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解——学诚法师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0:34
',1)">',2)">
注册登录
宁玛·嘉绒寺首页
嘉绒寺论坛
搜索
会员
帮助
导航
嘉绒寺论坛 »启迪智慧 » 《佛说阿弥陀经》讲解——学诚法师
 12
返回列表回复发帖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悬赏
发布辩论
发布活动
发布视频
发布商品
白玛央宗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央宗 当前离线
UID
5775
帖子
366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3
最后登录
2010-9-3


版主

16#
发表于 2010-3-12 10:49 |只看该作者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念佛最难的地方就是要一心。一心念佛一心不乱。念佛的人都知道要达到一心不乱,非常的不容易,因为这样子的原因,让不少的人念佛越念信心越退失,他觉得我每天花这么长时间去念佛,念好几个小时、几万句,念这么多年,几十年念下去,都不能做到一心不乱,别人没有花这么大功夫更难达到,这样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影响很大。
我们要达到一心不乱,或者说一心念佛先要明白一心不乱的含义,在什么情况下叫做一心不乱,我们怎么样去念?才能够做到一心,才能够做到不乱,这个最要紧的地方。看一心不乱这四个字,通常人家都觉得很困难,似乎净土宗特别的要求,其实不难,坐禅要不要一心不乱,禅定也要一心不乱,定就是一心不乱。天台修止观要不要一心不乱,同样也要一心不乱。持戒要不要一心不乱,有杀心、有盗心、有打妄语心就算犯戒,你稍微一走神就算犯戒,也是要一心不乱。唯识修唯识五重观,也是要一心不乱,修任何的一个法门都要求一心不乱。世间法也是一样,做事情都会要求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就是要让你一心不乱,不可以马马虎虎三心二意,马马虎虎三心二意的话,世间上面的事情就做不好。你画一幅画,哪里开头、哪里结尾、哪里下笔,那个地方需要用浓墨,那个地方需要用淡墨,心里都清清楚楚,在运笔过程当中要很小心奕奕,不可以一点马虎,一马虎这幅画就报废。写字也是如此,写毛病字、写钢笔字,甚至你打电脑,你一行要多少个字,前面要不要空两格,要不要逗号句号,都需要一心不乱用功,你如果写文章,一边写字一边胡思乱想,那你这个文章就写不下去,打字就会打错字。所以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要求一心不乱才能够把事情做好,才能够修行修得好,他不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而恰恰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这最基本的要求达不到的话,你修行要证果、证道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如何来体会一心不乱这四个字,我们凡夫的心和圣贤的心没有不同,心看不到摸不着但是他是存在的,他是真真实实存在,就犹如一面镜子,一面镜子前面有什么东西摆在镜子前面,镜子里面就会有图画出现、影子出现,前面是一只牛镜子里面是牛的影子出现,是一只马,镜子里是马的影子出现,是一只鸡、是一只鸭,镜子里面有鸡鸭的影像出现,是否鸡鸭牛马跑到镜子里面去,鸡鸭牛马其实站在那里没有动,但是镜子里面为什么会透出鸡鸭牛马外在事物的一些形相呢?其原因镜子本身就具有照物的一种功能,本身就具有这个功能,所以前面有什么东西出现它就会那种影相的出现,就犹如照相机一样,他本身有摄影的功能,前面的景物,开关按一下,胶片就会出来,胶卷里面有我们影像,就能够洗出照片来。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看到听到感触到外在零零总总的事物,我们内心里面就会有这些影相。但是每个人影相不一样,比如照照片,同样一幅照片一百个人一千个人照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相机的性能比较好以外,你照相的艺术也有很大的关系,就是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人除了你有善根利智以外,修行的方法也是很关键,如果你不会照照片的话,那怕你胶卷再好,照相机再好,你开关乱按,出来的图片也是不能看的,这效果就是会大打折扣。我们心就跟照相机一样,你这个心很敏利、很敏锐的话,也应该要要懂得用心、善于用心,用功就用心。
佛法是心地上面的法门,心地上面的功夫就是用心,就是怎么去用心。一个人做事情做的不好、做不认真,人家就会批评不用心,心没有下进去,马马虎虎,心没有到,所以我们念佛也是一样,心要到达。常常说“三心两意”,两意是什么意思?一个意一个意根,一个意识一个意,第六识第七识,第七识名为意,第六识名为意识。第七识叫做末那识,一切烦恼的总根源,这个识的本身带有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贪嗔痴慢爱都是来源于这个识,也就是这个识无始以来跟我们生命就连成一体,反过来说因为这个识烦恼的作怪,所以我们照相机照出来的照片里面都会有些模糊的部分在存在。这个心去缘外境的时候,去念佛用功的时候,因为烦恼心在作怪,所以这个心就宁静不了,第七识烦恼、第六识分别。一个烦恼执著一个分别,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执著跟分别就是六识跟七识。