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课 20080826-阴阳应象大论、如何学习中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48:02
第三十九课 20080826-阴阳应象大论、如何学习中医

紫蔓菁整理

大家好,又到今天讲气道中医了,今天是最后一讲,我们接着讲《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原先讲过五段论,关于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这一块详细讲过,耗的课时不少,应该有十多节课吧专门来讲这块。今天简单的把《阴阳应象大论》的前面讲了,后面有时间讲没时间就算了。今天讲课不以提问的方式为主,带大家遛一便,因为关于理论层面该讲的已经讲得差不多了,气道中医如果大家能够完全听下来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阴阳应象大论》是文言文嘛!今天就直接翻译成白话文,其间不作过多解释,大家理解到的理解不到的可以听以前的录音,帮助大家理解。利用一个小时给大家串讲一下,剩下一个小时给大家做一个总结,今天就算是在民间中医公开讲课的结束课。好,现在开始讲。

《阴阳应象大论》主要是把阴气阳气通过成象的方式论述出来,所以叫阴阳应象,这个象就是《周易》里面的象,“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就是这个象。成的是一个什么象呢?成的是一个气象,这个气象从两部分来说,一个是阴气的气象,一个是阳气的气象,所以叫做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天地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说天地要动,动则有阴阳,阴阳就是天地的道,天气即阳,地气即阴是最大的阴阳的体现,万物的纲纪,所有万物都是阴阳化合,阴阳散落而成。如果能够抓住阴阳二气的变化那么就知道万物的本来面目,即是一团气机所化。“变化之父母”就是所有变化之道的根本,“生杀之本始”所有的生、杀都是气机展布、收藏,盛和衰的根本之道。“神明之府也”即是神气所化,阴阳之所宅也。什么意思呢?以前讲过,神化气,气成形,阴阳二气在天地流转中间又有一个神气含之,这就是“神明之府”,就是玄而又玄的那个东西。

