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奎成:“魏武王常所用”石牌是伪造的(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3:46
林奎成:“魏武王常所用”石牌是伪造的 2010年08月22日 13:01 凤凰网专稿 【 】 【打印共有评论33

核心提示:曹操生前死后,从来就没有过“魏武王”的称号,那么,墓中的“魏武王常所用”石牌从何而来?答案只有一个:后人伪造的。仅此一点,即可准确断定,安阳西高穴的汉墓,墓主绝非曹操!

曹操墓的真伪,自去年底消息公布以来,争论之声,不绝于耳。“挺曹派”力证其是,并且拿出了“铁证”。相比之下,“倒曹派”虽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质疑,但也仅仅限于质疑而已,迄今为止并未拿出足以驳倒对方的有力证据。前几天从网上看到,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氏男性Y染色体样本,要用DNA技术辨别曹操墓的真伪。这样做固然釜底抽薪,可是成本太大,就现有的条件来看,尚不值得如此兴师动众。本文下面提出一条证据,可从根本上破解这一疑案,这条证据就是,被“挺曹派”视为铁证的“魏武王常所用”石牌全是伪造的!

这要从古代的冥称制度谈起。

中国古代有身份、有地位或有影响的人,一般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出生后父母起的,称为“讳”,讳号也称显号。讳号如无特故,大致要伴随人的一生,成为这个人活在世上时,用以区别他人的称号;另一个是死后别人给起的,称为“谥”,谥号是活人对死人的称呼,一般含有对死人尊重的意思。《白虎通义·谥》:“显号、谥,何法?显号,法天也、法日也。谥,法地也、法月也。”可见古人的区分是非常清楚的:讳是阳世的名字,谥则是阴间的名字。阴间的名字又称“冥名”。有名望的人死了,阳世的名字不能再用,于是就要给他换个冥名。冥名和显号一样,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特具意义的大事,因此给死人换名,尤其是给帝、王、公、侯或朝廷大臣一类的重要人物换名,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还要昭告天下,咸使闻知,称为“易名之典”。

曹操的讳号,众所周知,姓曹名操字孟德,这个不存在疑问。曹操生前受汉封,先封“魏公”,继封“魏王”。“公”和“王”都是爵号,用以显示地位,似乎与显号无关,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极其讲究,当面直呼其讳,只限于以上对下,同等身份之间或以下对上,则要使用尊称,谓之“避讳”。对帝、王一级的人物,更须如此。如果对曹操这样的人物直呼其讳,即为“大不敬”,这是掉脑袋的罪名。由于这个缘故,“魏公”和“魏王”也就成了曹操生前的代称,说“魏王”,就等于说“曹操”。但是这种指代的称法,仅限于曹操活着的时候,换句话说,“魏王”可以有多个,在曹操生前,用它来代指曹操,但曹操死后,“魏王”就不再是曹操,而是曹丕了。可见生前的代称,也是显名,仅限于阳间使用。弄清了这一点,剩下的问题就是曹操的“谥号”亦即“冥名”了。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参与曹操墓真伪争论的两派人物,都认为曹操曾经有个“魏武王”的称号,不同的是,“挺曹派”用以证明安阳西高穴汉墓墓主非曹操莫属,而质疑者则认为“魏武王”三字不该出现在曹操墓中。兹举两位“挺曹派”人士的说法以作辨析: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陈长琦教授说:

“在东汉末,谥称魏武王的仅有曹操一人”(《曹魏高陵考古补议》见《中国文物报》2010年3月10日第3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唐际根先生在2010年1月8日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曹操死后被谥为“魏武王”(《学者颠覆曹操高陵定论》见2010年6月21日《中华读书报》)。一个是历史学教授,一个是考古学专家,二人异口同声,都认定了曹操的冥名是“魏武王”,那么这样的说法对吗?--错了!

曹操的冥名,史有明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谥曰武王”。曹操生前就是王爵,死后爵位不废,仍然是王,而“武王”之“武”,就是曹操的谥号,亦即冥名。--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曹操的冥名:“谥曰武王”,而不是“谥曰魏武王”。

有了冥名,显号就不能再用,再用就是对死者的不敬。而帝王有了冥名,显名更不能再用,否则就是对已死帝王的亵渎,照样构成“大不敬”的罪名。这类规定,对于现代人来说,近乎齐东野语,听后不过笑笑而已,但在中国古代,却是法制森严的律条,谁也不能违犯,上至王侯显宦,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严格遵守。举个例子,《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曹操死后十个月的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即延康元年)十一月,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印绶,向曹丕宣读禅位黄册,册文有云:“咨尔魏王(笔者按:这个”魏王“指的就是曹丕),……赖武王神武……”,此“武王”即为曹操。可见自曹操死后,至曹丕称帝之前,对曹操是严格按照礼制称为“武王”的,虽末路天子,也不例外。尤可注意者,此时对曹操的称呼是“武王”,而不是“魏武王”。

说到这里,事情也就清楚了。曹操死后,对他的称呼只能是“武王”,绝不可能是“魏武王”。道理很简单,“魏王”是生前爵号、是显名,武王是死后谥号、是冥名,二者混用,便是违制,不唯亵渎死者,且也必遭天下后世所诟病,位卑者还可召来杀身之祸。

然而,问题来了,例如著名的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莫非这里的“魏武”不是指的曹操?

这里的魏武当然是指的曹操,但这个魏武是“魏武帝”的略称,而不是“魏武王”的略称。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元月曹操崩,曹丕嗣魏王,二月葬曹操于高陵,十一月曹丕称帝,袭王号“魏”为国号,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这时候曹操的称号有了新的变化:冥名未变,一仍其“武”,但身份由“王”而成为“皇帝”。“太祖”则是“庙号”,古代也有用庙号指称皇帝的习惯。因此在当时对曹操可有三个称法:一是以庙号相称,称“太祖”;二是以谥号相称,称“武皇帝”,武皇帝又可简称“武帝”;三是庙号、帝号合称,称“太祖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