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与痛苦---德兰根迥活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8:22

我执与痛苦---德兰根迥活佛

(2009-12-28 09:04:25)转载 标签:

开示

杂谈

分类: 德兰根迥活佛开示

    “我执”是“痛苦”的根源。佛教提倡“因果”的观点,认为:人生生世世的幸福来源于“善缘”的积累,来源于“福报资粮”的积累,而不是来自自私、“我执”观念下的你争我夺。但依据于世间法,人们的做法却是与此相反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快乐、幸福,而不愿意自己与痛苦联系在一起。为此,人们往往习惯于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把为自己所做的谋划排在第一顺位。这种在世间法里顺理成章的行为,在佛教里却被认为是引发“痛苦”的根源——为自己而不断谋求一切的心越迫切、越严重,就越要承担内心巨大的不满及其带来的“痛苦”。

 

    “我执”有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就是“不信任”感。充满“不信任”感的心是不清净的心。做到“信任”是很难的,如果我们抛弃了“不信任”的种种念头,其实就等同于我们“放下”了寻求自我安全感的习惯,“放下”了人自私的本能——不再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到伤害,不再担心老有所养的问题,不再担心老板的剥削,不再担心亲朋的赞美,不再担心某某方面比别人差。总之,不再担心“因自己努力得不够,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不完美,使自己获得痛苦的人生”。因为我们做不到,放不下,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怀疑”一切,来确保自己的利益,因此,我们的人生就这样一直在“我执”的痛苦里打转。

     之所以称这种感受为“痛苦”,是因为这种感受同我们在做另一种事情时的感受完全不同。比如,当我们为了穷困、孤独的孩子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而资助他们时,我们所得到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满足、轻松、踏实和亲切。两种感受的差别是由“发心”不同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发心有“善”的发心与非“善”的发心。那么,什么是 “善”的发心,什么不是“善”的发心呢?这就要观察自己面对每件事的“发心”是从哪里生起的:如果是“为了别人”的发心,就是“善”的,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发心,就不能称之为“善”了。如果每天都在心里、在行动上为“善”的发心而忙碌,就是在积累“善业”;而每天都在心里、在行动上为“非善”的发心而忙碌,就是在造作“业障”,二者的性质是天差地别的。     初入佛门的居士们,往往都做过了一些“善事”去利益他人,比如放生、资助贫困者、或者助印经书等等。但是,一个人是否彻底作到了“善”,那又要观察自己的心——在做表面上看来是“善”的事情时,是否掺杂进去很多“为了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因为别人为资助贫困者出了十块钱,出于面子自己就要出十五块钱;是不是在放生的时候,只考虑了自己的功德,而完全没有把心思放在利益众生上;是不是为了被别人称赞而去做善事的,等等。这样不断地观察自己的心,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就是真正的修行,是真正的修心。     要想修行成功——也就是完全祛除“我执”,获得心的自在——是一件太难太难做到的事情。密勒日巴尊者的歌集中就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大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尊者,一时,在宝窟大鹏洞中,浸习在光明大手印禅定里。有一天,他觉得有点饥饿,应该准备点食物来吃,就在洞中找寻了一下,不用说油盐和面粉,就是洞口的柴和灶边的水也一点不剩了。他自忖道:‘我对世界上的琐事也未免太忽略了些。现在让我出洞去拾些柴回来吧!’等他捡毕柴薪回洞的时候,山间忽然刮起一阵暴烈的狂风,吹得他破烂的衣衫四处飘掀。他想用手拉住衣衫,但手中的柴又差点被风卷去;他想用手紧紧的抱住柴薪,但狂风又把他那褴褛的衣衫吹得四散飞扬。于是他自语道:‘唉!我已经在山穴中修行了这许多年了,但如今我仍不能完全放下这个‘我执’之心,一个人如果不能割舍‘我执’,那么他所谓的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风啊!你要喜欢吹走我的衣衫,就请你吹走吧!你要喜爱我的木柴,就请你卷走它吧!’说毕,他就放下一切不再管,静坐在地。     对于一下子太难以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一点一点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用来观察自己的“我执”,训练减轻“我执”,或者最起码通过明白了这一“‘我执’会引起痛苦”的道理,做到直面自己的“我执”,从而减轻“我执”带来的痛苦,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稍微快乐一点点。     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路上人多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路边打车,这时,自己凑巧抢在别人前面拦下一辆车,可以上车就走了。这时应该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在那里很得意呢?自己得到了便利,可是还有很多人辛辛苦苦等在那里,想一想菩提心是应该这样修的吗?在去银行办事情的时候,大家都在排队等候,自己不想浪费时间,很着急,总想能快快地解决问题。这时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体会所有排队人的心,并且把别人的快乐、别人的满意放在了自己的前面?如此一来,自己就不会因为队排得远离窗口而懊恼、不快了。在医院里看病的时候,可以见到很多病人在排号等着看病,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观察:在自己的心里,有没有别人的痛苦影子呢?这样一来,还会为等待而焦急、痛苦吗?     “我执”越轻,越有可能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生起之前,则需要持续不断地修心:一方面观察自己“我执”的增减,另一方面则需要行持“造作的菩提心”,期待通过不断的行为修正,使自己不驯服的心得以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