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役失利原因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7:51

金门战役失利原因何在?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不久的1949年10月25日凌晨,我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三个团,冒着敌人的炮火,在蒋军盘踞的大金门岛(以下简称金门)抢滩登陆,与蒋三个军激战三天,终因后援不继,寡不敌众,近九千人民子弟兵无一幸还。这是解放战争中我军最大的一次损失,是我军战史上十分惨痛的一页。张茂勋和丛乐天都是攻金部队政治机关干部,因船少未能过海而得以幸存,亲历了从备战到善后等工作,刻骨铭心,半个世纪耿耿于怀,晚年一直从事对金门之战的调查研究,写成此文。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蒋军轻厦重金 我军重厦轻金

 

到1949年9月下旬,我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已解放了福建全省陆地和大部分沿海岛屿,完全控制了厦门、金门外围的大陆沿海,形成了对这两个岛屿三面包围的态势。据原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回忆,9月26日,十兵团在泉州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如何攻取厦金两岛,对三种方案作了比较:"金厦并取"可以造成蒋军指挥和兵力分散,使其顾此失彼,实现全歼。但征集船只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先金后厦"可以形成对厦门的完全包围,暴露厦门侧背的防御弱点,便于我军乘隙攻击,问题是厦门守军已有逃跑迹象,先攻金门,厦门守军很可能逃跑,不能全歼。而"先厦后金",则当面敌情清楚,距离近,便于准备,攻击易于奏效,但一旦攻下厦门,金门守军也会逃跑,不可能全歼。会议再三权衡三种方案的利弊,最后确定同时攻击金厦,并决定二十九、三十一两个军率五个师攻击厦门,二十八军率一个师加一个团攻击金门。

 

到10月上旬,二十九、三十一军分别征集了可运载三个团的船只,而二十八军只找到装运一个团的船。十兵团只好变"金厦并取"为"先厦后金",于10月15日发动了攻厦战斗,17日解放了厦门。

 

从十兵团研究如何解放厦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十兵团指挥员总是担心守军逃跑:先打金门,担心厦门守军逃跑,先打厦门又担心金门守军逃跑。

 

兵团领导这种担心正是轻敌急躁的表现。自从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后,十兵团渡长江、攻上海、打福州,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部队上上下下普遍认为蒋军已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同我军一触即溃,一碰就逃,或者一打即降。"不怕敌人固守,就怕敌人逃跑","谁打得猛追得快,谁抓的俘虏就多"等说法都出现了。平潭岛解放之后,把渡海作战也看成轻而易举的事,认为"渡海作战兵在精而不在多","登陆就是胜利"。兵团领导认为,蒋军不会坚守厦金两岛,即使要守也守不住,而厦门守军较多,又有逃跑迹象,便决定先打厦门。以为打下厦门,金门便不在话下,根本没有想到蒋军要固守金门。

 

当时在公开宣传上,蒋军强调"厦金并重"。蒋军东南军政副长官、厦金两岛最高指挥官汤恩伯说:"金厦两岛,为台湾屏障,为将来反攻大陆的基地,中枢决定确保金厦。"蒋东南军政长官陈诚也说:"确保金厦决无问题。"其实这些说法都是烟幕,当时蒋最高当局已确定坚守金门而不守厦门。他们这种计划,不仅对外对下保密,对其非亲信将领,也是保密的。很可惜我福建前线第十兵团指挥员,没有想到也没有判断出来。

 

蒋军为什么不守厦门而要坚守金门呢?首先从地理条件看,厦门不利防守更不利久守,而金门则利于防守。讲土地面积,两个岛相差无几,但金门是一个县,当时人口不超过四万,岛民以务农打鱼为生,对外依赖性较少;而厦门是福建重要港口城市,人口近二十万,以工商业为主,对外依赖性较大。大陆解放后,厦门即成为死城,市民吃粮烧柴都要断绝。蒋军久守厦门,势将背上沉重的包袱,他们不可能从台湾运粮草来维持厦门市民的生计。相比之下,金门这个包袱就轻得多。

 

作为战场来看,厦门也是难以防守而金门较利于防守。这两个岛虽同样四面环海,但厦门处于大陆三面环抱之中。我军可以从东北、正北、正西、西南四个方向对厦门实施突击,守军难以招架。而金门只有西北部面向大陆的地段便于登陆,我军只能进行一面攻击,守军无侧后之忧。厦门距大陆较近,最远处五、六公里,最近处一两公里,风影响较小,用人力划行的小木艇也能渡过;而金门东北部距大陆小岛角屿为1.5公里,悬崖绝壁,难以登陆;适合我军渡海登陆的西北部距大陆约九公里,风浪很大,渡海必须使用依靠风力行驶的帆船和机动船,我军渡海困难甚多。

