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灵魂--怎样理解"企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13:34
  经济的灵魂--怎样理解企业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约瑟夫·熊彼特企业的存在,仅仅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吗?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存在的意义是否只为了追逐利润?现代的经济学家们,解释了经济学最微观的问题--关于企业的问题,并由此引导企业改变了它的经营管理理念,走出了企业发展的新模式。事实上,企业可能并非人们原来想象中的企业,企业家也并非人们原本想象中的企业家。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就在本章中……世界上为什么有企业?在我们的地球上,每个小时都有新的企业成立,也有老的企业消亡。众所周知,企业是经济的微观细胞。那么,这个细胞为什么存在?它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这曾经是很多代经济学家不能彻底解答的问题,最终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因为对企业的研究而改变经济学的进程,他名叫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1937年,年仅27岁、默默无闻的科斯,写了一篇名为《企业的性质》的文章,在被好几家杂志拒绝以后,最后终于发表在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杂志。起先并没有人注意到这篇文章,直到之后20多年科斯的另一篇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问世后,《企业的性质》才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此后几十年来,这篇文章已经成为经济学里最常被引用的论文之一。而科斯能在1991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篇文章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至于他的《企业的性质》到底有多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贺辞毕竟显得过于学术化:通过对微观经济理论的扩展,罗纳德·科斯阐述了经济组织的产生原理,为我们理解经济运行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他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法学、经济史和组织理论的发展,并且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科斯的成果的划时代的。对于整个经济世界,他解释了产权的重要意义,这些,将在本书后面章节论述。而对于企业组织来讲,他解释了一个看似古怪却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有企业?科斯.jpg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科斯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可能很大一部分来自他与众不同的早年经历。童年的科斯身患残疾,像电影里的阿甘那样,必须穿铁鞋走路,并在当地的残疾学校读书。通过努力地学习,18岁的科斯考上了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商科。他一次次错过了成为编篮工人、历史学家、厂长、或者律师的机遇,似乎是命运的安排,他成为了一位经济学家,而且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当年,科斯的脑子里总是产生一些古怪的问题、过去从未有人想到的问题,比如:既然经济学家们说,价格机制足以调节生产。那么,世界上就根本不需要有企业了,可为什么世界还有那么多企业组织存在呢?过去的经济学家对此说的很简单:由于有劳动分工,所以需要企业。但科斯对这个解答并不满意:如果价格能够完美地调节企业的生产,那么企业内部又为何需要有管理人员指导生产?如果只凭市场就能组织分工,为什么我们还要企业?企业的边界在哪儿?企业是不是能够无穷大……确实,从经济学诞生了数百年,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长久以来,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亚当·斯密理论做证实、补充和修正。但科斯无疑是幸运的,在进入经济学领域之前从来没有经过正规训练,这样特殊的经历让他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有了更大的自由。最后科斯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企业存在的根源在于节约交易费用。科斯慧眼独具地解释道:虽然企业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所有的人力物力,可是找货、比货、访价、议价等都要付出时间和体力,因此,成立一个常设性的公司(厂商),就可以减少或免去利用市场的成本。在科斯之前,企业被经济学家当做看不懂的黑箱,而科斯揭开了企业的神秘面纱。科斯提出了过去人们所忽略的交易成本。这种交易成本如同看不见的手在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力。而科斯的伟大之处,在于发现了经济世界的摩擦力。一个没有交易成本的世界,宛如自然界没有摩擦力一样,是不现实的。市场价格机制不可能在真空中运行,它必然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把这种摩擦力尽可能降低到最小。所谓公司,它的作用就是将要素市场内化,避免了过多的市场交易。比如,公司要雇用员工,笔试、面试、录取员工需要成本,业务培训也需要成本,管理员工的劳动也需要成本,在一系列内化的过程中,事实上公司支付了交易成本,但这种成本,毕竟比员工自由来去成本要少得多。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办法,而企业的出现只有一个原因:能带来交易费用的降低。