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本来是一个整体,圆满无缺的,你把它分割成三个部分,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并且里面在分别在执著,如此下去我们的心是支离破碎,首先我们的心是支离破碎,就犹如一面镜子,镜子粉碎掉,怎么能够照东西呢?就照不清楚了,虽然一些小小的影相照进去,但是你照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很完整,就会很零乱。我们如何才能够让这个心如大圆镜智一样,就如一口圆满的镜子,闪闪发光、发亮的镜子,就需要把镜子上面的那些污垢、尘垢去掉,把心上面的那些烦恼去掉。所以神秀大师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是尘埃不要沾到我们心上去。佛菩萨的心是清净无漏圆满的,凡夫的心有染污,既然有染污,我们怎么样去掉染污达到清净,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体会,怎么去体会呢?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有父母,每个人都有这些自己要好朋友,如果你对父母很孝顺或者说对自己的子女很疼爱,或者说有很要好的朋友,这个你的朋友或者你的父母,如果出远门去,打比讲去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都没有见面,但是你们又很要好,天天就会念他,朝思暮想,那个心情才叫念,念的功夫。当父母的,子女每天下班回来晚了,你都很想念,今天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是不是跑到哪里去玩、去赌博,去做什么事情,你每天都很担心很想念,会不会平安、会不会吉祥,你都很想念他,是不是?如果听到一些不好的情况、不好的消息就会心里很着急,也就是说我们其实一个人对人的一种想念远远超过对佛菩萨的想念,不要说人,就说对一样东西,打比一支钢笔、一块手表、一台电脑,你如果对电脑很爱好的话,你没有钱买,你想番设法去赚钱,甚至是借高利贷去买回来,买回来你就好好保护,每天你就会想到这个电脑,每天会想到这块手表,因为对外在的东西只要你非常有兴趣、有爱好的话,你的每天都是会在这方面去投入,你的心就在这方面去投入。他这就是一个心念的一种功夫,念念不忘,一天心里想的就是想要得到这东西,就想要见到这个人,这就是念的一种作用。但是世间上面的人,因为在心念上面的这种功夫用错了心就造成了很多的麻烦。打比你买一台电脑,你冒牌的买回来,你就会后悔莫及,用了几天病毒你的电脑整个就坏掉了;你找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过几天他不理睬你,你也是会非常难过;父母非常想念子女,子女又不回家,天天就不跟你住在一起,不喜欢跟你住在一起,不跟你讲话,那你就会很难过;这样子话,一方面父母对子女很想念,子女对父母又有一种不同的表现,自己内心里面就会自我矛盾,自我矛盾一方面又很想念,一方面心里面又有一种外在的境界来刺激、来影响、来妨碍你这样的一个心念,这两个心念就产生冲突,冲突的话,你这个心念就出了偏差,出了偏差,比较严重一点就造成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再历害的就神经不正常,神经病,这些事情是常常发生。很多人有时候说话,你注意去听,听不出他要表达什么意思,其次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他自己也没有想说我要说什么,反正他看到人,他讲几句心里比较好过一点,他也没有想我为什么要讲这些话。在日常生活当中去注意,就会有这些毛病,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他心里所想念的东西、所想念的人、所想念的事、所想念要达到的目的不能达到,那就乱掉出了问题。
我们念佛在这方面做戒相,看一本佛经、看世间上面好的书藉、善的书,你就会一口气往下读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读的非常愉快,整天看乐此不疲。念佛也应该要这样,天天念越念越有意思,要超过父母对子女想念、朋友对朋友之间的想念,超过他很多倍,而不是说我现在没事干了,然后来念一念佛,我今天有时间来念一念佛,好多人念佛念念一万句作一个符号打一个圈,然后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今天念多少、这个月念多少、今年念多少。有一次有一个人天天记这么一大堆,然后我就问他你记这么多干什么?他就告诉我:这一张是给我爸爸,这一张是给我妈妈,这一张是保佑我儿子考上大学,这一张什么什么,他念佛的目的是这样子的,我念一句佛号是做什么做什么的,他哪里一心?跟一心是两回事。我们现在很多人念佛是不是求保佑的心,当然你这种善心善意是好的,也是好心好意。但是不是我们一心念佛的目的,你去求你有求,要求结果,你要求念我要念多少句,我要把这圈念满,你的目标都在这里,不是说要去一心、要去不乱。
