多么高,对于日本来说这些都是外国货币,所以在兑换的时候要承担汇率变动的风险以及国家风险。但是,现在处于异常状态下的日本是可以忽略这些因素的。

  如果狮子长期处于驯养的状态,就很有可能会变得和猫一样温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现在的日本人谁都比不上。银行说“把钱借给我吧”,民众立马就会去买银行的不动产。此后发生的事就是,东京等都市圈的不动产好不容易有了价格上涨的迹象,随后而来的“政府萧条”和“金融危机”又使其价格迅速下降。金融厅为了不向不动产融资,2007年夏天实施了窗口指导。到了2008年被称做KATAKANA不动产的Suruga公司、Urban都相继因为现金流问题而破产,究其原因就是银行的融资太过保守。

  现在这种状况下,即便钱真的是从民众手里借来的,那么将其用于投资也会更好,欧美的财团基金都是这么做的。这就是所谓的“利差交易”。

  现在在日本,那些向金融机构贷款的个人,实际上是把自己送进了地狱。日本现在大约有700万这样的多重债务人,剩下的人即便是有担保能力也不会去向银行借钱。

  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这十几年间,日本人的行动指向发生了180°的大转变,变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失败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世代继承了下来,但我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人一直奉行的偏差值教育,让学生丧失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日本人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做能够解决问题?怎样做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人没有思考的意识,就只知道回答问题,当被告知这样回答是错的,学生也丝毫不会质疑。这种情况虽然让人略感悲哀,但事实就是这样,日本人没有行动志向的基因。

  我在写了《想做就去做》之后,猛然发现了这个问题。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鼓励日本人要把想法付诸行动,销量很好。事实上,有很多读者都向我反映:“大前先生,那本书真不错。”然而当我问道“是吗?那你读过这本书之后行动上有什么变化吗?”的时候,对方必定回答:“还没有,我想以后会有的。”

  这就是问题的遗憾之处,大家虽然读懂了、理解了,但就是没有一个人能把读懂的内容付诸实践。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学校和各种演讲中都对学生或听众们进行言传身教。而且到现在为止,在教育方面我参与创办了创业家学校、政策学校一新塾、BussinessBreakthrough(BBT)研究生院大学以及在邦德大学(澳大利亚)任MBA课程的客座教授。我想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理论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在2007年写了《即战力》,其中说到“1500万亿日元的个人资产是使日本经济实现繁荣的一张王牌”。打个比方,这1500万亿日元的个人资产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要是把存在里面的水全放出来,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但在放水之前,关键是要消除日本国民固有的不安心理,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总之,我反复说的话题,其中心意思就是让日本国民首先医治好心灵创伤,自己学会独立思考,而后付诸行动。如此一来,日本的前途就有希望了。

  只会忧虑,却没人能想出对策

  以下内容在《即战力》一书中也有介绍,是关于日本人的不安心理的。

  我的讲座每次都会有很多人来听,所有的人听过之后都有一个真实的感受,那就是“对未来很担心”。

  在这里就像在讲座中一样,我想对读者提出以下问题:对于未来,你有不安和担心吗?如果回答“有”,

  那么你有什么具体的对策吗?

  恐怕你首先会回答“有”,而后又会说“目前还没有什么具体对策”。如果真对未来有所担忧(以之前说到的事情为例),那么就应该努力寻找利率为5%的金融机构,然后把钱存进这样的金融机构里。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这份忧虑是不会消除的。当然,这里说的是指恰当的行动。

  然而在讲座上,大部分人的回答也是“还没有付诸任何行动”。除了知道去银行存钱,就没有任何其他的行动了。

  在进行讲座之前,我向会场2000名听众问道:“你们之中一定有人选择的是邮政储蓄和定期存款,如果你有七成以上的资产采取的都是这两种储蓄形式,那么请举手。”结果超过一半的人都把手举了起来。

  接下来,我又说道:“把1/3以上的资产兑换成欧元或美元的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

  之后我变换了提问方式,比如说像下面这样的问题。

  “面对衰老这个问题,大家都做了什么?”

