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熙宁变法谈起:君子兴国,还是误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4:20:49

           从熙宁变法谈起:君子兴国,还是误国?

      围绕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得失,一直有着君子兴国,还是误国之辩。这是儒家内部的义利之辩,或说道德与富贵之辩,双方的立场近乎宪政中胡适之路(德性之路)与(被曲解的)严复之路(国强之路)。当然,由于历史背景和实践迥异,这种比较只是大致从精神气质来说的。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代表着(国家)富强路线,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则近似代表德行路线。对于北宋的灭亡,他们究竟负有何种责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若然当时没有外患,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变法或许就不至于那么仓促,或许可较安然的度过危机。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一定程度上而言,变法的确达到了强国之目的,但国强并没有带来民富。在变革中,国家垄断一切,官吏为了完成硬性指标,强逼民众之事并不罕见。更有不少官员趁机借改革之名实行腐败。比如均输法,其实就是国家直接做生意,苏轼就有批评会为腐败大开其门。作为欠缺德性的官员,最怕的就是统治者实行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因为只有统治者有为而治,官员们才会有腐败的好处。民众为了完成任务,被迫学会求人托情。如此,经“国家-官员-民众”的多诺骨牌效应,人心就会焕散,民风难再淳厚。宋神宗晚年破釜沉舟,派重兵与西夏决战,却大败而归,不久即忧郁离世,除了西夏人可能更为善战外,或许人心的相对焕散也是一关键原因。   对于真正的知识分子,可称之为君子。知识分子在考虑决策时,往往拘泥于理论,大多只考虑是否应该做(应然性)。而政治家还要考虑是否能够做(可行性),以及做的时机成熟与否(时机性),并且更着眼于实践(实践性)。王安石书生意气尚浓,搁浅于应然性,固执己见,没吸纳合理意见和全面了解民意。而宋神宗则太过急功近利,没有认识到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时机性与实践性上有所欠缺,作为政治家无疑是有不足的。   或许当年苏轼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国家的恒久更在于道德修养,风俗淳厚、民心得失是关键。而王安石之变法过于强调国强,难免有意无意间破坏道德,导致人民片面俭财,成为经济动物而非道德主体。一如当下某些官员片面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在全民经久不息的经济热潮中,经济学成为万能学科,经济规律替代其他规律,通行于几乎所有领域。那些感慨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叹息,是否就是千年前历史的回音呢?   问题是,如何将富强和德行统一起来呢?无法绕过的人物是统治者。如何引导民众,有赖于国家长期稳定的政策,一个国家的德行其实就表现在普遍民众的道德修养和风俗习惯上。若按老子说法,国家的提倡和统治者的德行与民风的培育和倾向是密切相关的。由此,可以说,一个民风不再淳厚的国家就绝非一个有德行的国家。   在回首历史时,我们不要忘了,王安石变法之所以能得以进行,没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神宗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不少学者更愿称之为熙宁变法。作为一个有魄力和志向的皇帝,无论最终事与愿违,依然是可歌可泣的。王安石面对明君,料想不用费多大心机来说服。只是可惜,或许其求国强过于心切,视野似乎有所偏颇。或许,无论是宋神宗还是王安石,他们也可能注意或考虑到德行问题,只是由于外患当头,先求国强罢了。只是历史不给他们机会,在国强之后再兼顾德行。可以说,在当时的政治框架之下,变法已达到了它所能承载的最大成效了,注定只能在保守党的围攻和人民的漠然中破产。   但作为知识分子,士大夫与统治者的合作范式,变法留下无数值得玩味之处,特别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家政治体制“国是”,即使在神宗去世后仍维持一段时期。“国是”的体制使权力之间的斗争得以维持一个平衡点,即使是神宗也得迫于“国是”而无法随意排除反对变法的异己。然而,这种“国是”与民主政治制度还是相去甚远的,也并非固定体制,主体是皇帝,它是皇帝制定的,主动性掌握在皇帝手上,并且皇权依然是至高无上的。这种依赖于某个最高统治者的制度注定不可能长久,必然会随着统治者的变更而改变或渐消失。   总的来说,这一次变法能够得以进行。首先是统治者具备德性,富有忧患意识;二是有智慧和魄力,能够不受制于不同利益集团的纷争;三是知识分子的说服。王安石曾有两次万言书,宋仁宗拒而宋神宗纳。这对于我们今天推行宪政之路是不无启示。究其短处,就是洞察民意的欠缺和改革目标的片面性。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回溯历史,我们得知,在知识分子与最高统治者的说服与被说服中,一系列改革得以前仆后继的进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皇权至上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德性。何况大多改革都是源自内忧外患的危机关头,仓促行事,难免回天无力。又如晚清的戊戌变法,此次变法持续仅百日,在慈禧太后的反扑下如昙花般凋谢。清朝的最终覆灭在劫难逃,但最终留下了中国宪政的第一个脚印(《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尽管粗陋而蹒跚。   相对而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严复之路(国强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而胡适之路(德性)并没最终开启,而要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大国,则必须统一两者。在相对稳定的情形下实行的宪政和民主政治改革,只要政治家有智慧和魄力,无疑风险相对较少。一个有德性的国家,前提当然是统治者本身具备德性,“有不忍人之心,故有不忍人之政”。孟子言及推恩,若统治者将自己的不忍人之心扩而充之,任用并影响下层官员,继而影响广大民众。这样的国家必然民风淳厚,更具凝聚力,更能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因而,作为君子的知识分子要让统治者相信,长远而言,宪政和民主政治的改革会使经济社会更具活力,使国家更强大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