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削平 不入族谱(曹县捻军首领:董执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1:12
        曹县县城西北15公里处,有一个坑塘遍布的小村庄。在这里,勤劳朴实的村民在农闲时从坑塘边、小渠旁薅来蒲草,精编草筐,卖给草编企业出口国外。这个以董姓村民居多的村子,就是曹县魏湾镇董新庄。

  该村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董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董大营村迁居而来,在该村附近建立了董庄,董氏六世祖董谨言从董庄迁出,建立董新庄。“附近村民都把我们村叫做‘董老虎庄’。”近日,记者在该村采访时,退休教师、《董氏族谱》修订者董秉坤(下图)解释说,“有时到魏湾集赶集碰到熟人时,我们村子里的村民说自己是董新庄的,好多人还不知道,解释了半天后,对方往往会说,‘你说你是董老虎庄的不就行了吗’。”

  “董老虎庄”,是董新庄村的“绰号”,起因就是清朝末期,村里出了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董执信,他被尊称为“董老虎”。

  “2004年我参与修订族谱的时候,从老家谱本上就没有看到董执信的名字。”董秉坤说,但村里人都知道祖辈上有这么一个人,是捻军首领,多次攻击清军,后来被俘遇难。因为他是“造反”,族人怕“株连九族”,族谱里也不敢写他的名字,“从族谱上看,有不少‘执’字辈的先祖是董氏十六世祖,从年代上推算,董执信应该就是‘执’字辈的。”

  在重新修订《董氏族谱》时,董氏族人也曾多次讨论董执信是否入族谱的事,但都没有结果。“因为祖辈上非常忌讳谈论他的事,大家对董执信的事了解得太少。”董秉坤说,董氏祖辈流传下来的一条可靠的消息是,当年董执信“造反”,是因为受了河南人张宝山的怂恿。张宝山是清朝一个状元的外甥,平时比较霸道,他被官府通缉后逃到董新庄,投靠家庭比较富裕、又为人仗义的董执信,“董执信是受张宝山等人怂恿当了捻军首领,有点像赵匡胤被迫披上黄袍。”

  78岁的村民董万田称,他对董执信在村后庄稼地里的小坟墓还记忆犹新,“他的坟前有一个石碑,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后来‘破四旧’时被村民砸掉了,坟也给平了。” 攻打清军 声誉渐起

  一般人都有一个发旋,少数人有两个或三个发旋。据说,头上三个发旋的人智商是比平常人略高一筹的,长有七八个发旋就是奇人了。而高大魁梧的董执信,就是这样的奇人,他的头上竟长有八个发旋!

  菏泽大地自古以来就武风盛传,武术文化根植于民间。董执信自幼也喜欢耍刀弄枪,但对于读书求学却不感兴趣。清咸丰二年(1852年),在江湖朋友的怂恿下,他参加了捻军,并很快成为一方首领。他率领的捻军以家乡附近的魏湾为根据地,活动于豫鲁苏皖各地,同时接受安徽捻军盟主张乐行的指挥。

  董执信首次带领手下捻军行动,就攻破了曹县县城。清咸丰八年(1858年)8月,张乐行率领安徽捻军从成武、单县席卷而来,董执信率曹县捻军响应,共同包围了曹县县城。驻县城千总樊咨岳率官兵出城应战,被捻军打死。清咸丰八年(1858年)8月15日下午,曹县县城被攻克。

  清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董执信再次配合安徽捻军行动,逼近曹州城。安徽捻军自河南民权县流通集北上,与董执信率领的曹县捻军第二次会师。曹县守御所千总袁静宇纠集各地团练,沿黄河北堤设防堵截。9月26日,捻军黑、红、蓝、白、绿五旗并出,数万人鏖战三昼夜,冲破官兵防线,至曹县西北,逼近曹州城。清军4000余人追到曹县刘岗、韩集一带,陷入捻军重围,袁战死,官兵大部被歼,残部逃回县城。

  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董执信第三次配合安徽捻军行动,围攻曹县县城。曹县全境民众纷纷响应捻军。董执信占据魏湾寨,捻军另一将领孔广润占据普连集寨,不时围城佯攻。知县靳昱昼夜巡城,寝卧城楼,数月不敢回衙。年底,僧格林沁亲督大批清军追剿捻军到曹州,董执信等曹县围城捻军方主动退去。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菏泽捻军首领郭秉钧、刘前,定陶捻军首领焦桂昌,各率起义军到曹县,与董执信会师。曹县知县靳昱派张步瀛等赴僧格林沁大营请兵未至,又到刚剿灭宋景诗黑旗军的胜保大营求救。胜保派郑琴堂率300余人来救援,驻扎在曹县西关皇官寺,郑声言要首先斩杀曹县捻军首领董执信。董执信不等清兵站稳脚根,即亲自率领捻军夜袭郑营。郑被刺死,所率官兵全部被歼。靳昱又去胜营求救,胜派参将王天保率500人赶来,不敢住城外,进城内协助地方官兵固守。当时,捻军号称10万之众,城内豪绅惶惶不安,以至于典史方传茂之妻林氏,听到城已被捻军攻破的传闻,竟吓得投井而死。当年12月,僧格林沁率大军赶到曹县,捻军才转移安徽,与盟主张乐行部会合。委曲求全 不幸遇难

  清咸丰十二年(1862年)五月十五日,董执信所率捻军在东明县沙窝一带被清军合击,作战失利,损失惨重,仅董氏子弟就伤亡170余人。为保全剩余捻军的性命,缓和清军的追击,董执信率领余部向僧格林沁投降。

  董执信投降后,清廷先是令僧格林沁“妥为安置,令其营前效力”。后清廷认为“董执信等断难驯服”,加之定陶捻军首领焦国昌受刑不过供出 “与董执信、李标面商再举”等语,清廷决心将他们全部杀掉。据《山东平捻记》记述:“董执信不久即被解除武装,送到北京”,惨遭杀害。董执信遇难后,其家人赶去收尸,却只找到人头,就用漆涂抹,防止路上腐烂,运回董新庄老家安葬。本报记者 周 锋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