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用错筹码下错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22:38
在民进党的政客眼里,“大选”就是一场定生死的赌局,决定输赢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足够吓人的筹码,另一个是“敢赌必胜”的气势。想要“绿色政权”得以延续,离开了这两点是万万不能的。但是这次――
民进党内“忧愤”情绪浓厚
这一次,民进党选择的筹码与过往并无二致,不管是“入联公投”还是“正常国家决议文”,个个“独”性十足;操盘的人也还是被公认为“最会选”的陈水扁,不同的是“玩的人不能选、选的人不能玩”。也许正是这样一个怪阵,让民进党屡次选前造势成效不彰,非但没有聚集起他们急需的“气势”,反而使党内的“忧愤”情绪愈积愈浓。
“忧愤”从何而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两个筹码没有吓到别人,却让自家人乱了阵脚。“入联公投”在国际社会上碰了一鼻子灰,又被美国接连打了几记耳光,成了一场自取其辱的国际玩笑,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了。就算过几天陈水扁再跑一趟马绍尔群岛,在所谓“台湾与南太友邦元首高峰会议”上,签署“台湾主权地位”、“支持台湾入联”的宣言,那又能怎样呢?想借“正常国家决议文”提振一下深绿的士气、替自己挣回点面子吧,却又因一出“扁版”与“游版”之争的闹剧,使派系争斗沉渣泛起,让整个绿营都陷入了“选边站”的迷茫之中。
本来还寄希望于本周登场的民进党全代会能够开成一次“团结造势的大会”,让自己重新找回过去的“良好感觉”,但事与愿违,全代会居然首次没有党主席主持出席,民进党高层中除了吕秀莲和张俊雄,其他人根本就没露面;“挺游派”更是公然扬言“要乱大家就来乱”,并直接将炮口指向陈水扁,放出了“民进党一定会毁在他手里”的重话。就连有“小诸葛”之称的谢长廷也对“团结造势”失去了信心,“忧愤成疾”了。
谢长廷“忧愤成疾”不露面
据说谢长廷是因为“忧愤”已久才会“成疾”,所以未来几天将“继续沉淀、深思”,暂时不会再为冲击“大选”进行新的“彩排”。那么,他究竟要“沉淀”、“深思”些什么呢?
按照一般的推断,眼下最需要他“深思”的应该是游锡堃下一步怎么走。因为谁都看得出来,以游现在的表现,可不像是一头只知搏命、撞到哪儿算哪儿的“蛮牛”,而是明显带有强烈的政治企图心,用游系“立委”的话说,就是“民进党不应自划红线,只为选举不要理念”,“崇高理念不是一场选举策略”。这说明他就是要通过与陈水扁切割,真正在党内打出自己的旗号,无所顾忌地深耕“台独基本教义派”,与扁比拼谁更有做“台独教父”的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巴不得让民进党在明年“大选”中一败涂地,让扁、谢、苏一起“边缘化”。还有比这更让谢长廷“忧愤”的吗?
不过,还有一件事情恐怕谢长廷也得好好“沉淀”一下,那就是陈水扁和他在这场赌局中的“角色错位”,未来还会给他带来多少不堪。虽说陈水扁对他的“忧愤成疾”表现出了“罕见的关切”,除亲自致电慰问,还做出了全力整合、辅选的承诺,让他总算有了一些当“主角”的感觉。但是,只要看看陈水扁明明自己已把党主席抓在手里,嘴里就是不说“我愿意”,有意制造“不是他想当党主席,而是民进党内希望他、硬要他担任党主席”的姿态,想必谢就应该明白,他永远也不可能有“发牌权”,能做的无非是对媒体喊几句“要直航”、“要开放陆资登台”之类的口号,而最终结果完全系于陈水扁一身。
民进党内“忧愤”才刚开始
偏偏陈水扁又不是一个靠得住的人,没有政绩、诚信倒在其次,关键是他的“发牌资格”都还存着一个“致命威胁”。本周,台北地方法院继续开庭审理公务机要费案,合议庭裁定不仅驳回陈水扁发还相关证物的申请,而且话说得很明白:陈水扁涉嫌共同犯罪,仅因“总统”身份保障而暂不受追诉,本应维护与尊重“司法权”及审判独立,却“违法”核定被查扣的三卷涉案资料为所谓“国家机密”,隐瞒、掩饰被诉犯罪,实属介入、干扰或阻碍审判程序的“不名誉行为”。话说到这份上,谁能保证法院就一定不敢判扁妻吴淑珍“一审有罪”?谁又能说陈水扁在这个案子中就一定可以“头过身也过”?
本周,让谢长廷和民进党感到“忧愤”的事情还有:陈水扁的老师、前“司法院长”翁岳生出人意料地展开“临别炮火”,公开指称“近年来有些人为达政治目的,常不择手段,践踏‘司法’”,使“司法”多年来的努力及不易建立的威信,一再受到伤害,让他“椎心泣血、痛苦万分”。不论翁“院长”轰击的对象是不是陈水扁,相信多数人在此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陈水扁抛出的“司法官八成以上是蓝色”,这些攻击“司法”的“经典语录”。很难说翁“院长”的这一举动会不会引发岛内“司法界”的一场“自省运动”,让陈水扁当局一直以来轻车熟路、颇有心得地操弄“司法”、打压政治对手的把戏就此失去表演的舞台。
与此同时,民进党大佬、曾经是“台独”基本教义派宠儿的沈富雄,因为自己留在党内已“变得没感觉”,更因为现在的民进党让他“忧愤成疾”而宣布退党。有民进党高层人士开始担忧,接下来还会不会有更多的“党内孤鸟”效仿沈富雄一飞了之呢。
也许,民进党的“忧愤成疾”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