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莽钱制作特征演变(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3:03
位置: 博宝艺术网>资讯中心 > 正文

莽钱制作特征演变(三)

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19:01:54 相关 刘汉 

  我们再从实物分析,也同样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首先,从大泉五十钱制作的变异,可以得到佐证。第一次币制变革时期,大泉五十的文字粗壮,缘阔肉厚,制作笃实,确有“大钱”风度。后期的大泉五十,不仅钱身减重,而且文字由粗壮变得细瘦,外郭由阔缘改为重轮,制作气息变得和第Ⅰ类货泉钱十分相似(图14)。这就说明,在王莽推行第四次变革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泉五十不仅继续通用,而且还在继续铸造。可见,《汉书·食货志》所记,大泉五十和货布、货泉并行六年的事情属实,那末,从天凤元年起算以后六年,即是地皇元年,合情合理,若从地皇元年起算,则不可能,因为地皇四年,王莽被杀,新莽不复存在,也就谈不上“六年”的问题了。
  其二、第Ⅰ类货泉和货布一样,制作十分精细,规格特别工整,从造型设计到铸造工艺,均可谓精工细琢,在莽钱中推为上逞。这样规矩的制作,从一般规律而言,当在社会相对安定的条件下,方可实现。天凤元年,正是新莽十几年中比较稳定的阶段,而到地皇元年,已经面临复灭的危险,内外交困,不可终日。
  其三,从本文第二、第三两节分析得知,货泉钱有三个发展阶段,从货泉钱的实物遗存来看,数量很多,在莽钱中居首位。这些事实表明,货泉的铸行年代应当比较长,所以,天凤元年之说,更符合情理。
  其四,第Ⅲ类货泉钱,和第Ⅰ、第Ⅱ两类货泉钱相比,制作风格上的变化比较大,它的突出点是:一、钱面不铸内郭;二、记号钱成为普遍现象,这两点无疑是秦汉铸币的遗风,作为背叛刘汉的王莽,自然不肯把废弃了的东西再拣起来。根据前面几节的分析,可以推定;第Ⅲ类货泉当是东汉初期的过渡性货币,它的铸行年代在莽亡前后,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再铸五铢钱为止。记号钱的大量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初期铸币权的分散。
  第Ⅰ、第Ⅱ两类货泉钱,虽然在制作上亦有明显区别,但它们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所以,它们都应是王莽所铸的货币。若说始铸于地皇元年,则离莽亡只三年多时间,要在这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经历两个发展阶段,显然不很可能,所以我们认为:第Ⅰ类货泉应该始铸于天凤元年,第Ⅱ类货泉则是天凤后期或地皇年间的铸币。