 

从使用兵力安排上,也可以看出蒋最高当局无意坚守厦门。厦门守军原为蒋介石嫡系的李良荣二十二兵团。1949年8月,该兵团的二十五军和五军的二OO师奉命调往大小金门,由原驻漳州的刘汝明第八兵团率五十五军接防。漳州解放后,第八兵团的六十八军残部也逃来厦门。守厦兵力达三万余人。刘汝明兵团是蒋军中的杂牌。淮海战役时,我军曾对刘进行策反未获成功,蒋介石对刘极力拉拢。但刘在作战时以保存实力为本,不肯为蒋卖命。我军渡江时,刘汝明从安徽贵池,自行决定率其五十五军和六十八军,长驱1500华里,撤到福建南部的漳州,其目的显然是要伺机经厦门逃往台湾。蒋介石、陈诚、汤恩伯对刘很不放心,既想吞并他的部队,又投鼠忌器,担心惹翻了他。蒋介石、陈诚调刘汝明守厦门,实际上是要借人民解放军之力来消灭刘这个杂牌部队,同时也可以把失守厦门的责任加在刘的头上。果然,当我军于10月17日解放厦门时,刘汝明即率其残部乘船逃往台湾高雄。陈诚规定,凡是来台部队,第一件事就是必须放下武器,然后按照指令,登陆、行军、宿营。刘汝明残部到达高雄时,不肯缴械。陈诚下令,限期徒手登陆,否则将船击沉。这样,刘的残部被陈诚收编,刘汝明兵团彻底解散。刘汝明本人下船时,还有宪兵前来"陪同"。汤恩伯说:"厦门失守,是部队执行命令未能彻底。"台北《中央日报》也发表文章,指责厦门守军执行上级命令不力,批评的矛头直指刘汝明,刘从此一蹶不振。

 

从金门之战前后蒋最高当局的言行,也可以看出他们固守金门的决心。9月13日,就任东南军政长官不久的陈诚,即率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在汤恩伯陪同下,来金门视察。10月22日,蒋介石亲自致电汤恩伯,命令他:"金门不能再失,必须就地督战,负责尽职"。25日凌晨,金门之战打响,蒋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上午就从台湾飞到金门上空察看并督促空军参战。26日上午,蒋介石特派蒋经国乘专机到金门"慰劳"。10月27日,陈诚率领敌台湾防卫司令孙立人,装甲兵司令徐庭瑶,补给司令何世礼,乘专机来金门视察。蒋军重视金门,远远超过厦门,这是明白无误的事实。汤恩伯于10月30日飞抵台北,在机场对《中央日报》记者说:"军事当局置重点于金门,旨在保卫台湾,陈诚长官对于金门基地异常重视,予以全力支持。"

 

蒋军一再增援金门 我军情报工作一误再误

 

同蒋不增援厦门的情形相反,蒋对金门一再增兵。1949年6月以前,金门还是个不设防的岛屿,没有国民党正规军一兵一卒。6月间,敌厦门要塞司令部成立金门要塞总台(相当于炮兵团),把从上海吴淞要塞撤退下来的官兵,10门战防炮,10具探照灯调来金门。不久,汤恩伯又拨来20门机关炮。这种配制是专管海岸防御的。

 

8月初,李良荣率其二十二兵团两个军,从厦门移驻金门,二十五军军部和四十五师驻金门,四十师师部和两个团驻大嶝岛,一个团驻金门。五军军部和二OO师驻小金门。一六六师留在厦门。8月27日,蒋军战车三团的两个连22辆坦克,由一营长率领从台湾到达金门。出发前,敌装甲兵副司令蒋纬国曾到一营检查调防准备工作。

 

9月3日,原驻台湾的八十军二O一师师部和六O一、六O二团到达金门,归二十五军指挥。二O一师是所谓"青年军",同蒋经国关系密切。离开台湾前,蒋介石曾亲往训话。

 