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现代很多大企业,其实人数寥寥无几,这同样是节省交易成本的需要。著名的华人经济学家、科斯的弟子张五常,用一个更形象的说法来解释企业的性质,那就是香港人的跑单帮。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有很多香港商人们带着香港生产衬衫样品,往返于美国和欧洲,从那里拿回大摞的订单。不过,他们没有自己的工厂,也不搞机器大生产,而是去写字间里向各家公司发订单,第二天再收上来。这些商人,被当地人称为跑单帮。张五常认为,跑单帮其实就是企业的实质,甚至认为,所谓企业,不过是一组节约交换成本的合同,而企业的成本就是监督这些合同执行的成本。实事上,我们看来,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的确越来越简单了。1991年,当科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他已经白发苍苍,他回忆起自己的往事,无比感慨地说:当年我只有21岁,阳光从未停止照耀。将近60年后,自己早作的工作才受到褒奖,这样的经历,在经济学界并不仅仅是科斯一个人。这仿佛也在说明:伟大的理论被人接受,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隔开企业与市场的墙经济学家们统计过,一架波音747喷气式客机需要450万个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是由世界上8个国家的100个大型企业和15,000个小型企业参与协作生产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讲,人们无法断定波音的飞机是哪个国家的产品、哪个企业的产品。在经济学家看来,分工的本质是一种管理。跨国公司不断努力降低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并且让分工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但是,怎么的分工才是最合理的分工呢?为什么强大的波音公司,不把那15,000个企业纳入自己门下,形成一个宠大的王国?而是只和它们发生交换呢?这个问题,在经济学家那里,叫做企业边界(enterpriseboundary)。企业边界不仅仅是企业能以多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经营的问题,还包括所谓企业和市场的界限。比如,哪些经营活动由企业自身来完成,哪些经营活动应该通过市场手段来完成。或者说,它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墙在哪里?在电脑市场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企业和市场的界限。hynix是全球最大的内存制造商,希捷是全世界最大的硬盘制造商,intel是最大的cpu制造商。然而我们所熟知的电脑品牌,没有hynix,没有希捷,却只是惠普、戴尔、联想这样的品牌。不仅如此,hynix、希捷根本用不着在市场上大力宣传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知道,人们从市场上购买的是电脑,而不是cpu、硬盘、内存等等。其实,很多著名的电脑公司,都是在组装hynix、希捷、intel的电脑部件。  而汽车行业则不同,他们从来不组装汽车,甚至很少有企业单独销售汽车部件。这是因为,设计、生产、检验及调试汽车是个复杂的过程,要求高度的协调,发动机、传动装置、车身、刹车等等都要相配。不过,研究人员获得了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公司在1976年使用的133种汽车零部件清单,清单记录了每个零件是由内部生产还是外包生产,结果再次证明了经济学家的估计是正确的,那些复杂的元件,企业会选择自己生产,而一些相对独立的元件,则仍然倾向于购买。在科斯那里,决定企业的边界的原理很简单位:它由企业内的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相比较而决定的。企业扩张到一定程度,也会带来自身的组织成本。因此,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双重作用,企业的边界将决定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协调成本的比较,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这样的程度,也就是企业内部一笔额外的交易成本,和公开市场上同一笔交易相同。不过,随着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企业出现了边界收缩的现象。比如,对有些高科技企业来说,自己投资建立研发部门,还不如通过网站向业余科学家们悬赏征求解答。如果自己独立开发某种模块部件,还不如向供应商招标,这样最节省交易成本。同样,对很多网站来说,与其自己生产内容,还不如由用户自己来生成内容,这样还可以吸引更多其他用户……那么,为什么还要一切都自己干?我们纵观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从规模越来越大到规模越来越小的规模。在工业社会,企业往往发展成拥有数万、数十万员工和诸多分公司的大王国。而在后工业社会中,企业可能越来越小,一切交给市场来解决。这种变化,目的都是一个:节约交易成本。但不要忘了,企业边界不仅仅指企业的规模,它还指企业的经营范围。在网络时代,我们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企业,在规模逐渐减小,在原本内化的生产要素逐渐外化的同时,企业的经营范围却扩大了。今天一个创意,明天一个点子,就可以使企业转换经营模式,参与到过去从来没有接触的领域当中。这样一来,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的概念随之产生了,它意味着,通过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的增加,也就是把产品联合起来生产,企业可以降低成本。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义,因为分工的概念,已经在世界上发挥到了近乎极致的地步,举个例子,在印度,连医院的心脏外科手术,都被分割成了一个个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的医生操刀。