  这次所有的人都回答道:“上了人寿保险,有退休金,有存款。”

  我在讲座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日本人在死的时候是最富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人总是不知疲倦地甚至把三成的退休金都存进银行,死的时候平均每人还留下了3500万日元的存款,正是基于这样的统计我才会那么说的(根据总务省的《全国消费实际调查报告•家庭收支编》的统计)。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钱是带不走的,人在死之前没有把钱花了真是可惜。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日本人才会这么做。

  顺便提一句,在瑞典,国民一旦发生什么情况,都由政府出面解决,所以在瑞典就没有保险和储蓄这么一说。

  如果日本政府也能给国民承诺“一旦发生什么情况,由政府出面”,那么国民也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了。所以,你能看到意大利人到死的时候,存款肯定还是零,这或许是他们活了比预期更长的岁数造成的吧。不仅是意大利人,所有发达国家的国民都是在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钱全部花光了。

  认真思考一下,你就会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所谓人生不过就是如此,所以一定要尽量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怎样才能得到“快乐的人生”

  接下来我还会问一些问题。“为什么你会担心自己的老年生活?”所有的人都回答说:“因为害怕突发事件”。

  接下来我又问,“会发生什么样的突发情况?”他们却又回答不上来。

  因为对于“突发情况”是没办法定义的,所以最后我又问了以下几个问题。“能否仔细解释一下‘突发情况’?”

  “嗯……大概意思就是死亡吧!”

  “那你死的时候为什么手里还有钱呢?”

  “可以自己出丧葬费。”所有人都是这样想的。

  然而当我问道“那么你需要多少丧葬费?”时,又是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因为谁都没有计算过这笔费用具体是多少,导致最后日本人临死的时候,手里还握着大笔资产。这真的能叫做幸福吗?

  所以当我说“丧葬费留350万日元的话就可以了”时,立马就会有人说:“就这么点儿?那人寿保险就买不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我看来收益最差的资产形式——人寿保险,在很多人眼里却是那么不可或缺。

  而且只要稍微计算一下就会知道,所谓丧葬费,如果在活着的时候自己规定好标准,那么至少可以节约1/3,而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死之后都是由家人请来丧葬公司,然后按照人家的标准举行丧葬仪式。所以还是在生前就计划好后事比较好,这样就可以省下1/3的钱。这也算是一种智慧,可是就是没人这么做。

  接下来我又问道:“现在就决定准备自己的丧葬程序和丧葬费的人请举手。”

  2000人中,举手的只有一两个。

  为了将来的“突发情况”,人们知道在能存钱的时候尽量存钱,然而却不知道该对“突发情况”如何定义,只是用“自己出丧葬费”来解释“突发情况”。所以,现在就知道干坐着,也不预算一下具体的丧葬费是多少。总之,任何事情都不付诸实践——这就是现在的日本人。

  不仅是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以此为戒。从现在开始,对于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好好想想“自己在临终时应该说些什么”。

  “哎,在年轻的时候,如果能用这笔钱干这多好、干那多好……”,如果你临终时发出这样的感叹,那么你的人生一定只剩下后悔了。

  把存的钱留在了这个世上,然后带着后悔死去,也许真有这么一种属于笨蛋的生活方式。

  我真想知道,日本人中有多少人能够在临死的时候会充满自信地说一句:“啊,我的人生多么快乐。”

  “要是有3500万日元的话,那么所有事情都可以实现了!”

  对于日本人的这种想法,我现在真是没法解释。

  虽恍然大悟,但就是不行动

  为了能够在今后的世界上生存下去,现在的日本人正在忙着学习金融知识和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我也认为推广经济和金融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是更多的日本人所投资的只是形式化的教育。

  日本现在的大学教育在人们眼中还是有价值的,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本人都殷切期望能够进入一流的大学。但是,一流大学、利息变动、股市动荡这些因素真的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吗?我们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实施教育制度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对此我在BBT研究生院做了一次《股票和资产形成》的讲座。这次的讲座以初学者为对象,介绍最基础的股票投资和资产管理知识。从介绍怎样买股票以及为什么有必要进行分散投资开始,我讲了企业如何实现从5%的收益率到10%的长远目标。

