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款兴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7:39:14

作者:张研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朝政府在最初的四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一百人。如第四年派足四百人,则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五十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须“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其中,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并责成清廷外务部在北京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
1909年6月,清廷专设“游美学务处”(清华大学雏形),负责考选学生出国 留学。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六百三十名考生中,录取了四十七人,于10月赴美。1910年派出七十人,同时录取一百四十三人为备取生,入清华学堂肄业馆短期训练,随时送往美国。1911年建立清华留美预备校,人称“赔款学校”(Indemnity College),其教育宗旨为“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学校”,到1929年,共计派遣留美学生一千二百七十九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同时,美国在中国建立了十二所教会大学,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建国后并入北京大学)。
相关链接之二:庚款基金的管理和支用
1912年,北洋政府外交部撤销游美学务处,将其职权划归清华学堂。同年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1月改为清华学校。1917年8月,北洋政府秉承美国公使的旨意成立,由外交部总长、次长和美国公使三人组成的“清华学校基本金委员会”,下设清华学校董事会,派外交部官员十人为董事,以控制清华庚款。学校临时开支每次在两百元以上者,都要得到董事会批准。每年美国退还庚款,减去实际开支,剩余部分存为清华庚款基金。
1928年7月, 国民党政府将清华庚款基金全部移交给中美双方组织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经管,由教育部同该会签订《保管清华大学基金办法》,主要内容有:
1. 清华拥有基金的所有权;2. 教育部拥有基金的支配权(审查清华每年的预决算等);3.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拥有基金的保管权,是清华庚款基金的永久保管者;4. 清华大学基金本金,永远不得动用;基金利息到退款终了一年以后,才能用作学校经费。
1942年1月,中国还清了美国庚款。按章程规定,从此基金利息可拨给清华使用,但因战争,美国银行存款冻结,不能兑现,庚款利息均自动滚入基金。直到1947年1月,清华大学才真正领用到基金利息,每年约14—15万美金,共可领用1942—1947年五年的七十五万美金。除留美经费已支用二十五万美金以外,还可动用五十万美金,清华以之还清了各大银行的贷款。
到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庚款基金积为432.3万美元,利息全年净收十五万美元。1948年12月,校务会成员经美国到台湾。梅贻琦用庚款利息在台湾新竹又办了一所清华大学。
庚款本金,据说当年存在上海的美国花旗银行,战时转到了美国本土。按章程规定,清华庚款基金永不动用。因此可以断定,此款尚在。
思考历史:对美国庚款兴学的评价
对1908年美国的庚款兴学,主要有两类观点。
一、从美国退款的动机出发,进行道德评价。认为美国庚款兴学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增进中美之间的贸易与培植美式教育的领袖人才”,并非完全为了正义与公道;退还庚款以中国的清偿为前提,出于美国的“傲态”和对中国的“怜悯”,“与纠正国际政治中强权即公理的邪恶行为毫无干涉”。尽管客观上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是美国统治阶级始料所未及的”,因而“不应该算做美国退款兴学的功劳”。庚款兴学是美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应予否定。
二、对美国庚款兴学作道德评价有失偏颇,应重新评价。理由如下:
1. 一国的外交行动是否侵略,应依据它是否损害了另一国的主权和利益。庚款兴学没有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反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2. 美国对退款用途提出附带条件——指定用于兴学,保证不被用于有损美国之事,与直接干涉中国主权和内政不同。且据清廷《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和《游美学务处暂行章程》,庚款兴学的管理权主要仍掌握在清廷手中,与民国后庚款兴学管理权受制于美国有所区别。
3. 美国退还部分庚款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八国联军侵华并勒索高额赔款的一种自我否定。
4.美国退款动机既从美国利益出发,亦考虑中国利益, 对中美两国都有益。
因而,如果持历史主义态度,从一般的国际关系和中国国家利益角度看待问题,1908年美国的庚款兴学,应该说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