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给总理写信的言外之意(南方都市报 2007-10-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2:40
给总理写信的言外之意
2007-10-20 09:12:0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谁是谁非之长平专栏
又见学校师生给总理写信,又见总理的亲笔回信(批示)。最新的这封信是福州市延安中学师生9月25日写给温家宝总理的,5天时间就得到了温总理的批示。批示全文是:“请福州市政府转告延安中学全体师生:来信收读。希望学校发扬光荣传统,取得更大进步。”这让我对那封信感到好奇,赶紧去查找来看。
根据媒体报道,福州市延安中学的师生字斟句酌写好,并由全校57个班的班长和校长、书记在信末署上名字的那封信,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问题要解决,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要反映。信中共有三点内容:一是对总理重视教育、关怀师生表达敬爱之情;二是就本校成绩进行了一番自我表扬;三是表决心,说学校将“为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革命新人而不懈努力”。
近两年来,屡屡见到师生致信总理,总理亲笔回信的报道。这些信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以感谢开头,以决心结尾,中间介绍一下自己或者学校的情况。总理常常用毛笔认真回信,回信也多是简短的鼓励。
这就难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他们为什么要给总理写信?
此番首发消息的《东南快报》说,很多读者都对写信的原因感兴趣,记者带着这个疑问去采访了福州市延安中学的校长王金石。王校长说:“师生给总理写信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借校庆的契机,抱着盼望总理能来学校看看的愿望。”
其实这个目的并不单纯,因为根据媒体报道,它并没有直接出现在原信中,只能算作是原信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表达言外之意是一门技艺。把更多的、甚至主要的意图掩藏在一封感谢信中,在我看来,这是众多师生给温家宝总理写信的共同特点。我并不否认那些感激之情和上进决心的诚实性,但也试图探讨一下那些漂亮言辞背后更多的意图。这些意图并非每一个写信人都主观具有,但客观上几乎都能实现。
首先,这是一种廉价而又高效的宣传策略。不管多么寂寂无名的学校,只要得到总理的回信,媒体就会蜂拥而至,令其暴得大名。举例说,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给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师生亲笔回信,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纷纷聚焦赣州。一份报道说,“仅三天时间,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刊发的相关稿件已有400多篇(条),并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新华社3月17日播发通稿《温家宝总理人大会上回信激励赣州滨江二小千名师生》,在18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发,《光明日报》头版报眼位置刊发通讯《温总理给我们回信了》。《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也在显要位置进行重头宣传,《江西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相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等滚动播出相关新闻40多条(次)。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中央级主流网站纷纷在首页或头条位置刊发,刊发的有关新闻稿件达90多条,全国有300余个网站作了转载。18日下午,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派骨干记者到达赣州,制作长达25分钟的专题,新华社、《光明日报》记者也前来赣州进行深入报道。”
其次,领导人的亲笔字迹(更不用说亲往视察了)能起到威震四方、保驾护航的作用。福州市延安中学一定会像别的很多地方一样,把温家宝总理的字迹拿去裱糊起来,挂在一个合适的地方,让前来视察、参观和拜访的人们都能看到,肃立其下,一股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一来,地方领导不敢刁难了,教育经费不敢拖欠了,社会不良也不敢侵扰了。出现任何情况,媒体都有可能在报道中强调“总理回信(批示、视察)过的学校”如何如何,从而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这种做法源远流长,大家心照不宣。在中国很多名胜景点,都会专门拿出一间屋子来,张贴悬挂领导视察的照片,或者领导题词的墨迹,情同此理,既尊重领导,又抬高身价,还庇护自己。
事实上,给领导人写信更是一个传统,而大多数去信都并非空洞无物。我在报社工作十多年,见到无数喊冤叫屈、揭发腐败的来信,这些信多数都会同时寄给有关领导。如果媒体一味地追捧总理的亲笔回信,而忽略那些更难处理的沉甸甸的去信,也很容易造成不恰当的言外之意。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主编)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10200227.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