范围经济正是似乎在与规模经济和分工唱对台戏,它强调,要打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围墙,不应该再局限于行业的限制,在智力资源高度共享的今天,没有什么领域是企业不能参与的。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了。比如,外国的一些化工公司和制药公司,利用网站和一套悬赏机制,开始在全球寻找那些赋闲的专家来帮忙解决它们的技术问题。这种名为众包(crowdsoucing)的研发方式让宝洁、礼来等公司的研发成本大幅下降,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得到了提升。这足以说明,在工业社会中,人们会更关注规模经济与专业分工。而当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网络时代,人们会更加关注范围经济,有人预测,在不久的将为,行业的界限将被打破,企业与市场之间,可能不再有企业边界。不过,当打破围墙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一种时尚时,我们还是需要记住科斯的那句话:交易成本最低。对于企业来说,在选择它的管理方式、经营范围时,一切,都要以交易成本最低为目标、为标准。股份公司的功过是非企业发展成熟的一种形式,就是股份有限公司。世界上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在其后的将近两百年间,总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约有100万人次的欧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前往亚州地区。它为荷兰的输入了无尽的财富,当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无穷的噩梦。此后,世界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股份有限公司。于是,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支配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今天,股份有限有限公司统治着我们的生活,它们决定我们吃什么,看什么,穿什么,在哪工作,做什么。甚至可以说: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社会的帝王。至于为什么会有股份公司的存在,我们还要从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东印度公司说起。当时的欧洲各国政府,为了掠夺殖民地,不断发行战争债券。东印度公司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就用东印度公司未来能够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财富做担保,向百姓借债,开始发行股票。于是,股份公司就产生了。英文股票(stock)一词,原义为国债,正是因为股票来源于早期的战争公债。此后,世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股份有限公司,伴随着它们的,是股票交易所一家家成生了,股票投资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人们之所以购买企业的股票,是因为对某些有成长力的企业来说,他们的未来收益可能很大,而良好的预期会使得企业股票不断升值。于是,不断升值的股票就会被反复炒作买卖,到最后把一张张债务凭证的价格炒得无比之高。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究竟是股份公司把资本投机行为引入这个世界?还是人们为了资本投机而发明了股份公司?这个问题也许不会有答案了。而实事是:股份公司的产来,带来了企业制度的成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还来的种种资本市场中的灾难。      早期的股份公司,往往与政府、贵族有着紧密的勾结。也正因如此,早期的股灾,密西西比泡沫以及南海泡沫,都体现了股票市场中官商勾结、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现象。几次类似的早期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各国开始了对股票、投机等行为的禁令。英国政府曾禁止了股份有限公司达一百年之久,而法国政府禁止了银行这个名词达到了150年之久。其实,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亚当·斯密提出以法制为基础,以自由为手段,追求财富,主张以看不见的手来调整市场的供需。后来,也而是通过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股份公司在此后得以健康发展。直到发展为今天,股份公司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有人批评股份公司,因为现今的世界已经被股份公司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所环绕。它惟利是图、剥削成性,如果它的破坏性行为不受到限制,将危及整个地球生态、人类健康,甚至是社会形态。还有人赞美股份公司,说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了马克思认为的必须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的公有制。因为任何一个普通民众都可以购买大公司的股票,成为股东。一家企业,可能在世界各要拥有成万上亿的股东,又能使这些成万上亿的普通股东、也就是穷人,分享公司的利润,这,也是一种形式的资产共有。在管理学领域,股份公司还有另一层意义:它促进了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早期的公司一般是家族企业,创业者会把企业交给自己的子女来经营,因为他们相信子女不会背叛自己,会尽最大努力把企业发扬光大下去。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企业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业者的子女们,很少有真正具有经营才能的。