10月9日,蒋军胡琏十二兵团的十八军,由军长高元带十一师和一一八师,从广东汕头乘船来到金门。这两个师各自有三个正规团和一个保安团,共有兵力约两万人。当时我军正进攻大嶝岛。高魁元根据汤恩伯的电令,派十一师的三十一团增援大嶝岛上的四十师。结果四十师的两个团大部被歼,三十一团半数被歼,于10月10日撤回金门。十一师的三十三团奉假装增援部队命令,开到厦门市,在乐队伴奏下"游行示威",四天后于10月14日悄悄开到小金门岛归五军指挥。可惜我军对此事一无所知。

 

我二十八军在大嶝岛俘虏了三十一团的官兵,得知蒋十一师已到金门,便及时上报兵团。但四十师两个团和三十一团半数被歼,大嶝岛解放,十兵团认为金门守军增加不多,更不知还来了一一八师。此时金门守军实力已达到三万多,数量同厦门守军不相上下,战斗力比厦门守军还强一些。

 

厦门解放,刘汝明率残部逃往台湾。一六六师残部转移到金门,海军厦门巡防区九条舰艇,也逃到金门,更名为金门巡防处。这样,金门不但有步兵、炮兵、坦克,还有了海军。

 

至此,蒋军最高当局对金门还不放心。陈诚又令胡琏十二兵团率十九军三个师由汕头开往金门。十二兵团部,十九军部及其十六师,十四师和十八师于10月22日和23日晨陆续到达金门海域,兵力约近两万五千人。他们于23日夜开始离船上岸,我十兵团对此毫无觉察。到25日晨金门战斗打响前,十二兵团只有四个团在船上。25日后,除一个团开往小金门,另三个团也陆续登上了金门。

 

在金门之战中,对方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从番号看,大金门的有三个军八个师,包括十九个团。其中二十五军四十师有一二O团,四十五师有两个团(番号不明),二O一师有六O一、六O二两个团;十八军有十一师三十一、三十二团加一个保安团,一一八师有三五二、三五三、三五四三个团加一个保安团;十九军十三师有三十八、三十九两个团,十四师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个团,十八师有五十五、五十四两个团。还有二十二和十二兵团的直属部队,兵力接近六万人。

 

十二兵团十八军十一师的三十三团和十九军十八师的五十三团,在此期间先后增援小金门岛。小金门原有敌五军二OO师和一六六师残部。该岛兵力总数不详。

 

福建前线我军长期只知金门守敌兵力丧多,直到十年后1959年9月一份文件指出,我军攻打金门,"以数量十分低劣的兵力,在缺乏后援保障的情况下,攻击七倍于我之敌"。按我军公布的攻金部队兵力为8736人,蒋军七倍即60900人。在战斗过程中,除海、空军和炮兵、坦克外,敌先后有步兵六O一、六O二、三十一、三五二、三五三、三五四、四十一、四十二、五十二、五十四等十个步兵团投入战斗,大都是十八、十九两个军的主力,兵力共约三万。同我军登陆部队为三比一。在一个弹丸小岛的狭窄战地上,敌我兵力火力如此悬殊,我军的失利显然是不可避免的。胡琏也承认,他们守住金门,是占了数量的优势:"当时十八军若不先到金门,十九军亦不续到,则金门存亡,实难逆料。"

 

我军为什么对蒋一再增兵金门所知甚少,并估计不足呢?首先是海洋阻隔,收集情报比较困难;而主要原因是思想上总认为敌人不会固守金门,不可能大量增兵。因而只知敌十八军十一师已到金门,但没有想到还来了一一八师;得知十八军来了,又想不到十九军会来。只从有利处着想,没有从不利处着想。直到蒋十二兵团部率十九军到达金门海域,已经兵临城下,近在咫尺时,还估计他们有撤到台湾的可能,不相信敌人会用重兵死守金门。

 

渡海无船寸步难行 我军仅有运三个团的船就贸然开战

 

十兵团原安排二十八军八十二、二四四、二四五、二四六三个团加八十四师二五一团共四个团攻击金门,经第三野战军首长指出兵力不足后,又加上二十九军八十五师二五三团和八十七师二五九团两个团,共六个团(另有二十八军直属炮兵团,用炮火掩护步兵过海),还准备用三十一军的一师作预备队。当时十兵团指挥认为:"厦门要塞永久设防,工事强,难攻,金门兵力少(七个团1.5万到2万人),火力与兵力均不强,容易解决",故在战役指导上一开始对金门不重视。厦门攻克后更胜利冲昏头脑,认为金门更无问题,更加急躁,督促二十八军能搜集到三个团的船只即可发起攻击(当时估计三个团登陆即可站住脚)。

 