  讲座结束后,很多听众都表示“恍然大悟”。即使我只是简略谈了一下关于如何利用利率差的资产使用问题,很多人也表示“以前不懂,现在恍然大悟了”。

  最后我在电脑上做了一个“顿悟集锦”,把能让听众“恍然大悟”的事情都放在上面,然后对这些“恍然大悟”的听众继续指导。在半年后打开这个“顿悟集锦”时,如果有人能这么想:“为什么当时我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惊讶呢?”那就说明他已经取得进步了。

  通过这种方法,确实有很多听众都取得了进步,然而在这其中也有抱着日本人独特的思考方式的那种人。

  这种人在听了我的讲座后立马就说:“大前说得对,这下我全都懂了。应该把钱全部交给大前管理,然后就能像大前所说的那样使自己受益了。”他们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我事先没有说明:“任何事情都有失败的可能性,一切都要靠自己把握。”

  对此我解释道:“我当然没有管理你们财产的权利,而且一旦你们把财产托付于我,金融厅就会盯上我的。”但对方还是坚持:“没关系,总之,拜托了。”这就是自己不愿承担风险,想把自己的事情全部交付给别人的表现。这虽然可以称为“泡沫经济”的后遗症,但到了这种程度也只能说这样的人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总之,日本人已经逐渐意识不到自己“不思考”了,对自己的事情不想负责任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了。

  把资产管理的责任完全交给专业人士,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扔给学校,把政治责任完全交给政治家,把食品安全的责任完全交给企业和政府部门。现在的日本人还能做什么呢?无非是考虑要把事情交给谁做。这就是现在的日本人共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基因里具有冒险的精神

  导致日本人变成“经济文盲”的这种“撂挑子精神”,自从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已经存在了将近20年。

  在泡沫经济发生之前,经济十分景气,普通家庭都不必为资产管理的问题而苦恼。即便不说什么,工资自然就会涨,土地资产和股票价格也都在上涨。

  但是现在这种状况已经彻底变了。在零利率的经济形势下,土地资产和股票价格都不再上涨,除此之外,今后还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最后是国民的退休金和医疗费负担在加重。存在银行的钱有可能贬值,所以是“风险资产”。

  关于资产问题,日本人如果不好好从零开始学起,那以后的生活就无从谈起。

  “为什么非得这样呢?”如果硬要找个理由的话,那就是日本民众和欧美民众相比,在经济和金融知识上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比如海外的投资商总能寻找到赚钱的投资方向,但日本的投资商却总是看中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这似乎已经成了日本的独特传统)。

  这里我想问个问题。海外的投资家是通过何种特殊的渠道

  买到商业情报的呢?

  答案是“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的时代,不可能仅仅只有海外投资家掌握着有利的情报,日本人完全拥有相同的外部条件,这就是全球化带给每个人的最大恩惠。因为在21世纪,人类是在一个大的“集体智慧”中生活着的。因此,彼此的差别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认真学习形成自己的判断后,能否真正地付诸实践。欧美人、俄罗斯人以及中国人,在这20年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经济和金融方面的知识。

  美国自从实行了“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1980年初里根总统颁布的经济政策)以来,国民们对于经济的学习热情也大为增长。

  说到里根,他可是一位为了寻求自立而不顾国民的总统,他的经济政策以“小国寡民”为目标,主张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经济。

  到布什执政的时候,里根的经济政策开始失去合理性,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人们开始对里根主义进行反思。虽然里根主义确实有点过火,但并不能说它就是完全失败的。而且现在的美国人,为了不被这次经济危机所连累,都在为退休后的生活作打算,并且切实地付诸行动。

  总之,美国民众在事关经济和金融的问题上都是自己来拿主意的。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将来在退休金和存款问题上受损失的将是自己。

  里根执政以后,很多美国人每天下班后在晚上9~10点聚在一起,认真学习401(K)计划(美国退休金计划)的运用,以及股票投资、投资信托方面的知识。那真是连晚饭的时间都省了,只买点面包和咖啡,然后就聚在一起开展学习会。

