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官称政坛铿锵玫瑰 打破政治领域“玻璃天花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50:30

宋庆龄、邓颖超、吴仪、彭珮云、顾秀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女领导以其独特的魄力和魅力,成为共和国政坛上的“铿锵玫瑰”。高层女性领导不断脱颖而出,显示女性参与国家政务活动和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深。来自中国妇联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女性高官比例正逐年提高,中国国家领导人中有8位女性,省部级高官逾230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670名正副女市长。这几乎是1995年的两倍。到2008年,中国各级女干部已经接近干部群体的40%。中国正在率先突破女性参政、议政的“玻璃天花板”。
【人民网时政频道策划  编辑:高星】

中国女性高官比例逐年提高  中国妇女"三步走"迎来深刻变化
■17日在上海举行的“妇女与城市发展暨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五周年论坛”上,中外女性领导人的集体亮相吸引了公众的视线。来自中国妇联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女性高官比例正逐年提高,中国国家领导人中有8位女性,省部级高官逾230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670名正副女市长。这几乎是1995年的两倍。到2008年,中国各级女干部已经接近干部群体的40%。中国正在率先突破女性参政、议政的“玻璃天花板”。全国妇联副主席孟晓驷表示,今年是国际劳动妇女节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妇女从走出“闺门”到走出“家门”到走出“国门”,“三步走”迎来了深刻变化,也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详细]
中国国家领导人中有8位女性  国务院组成部门中有3个女部长
■近年来,我国女性参政总体上呈上升态势。根据国务院网站资料显示,在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8位是女性,她们是刘延东、乌云其木格、陈至立、严隽琪、张梅颖、张榕明、林文漪、王志珍。在国务院的28个组成部门中,有3个女部长(分别任职监察部、司法部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我国目前有女干部队伍1500多万人。[详细]
女省委书记和省长出现过四个 孙春兰是现任唯一女省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女省委书记和省长出现过四个,分别是: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新中国第一位女性省委书记),原江苏省省长顾秀莲(新中国第一位女省长),原青海省省长宋秀岩(现为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目前,孙春兰是唯一在任的女省委书记。[详细]

万绍芬
顾秀莲
宋秀岩
孙春兰
部委高官调整现人事改革动向 重基层和女高官是关注点
■2010年岁末年初,继地方省委书记大换班后,多个部委高官也密集调整,涉及中共中央及国务院系统多个核心部门。本轮调整中,女性官员格外引人注目。中央政研室秘书长赵涛、财政部纪检组长刘建华、副外长傅莹都是各自系统知名的女性高官。赵涛是中央政研室第一位女秘书长,刘建华曾是中纪委案件审理室第一位女主任,傅莹则是继王海容后第二位女副外长。[详细]
人民网专访:张梅颖(2006年3月11日)顾秀莲(2007年3月2日)严隽琪(2008年12月26日)
王志珍(2009年1月21日)  陈至立(2010年3月2日)宋秀岩(2010年4月29日)
相关新闻、策划:
·中国女官员群体透视:5大因素成就女人才    ·国务院部委的三位“女当家”
·孙春兰:从钟表工到现任惟一女省委书记     ·从副科一步到副厅 中国唯一女省长的刚柔人生 ·金银焕:曾经的“山西女强人” 作风强悍硬朗  ·中国女高官风采
中国8位女性国家领导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

刘延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乌云其木格
陈至立
严隽琪
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梅颖
张榕明