二十八军根据自己用六个团解放平潭岛的经验,希望备足500条船,每条船有三名船工。二十九、三十一军两个军八个团打厦门和鼓浪屿,也用了大小600多条船。但兵团在解放厦门第二天,10月18日即要二十八军找到能运三个团的船,于20日发起攻金之战,争取这批船连夜返航再运两三个团上去。二十八军根据兵团的指示,于18日下达了20日攻金的作战命令。

 

当时二十八军只有几十条船,还运不了一个团。要在三天内找到能运三个团的船并非易事。攻打厦门的船在战斗中损失了一大半。有些船工,在打厦门时受了惊吓,听说还要打金门就驾船逃走。由于二十八军一再反映船只不够,兵团不得不把攻击金门的时间一推再推,从20日推到23日,最后推到24日。实际上越往后推,敌人增兵越多,金门越难打。开始十兵团还想大小金门一齐打,后来为了保证打大金门用船,又免除了三十一军打小金门的任务,把船调给二十八军。这样二十八军才勉强凑够运三个团的200多条船,在24日晚匆匆发起了攻金战斗。因为船不充裕,每个团都有一两个连队挤不上去。

 

这种把六个团分成两个梯队,靠一批船往返运送的办法是很不可靠的,这是兵家历来不赞成的"逐次增兵"。因为第一梯队兵力不大,在渡海途中又难免有伤亡,登陆后不可能形成优势,难以站稳脚跟。事实上,第一梯队在登陆前即遭敌炮火轰击,不少船上有伤亡,有的整船被击沉,登陆前有的团伤亡估计已达三分之一。

 

潮起潮落有周期 我军渡海忽视自然规律

 

金门作战时我们的海、空军尚处于萌芽状态,福建前线没有制海制空权,我军渡海必须在夜间进行;那时我军也缺少现代运输船舶,要依靠临时征集来的木制帆船。用木船夜间渡海作战,应当是备足船只运送大批部队一次登陆。打金门之前的9月间,二十八军攻打平潭岛,就是一夜一次运送六个团的兵力登陆并解放该岛,不存在船只往返问题。1950年4月,十五兵团进攻海南岛,部队分批渡海,每批也都是选择潮水有利的夜间,一次渡过琼州海峡在海南登陆,无须船只返回再运。而十兵团因船只不足,要求木船队一夜之间往返两次,这就带来一系列问题。

 

从我军渡海的出发地到对岸金门登陆点,距离大约九公里,在风平浪静,又无敌人阻拦和平环境,往返一次约四、五小时。我军发动攻击的10月24日,当地海水高潮为午夜(台湾方面称25日凌晨2时为高潮),我军渡海最有利时间为高潮前四、五小时,高潮过后海水逐渐退落即不宜再渡。一夜往返一次是可能的,而一夜往返两次,则为海情所不允许。

 

第一梯队各团启程时间较晚,大约是24日23时以后,其客观原因是各团船只为防空白天分散停泊,夜晚才能集中并组织部队登船。有些船只和船工傍晚才来报到,要临时分派船只和船工。实际上各团船只都不够用,出发前还要到处搜罗。以二四四团为例,团长邢永生不仅把师的指挥船要来,还把原定为第二梯队的军侦察营的船要过来。特别是兵团发来敌情通报,讲胡琏兵团十九军已有两个团登陆金门,我作战部队又急忙调整人员,把已上船的非战斗人员换下来,尽可能多运载战斗人员。二五一团也把一些后勤人员换下来,战斗人员挤得船船超载。即使这样,各团还都有一两个连队挤不上去。

 

船队启航过晚的主观原因,是二十八军指挥所对海潮涨落时间掌握不准。他们只想让船队利用涨潮时顺利登陆,以减少干部下船后在水中跋涉的时间,而忽视了高潮过后搁浅的危险。船开得离岸越近,搁浅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登陆点是浅海沙岸,不退潮也可能搁浅。他们没有掌握高潮的准确时间,致使部队登陆不久即遇到退潮。

 