念佛机播放出来的佛号是非常均匀,一分钟十二句它就十二句,声音要多大声他就多大声,他有开关可以掌握,他有电脑会计算,几秒钟一句,会非常均匀,这样子它已经是不乱的功夫了,但是它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它没有心,关键的原因它没有心。声音只是色法,如果你没有用心,你随便开口声音念得再好听念得再均匀,也是没有用的。关键要有心,要有心加进去才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如果没有心放下去,你念出来的佛号的声音就是色法,声音属于色法,色法跟心法不一样,如果我们去念法修行他是一种心法,心地上面的一种功夫。那我们要如何在这方面去下手呢?我们在古来祖师大德教我们念佛的方法,可以说非常非常多各种各样的方法都有。今天随便说一个比较简单方法,你在佛堂当中念、或者是在平时念,你就数数,比如我们现在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平时也可以念阿弥陀佛,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加一个一,心里默念,你默念从一到一百,然后又从一到一百,又从一到一百。比如你念五十忘记掉不知到哪里,那你从头开始,你念到九十九句了,不知道念到哪里忘记掉,前面全部作废从一开始。第一步从这方面下功夫,否则你说一心不乱,那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你说自己一心不乱,你念多少句都搞不清楚,还能够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要非常非常清楚,我这一分钟、一个小时念多少句,一句里面每一个字都非常清楚。你看照片,有些好照片,上面的五颜六色,每一种颜色都是很正色不会变的,红的就是红的、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蓝的就是蓝的,颜色一点不会变,然后它一层一层,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它绝对不会混乱的,机器它都有这样一种功能,照相照出来它效果就能够这么好,我们人的心远远比机器要厉害要敏利的多,但是我们常常在念佛的时候一不小心佛号只是从我们的舌根溜出来而已,那就变成顺口溜,念来念去变成顺口溜,顺口溜在那边溜来溜去怎么会一心呢。所以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要在时间、地点,要相对的固定,晚上七点钟念佛,早晨4点每天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你在佛堂,你要念五百句就五百句,要念一千句就一千句,然后记得清清楚楚,要从这最基本的方面去下功夫,当然这方法是非常非常多,才有办法让自己心念整齐发意,否则的话是很不容易。弥陀经里面谈到:“若一日一直到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到临终时候一心念佛,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大势至诸大菩萨出现的时候,你心不颠倒,所谓心不颠倒,你对佛菩萨的来临还要清清楚楚,这样才能感应道交,一边要念佛一边还知道佛菩萨来了,这就是我们平时也要在这方面去体验,还能够一句一句佛号往下念,但是朋友来了我还能招待你,还能给你讲话,还能给你送茶,还能给你洗水果,那就是要有这样一些功夫。社会上面很多有成就的人,我发现他都有这种功夫,他可以一边看信一边回信一边跟你讲话,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到单位找老板谈话,他一边跟你讲话一边办公,有些人写字他两个手都可以写,就是心念很集中。要到这里到那里他都能够用,他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所谓不变的东西,就是我们自性一种清净心,你如果善于去运用,它能够做很多事,也能够发挥很大一种效果。如果没有善于去运用,你天天念这样一句佛号你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佛法、所有的生活、工作上面的事情你都不会用心去考虑、去思考,这样子的话,人的思想就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狭隘,你每天想到一句佛号,你这句佛号就想错了、就想歪了,一句佛号没有念好然后事情没有做好、工作没有做好,你又怪没有办法一心不乱,其实不仅仅你念佛的时候不能一心不乱,你做事的时候也不能一心不乱,不要说一心不乱去做事,一件事情能够善始善终都很不简单,有头有尾从今天做到最后一天,做好不好另当别论能够发这样的心的人已经不多了。你看经认认真真一个字从头到尾一本一本读一本一本看,这样人都很少见。写字一笔一划一个字写,这本写满了再换一本作业本,这一本读书笔记一本写满了再换一本,认认真真一天一天这样子去做,这样一种学习生活工作认真的态度尚且不可得,我们想去一心那只是说说而已,要做到一心可以说还差非常非常的遥远。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今天已经明白这样一些基本道理以后,我们说话、做人、做事、念佛、念经都要把我们的心用进去,都要非常专注非常投入,都要很专心致志,很认真去面对日常生活当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你有没有用心是很容易觉察出来的,如果两个人在讲话,你是不是很认真听对方讲话,这个是感受得出来。或者说你给他讲话你用不用心,随便乱说没有思考,也是能够感受得出来。只有从这样子很细节的部分生活当中的点滴然去下手,然后转化成到念佛,这种功夫才能上去很容易把这个功夫上路。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千万不能说我关在房间里面,什么人不见什么事不做,能够把佛念好,这是不可能的,一心靠的是定跟慧,如果没有真正的戒定慧你怎么能够一心,绝对不可能,会搞出毛病来,我们一方面需要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一方面自己发心发愿认认真真去用功,同时需要靠善知识善友对我们的帮助。
阿弥陀佛!