既便他们天赋聪明,但他们往往从小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像父辈那样,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培养敢于承受挑战、化挑战为机遇的能力。由他们来接班的企业,多半很快就没落了。相比之下,如果在血缘关系之外去挑选职业经理人,做为自己公司的代理人,就成了最佳的办法。企业主作为股东是委托方,聘用的职业经理者,受雇于企业的股东代表--董事会。这样,企业就可以在全社会的范围中,挑选合适的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制度也是与一个社会的诚信与法治环境是分不开的,在缺少法治环境的传统社会中,家族、血缘关系网无疑是人们实现经济安全的最主要依赖。而外部法治与诚信环境越好,通过契约安排规范代理人的行为就越可行,寻找血缘关系外的职业经理人接手管理公司就会越好。所以,西欧早在几百年前就推出了可以由家族以外的人经营管理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也逐步发展起现代社会的代理人制度。于是,股份有限公司就成为了契约与法律规则的产物。   今天,欧美很多发达国家中,很多创业成功者选择的不是由子女接管企业,而是让企业股票上市,聘用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比如,英特尔公司早已和创始人的家族脱钩,比尔·盖茨用不着把他女儿的未来捆绑在微软公司上。此外,在日本,有着与中国子承父业和美国职业经理人接管股份制企业这两种模式都不同的折衷方法,就是将女婿养子培养为企业的掌门人。像日本松下集团第二任董事长松下正治,是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女婿养子。三井集团历代掌门人中有好几位是三井家族的女婿养子。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佐吉,也将整个家业由女婿养子丰田利三郎掌控。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在日本,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现象:家族企业的业绩平均优于代理人管理的非家族企业。而家族企业当中,女婿养子所掌控的家族企业,其平均业绩高于亲生儿子接掌的企业。由此来看,看业,企业再怎么发展,也是与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分不开。这些,也是经济学家们不得不考虑到的问题。为选择付出的代价乔治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小伙子。他就读于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马上就要念大学三年级了,他已经修完了规定的课程,现在面临的是选择专业的问题。但是,他该学什么专业呢?他特别喜欢建筑学--每到周末他就去研究波士顿的著名建筑,他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设计的那样的建筑物。同时他又喜欢计算机,希望能在一家像谷歌这样令人向往、工资又高的公司工作。他的父母也支持学计算机的选择,因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系是最有实力的,学建筑何必要上麻省理工学院?他必然在两个专业之间选择一个,放弃一个,虽然两个专业他都喜欢。如果他决定选择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再想转学建筑就非常麻烦了,而选了建筑学再转为计算机专业也同样困难。如果他想两个专业同时学,那就需要支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到头来一个学位也拿不到手,还要父母多资助一年的学费。最终,他选择计算机专业,并很快取得了学位。不过,在他这一生中,可能就此放弃了自己喜爱建筑学。经济学家把这种做出某种选择时不得不舍弃的选择称作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他们还认为,产生机会成本的原因,依然就在于前面章节无数次提到的资源稀缺性(或者说有限性)。比如,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成本就是你从事全日制工作能够获得的收入。一个农民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入。在生活中,有时机会成本无法用货币衡量。比如有人要修剪自己后院的草坪,他就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动物园,而这就是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而结婚的机会成本,就是你必须放弃继续追求其他美丽姑娘的权利。     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自然也存在机会成本。当代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所著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是一种西方很普遍的快餐食品,热狗对公司的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经营自己的公司,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他们放弃自己的公司,也许会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年薪达到45000美元。这样,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45000美元的机会成本,这是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放弃的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这种计算方法,对热狗公司的所有者可能有些打击。其实,经济学家们只是举个个例子而已,并不是说,经营热狗而放弃了去大企业打工的机会成本,未必明明确确地一定是45000美元。实际上,机会成本是很难精确计算出来的。机会成本这个概念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思想。