“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我们气道中医的宗旨,也就是整个中医的宗旨。治病求本不能求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发热就清热,下血就止血。要知其根本,发热因何而其热,纠其因而热自除,下血因何而下血,治其本则血自止。“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上面说了,“清气上蒸为天,浊气下降为地,阴静阳燥,阴气宁则静,阳气动则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春者阳气生,夏者阴气长,秋者阳气杀,董者阴气藏”,什么意思呢?和我们常识的理解不是不一样吗?不是“春夏阳气长,秋冬阳气藏吗?这里是从阴阳对立的角度来讲的,从阴阳相和谐的方面来讲,先是阳长,然后阴长,先是阳生,再是阴长,这就是阴阳相和合而变化的规律。比如左脚迈则右脚跟,左脚退则右脚也退,也就是阴阳相叠,刚柔相变。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蒸腾而化气象,阴气凝结而成形具(具体的具),“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则万物不能,寒极则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样热极则生寒,这是一层意思,代表阴阳相接,就像阳气的头衔着阴气的尾,阴气的头衔着阳气的尾,阴阳相抱,阴阳相追逐的意思,这是一层意思;再一层意思,寒极则气闭,气闭则内中生热,热极则气散,气散则内中生寒,这是从阴阳相转归的角度说明寒热相推移的道理。用在治病方面,大汗后则内生寒,气闭后则内生热。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重浊下降则生浊气,热气蒸腾向上则生清清之气,“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清气本应蒸腾向上,若清气失位,浊阴蒙闭清阳之气则生了飧泄,飧泄是由寒气凝结、寒气过盛导致的;浊气本应在下反而在上,使阳气不能流转,气机发生阻滞则生了(月真)胀,(月真)胀就是肚子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本身阴阳应该顺接,阳在上,阴在下,阴阳反作则病为之逆,阴阳相顺则病为之从。“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清之阳气上蒸为天,浊阴之阴气下降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清阳在上,浊阴在下为否卦,万物不可以终否,必须以泰卦相接续,则重浊的地气受到太阳的照射蒸腾向上变成了云,在上面为寒气所凝,下降为雨,这就是阴阳天地二气的交流运转。“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明确了阴阳相交所指的原因,雨是从地气的水蒸气蒸腾向上而下来成为雨,云虽然在天上也是地气上蒸与天气交会而成,有云雨则万物始作,没有云雨则万物方歇,也就是云雨对于整个大自然生物圈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故清阳出上窍”,人身是一个小的天地,上面说了“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那么在人身当中上面为清阳之气,下面为浊阴之气,如果以窍穴来言,下面二阴是重浊阴气所司,上面五窍眼耳鼻舌口是清阳所化。“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之气向外发则为腠理,浊阴就是精华嘛!阴气(阴静之气)守之于里化成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和上面是一个道理,把一个人内则为阴,外则为阳,动则外出,静则内入,动则化四肢和腠理,静则化四肢和五脏。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水是外阴而内阳,火是外阳而内阴,水火是阴阳的征兆,水中有火,火中有水,水火不相离。这里指的阴阳是从外部而言,水不能发光而内凝,体现了阴中含阳,火外见光亮而内暗体现了外阳而内阴。“阳为气,阴为味”,对于草药也好,物质也好,气味向外散发者为阳,内敛者为味,所以观察草药闻其气味以知其阳气,尝其滋味以知其阴气,这里的阴阳指的不是寒热而是内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为阴气,阴气化而成形,故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说的是形气归于至精的整个的气机,由中间的阴气气机所外化,这个气机又归到了至精至微的精气,“精归化”就是所有的化生变化之化。同理,“精食气”这个“食”当“饲”讲,饲养嘛!精中出气;“形食味”,形中又化成了味蕾,“化生精,气生形”,这里面说的有点罗嗦不好理解,其中有可能有一些衍生的文字。总之,是想说明四个层次的关系,就是“味、形、气、精”四个层次的关系,相生又互相制约,就和讲的神、气、形道理一样。“精”是气之精微,气又化生形体,形体中又能觉出味道来,这就是四者的关系。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就是同类的味能够伤形体,比如大苦伤脾,败脾胃,这就是同类相伤;“气伤精”就是整个的气机运化,会伤到精微之气;“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要说明精气和整个的气的关系,精就是气的精微所化。初期大家可以把这一块掠过去,因为这一块特别绕不好理解。继续往下看,“阴味出上窍,阳气出上窍”,这和上面是一个意思,既然“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那么味道也是一样的,云从龙,风从虎嘛!同类相求,同气相感,吃一些厚重味道的就往下走,吃一些薄味的就往上走。比如辛夷、薄荷这些轻清的气就往上窍走,黄柏、黄连、大黄就往下窍走,总之,是在说整个气的薄厚、阴阳、动静。“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这里的味和气本身就是把味叫做阴,把气叫做阳,气和味就是抓来草药,闻叫做气,吃叫做味,味是有形的,气是无形的。再分味,厚味的是阴,薄味的是阳,比如尝大黄,味厚是阴,尝当归味相对薄,是阴中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比如川芎气厚,把川芎叫做阳,白术气薄,把白术这个气叫做阳之阴。总之,是想通过味薄厚,气薄厚来区分阳中阳,阳中阴,阴中阴,阴中阳四个概念。

