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者是沉默的多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0:48
最近,观察了一些事情,让我想到了往往得益者成为沉默的多数,少数吵闹者往往成为关注的焦点。
给下属单位评比各类奖项时,根据规则评定出了结果,还要再三讨论一番,因为这样的结果可能会招来个别人或单位的反弹,因此必须慎重。不在榜的单位会“吹毛求疵”,甚至会将抓住个别单位的弱项与自己的强项比较,得出评比不公的结论。这时在榜的单位却选择了沉默。
为了方便学生收看世界杯足球赛,学校开放了大礼堂,每晚还要派出几名老师熬夜陪同收看。没想到,第二天有些学生提出严重抗议,认为同学们观看世界杯时欢呼声影响了自己的休息。而当初强烈要求学校开放礼堂直播的学生成为了沉默者。我想,如果当初不开放礼堂,可能情况就相反了,认为组织收看世界杯会影响休息的人就成为了沉默的多数,而没有条件观看世界杯的同学就选择成为“吵闹”的少数。
政府为了确保广大低收入人群也能“居者有其屋”,采取措施平抑不断攀高的房价,保护了较多人的居住利益,但是当部分房地产商和炒房族强烈反弹时,他们的声音却微乎其微,我想他们只是心中窃喜吧。
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无数人从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收益。可是每到世界经济重大会议时,会场外聚集的却是认为利益受损的抗议人群,从经济全球化中得益的人们选择了看“热闹”。
因此,决策者实在太难,一项措施既要满足那些沉默的多数,还要“摆平”那些吵闹的少数。在追求稳定与和谐的形势下,当喧闹者成为关注焦点时,哪里还有“政绩”可言。因为既得利益者成为了沉默的多数,那措施带来的利益,谁又会去关注,这时人们更多的把同情的眼光投向了利益可能受损的少数。
于是,决策者就得学会摆平,学会安抚那些喧闹的少数。对大多数决策者来说,解决的办法是制定措施时留下操作的空间,留有“后门”,便于适当时期有了“摆平”的依据,使得措施失去“刚性”。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很多政策、措施,出发点是好的,方法也是对的,却没有实际效果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