  这种学习会我也参加过几次,当时人人都有很高的热情。直到经济形势开始衰退之前,这种热情一直都在延续着。

  日本人对于经济与金融的无知和漠不关心,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看来,这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英国,从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开始教他们一些关于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说到盎格鲁-撒克逊人,那更是厉害了,甚至说他们天生就有资产管理这方面的知识也不为过。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就让他们自己去支配和管理金钱,父母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这种教育,而不是等孩子长大了以后再教育。在他们的普通家庭中,甚至是饭桌上都经常有这样的对话:怎样投资更好一点呢,现在哪种农作物的回报率最高等。

  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等长大后真正参与到现实的金融世界后,他们就会如鱼得水。这样的优秀人才现在都集中在伦敦、苏格兰以及爱丁堡的SOHO环境中参与着资产管理工作。正因为如此,英国的经济发展才能维持比较好的形势。

  现在的英国已经从以前的“败北主义”中解脱了出来,就像过去构建殖民地帝国一样,正在接受风险的洗礼。

  盎格鲁-撒克逊人世代传承着金融的基因。

  日本没有学习的氛围

  举个例子,就像前面说过的,日本人在去世的时候还有大量财产,而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在意大利人身上的。至于美国人,他们个人财产最多的时候是在48岁,从这之后个人财产会逐渐减少,这和日本人直到死个人财产还在不断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另一方面,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世界里是没有遗产税的,所以也可以把自己的财产传给后代,也就是说资产具有连续性。所以父母会尽可能地给孩子灌输资产管理的知识,而这种传承的习惯也被继承了下来。

  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也是没有遗产税的,还有加拿大、瑞士、瑞典也没有遗产税,连日本群岛附近的帕劳共和国和马来西亚也没有遗产税。美国提出要在2010年停止征收遗产税一年。英国、法国、德国也正在讨论废除遗产税制度的问题。英国首相曾在其竞选活动中对民众承诺要废除遗产税(图3-2)。这些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要用资产课税来代替遗产税,这种取消遗产税的同时用资产课税来继续保证国家税收的做法是合乎道理的。

  图3-2没有遗产税和正在讨论废除遗产税的国家

  资料来源:综合各种报道资料,.BBT综合研究所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税收制度是带有惩罚性的,所以它又成了使日本人变成“经济文盲”的一个原因。所以我有时候也觉得日本人不学习的习惯实在是让人生气,但是想想即便他们会学习、爱学习,能用学到的知识管理好自己的财产,可到了最后自己的财富却被国家拿走,也真是够惨的。

  日本有没有能够正确学习资产管理的大环境,这值得怀疑。

  日本的经济杂志告诉人们的尽是一些怎样能发大财的方法,要么就是长篇累牍的财务策划顾问(FP)的废话。我倒并不是不认可财务策划顾问的存在。我只是想说,我非常怀疑这些财务策划顾问是否真的是在为个人的投资而工作。

  我所见过的财务策划顾问,没有几个是非常富裕的。这些受金融机构委托的财务策划顾问的话真的值得倾听吗?简单地说,真正又有多少财务策划顾问能在客户提出“把我去年的资产使用情况给我看一下”的时候,回答得有理有据呢?

  虽然我也有几个持有财务策划顾问资格证的朋友,但说到这个财务策划顾问资格到底能有什么作用时,我觉得只剩下招摇撞骗了。所以我很想问问他们:“你们拿着这个资格证到底在做些什么?”

  不知道学习的财务策划顾问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我判断利率是0.3%。”因为银行的利息一般是保持在0.%~0.5%,所以这样的建议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不管怎么样,一个人有了财务策划顾问资格,并不意味着他就能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专业和外行没有太大差别的世界。若是这样,那么金融专业人士存在的意义何在呢?这种意义其实就存在于拿出实际成绩和不断学习以及亲自实践的过程中。

  从小就进行这种学习、实践的人和直到涉足社会前还都没接触过的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是必然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那将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答案是很明显的,具体表现在1990年以后日本的金融与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对此必须要尽早想出对策。

  那么,到底有没有方法可以改善日本人“经济文盲”的状态呢?