“味厚则泻,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则泻”,刚才讲过,大黄味厚脾胃受不了,肠胃都受不了,所以会导致通泄。“薄则通”,比如茯苓味薄,泽泻味薄,所以能够通利水道。“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白术、苍术气薄,所以能够发泄,味入到身体里能够四处走散叫做发泄;“厚则发热”,比如川芎气厚,耗散气血,能够使肌肤发热。总之,这里在说一个气机的概念,就是阴气厚薄和阳气厚薄对身体的反应。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里的气衰、气壮说的是气的势态,所谓的“壮火之气衰”,就像点一把柴火放那,燃烧的最旺的时候到达鼎盛点开始往下衰,这叫气衰;“少火之气壮”,就像扔了把柴火,稍稍的慢慢的烧它,火不温不火一直能烧下去,这叫“气壮”。在我们治病过程中,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用大辛大热的药来开整个的气机,非常容易耗散气血,使气血衰弱,本身有寒症或虚寒症用壮火的干姜、附子、肉桂吃下肚之后再浑身发越,寒气没有破掉多少,正气先衰,尤其是虚寒之病,这种方法是得不偿失的,饮鸩止渴,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很多临床医生说的,很多有寒症的人里寒之证却把他放到姜附(干姜、附子)里面,天天吃,一天吃几大碗,寒劲也不解完全治反了。“少火之气壮”,“少火”就是温火,温阳之火,慢慢的徐徐的倡导气机,气机就会慢慢的壮实起来,这时候不要用爆破的手段炸药的手段去想把寒凝炸开,少火慢慢的去温养,气机就会慢慢的壮实。就像熬粥一样,不要拿烈火催它,小火慢慢的熬,时候到了,用工到了,里面自然气机健旺,邪气乃退,这个告诫很多医生,尤其新入道的医生用药不要孟浪,不要硬来、玩狠的。

“壮火食气”,就是壮火是吃气的,一个炸弹下去之后,崩的气血四散飞扬,就把气耗住了,这是吃气的,不好。“气食少火”,就是少火的气和人身的气是互相温养、互相促进的,要像春天之温不要像夏天之烈,治病要秉春秋之道而不是冬夏之道,冬夏者,寒热之极,春秋者,寒热之化。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能够吃气同时把气耗散掉了,少火生气,气又食少火,少火和整个的气相长相生,互相帮忙啊,你给他一份,它给你一份,绵绵若存,用之不绝。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还是说的药上的气味,辛味和甘味化成了发散的阳气,发散之气嘛!“酸苦涌泻为阴”,吃酸吃苦的太多肠胃受不了上吐下泻,代表阴气的化生。所以说我们用药的时候要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这里的酸主要指的苦或者是大酸,小酸或者酸甘还是需要的。我们治病的时候以甘药放在中间,一边加辛药,一边加酸药,苦药要少放,这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苦药加多了不仅败胃,而且乏肾并且损害气血。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就是阴阳是相对称的,阴气盛了则阳气衰,阳气盛了则阴气衰,阴阳平衡对等互相流转,这才是治病之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这里要说明一点,阳和阴不是寒和热,但寒和热是阴和阳,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一谈阳就是热,一谈阴就是寒,这是我们进一步想学中医第一个要知道的。寒热只是阴阳的其中的一个性质,不是阴阳的全部,不要见一个阳证就说是热,见一个阴证就说是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和前面所说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一个道理。“重寒”就是气机闭得很厉害从里面鼓出包来了,寒包火嘛!“重热则寒”就是热气大盛向外发散,最终从里面生出内寒。“寒伤形,热伤气“还是对应前面,寒则凝,凝则伤形,形是凝聚之物嘛!热则散,散则耗气血,所以热则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气机不通则痛,形体受伤整个的津液代谢不能流通,郁而化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就是看整个的气机是从形还是气的方面发生变化,比如一个人生气是从气的方面发生变化,生气,肝胁痛慢慢的化成有形,那个地方就慢慢的肿起来了。同样,“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被打了一下马上肿起来,疼痛不已,妨碍了气机的变化,这就是“先肿而后痛”。这句话主要是在说有形和无形的变化之道。

