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之争——中印边境线成最后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20:19

龙象之争——中印边境线成最后问题

 

随着中俄边境问题的解决,在与中国陆地上接壤的14个国家中,存在领土争议的就只剩下印度了——换言之,中印边界争端,这是中国迄今唯一存在的陆地边界纷争。对此,中国仍主张谈判解决,但难度颇大,前景堪忧。主要原因在于,中印东段争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好,印度占地面积大,加之在实际控制区域已经建立行政管辖,既得利益很难拱手相让。中国在西段争议地区握有控制权,但这一地区多是不毛之地,自然环境恶劣,中国即便以此为交换,谈成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中印边界争端,总体上是印度得势得利,中国处于较被动地位,在此情况下,希望谈判解决争端,很可能成为中国的一厢情愿。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000平方公里。

历史上,在19世纪以前,由于中印边境地区多是人烟稀少的高寒或深山密林地区,虽然两国对边界的认识是模糊的,但并未发生过边界争端。此后,随着测量技术和绘图技术的进步,中印双方开始在一些地图上以较明确的方式标出中印边界。在英国统治印度相当长的时期内,英国所主张的中印边界东段一直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这同中国官方地图上所画的中印边界东段是一致的。英国只是在1936年以后才把1914年由其提出的“麦克马洪线”视为这一地区的中印边界,但英属印度政府此后出版的相关地图仍用未定边界的符号标示其主张的这段边界;而且无论是英属印度政府还是独立后的印度政府,都知道中国方面从未承认“麦克马洪线”。在中印边界中段,中印双方都把喜马拉雅山山脊视为边界,但是英属印度政府却把一些山口南面中国西藏地方政府一直管辖下的藏族牧民使用的传统牧场也划归了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英属印度政府早期的地图也表明中印边界是沿喀喇昆仑山的,这也与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边界大体一致。只是在1865年以后,才有一些英国人把中印边界画到了北面的昆仑山上;但这一主张并未被中国接受,甚至英属印度政府也未正式采纳。在印度独立前,在中印边界中段和西段,英属印度政府出版的地图多未标出中印边界,个别地图虽然用涂上不同色彩的方式把部分中国领土划归印度,但仍明确注明“边界未经规定”。在印度独立前,英国虽然已经开始采取扩张性的边界政策,在地图上以模糊的方式把中国方面主张的大片领土划归印度,但远没有对这些地区进行有效的控制,甚至对后来中印双方有争议的绝大部分地区并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控制和管理。在中印边界东段,英国向喜马拉雅山南麓以北地区的渗透还是十分有限的;在中印边界中段,英国也只是占领了极个别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在中印边界西段,英属印度政府对喀喇昆仑山以北地区更是只限于在地图上提出要求。总之,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由于中印双方从未签订过划定边界的正式协议,双方对边界的具体划法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必然会存在某些分歧。但英国在南亚的殖民统治及其奉行的扩张政策却大大增加了这种分歧,为日后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隐患。

    印度独立后这一问题迅速恶化。恶化的原因是: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扩张政策,甚至在1954年后在印度官方出版的地图上用已定边界的符号标出了其所主张的整个中印边界。但在地面上,印度政府也只是在1950年以后,利用新中国尚未解放西藏和朝鲜战争爆发的机会加快了向“麦克马洪线”的推进,在1953年基本控制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在中印边界中段,印度政府在1954年后,也采取了新的推进政策。而在中印边界西段,直到中印边界争端发生时,印度的边防哨所仍远离中国方面所主张的中印边界。此后印度政府长期坚持“印度官方地图所标明的印度传统边界是传统所确认、习惯所承认和条约所规定的”,是不容更改、不容谈判的正式边界。印度的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了中印边界争端的爆发。

从1961年11月起,经过一番准备的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西段越过传统习惯线,在中国边防军停止巡逻后形成的空白区,甚至在中国哨所后方建立哨所,企图以武力迫使中国军队后撤。在东段,大批印度军队在1962年春以后也越过麦克马洪线,力图以武力完成对该线的修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被迫在边境地区恢复巡逻并增设哨所,但仍制定了“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二十字方针”。然而,尼赫鲁政府却不想就此止步,在制造了一系列流血事件之后,于1962年10月12日公然宣布已命令印度军队“清除掉”边境上的中国军队。随后,印度军队果然发动了新的进攻。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从1962年的10月20日至11月22日进行了自卫还击。此后,两国边境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基本保持平静。

尽管中国进行的自卫反击取得了全面的军事胜利,而且中方在军事上严格把行动限制在自己所主张的领土范围(即'传统习惯线')内,但是,这场战争对印度的影响是沉重和深远的。这是印度独立以来惟一的、而且是最惨重的军事失败。由于接触不到全面的历史文献和中方的认知,在许多印度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被'侵略'的印象。

时至今日,许多印度学者越来越愿意谈到解决边界问题的'给与拿'的原则,即'拿'东段的'阿鲁纳恰尔邦','给'西段的阿克赛钦,但正如印度媒体指出的,让印度公众接受一种被认为是有所妥协的立场,对印度政治家而言,仍然无异于一场政治赌博。同样,在今天的国际形势下,对中国方面而言,同意将所谓'麦克马洪线'(大体上为东段实际控制线)作为最终的东段边界,也是有困难的。中国的历届政府都拒绝承认的由帝国主义炮制的非法界线如果被正式承认,也是难于为中国人民认可的。

解决这块复杂的历史拼图,需要双方政治家的极大智慧、耐性和诚意;更需要两国人民对亚洲和平和稳定大局的高远认知和胸怀。历史告诉人类,正视历史是国家关系健康发展的前提,妥协有时比战斗需要更大的勇气!所幸的是,199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签订了在边境实际控制线保持和平与安宁以及建立信任的两个协议。2003年又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其中专门指出,'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两国副外长级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成立至今,以及先后举行了十几轮会谈,并于2000年相互交换了中段边界地区的地图。对两国人民而言,发展稳定、务实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人民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