林文漪
王志珍
国务院组成部门中3个女部长

监察部长马馼
司法部长吴爱英
国家计生委主任 李斌

新时期的女性领导刚柔并济 不发号施令具有亲和力
■新时期的女性领导在风格取向上也不像从前那样一味展示刚强的一面,不时表现出女性的温柔特质,表现出与男性的差别——她们更喜欢与下属讨论问题,而不是发号施令;她们具有亲和力,善于用人格的力量教育人;体贴关怀,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有意思的是被外界称为“铁娘子”的谈判高手吴仪,喜欢自称“小女子”,常常把“小女子豁出去了”、“从男人堆里干出来的小女子”等话挂在嘴边。据“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透露,2006年竞选前夕,吴仪曾向她“面授机宜”:“她提醒我,不要经常摆出‘铁娘子’形象,要有比较温柔的一面。”[详细]
女性领导越来越在乎自己的性别 着装开始展示女性化特质
■女性领导的形象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一首“中华女儿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反映出一个特定时代的审美取向。齐耳短发、蓝黑制服、一脸肃穆一度成为女干部的标准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政女性的爱美天性被充分释放出来,着装开始展示女性化的特质。吴仪爱美,她的仪表着装一直是中国女性高官竞相模仿的对象。1991年,100位女市长聚集杭州,成立中国女市长联谊会,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仪在晚宴中穿了一袭旗袍,一下子好几个市长马上回房换上旗袍出场。2004年7月,全国妇联特别邀请艺术形象顾问于西蔓为国务院和中直机关的80余位女部长作指导——如何将自己打扮得美丽得体。如今,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女性领导人,多是服饰考究、笑容亲和的形象。[详细]
知识女性受重用 从政渠道日益民主多元
■选拔什么样的领导干部,与一个时代的政治气候关系密切。文革前女性领导产生的基本模式:出身根正苗红、基层劳动楷模。这种局面在改革开放后被彻底扭转,知识女性逐渐成为女性从政的主力。“她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从政经历等。”全国妇联一位人士说,“她们的能力丝毫不逊色于男性。”放眼当今活跃在中国政坛的高层女性,基本上都具备大学以上学历;即使因那段特殊时期中断了正常的学校教育,也会在工作以后通过种种途径进行“补课”。
由党政系统内提拔和从企业选拔,过去一直是女性从政的主渠道。近年来随着专家治国理念的出现,女性领导干部选拔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宽,文卫科研领域女性从政往往又与她们党外人士的身份有关。如今,女性从政在任命制和民主选举之外,又添了一个新渠道,就是参加领导干部公选。随着公选成为常态,女性又多了一个与男性同台竞技、展示风采的舞台 。[详细]

"铁娘子"吴仪喜欢自称“小女子”
女性领导的女性特质较为明显
女性领导普遍从政功利性不强,从政成本相对较低。女性作为领导,由于女性特质使然,相比较而言,权力欲、占有欲较小,相对来讲更加廉洁,腐败发生率较低,因此从政成本也会随之较低。
女性领导多为非主动从政,被动从政倾向明显。大多数女性领导都认为,虽然自己在工作上很努力,很上进,很要强,但却从没有主动想去从政做官,甚至在从政之前,对政治并不熟悉,也谈不上喜欢,许多女性领导的从政之路都是组织安排。
女性领导的男性特质逐渐减弱,基于女性自身特征优势的角色发挥增强。女性领导方式由过去推崇“与男人一个样”逐步向发挥女性自身特征优势转变。
女性领导人才成长年龄期呈现非匀加速状态,两个黄金期明显。即20—30岁,35—55岁,是女性两个发展的黄金期。
生理性别差异对女性领导力发挥未有决定性影响。无论是男性领导还是女性领导都认为,作为领导者来说,尤其是高级领导,对男性领导和女性领导的素质要求都是一样的 ,而男性与女性在领导岗位上的领导力的表现也无差异。[详细]

女性参政依然存在“三多三少”问题
■女性高官比例逐年提高,但我国女性参政结构上,“三多三少”问题依然突出:即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边缘部门多主干线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女省委书记和省长仅仅出现过四个 。另外,我国全国人大代表的女性比例虽然已经由第一届的12%上升到第十一届的21.3%,跟联合国要求的妇女在议会30%的比例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国际上的排名由1994年的第12位下降至2009年的52位。在历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女性的比例更加低,本届女委员比例为17.6%。[详细]
女性的升迁仍头顶着“玻璃天花板”
■经过数十年的政治社会化运动,中国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女性从政之路依然不平坦,来自传统的、世俗的、社会的、家庭的等方面的沟沟坎坎横在眼前,女性的升迁仍头顶着“玻璃天花板”。在记者采访的数十位女干部中,几乎所有人都诉说着相似的“烦恼”:女强人是一个令女性避之不及的名词;选拔女干部在不少地方成为充数之举,始终难以坐上正职;女干部如果性格张扬、穿戴入时,就会被说成是花瓶;不少女领导“后院起火”,婚姻关系不稳……[详细]
女性官员跨过社会和家庭的坎不容易
■“我感到最遗憾的,还是在儿子小的时候,我没有陪在他身边,他整个小学期间我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后来,我发现,自己一和他说话,他就很不耐烦。”一位女厅级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述说了她从政及处理家庭关系的体会。尽管已经位高权重,但这位母亲说最大的亏欠还是儿子。工作责任和家庭责任的矛盾困扰着许多女性官员。
此外,关于女人最敏感的年龄问题,这位女厅官坦言,在三十多岁时,她常处在焦虑中。一方面,当时担任县领导,面临完成经济指标、担心出现突发事件的压力,令她连晚上也睡不安稳;另一方面,作为步入中年的女性,她也时时想到自己要老了,看到二十多岁的人就心慌。女干部最尴尬、最害怕的是什么?一位在科研单位工作的女处长说,都是与男女关系有关的。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干部往往会被外界要求较为苛刻。[详细]
女性领导人才越到高层越呈现“单棵独株”倾向
■女性领导结构中,越到高层人数越少,越是高层越呈现“单棵独株”。其原因,一是女性成才的整体后备力量素质薄弱;二是干部选拔任用中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对女性成才不利。就女性整体来说,当前仍然存在着普遍素质尚待提高的问题,不少女性更多去适应社会对传统女性的角色要求和价值定位,同时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性导致心理上的弱势心态,从而造成文化素质、自身能力的整体不足,进而造成女性领导人才的整体后备素质薄弱,很难适应和满足女性领导人才成长的需求,最终形成了女性领导的“单株独苗”。[详细]
唯结构化倾向不容忽视
■这是指单纯为了完成政策制度规定的结构比例任务,来配备女性领导干部的倾向。调查发现,女性领导干部大多数往往是组织任命,被动从政,是制度性安排结果。出于制度安排的需要,使女性领导始终徘徊在凭借平等竞争还是依靠各项配比的两难境地。因此,如何将真正有从政愿望,同时又有从政能力的女性领导人才选拔出来,而不是在需要配比时“临时抱佛脚”,是需要组织人事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详细]