“风盛则动,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湿盛则濡泄”,风者,多动善变,气之动则为风,直接影响气机的变动,所以“风胜则痛”。风也可以说内风,比如肝风、心风、脾风、肺风,五脏六腑的变动,所有气机的变动都叫动。“热胜则肿”,热气聚而不散发越为肿。“燥盛则干”这个燥不单是津液衰少的燥而是由于气机不流通血液不能濡润的燥,气过不来了这地方就燥了,“燥胜则干”嘛!很多口舌干燥是由于肺脾气机运化不畅导致的内燥。“寒胜则浮”可以理解是寒气内攻使精气浮越不能沉稳在内,浮可以这样来理解,但寒胜不一定就浮,可以说“寒胜则凝”,寒则使气机凝涩。“湿胜则濡泻”,湿气流恋中焦,使脾胃气机不化,湿为阴邪,使人长期泄泻,很容易得嘛!受一些风寒湿邪入里往往化成久治不愈的飧泄,就是长期拉稀。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一句是要说一点,就是整个气机的变化在内分五,在外分五,都是气机化合而成,都要看有形的,要看整个气机中间的变化:四个,天地四时有生长收藏,有寒暑燥湿风火,整个气机的状态。人五脏六腑也是气机化成,从性情上又生出了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七情动气,外在的环境影响伤情,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气从下面向上发越,喜气(心气)从上面向外发越,下面为阴气,暴怒则气机从下面猛然上动会伤及下面的阴气,暴喜则气机从上面急速的向外发越,会伤及上面的阳气。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就是大厥逆之气向上行充满脉中,又充厥于形体之外。大气脉变动比如说是中风,暴怒或者突然的惊恐,情绪突然失控,或者是心气暴亡,下面的肾气上逆,类似于这样的都会导致气机迅速的出现逆乱,充斥在脉中并且夺脉而出,离于形体,这个一般都是死证。“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顾”,也就是内则七情不长,一会哭一会乐的,为七情所困,喜怒无常嘛!“寒暑过度”主要说的生活起居和所处环境产生剧烈变动,或者是不合生理的起居生活,这些都会导致生机不固,趋于亡散,不能阴平阳秘,阴阳和谐,风调雨顺,最终导致气机的败乱。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是说整个的气机都是一个转机,过阳则阴,过阴则阳,阴阳相交转,所以一定要少阴少阳,不要老阴老阳,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不能过头,治病亦然,过了头就完了。所以不要争月圆也不要争月缺,要上弦、下弦,这是好事,就是秉中道,处中行,不要偏于左也不要偏于右,不然的话会走向反面,就像老话说的“过犹不及”,这事过了就完了。记得从这以下都讲过了,最后没讲,最后就不讲了。“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这里大家体会,该说的都说到了,如果大家不理解再讲五章可能也于事无补,就这一块看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中间休息五分钟,如果有疑问我大致给大家做一个解释。下一个小时就气道中医这一块做一个总结,说一些《黄帝内经》之外的话。


这次咱们不讲气道中医,讲一讲学习中医的方法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鱼不如教人打渔的方法。听讲的朋友应该都是想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很多朋友也想进一步实践中医,来了一个病人,几付汤药下肚或者稍微扎两针病就好了,这是大家的愿望,也是学习中医的目的。中医五千年以来一直延绵不断,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涌现了无数的名医和无数的经典病历。大家随便买一本医案就会觉得中医很神奇,到现在中医有复兴之势,国家有了提倡中医的意思,主要是由于物极必反的原因吧!前几年中医已经到了非常衰微的程度,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已经成为了西医院,中医极度萎缩,不及西医的二十分之一,大部分中医院也都西化了,包括里面的医生,虽然还能够摸脉开方,但基本的治疗思路和手段已经西化了,这是所有学中医的人所不愿看到的,也是广大群众(如果知道真相)所不愿接受的,我们作为中医的爱好者、学者或大夫,如何学好中医,如何振兴中医,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很多人问过我“中医怎么学,应该看什么书?”我都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回答说看教材,那中医学不出来;如果让大家学气道中医,我手头也没有教材,而且很多知识都是口耳相传,没有办法述之于文字。就像刚才给大家讲的《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的前半部分,说实话,我讲到后来都觉得没有意思,为什么觉得没有意思呢?不是因为觉得条文不对,也不是觉得我在糊弄大家,自己不明白装明白,本身我自己不这样认为,不然也不会坚持到现在,但是到底明白不明白还不能是我说了算,我觉得我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按我的理解给大家讲出来。但是为什么讲到后来都觉得意思呢?主要原因是担心大家听不懂,讲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要结束呢?两个原因:一,因缘到了;二,再讲下去没有什么效果,不是说大家不好理解,而是该讲的都讲了,不该讲的也没有办法去讲,讲了半年多了,我认为该达到的效果已经达到了,再讲下去就是废话了。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那我很高兴,如果没有帮助那我很惭愧。