(正如科斯谈到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这些边界要的精确计算,也是目前人类智慧所不及的。)这种经济学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词:权衡(或是译为选择)。也就是说:任何收益都是要作出代价的,是否付出,付出多少,就是在权衡。这就引出又一个问题:对企业来说,既然企业的经济行为需要做出权衡与选择,那么,谁来做这种权衡与选择呢?答案显然是:企业家。因为企业面对的是充满风险与未知的市场,需要有勇气、有能力承担风险、承担机会成本的人做出决策。于是,在西方,企业家处在受人赞赏的地位。有的经济学家,甚至将他们称为经济的第四要素……第四要素的胜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等难住李嘉图的葡萄酒问题,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资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酿酒作坊的主人,你会如何向消费者交待,为什么陈年的萄萄酒更昂贵呢?也许你会说:陈年的萄萄酒更受欢迎,是因它有更高的效用,更好的口味。你也许还会说:陈年的萄萄酒成本更高,虽然为它付出的人类劳动并不多,不过是维持酒窖、运输搬运而已。但还有一重要成本,就是酒窖的地租,因为土地的价值可是很昂贵的。不仅如此,我可是在酿酒作坊投了钱的,这些钱放在银行会有利息的,所以我的本钱应该升值。经济学家们也正是这样考虑的,正是土地之类种种非人类劳动的大自然的馈赠,使得种种经济要素齐全了。      当时,写了著名的《人口原理》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面对李嘉图的学生们所提出的大自然的劳动,他不无调侃地说:我给你们说的大自然的劳动取了个新名字,叫资本,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这个时候,人们认识到,要创造价值,必须有资本的加入。再后来,著名的经济学家萨伊又提出,应该再加上土地,就是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到了现代社会,又有人加入第四要素。马歇尔把企业家的才能(entrepreneurship),看成是除劳动、资本和土地之外的第四生产要素。(不过在后来的信息时代,人们又加入了另一个要素--技术和知识。)企业家的才能被提高到生产要素的地位,可见,西方社会对企业家是何等重视。从16世纪,社会上了有了企业家那一刻起,企业家就被赋予了冒险者的身份。到了18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康替龙正式提出了企业家的概念,后来,又经过萨伊和马歇尔等人的发展,逐渐发展出关于企业家的理论。企业家先后被赋予了经营者、资本家、经理、革新者等新身份。到了20世纪,给予企业家以更为特殊的重要地位的,是出于在奥地利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在他看来,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企业家是资本主义的灵魂。熊彼特发现,许多企业没有系统的书面战略,而是靠企业家个人的直觉、判断、智慧、经验和洞察力等素质,来左右企业今后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致了企业行为,实事上,促进企业的发展的,是它应对复杂环境的战略意图。同样,企业家的功能不在于去寻找原始资本,也不是去开发新产品,他们最核心的功能在于提供一种经营思想。这种经营思想经与企业资源结合后,将使企业创造巨大利润。既然企业家才能如此重要,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此重要,于是,管理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在二战之后诞生了。在管理学的领域中,人们对企业家才能的研究,也更加精密和深入。彼得·德鲁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2005)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他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人们还称他是资本主义的预言家,因为他做出过很多准确预言:上世纪50年代初,他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他提醒美国人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他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这位对现代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管理学大师,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青年时代才移民美国,他在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也目睹了美国在战争中作用,所以他从小就觉得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才是世界的英雄。    他曾在自传《旁观者的冒险》中写道: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小孩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学校每天一顿午餐。……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一个组织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用!童年的体现影响了彼得·德鲁克后来的学术思想,到了1946,彼得·德鲁克在其《公司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用一生来研究企业组织。他认为,透过企业组织这种工具,可以尽量发挥人类创造力。而企业家的重要性,在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企业就是企业家工作的组织。在这些经济学家的努力下,人们对企业家的认识,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将他们看成资本家。