  通过税制改革救治“经济文盲”

  在很早以前,我就苦口婆心地劝政府进行税制改革。现任政府只知道通过提高消费税来填补财政赤字,这种不合时宜的政策只能使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日趋下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如果日本政府只知道增税的话,那么日本必定是要走向衰落的。现任政府和财务省推行的增税路线,也正是它们走向“智商衰退”的路线。

  在我看来,只有“减税”才是可行的。

  只有“减税”才是建设性的提议,它可以治愈日本人的“经济文盲”状态,实际上也是变更税收制度的最好方法。详细内容见《即战力》一书,在这里就概括地说一下。

  首先要对税收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资产的课税制度应该先进行根本性的大转变。参考前面提到的盎格鲁-撒克逊诸国的税收制度,都是在制定了“资产税”的基础上废除了“遗产税”。

  如果日本这样做的话,会怎么样?

  简单地讲,如果对1500万亿日元的国民个人财产征收1%的资产课税的话,将会有15万亿日元的税金进入国库。接下来还有价值2000万亿日元的固定资产和不动产,将这些征收课税的话就又有20万亿日元的税收,这两项加起来就有了35万亿日元的税收,已经是现在国家预算的一半以上了。

  就这样对资产课税,而不征收流通税。比如个人所得和法人利益,都不在被征税之列。

  在此之后,再将遗产税取消。在孩子继承父母遗产之后,再像对其父母一样征收资产课税比较好。总之,虽然遗产税一下子被取消了,但从继承者那里征收的赋税并没有减少。现行的征收遗产税的做法,是在破坏社会的连续性,应该将其废除。

  父母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为了防止他们坐吃山空,就一定要从小对他们进行资产管理方面的教育。如果孩子长大后,不能很好地进行财产管理,父母就会感到担心,而这个时候再进行学习的话,恐怕学习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后还有一项征收制度是要必须尽快取消的,那就是在其他国家都不曾有过的针对工薪阶层的源泉征收制度源泉征收制度,不是由纳税人自己申报纳税,而是将支付工资、利息、红利的人作为有义务进行源泉征收的人,在支付这类所得时预先扣除其应纳税额,缴给国家。经过源泉征收这一道手续,纳税就算告一段落,不仅使国家税收事务简化,提高了效率,对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也省去了确定申报及缴纳的手续。——编者注。经过2008年底的调整,这种源泉征收制度变得更加烦琐,以至于很多日本人连自己的税金总额都不了解。个体经营者当然要另当别论,但工薪阶层的税确实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手缴上去的。

  总之,这项源泉征收制度堪称是天下第一号的愚民政策,它的实施迫使日本国民对税收变得毫不关心,使国民变得不会思考问题,他们对税金的组成分配毫不关心,一旦要增税就只会立马说“No”。

  源泉征收制度一旦废除,纳税的事情就只能自己去办。由此就会引发国民对于税收制度的思考,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储蓄、投资、资产管理方面一无所知时,就会开始认真地学习金融知识。

  日本人的“小气”从何而来

  除此之外,我认为所得税也是不合理的,我认为只有资产税就足够了。顺便说一句,美国加州的修正条款中明确规定了资产课税的税率,记得好像是1%(现在已经变成了1.3%)。

  废除源泉征收制度后,工资就可以直接到达员工手里,然后再从中收取资产税岂不是很好?那种扣除了个人所得税、居民税以及其他税后再将工资发给员工的做法,是对人的独立性和尊严的莫大忽视。

  最后是对法人利益不应该征税(操作很简单),而对其产出附加值征税则是合理的,也就是所谓的“附加价值税”(VAT)。

  现行的日本消费税虽称是附加价值税的一种,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附加价值税。有人说如果将其加重的话,就会引发低收入人群负担过重的逆反性,导致社会各阶层的差距变大,市场就会失去活力。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要知道国民的总附加值就是GDP啊,不管多少,比如说在这上面收取5%的税也是公平的。因为如果附加价值税收能达到25万亿日元,那就不需要征收法人税了。

  历史上没有通过增加税收来改善财政的例子,经济发展当然也不应该寄希望于此。

  总之,我认为税收应该大体由两部分组成,那就是资产税和附加价值税。

  当然,像洗澡税、高尔夫税、烟草税这样的荒唐税种也应该取消,还有所得税、法人税、遗产税、地方税等也应该废除,然后对所有公民和法人的资产征收现有价值1%的资产税,另外征收5%的附加价值税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日本人的“经济文盲”状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而且整个国家也才能避免继续衰退。