中医这门学问不是学出来的,再跟大家说一遍,是悟出来的。我给大家讲一下我学中医的一些经历吧!我从《周易》开始学起的,然后学的中医,不夸张地说,我学易和中医达到了如痴如狂的状态,什么叫如痴如狂呢?每天睁开眼睛就是它直到闭上眼睛,晚上做梦也是它,就像吃饭喝水呼吸一样,没有一刻离开了,这是我之前的学习状态。当然因缘也好,遇到了我的老师,但是和大家说,老师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就是老师手指头一指,其他的路都由学生自己去走。我学易学医都是出于兴趣,如果大家没有这种兴趣基本学不了易和医,没有办法学,因为这些知识的初期学习是很枯燥的,而且不一定能学好,很多老中医不是说过的吗?学一辈子不一定能学明白,确实如此。为什么没学明白呢? 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全身心投入,只要全身心投入没有学不好的,到时候不是徒弟找师傅,而是师傅找徒弟。

和大家讲一个笑话,大家听听就可以了。我学《周易》最痴狂的时候从气场上呈现了出来,什么意思呢?这里并不是在夸耀,只是想告诉大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时我没有学佛也没有学道,只是学易。当时大学毕业还没有上班,在家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了周边的一个县,那有一个异人就是仙了,听说算得很准,我觉得好奇就去了一趟(是要交钱的),进去之后大仙说的第一句话大家猜猜是什么?这是千真万确,我不是在这给大家编故事,也不是宣扬什么,而是说的一个实际经历。有朋友说“文昌星下凡”,这说得太过了,如果真是那我也不会在这和大家说的。他说了一句话:你这身上怎么有八卦阵呢?(说的大概就是八卦阵围身的意思)身边的几个小朋友也听到了,对这位大仙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我心中一惊,因为当时一直在全身心的学《周易》。(其实这位大仙的水平也不是怎么高,只是附体,什么附体在这就不说了,看只能看一年事,有望气的能力)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头上三尺有神明嘛!周身一团气,我们自己的所思所为都会感染自己的气场,并且很多高人都能看到,这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用心的去学在气场上必然会有所反映,这位大仙说出八卦阵只是他有特殊能力看到。大家通过这件事情就可以知道,只要精诚所至就没有学不出来的,就怕大家不用功。当时那位大仙还劝了我一句话,让我多学学佛道,当时还没有学嘛!

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学《周易》开悟的一个故事,有同学问老师你开悟了吗?我说没有开悟,主要是看哪个层次嘛!人都有小悟嘛!由不断的小悟积攒成大悟,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嘛!开始渐悟,最终顿悟。我读的《周易》书最后都读烂了,边边角角封面封底都黑了,也是用功之情吧!并没有人打着骂着我用功,是自己太喜欢了,可以说喜欢到如痴如狂的地步,手边不能须臾离开这样的书,就是前面和大家说的睁眼就是它,这样积学三年。我背《周易》爻辞彖辞系辞整个的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包括十易,前面的文言,整个的系辞上、下,背这些书就像中医遇到故人一样,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不得不背,就像有一种感情不断地去回忆,让你热泪盈眶,这就是我背书的感觉,可以说真是进入了状态。后来我们搬家暂租了一个平房,卧室生了一个蜂窝煤炉子,在炉台边有很多黑煤渣,炉火红彤彤的,我在钩炉火的时候拿了一粒煤渣放入了炉火之中,大家应该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黑色的煤渣被红色的炉火感化也变成了红色,这一下子我突然知道了!《周易》的三百八十四爻,八八六十四卦,阳爻阴爻之间的关系如此!什么意思呢?就像《周易》里面所讲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所有爻都在动,没有一爻是静止的,爻与爻之间的关系就像红色的炉火与黑色的煤渣一样——互相感化,这之后我渐渐读懂了《周易》的大部分原文,原来道理如此简单!只是阴阳消长变化感应的结果,就是这次开悟奠定了我后来对《周易》的理解乃至于对气道的认识,我说这两个小故事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任何宣传自己的意思,我感谢自己那段时间内完全投入到那种思维境界之中,让我用最快的时间进入到伟大的理论体系中。
   