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回复引用
TOP
白玛央宗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央宗 当前离线
UID
5775
帖子
366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3
最后登录
2010-9-3


版主

17#
发表于 2010-3-12 10:50 |只看该作者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弥陀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娑婆世界有六道最苦的地狱道。“娑婆”翻译成汉语叫堪忍,六道的众生他们都要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堪于忍受种种痛苦,无可奈何的表现,尤其三恶道他这种痛苦更加深重。为什么会变成恶道呢?过去造了很多恶业种了很多的恶因,所以今生今世就到恶道里面去,智慧能力各方面都很差,就非常的被动。
极乐世界是对我们娑婆世界而言,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两个世界比较起来才能够显示出极乐世界的殊胜之处。相对而言有十种的不同。
第一种娑婆世界的众生不容易遇到佛陀的出世,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不过四十九年的时间,从成道到最后涅槃一生讲经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在这几十年当中,能够亲自见到佛陀的人,毕竟是少数,佛陀未出世以前,佛陀灭度以后,这么长的时间里,可以说众生都没有福报见到佛陀。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花开见佛悟无生,他就能够恒常不断的看到佛陀,亲近佛陀。
第二种不同是,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听到佛法不容易。古往今来,虽然在地球上有很多的人,在这么多不同种类的人里面也有不少的人皈依佛门,而真正能够听闻到佛法的人,并不是很多。从不信仰佛教到信仰佛教,从信仰佛教到真正发心听经闻法,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能力条件,把佛法学通学懂这样子的人不多。西方极乐世界水鸟树林都是在那里宣说妙法,任何一个处所都是有佛法。
第三点娑婆世界恶友很多,所谓恶友很多,就是有妨碍影响我们修行,和修行进步的这样一些朋友很多。你要用功他就不让你去用功,你要修行念佛看经,总有人打闲叉,总有人让你去放逸,这些都是恶友,用佛教标准看待都是恶友,阻碍你学佛的进步。西方极乐世界诸善善人聚会一处,就不一样天天同佛菩萨诸善善人在一起,这样就非常容易进步。
第四个方面: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各种各样的魔的干扰、外道的干扰。魔王跟外道。所以佛教要破外道、破魔,为什么要破外道,破魔?因为魔会扰乱,谈到的四种魔,外道也是很可怕,在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一些外道,比如:一贯道、***之类,在我们佛教看都是外道。他们做的事情比外道还不好、还差,外道本身他自己不会说他是外道、他会说他是正法,任何一个宗教任何的一个外道他不会说自己的教不好,都会说他的很好。外道他不等于说专门讲坏话,做坏事那也不一定,他有时候说好话、做好事,但是他的本质,他的根本上不一样,我们佛教做好事他叫发心,心清净、心善良,跟一些外道不一样。而我们刚刚开始接触宗教,接触佛教就很难分得清楚。比如说佛教、三一教、妈祖、一贯道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搞不清楚那个教是那一个教,那部经属于那个教。比如一贯道里面也有弥勒佛,三一教也有菩萨像供奉。那你刚刚开始接触佛教就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呢?他妈祖也拜、一贯道也信、三一教也信、佛教也信,什么教都信。这样子的话就会有问题,正的邪的不分,真的假的不分,善的恶的不分,那就造成混淆。你看到这些塑像就拜,看到塑像就信,就犹如看到人一样,看到人就拜,看到人就交朋友,看到人,你就相信他讲的话,这样你就会上当受骗,你遇到骗子就麻烦,这些骗子他也不会说他是骗子。我们就有智慧去分别,那些人是善人,那些人是我们应该要远离,外道也是如此。尤其在这个时候,信息比较发达的一个社会里面,形形色色外道非常多。非常容易影响我们的修行,释迦牟尼佛在世尚且有96种外道,现在据有关专家统计,这个世界邪教共有一万多个,诸如***之类的邪教,有一万多种的邪教,是很可怕的。西方极乐世界诸佛护念没有魔没有外道的事情,这样修行就好修。