第一梯队船只不仅没有往返两次,头一次就有去无回的了,其原因不完全是搁浅。厦门解放后,我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必定是金门,而金门最适合我军登陆的地段,是该岛西北部平坦的海岸,因此,敌守军在该地段部署一线二线重兵把守,24日下午还举行了有坦克配合的抗登陆演习。当25日凌晨发觉我船队靠近时,其海岸炮兵首先开火,打沉打坏我军一些船只,船上指战员和船工都有伤亡,余下船工纷纷跳水上岸躲藏。据厦门市民政局对同安县大嶝镇和新店镇莲河村调查,这一镇一村被追认为烈士的船工有25人。失踪的仅大嶝镇就有42人。船工损失如此惨重,船不损坏不搁浅也难开回。26日凌晨,八十二师政委王若杰和二四六团政委胡惠之登上一条船,要过海指挥战斗,但潮水已退,他们等潮水到天亮,仍然开不动,只好听从兵团命令,心怀内疚和遗憾下了船。

 

确知敌情有变 仍坚持原作战计划不变

 

打仗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计划。我军不顾敌人已大量增兵,坚持原作战计划不变,这是导致金门失利最严重的错误。

 

胡琏兵团的十八军十一师,早在10月10日就出现在大嶝岛。胡琏兵团会不会增援金门?他们会来多少?这是攻金部队十分关注的问题。10月22、23日两天,根据种种迹象,攻金部队的军、师、团领导同志,都断定胡琏兵团已接近海域。到24日中午,负责前线指挥的二十八军代军长肖锋电告十兵团叶飞司令员,该军决定按照兵团要求,于当晚发起攻金之战,并询问胡琏兵团的行踪。

 

据《叶飞回忆录》中记载:叶飞同志"查问胡琏兵团是否已到达金门?参谋人员回答说,胡琏兵团在海上徘徊,尚未到达金门。就在这时,机要人员送来一份情报,是胡琏向台湾蒋介石要求撤回台湾。可惜这份电报是昨天(23日)的,蒋介石的回电是严令胡琏按照命令执行。但蒋介石这份回电,我们当时没有截到。我分析胡琏兵团的行动有两个可能,一是增援金门,一是撤回台湾。可能是蒋介石命令胡琏增援金门,而胡琏不愿意,所以打电报给蒋介石要求撤回台湾,因而在海上徘徊。趁胡琏尚未到达金门之时,发起登陆,攻取金门,是最后一个战机,如再延误,金门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我经过反复考虑,最后批准了二十八军攻击金门的战斗。"

 

《叶飞回忆录》出版于80年代,而据我们90年代收集的蒋军资料证实,不但胡琏兵团的十八军早于10月10日登陆金门,其兵团部和十九军也于22日到23日晨到达金门海域,并于23日晚开始登陆。他们并没有在海上徘徊。同时,胡琏本人于10月16日由汕头飞到台北,18日陈诚当面告诉他到金门接替汤恩伯、李良荣防守金门。24日夜,他由台湾乘船去金门。他在台北呆了七八天。据蒋经国日记,当时蒋介石也在台北。胡琏的部队23日已登陆金门,在台北的胡琏为什么还要发电报给蒋介石?蒋介石24日还要回电?叶飞看到的胡琏23日电报,到底是谁发的?是否敌人搞的骗局?至今还是一个谜。

 

叶飞同志24日中午批准二十八军当晚攻击金门。而当晚19时,攻金部队正在上船,兵团来电称:"增金之敌已查明者:十二兵团部、十九军部、十八师三个团,一部于大金门登陆,一部于小金门登陆"。尽管这份情报漏掉了已登陆的蒋十三师和十四师各团,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但已充分表明,胡琏兵团已不"在海上徘徊",千真万确增援金门来了。事态这个重大变动传达到攻金部队兵团,引起了强烈反响。二四四团团长邢永生打电话问八十二师首长:"胡琏兵团来了,敌人增兵了,还打不打?"八十五师师长朱云谦也打电话询问二十八军指挥员:"怎么办?还打不打?是不是建议兵团推迟发起战斗?"二十八军代军长肖锋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也分别打电话找兵团刘培善主任,刘回答说:"据侦察,胡琏兵团在大小金门各登陆一个团,是今天下午才上岛的,什么工事也没有筑,情况没有大的变化,兵团已经研究过了,我们要抢在胡琏兵团之前占领金门,今晚攻击金门的决心不要改变,按预定方案打吧。"肖锋建议:"停止发起战斗,待查清敌情,筹备足够的船只再打。"刘明确回答:"按原计划执行,决心不能变!"

