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上的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2:29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上的贡献


编辑:《中国军事》  2002年09月13日 23:20:36  来源:no

 

1、 东北初期,中央和东北局都认为国内和平是可能的,命令林彪集中主力与敌人决战,而林彪认为与蒋介石的

和平是假的,建议作长期打算,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2、 在1946年8月份的东北局会议上,林总对于局势的发展更一个明确的判断。东北战局的发展大体上要经过三个

阶段:敌人进攻,我们运动防御并主动撤出一些地区,这是第一阶段;敌人占领了城市,进攻迟缓下来,我们则

在运动中伺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开始局部反攻,这是第二阶段;我们发动全面反攻,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

力量,把剩余敌人孤立在几个点和线上,最后加以消灭,这是第三阶段。事实证明,东北战争形势的发展完全符

合于林彪的估计。在林彪正确战略的指导下,东北形势很快变被动为主动,并率先夺取胜利,大大加快了解放战

争的进程!


3、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林彪不失时机的提出南北满联军合二为一,以便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实践证明是有

战略眼光的!

4、 在1948年初,林彪拒绝了毛泽东要他在春天南下作战的意见,避免了对我不利的过早的战略决战,在1948年7

月,林彪主动提出了在秋天“以最大主力南下作战”,此次南下最后演变成了辽沈战役并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实

践证明是正确的。这是林彪战略的胜利!与粟裕力谏毛泽东“华野一兵团暂缓渡江”性质上相当。毛泽东要林彪

春天南下是错误的,这一点毛泽东在后来也认识到“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同

意了林彪的意见,说明毛泽东比现在一些人懂打仗!

5、 辽沈战役后期,林彪建议中央暂不攻打太原,“围而不打”以拖住傅作义也是有战略眼光的!

6、 平津战役中,林彪把毛泽东的“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战略,改为“放弃两头直取中间”,实践证明其是正确

的。打仗就应该抓重要矛盾,只要歼灭了敌人的主要力量就抓住了战争胜负关键。而不能面面具到因小失大。实

践证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因为歼灭了敌人的主要力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些暂时逃跑的少量敌人最后基本主

动投降了,也没有因为他们的逃跑而影响战争的进程!说明林彪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粟裕有2次表现出战略眼光,但他同样有2次表现出战略眼光的不足:

1、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提出先内线歼敌的方针,并以七战七捷的实践证明其正确性。但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

”后仍然不愿意到山东!认为苏北条件比较好而坚持在苏北打仗,陈毅要他到山东,他叫陈毅到苏北!从1946年7

月到12月,两人争来吵去,来往来往电报有上百份之多,都强调自己重要!还是毛泽东最后决定“集中兵力于鲁

南决战”,这才有了宿北战役的胜利。但在宿北战役的胜利后,粟裕不顾毛泽东已经做出“集中兵力于鲁南决战

”的决定,又提出在苏北平原地区与74师打仗。宿北战役之后,鲁南战役之前,粟裕是主张先打张灵甫以报涟水

之败的,而且他说服了陈毅。陈士渠觉得在当时打张灵甫是行不通的,于是他私自改了作战计划为先打鲁南,并

绕过陈粟直接报毛主席批准。后来陈毅得知后,还大怪陈士渠向毛主席告他的阴状(因早在宿北战役之前,他们

和毛主席就商定先打宿北后打鲁南的),陈士渠说:陈军长呐,不是我们有什么私怨,而是我认为那个作战计划

(指先打张灵甫)确实行不通啊!到时我们承担不起那个责任啊!随后毛主席来电同意了陈士渠的作战计划,陈

、粟这才释然。由于苏北与华东的解放军合兵一处,又利用山东的山地不便敌人机戒化部队的作战,这才导致张

灵埔犯了兵家大忌被歼!从而导致了华东战场形势根本变化!如果按粟裕的想法,就不会有后来的形势,更不会

有什么淮海战役!在这里粟裕的战略眼光还不如陈士榘!

2、48年初,粟裕力谏毛泽东“华野一兵团暂缓渡江”而“集中华野、中野主力打大仗, 歼 敌重兵集团于长江

以北”的作战方针,事实证明这个建议是比较可行而且风险较小的打法。 也是正确的。 
但粟裕于在战略决战前向中央军委的建议的四个可供选择方案,规模都很小。建议中作战规模最大的方案的战役

目标为攻占淮阴、淮安(两淮)及海州、连云港,所以称为淮海战役。但两淮、海连并无国民党的精锐兵团,这

一作战计划的战斗规模有限,选择的是国民党政府军的薄弱环节,以扩张占领区域。其中的歼敌计划没有包括任

何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兵团,与后来的淮海战役相去甚远,是缺乏战略眼光的。毛泽东提出的歼灭黄伯涛兵团的决