  因为我是提倡道州制的,所以认为附加价值税应该用在道州的产业基础建设上,而资产税则应该用来保证区域内的安定和繁荣。

  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首先在道州之中,如果依赖产业形势的附加价值不增加的话,那么税收也就增加不了。所以说道州的职责就在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新产业,这样它就有了极其明确的定位。另一方面,在地方自治团体也就是在市、镇、村一级的地方实行资产税,这样就会有金融资产和不动资产两方面的税收,整个地区的基础服务就会得到大发展。

  如果统计一下这两种税收,就像前面提到过的资产税收可达到35万亿日元,而附加价值税方面,如果按照5%收取的话,则能达到25万亿日元,这两项合起来就能保证60万亿日元的税收,比现行的税收制度征收所得(约50万亿日元)的更多。这不是空谈,只要实行这样的税收制度,就能实现这个目标。

  这种极其简单而又光明正大的税收制度,可以提高日本人的智商水平。说句不好听的,现行的税收制度把日本人变成了“小气鬼”。避税、偷税漏税的恶习在这个国家肆意蔓延,如果启用新税制,这些恶习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就拿现在来说,有钱人通过隐瞒资产或者创办公司时谎报经费来逃税的行为非常猖獗,即便是那些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公司也会绞尽脑汁地谋求避税,近几年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说国土计画和西武铁道均被曝光以前从未纳过税。相比于它们庞大的业务,大的贸易公司的纳税额度是非常小的。这种数不清的“小气”案例,就是从现行的税收制度中滋生出来的。

  最后,扭曲国家政治的也是现行的税收制度,连政治家都能随便篡改收据,所以说现行的税制给国民生活带来的必定是利益的损害。政治家一边瞒报着办公经费、篡改着消费收据,一边说“如果不提高消费税,财政就要亏空了”。这难道不是在漫画里才有的情形吗?

  如果按照我提议的那样,把附加价值税和资产税以那两种方式去使用,至少日本人的“小气”是会消除的。不仅如此,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废除了遗产税)甚至是家族内部的关系都有可能得到改善。

  和“智商衰退”密切相关的源泉征收制度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一下源泉征收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税收制度剥夺了以工薪阶层为代表的人们的“思考能力”。

  从金钱层面上来说,政府让人们变得一无所有,然后又强加给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工作。如果你属于工薪阶层的话,试问你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公司的勤务处有权利掌握你所有的个人信息。”

  在公司上班无非是为了挣钱养家,而公司对你的个性信息,比如妻子的情况、孩子的升学情况或者是有无离婚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原本意义上来说,这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但是在源泉征收制度下,这种行为却被合法化了。

  实际上所谓的源泉征收制度,并不是以前就有的。这是在二战时,政府为了能够更容易地调拨军费而制定的,根据这项制度,政府很容易就可以把国民的个人所得据为己有。国民被政府变成了只知道工作、纳税的“纳税机器”。

  另外,外国人了解了日本人的生活后,最感到惊奇的就是日本的工薪阶层把工资全数交给妻子,而丈夫只从中获得零花钱的生活方式。当然,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有所减少,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根源就在于日本现行的税收制度。

  虽然不能说税制改革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充当为日本人治愈“智商衰退”的药引子。

  税收制度一旦改变,日本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都将改变,家族关系也会得到改变。

  现在的日本,从国家到地方自治团体,都苦苦挣扎在财政赤字的问题上。而财政赤字的问题,只有通过税制改革才能解决。

  近年来有一句流行语是“自己的责任”,它的意思是要自己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让我们自己从思考所有的事情开始生活吧。

  在钱的问题上,不能进行独立思考的人,是无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的。

  因撂挑子而向没有集体智商的国民转变

  很遗憾,看看现在日本的政治水平,就知道我的税制改革的提议是不会得到理解的。仅仅一个“汽油税”就能使整个国会陷入瘫痪状态,反正日本就是这样一个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国家。

