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倍黑马的12大核心秘笈 - 证券之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7:14
 有100%把握才出手

  “有百分之百把握时才出手!”这是翻倍黑马屡次在实盘大赛中获胜的根本点。也是他近4年中保持不败纪录的制胜要诀。

  他坚信自己的操作系统。他说,他的一切操作行为,必须符合他自己的交易系统原则,然后才行动。这些原则包括:大盘要处于牛市初期启动点或是处在牛市的上涨周期里,才可放手去做;对于个股,要处在跌无可跌、短线聚集了强烈反弹能量并已出现明确的买入信号,所设置的技术指标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同时发出“买入指示”时,才可进行操作。如果所有技术指标发生“共振”,出击的把握性更大,成功率也会越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回避许多因为不确定因素而造成亏损。”他说。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了千点大关,市场一片恐慌,而翻倍黑马却看到了大势转折的契机,他向亲朋好友发出大胆进军的“号召”。2005年12月23日,上证指数有效突破年线,MACD指标在0轴以上呈现出红柱状,所有的指标这时发生“共振”,说明上涨趋势完全确立,一波大行情喷薄欲出

  精确选股,买进坚决

  选飙涨股票是获取胜利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对千余只股票的筛选,翻倍黑马也建立起一个股票池,把其中最有机会先启动的个股纳入“黑马池”,再把黑马池中的股票作为盘中重要观察的对象。

  翻倍黑马认为,一旦通过精选,发现有完全符合自己选股系统的股票,且买入信号出现,就要果断坚决地买入,决不可三心二意,否则就可能错失良机。

  他的一个同学曾在2006年3月30日给他打电话,要翻倍黑马为他推荐一只股票,并玩笑地说“买了房子,买了车库,还缺一辆车”。为了安全起见,翻倍黑马为他推荐了一只在底部准备启动的股票,但他看前期跌得那么凶,犹豫再三,不敢买入。结果,不久,这只股票大涨,这时,他才后悔莫及,又打电话问,是否还可买进?其时,股价已在高处,风险较高。机遇来临,犹豫不决,是赚钱的大忌。

  安全第一,效率至上

  翻倍黑马说,在股市里要想取得较高的收益有两种途径:一是单一品种获利幅度巨大;另一种则是积少成多,通过短线滚动操作,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每次赚三五个点,长年累月,收获也会不菲。

  在东方财富网举办的炒股大赛中,有一位选手采取的就是第一种方式,翻倍黑马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刚开始那位选抓了一匹黑马股,涨势很凶,名列前茅,排名曾超过翻倍黑马两天。后来,这只股高位滞涨,他也不舍得换股。而翻倍黑马却一直不急不躁,通过买入大量精选的短线股票,频繁操作,排名稳步上升,最终“乌龟”跑赢了中途“吃着香蕉睡觉”的小白兔,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振荡市中行情上涨空间有限,捂住一只股票不放,很可能收益平平。而在安全的前提下,买入更多有上涨潜力的短线品种,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或许是我们获取高收益的一个良策。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倡导分散投资的人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翻倍黑马却说,“要把鸡蛋放入一个安全的篮子里,并集中精力维护好篮子的安全。”

  在资金不足500万元时,翻倍黑马一般只会去买一只股,到资金超过1000万元后,他也只买三只股票。这样做有利于集中精力照顾好“篮子”的安全。有的投资者资金不多,但买的股票却不少,二三十万资金竟买了几十只股票,结果机会来临,顾东顾不了西,也不能很好地把握买卖点,亏损是必然的。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做股票千万不要贪多,而在于精!”这是他的一句忠言。

  巴菲特理念+索罗斯风格

  翻倍黑马最崇拜的投资大师是巴菲特和索罗斯。他们的操作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投资决策。

  他说,巴菲特最让他崇尚的理念是:“保住本金!”“保住财富!”“永不赔钱!”;索罗斯影响他最大的是“果敢!”“快进快出!”“永不与趋势作对!”的风格。

  在熊市中,他的持股仓位一直控制在20%以内。止损点位控制在3%之内(包括手续费)。

  他说,把资金安全防风险始终放在第一,几乎是所有股市幸存者一直执著坚持的一个信条。而索罗斯顺应趋势,快速反应,果敢操作的风格,更是熊市中制胜的法宝。只有采用巴菲特的理念+索罗斯的风格,你才能在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

  走稳每一步可成就大利

  “稳定、安全”是记者采访翻倍黑马时他重复最多的两个词。有些人认为,作为短线炒手,特别是超短线炒手,一定是敢冒大风险博取暴利。其实,恰好相反,高手们最讨厌的是风险。

  翻倍黑马曾总结道,“在暴跌中表现稳健,在上涨中出类拔萃,这是投资股票的追求,也是一个成熟的短线高手应备的基本素质。我参加过十多次公开大赛,都没有出现急功近利的混乱操作,都是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看上去每次只赚3%左右,但是累积起来,就是很大的收益。看似普通的操作,在每次的复利下,就会出现所谓神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