策才是导致最后真正意义上的“淮海战役”的关键。

所以粟裕虽然有时也有战略眼光,但另外一些时候又缺乏战略眼光。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如果林彪能得90分的

话,粟裕(不算“七月分兵”的战略失误)对错各一半,严格点他只能得50分,宽容点能得60分就不错了。比林

彪差的远!粟裕的战略眼光有限与林彪有显著差距。

彭德怀与刘佰承在解放战争中,基本没有提出过什么战略意见,在战略方面基本是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战略见

解方面的贡献恐怕还比不过粟裕。

二,在战术方面。

林彪在战术方面研究了“一点两面、三三制” “三猛战术”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四快一慢” “四组一队”

等战术原则,对四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作用。林彪即使打的败仗也是消灭敌人多,自己伤亡小于敌人

。二战四平面对敌人最强大的“远征军”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四平保卫战,坚守四平一个多月,我军伤亡8000余人

,消灭敌人1万多!三战四平强攻敌人的坚固工事我军伤亡也是8000- 1万余人,消灭陈名仁部约2-3万余人!在敌

人援军到来时退出战斗!而粟裕在南麻、临句二个败仗都是消灭敌人不到8、9千人,但自己的伤亡都是1万多人,

自己的伤亡多于敌人!而且面对的敌人还是在没有坚固工事在野战的情况下!粟裕到淮海战役中在敌人没有坚固

工事的野战的情况下打战斗力并不强大的黄百涛兵团10余人,自己就伤亡近5万!林彪打锦州、打沈阳、打天津、

打廖兵团,那一个有这么大的伤亡?林彪一个辽沈战役也不过伤亡6.9万人! 这说明三野的部队作战战术动作和

素养都比较欠缺,作战时伤亡大,这与粟裕在战术方面没有什么研究有很大关系!所以粟裕的智是不全面的。当

然也不能过于苛求粟裕,因为彭德怀、刘佰承等其他军事家 
林彪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明显超过同时期的其他军事家,在战役指挥方面他与其他将领相比怎样?

林彪的指挥艺术和特点:快!准!狠!

在辽沈战役中,林彪2天就消灭的廖兵团这个王牌兵团,打的精彩绝伦,这是林彪的典型战例。 
在打锦州时,林彪在廖兵团西进兵团的侧后布置了3个纵队,这与他对侯进如东进兵团的处理完全不同,暗藏了杀

机!不过廖耀湘比张灵甫聪明的多,不冒进,否则,辽沈战役第一个被消灭的将是廖兵团。 廖耀湘的如意算盘是

等到林彪与锦州的范汉杰集团和侯进如的东进兵团打到精疲力尽时再猛扑过去!他想重演过去他解四平陈明仁之

围的一幕。

但四野大练兵后,攻坚能力已经今非夕比,锦州被迅速拿下。 在锦州被打下后,毛泽东指示林彪部队休整1-2个

星期后准备去打锦葫的东进兵团。蒋介石认为林彪与锦州的范汉杰和侯进如的东进兵团已经打的是精疲力竭,要

廖耀湘乘机去收复锦州。但廖耀湘的战场感觉很好,认为林彪主力虽然疲劳有损失,但元气还在,不敢贸然上前

。但廖耀湘也不敢对抗蒋介石的命令,他做梦也想不到林彪会指挥部队不休整的连续作战,迅速包围到他头上来

。这不能说廖耀湘愚蠢,因为当时谁也想不到林彪会有这一手。 实际上廖耀湘嗅觉很灵,他在林彪动作前已经决

定出营口,但在林彪的意图未明时,还不敢公然对抗蒋介石的命令,只能假意攻黑山,实际向营口“转进”,十

分狡猾。但就是怎么个“假动作”,林彪也不许他做。林彪立即指挥10纵在黑山顽强阻击,5纵,6纵到营口沈阳

方向切断廖兵团的后路,攻锦部队不休整的马不停蹄,昼夜兼程,长途奔袭迅速包抄廖兵团。 林彪不仅要追上廖

兵团,还同时命令部队在追上敌人后,立即攻击,迅速分割围歼敌人,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由于林彪的出色指挥

,加上四野将士对林彪的“四快”和“三猛战术”领会掌握的好,廖兵团这个老狐狸来不及跑,更来不及构筑工

事进行有效的抵抗,这个曾经闻名于世,与英美军队战斗力相比也毫不逊色的王牌兵团,只2天就被消灭了。世界

上也只有林彪才能把打运动战打到这样的水平!林彪把运动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极至。这就是艺术,这是一种

力量,速度与变化完美结合的艺术。


共产党的将领都比较擅长打运动战,粟裕是他们当中打运动战比较出色的战将,他的主要特点是在战场上转移兵

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这是运动战的基本要求,粟裕做的很好。但他很少有用运动“速度”去消灭敌