 

金门失利后的第三天即10月29日,十兵团致电第三野战军首长,检讨说:"直到已发现胡琏兵团开始从汕头船运增援金门,仍图在援敌未全部到达时予以攻击,在船只不足的情况下,未断然下决心停止攻击。这是最严重的错误。"40多年后,1993年6月15日,叶飞接见李曼村和《回顾金门登陆战》一书的编者丛乐天、邢志远时说:"24日中午兵团开会下决心打,要利用胡琏要来而未到的空隙,担心再推迟就会起变化,这个决心下错了,不该打。"

 

附:邢志远同志致本刊编辑部的信

 

读贵刊2002年第10期《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方针的演进》一文,获益匪浅。但该文第一段对1949年10月24日夜我军攻击金门失利之战的介绍,有多处不符合历史事实。根据十多年来对敌我双方史料及若干人的回忆的研究,现分别指出如下。不当之处,请纠正。

 

一、关于"三个加强团"。攻金部队二四四、二五一、二五三三个团,只二四四团加强了二四六团一个营。而且因船只不足,各团都有个别连队留在后方。连同第二天增援的十个排,不算船工,攻金部队合共8736人,不足九千人。

 

二、攻金部队因乘坐大小不等、快慢不一的木帆船夜间航行,无法保持队形。中途风向改变,接近金门时遭敌炮轰击,队形更乱,官兵及船工伤亡不少,各单位没有完全在预定地点登陆。登陆后部队建制混乱,难以统一指挥,因此不能说"顺利登陆"。

 

三、我军登上金门后,仅击溃敌二O一师的六O一、六O二两个团,占领了滩头阵地,并没有击溃李良荣兵团。

 

四、我登陆部队原计划分两路前进。一路由二四四团加二四六团一个营进攻双乳山,控制金门腰部,截断岛上敌人;一路由二五一团和二五三团进攻金门县城。但二四四团登陆不久即遭到敌十八军一一八师的三五二、三五四团和敌十一师三十一团在坦克配合下的反扑,因寡不敌众,25日上午即被敌全歼,既未向纵深发展,也未守住滩头阵地。二五一和二五三团向纵深前进不远,即被敌一一八师三五三团和十九军十四师四十一、四十三团挡住,退回滩头阵地。二四四团失利后,大批敌人自东向西横扫,二五一团下午由滩头向西转移,同二五三团汇合于古宁头半岛。我军背水作战不能包围敌人,敌人也未形成对我的反包围。

 

五、敌人夺回了二四四、二五一团所占领的滩头阵地。但古宁头半岛地形有利于我,直到战斗结束前,一直由二五三团和二五一团控制,敌人没有完全切断我军后路。25日夜间我增援部队十个排又在古宁头登陆,就是明证。

 

六、"没料到"胡琏兵团增援金门,这不是事实。胡琏兵团第一批的十八军两个大师,即十一师和一一八师,早在厦门解放前的10月10日,即由汕头到达金门。我军攻占大嶝岛时,消灭了敌十一师三十一团的半数,抓了不少俘虏。当时我方得知胡琏兵团来了十一师,不知还有一一八师,对此不予重视。

 

七、胡琏兵团第二批,即兵团部和十九军的十三、十四、十八三个师,于23日夜陆续在金门登陆,到24日已登陆一个半师。但24日中午,我军还认为胡琏兵团尚在海上徘徊。24日黄昏,我军已侦知敌十九军有两个团登上了金门,仍坚持按原计划于当夜开船发起战斗,对敌人的数量优势满不在乎。

 

八、闽南地区刚刚解放,征集木船和船工都很困难。我军决定找够能运三个团的船就开战。且不顾潮汐变化,要求木船连夜往返接运后续部队,没有预备船只。船工是临时征来的,没有经过教育训练,船队接近金门时因敌人炮击,船工或死或伤或跳水逃散,船只无人掌握,海水退潮遂全部搁浅被敌焚毁。

 

九、金门失利的实际原因是敌我兵力悬殊。据福州军区1960年前后几份内部文件,金门守军七倍于我登陆部队,约在六万人以上(台湾官方讲五万人左右),又有海空军支援和坦克、炮兵配合,占绝对优势。尤其是敌方对我军攻击金门的地段、重点都有准确的判断,在古宁头及其以东海岸配备二线兵力,在金门狭窄的腰部设重兵把守,使我军攻击不能奏效。

 

十、金门失利的思想原因是我福建前线指挥员轻敌急躁,对敌人固守金门负隅顽抗的战略打算和大力增援金门的可能性都没有思想准备,对金门守敌的数量优势及其战斗力估计过低,对木船渡海夜间作战的困难缺乏认识。在船只数量不足,船工觉悟不高的情况下贸然下令开战,特别是确知敌人援兵已到时不肯改变决心,终于酿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