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谊明道和扬州人文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23:33

朱志泊


 

      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宗族有族训,家庭有家训。去年我给溧阳市史姓的一支修宗谱,他们的宗谱上有族训六条:

     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和睦乡里  教训子姓(即子孙)  毋作非为  各安生理

    该支史姓祖上有一个叫史兴八的人在明朝初年入选为锦衣卫去了北京,退职后定居京郊大兴县,传至史应元定居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他就是史可法的祖父,现在他们的宗谱上认史可法为四十六世祖。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全编》评论溧阳史姓是“不但今世所稀,盖自古亦鲜遇矣。” 并有赞扬溧阳史姓在科举上人才辈出的楹联一副:

      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蝉联,犹有舅甥翁婿;

    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榜科名鼎盛,又逢己亥寅申。

    史姓宗族的兴旺发达的原因很多,应该说族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再以家训来说,著名的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颜姓和朱姓的家训已经超出姓氏范围,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经典名著。尤其是《朱子家训》,数百年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了妇孺皆知的名言,中华人文精神的精粹。

   既然族有族训,家有家训,校有校训,而今城市有市标、市歌、市花、市树。为了树立扬州崇高人文精神,我认为扬州市应该有市训,尝试作以下发言。

      《史记·刘濞列传》:

     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诸子少,乃立濞於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这就是说,上古时代,今天江浙地区的民风“轻悍”,决定派孔武好勇的刘濞来治理“轻悍”的民众。然而事与愿违,以刚克刚的结果是酿成西汉最严重的灾难——“七国之乱”。事实告诉世人,属于人文精神范畴的“轻悍”民风,只有用教育来来提高人民的人文素质。

     《汉书·董仲舒列传》记载董仲舒管理人民的方式方法是,以教育为前导,以政令为后驱,他先后在江都(今扬州及周边地区)、胶西(今属山东)两国为相,所到之处,民风为之淳厚,大家都愿意遵守国家政策法令。《汉书·董仲舒列传》记载说:

     凡相两国(胶西、江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

   为了教导江都王刘非接受吴王刘濞身败名裂的教训,董仲舒和刘非有一次精彩的对话,其中名句是: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后人把这段话归结为“正谊明道”四字。他要求仁人(君子)在“义”和“利”,“道”与“功”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选取前者。他进一步阐述了孟子的利义观,成为中国道德观中划时代的名言,成为两千年来中国士大夫修身的准则,中华文化的精粹。诸葛亮接受这句话,做到“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接受这句话,做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这种指导两千年来人文精神经典语言,是在扬州这块土地上产生的,因此扬州城内有正谊巷,民国年间有刘若愚创办的正谊小学、正谊中学。至今,明正德年间建造的董子祠依旧岿然耸立在北柳巷,后世扬州人不忘董子的教训。明·吴桂芳《学记》说:

      汉董仲舒昌明正谊明道之学,海内之士耸然易听,转相发明,而江都为最先,被泽之地流风逸韵,愈久祢光,士生其间,可谓尤幸哉。

       吴桂芳是江西省新建县人,他在扬州和其他地方任知府(地区级市长),又在中央出任侍郎(副部长),最后死在淮安河道总督任上。他对比了全国各地多处民风民俗,认为扬州的人文精神可以用“流风逸韵”四字概括,其原因是扬州人最早接受了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教育。

      两千年来,对“正谊明道”四字有不同解读,时至今日又有人说董仲舒这句话是要普通老百姓放弃个人幸福,放弃物质享受。这种说法不对,一句话的解读,不能离开时间、地点、对象。首先要知道董仲舒是“凡相两国,辄事骄王”的特定坏境。他面对的是“骄王”,董仲舒是要刘非汲取吴王刘濞败亡的教训,要求国王做事说话要合乎道义(古代“谊”、“义”两字相通)。他说话的初衷不是对平民百姓提出要求。

    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能老向阴暗的方向扭曲。例如孔子的“仁者爱人”,有人硬性曲解为:古代“人”、“民”是有区别的,孔子的“仁”是爱统治阶级的“人”,不是爱被统治阶级的“民”。刻意曲解前代圣贤的行动和话语,这样人的内心阴暗也可想而知。如果老是这样扭曲,中国还有什么优秀文化可以继承呢!,“正谊明道”应当如冯友兰先生所说:

       儒家所谓义利之辨之利,是指个人私利……若所求的不是个人私利,而是社会的公利,则其行为不是求利,而是行义。

      我们平时常常说:“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常常说合法经营商业的人为“儒商”。中国传统文化不排除发家致富,反之认为劳动致富是人的天性。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这是说,每一个人在政治昌明的社会里,不能发家致富是可耻的。

     由此可见,我建议“正谊明道”四字作为扬州市的市训是有理有据的。任何一种主义、思想都是随时代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毛泽东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发展为“改革开放”,江泽民发展为“三个代表”,胡锦涛发展为“和谐社会”。那么“正谊明道”要符合当今社会,那就是

   正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富裕,带动一批人富裕;

   明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清除不健康的文化糟粕。

     用大白话表达就是做“江北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