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28:48
一个伟大职业投资经理人——彼得•林奇的退休

1990年5月31日,在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13周年之际,彼得•林奇金盆洗手,正式提出退休请求。事后谈起他的离职,林奇的解释是,当时他困惑于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是你当财富的奴隶,耗尽余生使之增值呢,还是让你积累的财富为你服务?”
理解这个问题的钥匙,是林奇面临的职业压力:在他的13年职业生涯中,麦哲伦基金的规模飞速膨胀以及舆论对此提出的基金规模太大不利于其业绩的质疑,这些都始终激励他挑战极限,不断创造出基金业绩与规模同步增长的新纪录。他也为自己的辉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麦哲伦基金4年封闭期满后,他常年保持持股1400多只,先后投资过15000多只股票。为此他每周六加班,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甚至休假都要安排在便于下达买卖指令的地方,这些都严重侵蚀了他的私人生活。这就是林奇年富力强之际突然金盆洗手的背景。
最早让他想到急流勇退的,是1987年股市的大调整。尽管林奇当时已认识到股市行情高估,但乐观的大局观使林奇忽视了可能出现的大调整。虽然在8月他卖掉了几十只储贷协会股票,他却随后买了其他股票而没有留足现金,结果在10月里他不得不卖出6.89亿美元股票,履行13亿美元的赎回要求(当时向基金提出申购与赎回要求的人数之比为2:1),基金总资产从8月的110亿锐减到10月的72亿。
按照林奇的统计,美国股市从1978年9月后到90年代初经历了9次调整,每次调整,麦哲伦基金持有的股票,其跌幅都比大盘指数跌幅更大,反弹时的涨幅也比市场平均涨幅要大。作为一支”资本增值型基金”,麦哲伦像其他高回报股票一样,也表现出宽幅震荡的特征。但是,1987年的调整不同于以往,这是麦哲伦基金飞速增长的势头首次受挫。尽管年终的结算表明,麦哲伦当年的表现超过大盘,但林奇还是因日夜操劳感到筋疲力尽。只是,大调整使他没有机会脱身。
到了1989年,1987年开始的大调整已经过去,林奇年届46岁。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他忽然想到父亲就是在46岁时去世的。这是林奇第一次面对死亡,想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他强烈地意识到,由于工作,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
1990年,他又想到了与基金同名的那个航海家麦哲伦,他退休后隐居太平洋上的小岛,被愤怒的土著撕成碎片。林奇又一次想到了自己的归宿。他“终于醒悟到这份工作不能再干下去了”。为了避免与麦哲伦相同的命运——被愤怒的股民撕成碎片,林奇决定退休。
有趣的是,林奇的决定引来许多人为他作了种种退休后的安排:富达基金公司的老板建议,让林奇以一个荣誉性的头衔作为公司所有基金的团队领袖,还可以负责一个规模在1亿美元左右的小基金。在公司外,原来请林奇帮着操作的养老基金也邀请他去担任高管。有人还提议由林奇挂帅组建一个20亿规模的封闭式基金——“林奇基金”,按相当于净资产的75个基点的行业惯例,林奇可以确保1500万元的年薪,等等。
所有这些,都被林奇拒绝。按林奇的解释,只要那些安排还需要他对所管理的资产负责,就违背了他打算退休的初衷。
富达公司的老板为了赚取更多的管理费,当麦哲伦基金膨胀到太大的规模以至有负面影响后,仍没有按惯例停止基金申购而让其保持开放状态。实际上那些为林奇设计的种种安排和他的做法如出一辙,都是把林奇的声誉资本化。对于林奇来说,他已经用辉煌的业绩挑战了基金的规模与业绩的极限,实现了一个职业基金经理的人生价值。他想到退休,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而不是因为麦哲伦基金规模太大而怯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