第五种娑婆世界的众生轮回不息,轮回一直在这边轮回。就如汽车轮胎一样,它在高速公路上面跑一圈一圈的转,一直轮回,找不到开始,也找不到结尾,因为它是圆的。生命是无始无终,这些轮回时间,用什么来计算呢?从过程来看,比如福州跑到厦门,这轮胎在马路上面转动,不知道多少次,数不清,又非常快,一环一环的在那边轮回。那西方极乐世界永远脱离了轮回,横截生死之流,它就不需要在轮回。
第六种娑婆世界众生的三恶道,三恶道就尤如我们地上有几个很深的坑一样,这个坑是暗的坑,我们看不到,我们一不小心,一踩就掉下去,就掉到万丈深渊里面去,一掉下去就没有命了。意思是说我们在世间如果不小心、不注意的话、没有智慧的话,很容易去造三恶道的业,造三恶道的业,就会进入三恶道,就如走路一样,那个地方有陷井不知道,不知道就掉进去。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三恶道,三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四十八愿里面就有,三恶道没有三恶道之名。
第七种娑婆世界的众生,尘缘未了,我常常说“尘缘未了”。尘缘未了什么意思呢?尘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缘就是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嗅、舌头贪吃、身体喜欢好的感触等等。尘缘就是六根对六尘,它喜欢去接触,好看想多看、好听的想多听、好吃的想多吃,不好看的心里就想去远离它,甚至发脾气,不好听他就会骂,好的快乐的起贪心,不好的痛苦的起嗔心,非苦非乐的境界起痴心,为什么起痴心?其实众生愚痴心是非常严重,一天当中有不少的人他都是愚痴的状态,愚痴的状态,就是从早到晚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在说什么?你看到人、看到事情、进入寺庙或者是出门,人总是呆呆的没什么反应,就是内心里面没有这样敏感性,没有觉悟觉察的能力。看什么东西就好象没有看见一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是达到无分别心的境界,无分别心的境界,它恰恰相反,对外在的事物了如指掌、分分明明、看得清清楚楚,而不去执著它。而愚痴的一种状态,对六尘的境界没有反应,就尤如电脑死机一样没有反应。这个是很要不得痴相,佛法它说智慧,智慧是每一个念头非常明利,念头不是很敏利的话,那念头就会暗昧、愚昧、愚痴,愚痴就是无明,众生的无明烦恼——贪嗔痴,贪嗔痴的总根源就是无明。烦恼表现出来比较猛烈的就是贪跟嗔,所以贪嗔痴号为三毒。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尘缘未了什么意思?就是六根对六尘我们很容易去虚妄分别,又不真实去分别它。就尤如我们看电视、看戏,看戏、看电视,电视里面人高兴你高兴,电视里面人悲哀,你就跟着悲哀,电视里两边在打战,你总想这边要把那边人打死才好,应该要胜利,这些都是有烦恼,你说这个坏人应该要杀,你这个佛教徒就没有慈悲心,跟着起心动念,本来电视、演戏、唱戏、电影都是虚假的,一些照片一些画面,看了画面就起贪嗔痴,那就是毛病。日常生活当中的这些视线上面,也是一种虚假的现状,但是就容易迷惑人,迷惑人起烦恼起贪嗔痴,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心的因素。未了,就是你没有用智慧去了别,而靠的是烦恼去分别,所以六根对六尘需要用智慧去了别它,去辩别他,而不能用烦恼去分别它,用烦恼去分别它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所以未了,就是我们没有办法达到用智慧来了别六尘的境界,叫做尘缘未了。西方极乐世界一切受用都是现成的,“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对我们造成一种修道上面障碍。
第八种娑婆世界的众生寿命短暂,极乐世界的众生无量寿、不仅佛无量寿、菩萨也无量寿、西方极乐世界里面所有的人都无量寿。只有往生到彼度就是无量寿,寿与佛齐。全部无量寿。
第九在此娑婆世界修行容易退失,西方极乐世界永不退转,只会进步不会退步。“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不会退转。娑婆世界众生“进易退久”,“进易退久”什么意思呢?就是十个人去修行九个人会退步,一个人会进步,这个会进步的那个人修行十天,九天会退步,只有一天会进步。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非常非常容易退心、容易退道心。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不会,他一直进步,那你说为什么念佛修行会退步呢?不会一直往前进呢?这里面有原因,比如你运动员跑步,跑马拉松,他跑了两个半小时,你说你为什么不跑两个小时,最快只能跑这个速度,不能再快再快快不了,只有往下,生命的局限只能达到这样。你要跑得更快,你要跑两个小时、一个半小时,那要靠一些兴奋剂或药物靠一些外在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的身心才会有办法。