而事实上,在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企业家才能可能是比资本更重要的生产要素。很多时候,追求利润的资本,甚至会向企业家低头。1976年,史蒂夫·乔布斯与他的合伙人在车库里创建了苹果电脑公司,后来这个公司日益发展壮大,苹果的产品影响了全世界,乔布斯也被美国前总统里根称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从所周知,资本是很可怕的,它的天性残酷而跋扈。1985年,作为资本的代表董事会,无情地把这位英雄驱逐出苹果公司。这时,乔布斯才刚过完30岁生日不久。不过乔布斯离开苹果后也没有闲着,又创立了两家软件企业,其中一家后来还被苹果收购。1997年,苹果电脑几乎无法经营下去,凶猛的资本,这时却流露出了它的媚相。董事会只得再次请乔布斯出山,ceo吉尔·阿梅利奥在迎接致辞中肉麻地说道:我们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我们最伟大的天才归来,我们相信,他会让世人相信苹果电脑是信息业中永远的创新者。而企业家才能再次显示了它的威力。短短数年,乔布斯就又让苹果重现了生机,ipod、itunes、iphone这些引领时尚的新品一次又一次征服了世界,公司股价也从乔布斯荣归时的13美元一度飙升至135美元。这个第四要素,企业家才能,又一次战胜了资本!懂创新才是企业家几年前,加拿大一个冬日的傍晚,天冷阴寒,多伦多一家小型金矿采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伯·麦克欧文的心情和天气一样沮丧,因为公司已经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工人罢工、债务拖欠和极高的生产成本,都困扰着这家公司,而惟一的改善之道,就是寻找新的优质矿源。麦克欧文知道,公司的矿区还有大量未发现的金矿,可是地质学家们还难以提供黄金的准确位置。    要知道,采矿业是一个极度需要保守机密的产业,地质数据是最宝贵、最需要严加看守的资源,公司不可能拿去四处散布。但麦克欧文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新计划:拿出所有的质学研究和数据,整理成一个文档与全世界的人共享,请求全世界的人告诉他们金矿层在哪?于是,2000年3月,这家公司发起了黄金公司挑战赛,宣布能够提出最优估计和最佳方法的参赛者将获得高达57.5万美元的奖金。公司把这55000英亩矿区的一切信息都在互联网上发布,几个星期之内,来自全世界的方案雪片般地飞向黄金公司总部。参赛者中有大学生、咨询顾问、数学家和军官,他们的想法都很奇特。麦克欧文说:人们应用数学、高等物理、智能系统、电脑绘图以及有机的方法来解决无机问题。很多技能是我在业内闻所未闻的。当我看到电脑绘图时,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这次比赛的确为黄金公司和麦克欧文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参赛者在红湖矿床上发现了110个目标,其中50%是公司从来没有发现的。80%多的新目标后来证实确实有大量黄金。自挑战赛开始以来,已经发现了800万盎司的黄金。2006年,黄金公司已经成为北美第三大黄金生产商。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却因为一个奇妙的点子而起死回生,这样的商业传奇,在现今社会,已经是多得讲不完。而麦克欧文成功的秘诀,被经济学家称为创新。正如彼得·德鲁克曾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具体工具。而约瑟夫·熊彼特则认为,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有眼光有胆识,并且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有风险,而领导者自然就是风险的承担者。创新和发明、创造是不完全一样的。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所以创新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技术概念,而是一个完全的经济概念。而且,经济学上的创新也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经营方式的创新。托马斯·爱迪生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炭粒话筒、电影放映机等1000多种发明专利权,不过,他经营企业却是不成功的。1878年,雄心勃勃的爱迪生创立了爱迪生公司,这家公司以垄断的形式使用爱迪生的发明专利,以照明装置为主要产品,然而公司的业绩却不怎么样,为此,爱迪生曾经愤愤不平地说:我发明了电灯,但并没有获得半分利润。       更加不幸的是,爱迪生竟然只有离开自己的公司才能挽救自己创办的企业。其实,爱迪生公司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通用电气集团(ge)的前身。而通用电气真正发展壮大起来,还是上世纪80年代杰克·韦尔奇被任命ceo之后。杰克·韦尔奇无疑是创新的高手。他开创了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神奇之路,在他的领导下,通用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拥有100多个副总裁的超级航空母舰,能够为人类提供照明设备、飞机引擎、家电、金融、保险、医疗、机械、化学、运输装置、信息服务20多个领域难以计数的产品,而韦尔奇也被誉为全球最受尊敬的ceo。其实熊彼特早就说过:创新,就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成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所以,那些不能够重新组合生产要素的人,会最先被市场淘汰。只有能够成功创新的人,才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而创新,也是对企业家真正的考验、根本的考验。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因循守旧就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的企业,而创新,才是企业家才能中的第一才能,是真正的企业家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