  然而直到现在,日本政府也没有一点要改革税制的打算。在仅仅引入消费税或者提高税率就会导致内阁瓦解的国家中,没有谁能鼓足勇气站出来主张改革,甚至连改革的趋势都不会有。最后导致的结果,与其说是日本人形成了与世界隔绝的精神状态,还不如说是这种精神状态在这10年间又被强化了。集体智商的低下,形成的原因就在于此。

  尽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日本的金融市场也在渐渐开放。政府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金融大爆炸为由开始修订了外汇法,所以之后开始出现“日本人要把钱花到世界上去”的说法。然而真正能这样做的人却非常少,只有少数富裕阶层和那些对全球化和资本的实质有着很深理解的人能够做到。

  从2007年9月到现在,虽然约有40万亿日元的个人资产转化成了外币投资,但要知道这仅仅是1500万亿日元个人金融资产中的40万亿日元,也就是说还不到总资产的3%。除此之外,所有的金融资产到现在还作为存款放在连支付都保证不了的金融机构里。

  一般来说,金融投资应该遵循“1/3原则”,即用欧元投1/3、用美元投1/3,而后用日元再投1/3,但现实是这些金融资产都只投在国内,完全得不到活用。日本有着全世界最自由的外汇法,但日本人却不知道怎样去利用它,事到如今也只能这么说了。事实上,在金融危机面前自己应该想办法把风险分散化,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把钱全部存在日本国内。

  最严重的是,由于日本国债是由这笔金融资产来支撑的,所以如果这些资产一旦消失,那么日本的国家财政就有崩溃的危险。但只要稍微动一下脑子,就会想到把国内闲置的金融资产投资到国外去,然后用所得的利润来返还贷款,用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国家财政的崩溃。

  我还提议过设立国家主权财富基金(SWF),这也是出于对日本国家财政的考虑。

  国家主权财富基金,是为了让国民的金融资产(比如说退休金)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国外投资。像海湾产油国、俄罗斯、中国等这些国家都在用自己国家的钱广泛地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面前,有些人哆哆嗦嗦不敢前行,更有些人对这样的提议持反对意见。但是,如果从货币的角度来看的话,全世界的资产现在正处于廉价大甩卖的状况中,而在这时如果不采取海外投资的方法,那么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也许永远也不会解决。日元行情不会长期处于走高的状态中,没有洞察机遇的能力是不行的。

  另外,个人的金融资产也应该慢慢地投资到海外。

  假设年投资回报率是10%的话,那么将1500万亿日元中的1000万亿日元投资出去的话,一年后就会有100万亿日元的收益。仅仅用这笔收入,在10年以内就能把约800万亿日元的公共债务(国债、财投债、地方债)还清。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11%的年收益率,政府性的投资公司淡马锡也同样保持了18%的年收益率,而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却丝毫没有觉悟。

  虽说把个人金融资产和政府债务关联起来是不合适的,但如果连这样的想法都没有,那么日本的财政赤字只能是越积越高。况且日本又是一个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的国家,如果不进行海外投资,要想还清那么多的债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把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投资的策略当做基本国策确立下来。但是,政府却只是着眼于通过提高消费税来取得财政的基本均衡。

  基本均衡是指国家财政年度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如果是这样,那些借款是永远都还不完的。这就是所谓的“小气”造成的。

  只要稍微动一下脑子就会想到偿还贷款的办法,遗憾的是整个国家,包括国民、官员们,甚至政府都不愿意思考这个问题。

  显而易见,日本今后也将长期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中。

  “但就这样任其沉沦吗?”

  如果没有一个日本人能思考的话,那么日本也就没有未来了。□把自己大部分的资产以普通和定期的储蓄方式存在日本的银行。

  □认为海外投资风险很大,不投资的风险是最低的。

  □认为日本在全球经济萧条中吃了大苦头,所以在投资的时候必须要慎之又慎。

  □为了预防“突发情况”而存钱,但对于“突发情况”却没有明确的界定。

  □在饭桌上谈论有关钱的话题是不好的,所以要尽量避开这些话题。

  □阅读日本的经济杂志,作为投资参考。

  □认为工薪阶层对于源泉征收制度不会厌烦,反而会很喜欢。

  □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认为进行海外投资是很荒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