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也是如此,如果靠自己的话到一定的时候进步不了,进步不了并且经常会退步,有时候在进步,有时候在退步,有时候在进步,这就要靠外在的力量,靠什么力量?靠佛菩萨的力量,同参道友的力量,善知识的力量,否则的话你的根机越钝退步越快这是很显然的,即使在聪明,再有善根的人也会退步。我们刚才讲和跑步一样,你不要说去跑马拉松运动员,你就一般的人你就一步一步的走,走一会儿你就不想走,刚开始走一公里还是满有意思的,再让你走一公里马马虎虎,再让你走十公里你就不耐烦了,一天让你走一百公里,肯定就不想去走了,算了想去坐车,我们现在离你很近的地方,可以走走路,远的就没有人说要去走路,不会那么去做,不会那么去想,为什么他不会去这么做,不会去这么想呢?因为他心里只想到说我这样走路根本到不了,其实他没有这么想我要去走路,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他一开始对修行的目的地,就没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心,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如果说你自己有信心,从这里走到厦门也是能够到的,不仅过去人能够到、现在一样可以到、每个人都能够,你一天走不了、两天、三天只要你天天去走,都会到的,你不要走一天就不走了,修行跟走路同样一个道理。
第十点此度要成佛非常困难,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弥勒佛,释迦牟尼佛以前迦叶佛,所以娑婆世界成佛要等非常久远的时间,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办,一生成就,一生能够成佛,那我们要想成佛就要念佛。昨天我们谈到念佛为什么那么困难?但是对自己父母子女六亲眷属,又会那么想念呢?其实他这也是有原因的,佛经里面讲儿女来到世间,不是来讨债就是来还债,这样的一家人六亲眷属在过去世不是有冤就是有恩,总是有关系总是有各种因缘的关系,才会组合成一个家庭,成了自己的六亲眷属,这种的因缘是多生多劫以来结成的,前生前世就认识就在一起,彼此就有往来业力上面的关系,然后你才能够在一个地方、在一个家庭、在一个单位、在一个寺庙、在同一个地方以后,从小要开始经常见面经常说话,做事天天在一起,每一天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在不断熏习、不断种因,如果小孩从出生一岁或不到一岁一个月你放到另一个地方去,永远不要让家里面的人去见面,小孩长大了,养父养母告诉他你原来是什么地方某某人的儿子,你兄弟有几个,他可能也会去想念,但是不会很深刻去想念,可能会说回去去见一见面,那如果小孩从小在这个家里长大,他以后在沦落到外面去,他就对这个家庭非常想念,什么原因呢?在过去世有这样的因缘,在今生今世又不断造业不断熏习,业的种子越来越来就会越来越想念,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要想一个人,你心里要想,怎么这个人还不来,一天两天三天一个念头,就一个种子种下去那么你一直在想一直在种因,越想越厉害到时候就想出毛病来,我们念佛的话就没有那个心,一直非常专心致致,我要见佛要要要,没有那么深切没有那么恳切,这个心这个佛号就没有办法真正种到你的心里面去,尤如我们播种一样,种子一定要种在泥土里面去,然后要很小心地去养护它,种子以后才会发芽开花结果,如果你种子随便乱撒,它肯定这个收成不好,那么你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跟事,你很用心去做,用心去思念,所以对人对物的思念的一种程度,超过对佛菩萨的一种思念的成度,我们要把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世间法的一种想念的这样心理,转化到对佛菩萨的一种想念,你对佛菩萨的想念到专一程度,来提高来净化的话,你要把娑婆世界这个东西放下去,如果你在自己家里天天想儿子,你怎么会去想佛菩萨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念佛只有佛,当然也不是说对家里都不去管,你去关心去爱护还是必要的,不要把这些观念一直藏覆你的心,这人就会有毛病了,就犹如一个国家主席、国家首领他每天考虑国家的事情,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子女,当然他子女的事情也关心,但是不是他每天考虑只是这些事情。修行也是一样把心量拓开,要成佛要度一切众生,这样才是我们学佛人的根本义趣,所以要成佛要念佛,要念佛就要在“念”字上面作功夫,念佛就要把很多散乱的东西去掉,让他去专一,专到只是一个念头,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就让自己的心能够定下去,不散乱就是禅定,禅定就是会发智慧,有智慧不仅仅说家里你单位,就是你日常生活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同时好好发心用功修行,以后佛果的成就就非常快速。
阿弥陀佛!
