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正加速“老”去(记者来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57:06

湖南省图书馆数十万册古代文献面临生存危机

老书正加速“老”去(记者来信)

颜 珂 张 圆 林洛頫《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21日   12 版)

  “再不抢救这些古籍,民国历史将面临断层。”湖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刘微忧心忡忡。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双重短缺,湖南省图书馆保存的数十万册古籍,特别是十万余册民国文献,正面临生存危机。

  遭遇“历史破碎”

  “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的手稿、信札2000多件,还有一页价格堪比黄金的宋版书,价值不菲的历代字画都保存在书库里。”刘微说,“这些古籍非常珍贵。”

  湖南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几千年来保存下许多珍贵的古籍,其中的80余万册保存在湖南省图书馆。而如今,这些珍贵的历史古籍,特别是十万余册民国文献,现状堪忧。据介绍,这些民国古籍纸张原材料较差,酸性偏高,很多纸张已经失去韧度,轻轻一翻,“纸张就像酥油饼一样碎掉。”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郭建勋教授,就在查找文献时面临“历史破碎”的尴尬,“当时为了查找历史证据,我到图书馆查阅1906年的《长沙晚报》,但是找出来的时候,已经全部破碎了,无法阅读。”

  不仅这些民国文献面临消失的困境,70万册的线装书也危机重重。目前,只有5万余册非常珍贵的古籍在恒温书库中。由于条件有限,其他古籍要经受潮湿、高温、虫蛀等折磨,极易发黄、毁坏。

  保护难以为继

  “古籍的保护需要恒温恒湿。”刘微说,“温度保持在16℃—20℃,湿度保持在40%—60%。”但是湖南每年有3个月左右的高温高湿天气,如果进行保存的书库没有专门的恒温恒湿设备,这些古籍极易毁损。

  可这样的书库需要大量资金,设备全天运转需要540元∕天,一年下来都要接近20万。“目前只有5万册的善本书库享受得起,而且每天也只是开启七八个小时。”刘微介绍,尽管馆内专门成立“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但是由于没有专项资金,古籍保护仍难以为继。

  同时,还原破损古籍所需要的专门修复人员也十分匮乏。“古籍修复需要一定的古代文献知识、精湛的手艺,是个极度细致的工作,也是非常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刘微说,目前该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人员只有3名,而且都是老师傅,一年下来最多只能修复1万页左右古籍。由于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年轻一代几乎没人继承手艺。

  “灵”与“肉”都有价值

  为了让古籍长久存活,电子缩微技术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电子化让古籍的“灵魂”以另一种载体流传。那是不是有了技术保护,就可以不需要古籍原本,只要在屏幕上阅读就行了?

  “古籍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的‘肉体’和‘灵魂’,也就是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都是需要保护的。”刘微说,对古籍进行缩微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其“肉体”的一种磨损。“会造成二次损毁。”尽管“灵魂”可以在电子屏幕上展现,但古籍的版式、纸张、装帧等存在形式具有研究价值。所以,对保存环境与修复人才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

  据悉,湖南省将成立专门的古籍修复中心,还将重点培养一批修复人才,加快搜集社会上的闲散文献,改善古籍的“生存环境”,以增强古籍修复力量。

  不过古籍修复中心的成立还是需要大量资金,“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力投入到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刘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