    (五)通过货泉的断代分析,使我们对莽钱的认识深入了一步。对王莽铸币特征的演变脉络看得更加清楚,兹小结如下:
  王莽第一次变革,在居摄二年,以错刀、契刀、大泉五十,与五铢四品并行。这一时期铸币的特征是:郭宽肉厚,无论文字笔划,轮廓线条,都粗壮丰满,造型笃实,制作精整。这是王莽第一次推行大钱政策,也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少有的大面值铸币。用两枚错刀,或二十枚契刀,就要换取一斤黄金;一枚重十二铢的“大泉”,可以作五十枚五铢钱通用,这样大的面值,自然要防范民间盗铸。所以除了制定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之外,王莽也确实在铸钱工艺上,下了功夫。
  第二次变革,在始建国元年,废错刀、契刀、五铢,更作小泉直一,与大泉五十并行。这是第一次变革的继续,小泉直一虽然只有一铢重,却顶替了原来的五铢钱,所以在制作风格上,仍然保留了第一阶段的特征,钱体虽小,但造型丰满笃实。
  第三次变革,在始建国二年,行“宝货制”,共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其中包括铸币“六泉”、“十布”。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变革,名目等级的繁杂,造成币制严重混乱。从铸币造型看,不再象第一阶段那样丰满笃实,文字轮廓都不再那么粗壮,而且,钱的制作也不很规矩,经常有错范现象。“十布”分有“中钱过穿”和“不过穿”两种版别,同时铸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亦有差异,甚至有的大面值布币比小面值布币还小,这些反常现象的出现,表明:这个时期,不仅币制混乱,而且在铸造工艺上也很不认真。“百姓不从”,人心散离。于是,“宝货制”无法推行,实际上使用的仍是大小钱二品。
  第四次变革,在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更行货布,货泉。这一次变革,实际上是对前一时期大钱政策的一种收敛,特别是在“宝货制”以后,想通过这次变革,挽回已经失去了的人心。反映在铸币上,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征:(一)直一钱——货泉的直径和重量基本恢复到西汉时期初铸五铢钱的标准。原来当五十行用的“大泉”也改为直一钱(事实上,此时的大泉五十已经减重,重量和新铸的货泉钱大致一样);货布,实际重二十五铢,当二十五用,仍然属于贬值货币,但比起前几次的“大钱”,已经收敛多了。(二)在造型上彻底改变了第一阶段铸币丰满笃实的风格,文字轮郭都变得十分纤秀,似乎要告诉人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大钱”时期了!即使大泉五十,凡新铸者,制作也都作了更新,同时,在铸钱工艺上,也纠正了第三阶段的混乱马虎现象,这一时期的铸币,规格特别整齐,是莽钱中最成功的作品。(三)私铸钱少,从这次实测的数据看,这一时期的私铸钱,只占第Ⅰ类钱总数的1.65%,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在这一时期,铸币是成功的。
  但是,王莽的这些急救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精工细作的铸币也没有坚持多久,到地皇年间,尽管还以货布,货泉并行,但随着政治上的没落,铸币亦趋向混乱,第Ⅱ类货泉在制作上的衰退迹象,便是实证。与此相应,私铸钱猛增,从这次实测的数据看,这一时期的私铸钱,竟达第Ⅱ类钱总数的25.3%。
  莽亡前后,到东汉建武十六年,货布停铸,货泉却继续铸行。传说刘秀相信纤纬,因他起于舂陵白水乡,货泉的“泉”字,象征白水真人,所以刘秀要得天下,当然这只是一种托辞而已,实际上,这一段时间,正处在混战时期,生产的破坏,经济的颓废,使新起的刘秀政权还来不及整顿币制,所以,货泉钱作为权宜之计,继续沿用,但它毕竟已经变易主人,所以在新钱制作上,难免掺进了刘汉的气息,第Ⅲ类货泉钱,便是在这样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所谓“光武货泉”,我们认为,应该是指的这一类货泉钱。
     (六)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货泉饼钱。这种“饼钱”,在传世品中,时有所见,它们大小不一,轻重悬殊,一般直径在2.5-3厘米左右,肉厚在0.2-0.5厘米左右,重在9-22克左右,钱身特厚,中间鼓起,周沿稍薄,剖面呈榄橄状,文字轮廓多较平夷。由于它的重量大小和一般货泉钱相差太远,造型也与一般铸币不同,又未见史书记载,所以,我们认为,它不是正式通用货币,至于它的铸造年代和确实用途,当另作专题研究。
  二、关于布泉钱。布泉有两种,其中之一,与货泉钱的制作气息十分相似,“布泉”两字亦为悬针篆,“泉”字中竖不连,大部分“布泉”钱内郭重好,外郭外高内下,直径2.5厘米左右,穿孔0.9-1厘米,重3.2克左右,制作规整,虽然史无记载,但从实物看,无疑当属莽钱,而且应该是王莽第四次币制变革时期的一种铸币;另有一种玉筋篆的布泉钱,则是南北朝时期北周铸币,当作它论。
  三、关于国宝金匮直万。此品形制奇特,传世极稀,有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一方孔圆钱,直径3厘米,篆书“国宝金匮”四字,下半部为一正方体、边长2.8厘米,内有两条直棱,中间篆书“直万”,从制作气息看,当属新莽无疑,但史无记载,用途不明。若是铸币的一种,或应该是王莽第一次币制变革时期的东西。但值五千的错刀,尚且用黄金镶错“一刀”二字,价值比之高一倍的直万“国宝”却只是一块41.7克重的青铜,难免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史书曾有这样的记载,王莽把全国搜括来的黄金,收藏宫中,每万斤为一匮,到新莽覆灭时,尚存六十余匮,从这个情况看,此品或为宫中“金匮”的某一专用之物,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