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回复引用
TOP
白玛央宗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央宗 当前离线
UID
5775
帖子
366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3
最后登录
2010-9-3


版主

18#
发表于 2010-3-12 10:51 |只看该作者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阿弥陀经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以及法会的诸大声闻菩萨,天人,世方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报的庄严。在这里面谈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为什么要七重?为什么要谈到栏楯、罗网、行树?有不少人念弥陀经念到这里搞不清楚,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些东西,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告诉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快乐境界,用这几个名词出来,栏楯什么意思呢?娑婆世界所说的栏杆,横的名为栏,竖的名为楯。罗网,我们常常说天罗地网。行树就是树。树网栏杆用世俗世界的名词是这样的意思。在西方极乐世界在弥陀经当中它都是表法的。首先栏楯罗网行树都是四宝所成,“皆是四宝周匝围绕”,这些不是一般树、一般的罗网一般的栏杆。栏楯代表横跟竖,罗网就代表圆满无缺,行树就代表次第,一行一行代表次第,这三个名词连起来,就是横竖有次第并且是圆满的。这意思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眼前,打比眼前有一个小小的模型,我们要盖房子先做模型,万丈高楼大厦先做一个模型,西方极乐世界在佛教里面有依正庄严的图。根据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也是有画这样的图,这样一种模型,这种模形首先材料都是四宝所成,金银琉璃玻璃所成,不是用我们这个世界土块、水泥、泥沙、砖头去做的。首先这些都是诸宝金银琉璃玻璃都是一些宝贝,最珍贵的东西。既然西方极乐世界用最珍贵最稀罕东西而所成就的,但是这种种成就里面是非常合理,不会零乱,横竖交错,圆满无缺,非常的整齐,这就是非常的圆满,为什么在佛经里面,它又来描绘极乐世界的庄严呢?让众生心向往那个地方,向往极乐世界。打比我们出国的时候在国外,人家问你中国多好,你就给他介绍中国有什么好,天安门,故宫、长城、长江、黄河你就给他介绍,人家想想中国确确实实是很美,人家介绍你的寺庙怎么样?你就说怎么好怎么好,真的很好,人家才会去。你如果给他介绍说这个地方很差、很乱、很不卫生、很危险,人家就不会去,肯定是这样子,那个地方好人家才会去。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有这种种殊妙殊胜的境界人家才会去。凡夫的心就这样子,总是想要摆脱痛苦得到快乐,这个快乐要究竟圆满,我们信心才会有一个坚定的基础,释迦牟尼佛知道娑婆世界众生的根基脆弱,特地开示这样一个法门,无问自说来成就众生。
在《观无量寿经》里面也谈到七宝行树,一棵树高八千由旬那么高,一由旬六十里,六八四十八,四十八万里那么高,一一花叶树立宝色,树上面每一片树叶都是奇珍异宝而成就的。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黄色光。这些树叶也是诸宝所成就的,并且在那边发光。在观经里面又谈到罗珍珠网,上面谈到的树,这里谈到的是网,弥陀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每棵树上有七重的罗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法宫殿,有五百亿座微妙甚妙的宫殿,如梵王宫,尤如大梵天王所住的宫殿一样。诸天同时自然在中,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就如天人一样自然而成。又谈到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每一片的树叶横的竖的都是二十五由旬,二十五由旬就是一千五百里,一片树叶就一千五百里,长宽各一千五百里,长乘宽,一千五百里乘一千五百里,那就很高几十万,每一片树叶就非常非常的大。