人的。粟裕在淮海战役也要求部队加快运动速度去追赶敌人,他对的部队在速度上的要求主要是追上敌人,不要

让敌人跑掉,但对被追上的敌人,没有立即进行分割打击。在淮海战役中,二野,三野的部队面对的基本都是这

种逃跑运动中的敌人,可惜他们在没有达到林彪及四野在“速度”方面的战术意识,使敌人有时间构筑野战工事

,打起来吃力,时间花的多,伤亡比四野打有钢筋水泥永久性工事的城市还大,这里面既体现了指挥员战役指挥

意识上的差距也体现出了部队在战术素养方面的差距。

林彪打运动战则不仅是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他特别重视速度,善于利用速度。林彪

一身多次出现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打击敌人的战例。在红军时期打宜黄,开始强攻硬打打不下来,伤亡不小

。后林彪设计有意放一条路给敌人逃跑,结果一半的敌人跑出城被林彪指挥的部队追垮后一网打尽。 在长征中的

遵义大捷,吴奇伟的2个师也基本是被林彪的一军团追跨后消灭的。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打沈阳,都是用速

度打垮了敌人。还有“二打耒阳”中击溃敌人一个团,在大渡河指挥部队昼夜兼程都是用速度去打击敌人。

林彪一身多次出现用速度打击敌人的战例。而粟裕和其他将领恐怕一次也没有,这绝不是偶然的,说明对“兵贵

神速”这个兵法,林彪比其他人的理解要深刻和到位的多!林彪是不仅要用“速度”追上敌人,还要用“速度”

去消灭敌人。因为“速度”可以使敌人来不及构筑工事减少作战时我方的伤亡,“速度”可以使敌人来不及组织

降低敌人的作战效率, “速度”可以造成敌人的错误判断, “速度”可以使敌人惊慌失措兵败如山倒!“速度

”在林彪这里就是战斗力!这就是差别,这就是对“兵贵神速”不同层次的理解!这就是指挥艺术上的不同境界



林彪在战役指挥上的特点在面对强大敌人时就更能显示出他的优势

比如,如果林彪到朝鲜,首先他不会轻易的把开始敌我双方的“遭遇战”打成击溃战,而是把它打成歼灭战。林

彪1934年在黄坡,1937年在平行关和广阳都把“遭遇战”都打成了歼灭战! 林彪是个经常创造奇迹的人,在别人看

来应该是无准备的遭遇战, 到了林彪那里往往成了精心组织的歼灭战, 差别在于战前的思考和准备。 在朝鲜战争

1-3次战役,特别是第一次战役,美军根本不知道我军已经参战,骄傲自大,盲目冒进,疏于戒备,与抗战初期的

日军非常相似,当时遭到打击后也是惊慌失措,一泻不止,比日军表现差远了。可惜彭德怀没有很好的认真筹划

,利用这个时机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打成了击溃战。反被敌人摸索出我军的规律,在4、4次战役中,敌人是有

组织的撤退,这时的仗就不好打了。如果彭德怀也能象林彪在抗战初期打日军那样,认真的组织,完全可以打成

歼灭战。

在朝鲜战争1-3次战役,美军一旦被林彪抓住包围后,也会象廖兵团一样被立即分割围歼,不会给美军有组织防御

的时间和机会,林彪可利用近战、夜战和短兵相接的肉搏可使敌人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就象他在辽

沈战役中打廖兵团,在平行关和广阳打日军一样,敌人的优势火力很难发挥出威力,再多的飞机也无法支援地面

作战。在敌人被打败后,林彪也会象打辽沈战役中打锦州,打廖兵团,打沈阳,打营口一样,一气呵成连续作战

,一口气把美国人赶下大海。

如果粟裕到朝鲜,由于我军在朝鲜的兵力远超过敌人,这将使粟裕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敌人”的特长无从发挥。因为在朝鲜,不需要转移兵力,我军就已经有优势兵力。因此,粟裕如果在朝鲜,他也

将和彭德怀一样(可能比彭德怀做的好)能够包围敌人,但却很难迅速消灭敌人,就象他在淮海战役上打黄百涛

兵团,黄维兵团和杜律明兵团一样。在国内,不论打多长时间和付出多少牺牲,最后还可以消灭敌人,但如果是

在朝鲜,面对有火力和空中优势的美军,粟裕在不能迅速消灭敌人的情况下,就很可能被敌人逃脱,甚至反被敌

人打败。

但是,任何军队包括美军只要遭到象廖兵团那样迅速猛烈的打击都一样会完蛋。因此,如果林彪到朝鲜,我军就

有可能彻底打败美军。其他将领到朝鲜在军事上最多只能打成现在的平局。

因此,当与强大的敌人交锋时,就可以看出林彪在战役指挥上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将领,是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