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25:05

  【古代国道-文武之道】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在中国古代,道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抒发离别情怀与征途感慨的象征。同时,道路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命脉的重要角色,数千年来也一直未变。

  【古代国道-先秦之道】

  ¤古道溯源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有供牛马通行的驮运道;黄帝时,“命竖亥通道路”;商朝时,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并利用石灰稳定土壤,殷墟中便有砾石与碎陶片铺筑的路面,且开始出现大型的木桥。

  ¤继往开来的“周道”

  《诗经•小雅》中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朝时,道路不仅坚实平坦,如箭一般笔直,并且开创了划分城市道路与郊外公路的先河。郊外道路分“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与之对应的则是齐备的服务设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

  周武王姬发在镐京(今西安附近)与东都洛邑(今洛阳)之间,修筑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名为“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北、南、东南又修建了等级不同、呈辐射状的道路。

  周道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奠基性的作用。此后,秦、汉、唐各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这条轴线上,宋元明清时,这条交通线仍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

  ¤战国之道:国家生命线

  战国时车战频仍,道路是一国兴亡的征兆。《国语》中说,东周时,单子(即周定王的臣子单襄公)途经陈国,见道路失修、河川无桥梁、旅舍疏于管理,预言其国必亡,后来果然言中。

  各国间大规模的修路工程,为中华民族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也为将要登场的秦朝“国道”奠定了基础。

  (栈道是战国时出现的一种新型筑路方式:先用“火焚水激”之法开山破石,随后在崖壁上分上中下三排,凿出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均插入木桩。上排木桩用以搭遮雨棚,中排铺板成路,下排则支木为架。这些栈道远望犹如空中阁楼,十分壮观。)

  【古代国道-星光大道】

  ¤秦驰道:条条大道通咸阳

  早在“条条大道通罗马”之前,秦朝就已实现“条条大道通咸阳”了。

  前220年,秦始皇在秦故地与六国境内的旧道基础上,兴修起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这些名为“驰道”的路有着统一的质量标准:路面要用铁锤夯实,尽量保持直线;宽约70米,路基高出两侧地面,以利于排水;路旁每隔三丈植一株青松,路中央三丈为皇帝专用,两侧有人行旁道;每隔十里建亭,以为区段的治安管理所、邮传交接处及行人招呼站。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11年里,曾东至山东,东北至河北海滨,西至甘肃,北至内蒙古,南至湖南,东南至浙江,足见当时道路网络之发达。秦始皇还统一了全国车轨距的宽度(约1.38米),使道路建设有了法度。

  ¤秦直道:古道中的高速路

  秦直道堪称世界上第一条高速路,是前212年为防御匈奴而建的专用军事交通线。著名史学家史念海曾这样描述秦直道:一半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修筑在沙漠草原,两千多年前就能兴建规模如此庞大的工程,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秦直道全长700公里左右,南北走向,为求其“直”,修筑过程中遇山开山、遇沟填沟,并且越过了黄河。这条大道途经陕甘等省,穿过14个县,直抵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其平、宽、直,都符合现代高速路的特征,主干道宽60米左右,可并行12辆大卡车,最宽处可用作中型飞机的跑道。秦朝骑兵沿着直道,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脚下,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虽历经两千年风雨,秦直道的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甘泉县境内的秦直道遗迹,跨河引桥桥墩依然存在。秦直道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中原汉王朝控制北方的重要通道,西汉时,几次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都是通过秦直道完成的。

  (经过多方努力,秦直道遗迹附近终于建起了一座秦直道博物馆。建馆后不久,随着“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的成功召开,秦直道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大型电视剧《秦直道》的播映,以及“秦直道文化产业基地”的建成,也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观光或探寻历史遗迹。)

  【古代国道-汉唐通途】

  ¤“汉”出于“秦”而胜于“秦”

  汉朝在秦朝道路上扩建延伸,构建了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在邮驿与管理制度上,汉朝也继承并改善了秦朝制度。

  汉代驿站分“邮、亭、驿、传”四类,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西汉时全国共有亭29635个,以此推算,当时已有干道近15万公里。

  ¤唐代里程碑

  唐朝时,我国古代道路发展臻于极盛。唐太宗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要保持道路畅通无阻,不准任意破坏道路,不准侵占道路用地,不准砍伐路旁树木,要定期维护道路设施。

  唐代重视驿站管理,传递信息十分迅速,并开始在沿路设置土堆,名为“堠”,以记里程,实为现代里程碑之鼻祖。

  盛唐时,京城长安成为全国陆路交通枢纽,并且对外交通频繁。洛阳、扬州、泉州、广州等城市,也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中转站。

  【古代国道-国际通道】

  ¤元代开启欧亚通道

  元、明时期,中国开始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元代拓展了汉唐以来的陆路交通网,并进一步向亚洲大陆,包括阿拉伯半岛延伸。

  蒙古军事极盛时期,道路直通东欧多瑙河畔。统一稳定的政治社会局面,使得连接欧亚的通道大为畅通,沿途多设驿站,令商旅行人安全系数大增。同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相比,元明道路规模更大、效率更高。

  ¤清代“茶叶之路”达到鼎盛

  清朝驿路分为三等:一是“官马大路”,主要由北京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连接省城与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为大路或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

  清朝的“国际路线”,向东北一直延伸到雅克萨、庙屯(在黑龙江入海口)和朝鲜半岛,北路则分别连接呼伦、恰克图干线及塞上的横向大通道,向西可通往中亚、西亚诸国,向西南可延伸至印度支那半岛。

  “茶叶之路”始于汉唐,在清道光时达到鼎盛,这条路以河北、山西为枢纽,越过长城,贯穿蒙古,经西伯利亚抵达欧洲腹地,是丝绸之路后中国又一条繁荣的陆上国际商路。不过,清朝末年,中国驿道时代已接近尾声。随着汽车公路的兴起,近代道路的发展中心,也开始由东方转移到西方。

 

  (从18世纪初到1858年,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一直是中俄贸易的主要口岸。道路的畅通是这里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商帮晋商,就曾到此与俄国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