女性官员头顶“玻璃天花板”,上升路受阻
“玻璃天花板”
国际妇女论坛前主席、美国三溪水农场总裁芭芭拉·贝雷特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女性往往在进入社会中层之后就停滞不前,因为性别原因而无法进入上升通道,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玻璃天花板”,这一现象在政坛尤为显著。在美国,近年来人们还发明出了不少衍生词汇来形容这种性别现象,包括“玻璃墙”、“玻璃迷宫”、“玻璃电梯”以及“粘糊糊的地板”
女干部为什么“越往上越少”?
既然中央和地方都有相关政策规定,为什么女性公务员很多,而女领导“越往上越少”?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观念问题是个大问题。“我们对女干部的培养不够,很多部门觉得培养女干部费力多,得力少,不愿意下力气培养。”有委员直言不讳,女处长还不少,但是女司长就少了,女部长就更少了。符桂花委员说,有些地方将中央强调的“各级领导班子至少要有一个女干部”理解为“班子中只要有一个女干部就可以了”。“应该从底层就让她们挑重担。”全国人大法律委副主任委员张柏林建议,把女干部的“底座”打牢 。[详细]
“女强人危机”应引起关注
当前社会上许多人把学历高、能力强、敢拍板、性格刚毅、具有领导力的女人称为“女强人”,过于强的女性会使人产生距离感,许多女性怕有这种形象,女性领导也不例外,许多女性领导不愿意别人称她为“女强人”,而且这种形象和概念会危及到家庭。虽然大多数女性领导的家庭都很幸福,但访谈中也有一些女性领导表达了一种忧虑,她们当中有的已经因此而离异,有的因此一直未找到合适的终身伴侣,有的家庭虽然很幸福,但她们的成长给丈夫造成无形的压力。作为女性领导自身来说,这些苦恼和心理压力有时只是私下里与朋友倾诉,不便倾诉的就只能自己消化,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途径缺失,组织部门对此也较少予以关注。  [详细]

改进用人选拔机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广东省妇联妇女研究中心会员、广州市委党校教授葛彬建议,政府有责任为女性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和提升自身素质的通道,制定公平的政策,改进用人选拔机制,加强对女性的文化教育,真正实现男女性别平等。社会特别是对单位“一把手”普及社会性别理论,消除对女性的歧视观念,更多地关注能力。另外,全社会也要共同关注生育成本的问题,改变传统全部由女性承担生育成本的观念,让男性也休产假,更多地参与家庭事务。[详细]
提高领导水平也是女干部自身的必修课
■提高领导水平也是女干部自身的必修课。华南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王宏维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最近寄语广大妇女,以有为谋有位,以贡献谋福祉。的确,女性只有学得好、干得好才会嫁得好。提高自身素质,端正人生态度,才是女性提高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解放途径。”  [详细]
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来增加女性参政的“配额”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说,从花木兰到宋庆龄,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女性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在不同时代都塑造了杰出妇女的文化。而在当下知识信息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还需要继续建设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终身教育体制,以培养更多的女性高层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来增加女性参政的“配额”,也被与会专家认为是现阶段提高女性政治权益的一个可行举措。[详细]

民主政治照亮“半边天”
五大因素成就女性领导人才
女性领导人才的成长受到多种支撑要素的影响。这些支撑要素包括:家庭因素、教育背景、任职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素养。女性领导人才的顺利成长正是有赖于这些多元支持要素的不断优化而得以实现。
家庭因素:家务劳动不再构成女性领导人才发展的主要障碍。教育背景:女性领导人才的教育成本与成长呈明显的正相关。任职环境:女性领导人才成长更依赖于政策的支持力度。工作经历:丰富的岗位经历是女性领导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自身素养:成功的女性领导个体表现出与一般女性群体不同的更为优秀的素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