为什么讲了这么长时间气道中医我都没有提及自己所学的门派呢?主要原因是道今惟精惟微,人心惟危,有缘相聚无缘乃散,大家没有必要知道很多细节的东西,因为这不是重点。刚才给大家讲的两个小故事主要是告诉大家用功在勤,如果没有忘我的投入,我不敢说自己过去是忘我的,但我敢说是如痴如醉的。想学好中医不容易,有几句话和大家共同分享,这也是一直以来激励我的,张伯端的《悟真篇》头一句话:“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生如果不追求大道,从迷途中走出来,纵然满腹经文,才华横溢也不是真正的伟丈夫!这句话我第一次读的时候非常震撼,张伯端能以这两句话开篇足见其智慧之深。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来一世为百年内的事情走一遭,终究在追求什么?

下面给大家念一下:“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如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人生虽有百年期,夭寿穷通莫预知。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妻财抛下非君有,罪业将行能自欺。大药不求争得遇,知之不炼是愚痴。”好,就念到这,这话非常激励后人,大浪淘沙嘛!不断地有新的掘路人前仆后继为追求大道奋斗不已,我们讲中医也好气道中医也好,只是作为一个引子,道门中人说过,如果不求道,学医也三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不在道学上有所建树的话,只是啃几本中医的书籍那永远都是三流水平,不见气啊!见不到气,在所谓的阴阳五行上下功夫,下一辈子功夫也不了解什么是气。治病哪那么容易啊!人生奥秘在人身之中无穷无尽,大家想用很简单的金木水火土或者用一些肝火刑金、气血津液这些简单概念把疾病的道理穷通是不可能的。有一本书叫《不要让医生害了你》,里面说了现在医生误治的现象非常严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得了病有医生治和没医生治效果大不一样,结果不是有医生治的生的概率高,而是无医生治的生的概率高。就是说得了病越治越厉害,不治还好点,基本是这样一个情况。

这里不知有多少朋友是搞中医的,有多少有临床经验,如果把医院治愈率尤其慢性病的治愈率统计一下,一定会发现低的可怜!能有百分之五就不错了,还是乐观估计,如果各个医院把自己的治愈率张贴出来,估计没有病人敢进医院了。这里面有医院的原因也有患者的原因,也不能一味的责怪医院。我这里想说明的道理就是,如果想当医生或者治病,身上肩负的担子是非常重的!因为医生这个职业非常特殊,要把人身的机理搞明白,宇宙的机理也就在人身之中,大家想想一门普通的科学学起来还要穷极毕生,何况是研究人体奥秘的医学呢?记得和大家说过,当一个不错的大夫开两个方就可以:四君子汤和四物汤,什么病都可以用这两个方去抵挡,而且效果比临床几十年的中医大夫都要好。为什么呢?守了一个很简单的方子可以治万病,面对很多疾病如果医学学得还不到家不到位,可以说举手就错,十个病治错九个好一个大家想想概率有多少?而且很多没有学过道学的医家创立了很多理论,大家循着这个理论走,套用一句话就是:一盲领众盲,相牵入火坑!就是一个盲人领着一堆盲人,手挽手直接往火坑里跳。

所以说学医一定要慎重,如果没有一些道学的知识或者道学的世界观那学医就会越学越繁(烦),繁是繁锁的繁,也是烦劳的烦,因为看一本书还懂,看十本书就懵了,理论太多了;穷极思维去想明白但越想越烦,烦劳则张嘛!到头来也摸不清楚中医理论在说什么。

好,就说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