每一片的树叶有一千种的颜色,奇叶千色有种种殊胜微妙的色彩。有众妙花,树叶里面有很多很多微妙的花,阎浮檀金色,这个是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谈到的,这些行树的种种殊胜庄严。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有种种殊胜庄严之处?其原因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候法藏比丘他曾经发愿,四十八愿里面有谈到:“我作佛时,国中花树,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和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法藏比丘在因地就曾经发过这样子的愿,所以他成就佛道以后就会有殊胜的形相出现。
在《华严经》离世间品也谈到:“菩萨妙法处,生于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由于生,方便为实干,五度为繁密,定业神通花,一切是为果”,修行菩萨道圆成佛果怎么样去做才是对呢?首先要“生于妙法树”,就是佛果、菩提果、菩提树,首先要种在大地上,生于直心地,种在大地上。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平等心、无分别心,直心是很重要的,常常说这个人很直,内心里面非常坦荡,是自性的一种清净心,首先在内心是清净的。信种慈悲根,先心要清净,“信”信愿行的信,信就是种子,有土地必须要有种子,有种子才会发芽开花结果。种子就是信,信愿行的信。信为道源功德母,所有的佛道所有的功德信心它是最重要的前提,信心是种子,有种子才会有果报,所以信是很重要。信种慈悲根,慈悲就是菩提树的根,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大慈大悲愍众生,成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救度众生,老老有些人是老,幼幼有些人是幼,慈悲心推广推已及人,就把信心慈悲心自利利他的心不断推广,你慈悲的心越来越深广,我们人的信心越来越增长,信心跟慈悲心关系密切,如果一个人缺乏慈悲心,他的信心会出问题,菩萨也好佛也好都是要利人,利他为已任,常常说助人为乐,我们劝人家做好事也是帮助人、劝人家念佛也是帮助人、人家烦恼的时候去安慰,他也是帮助人、人家走路迷路了,你好好给他讲往那里走也是帮助人,所以帮助人主要我们要有这颗心,助人利他的心,看到众生受苦受难我们会尽一切能力,想一切办法去帮助他,而不是看到别人的生老病死种种痛苦,自己没有感觉那是不对的。
佛教里面为什么要放生,放生就是培养人的慈悲心,就是要表示对生命尊重,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尊重到什么程度呢?一般很低等的动物麻雀、乌龟、鱼、泥鳅这些你都要去尊重,人家要去杀麻雀、乌龟、鱼、泥鳅你都买回来去放生,是怕它死掉,那你对人更应该是如此,对人更要有同情心慈悲心,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那你去放生意义不大。去买回来,你没有慈悲心、没有同情心、没有救护心,救护众心的心,这样是一种交易,你给他一百元钱,他给你一些鱼。前个礼拜福州有一个人找到这里,他说要放生,我说你放生找我做什么?他说你是寺庙里的方丈我要找你,你寺庙经常要放生,我说是啊!他说寺庙要放生你们经常要买很多鱼,福州那边经常放生找我买,我这个鱼特别好,从云南运回来,他说你要放生,至少要提早半个月跟我定,不然运就来不及了。然后说我这个价格特别便宜,现在放生很多是这样子,你给他预订他去抓,他本来没想去抓去捕,你给他定了才去河里去抓,这样麻烦就大了,它本来呆在那里好好的,抓回来买给我们,我们又放在不适合他生活的地方,又死掉是那么这样去做是放死不是放生,他本来不会死的你放一下就死了,这样就没有意思,所以我们对这些微小的动物的尊重,去救护它,那更重要是关心人最重要的,如果说我们对人不关心,对生命不尊重,做这些事情意义比较小,慈悲心是重要,信心是建立在慈悲心的基础上。
一个人对佛法很有信心,他的慈悲心很大,慈悲心很大做事情就不知疲倦、疲劳。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如果没有慈悲心的话,他每天想到自己稍微多做一点事情就觉得很累很麻烦,这些烦恼他一下就会出现,如果人有慈悲心,他就会想方设法充分来利用自己的每一秒的时间,只要有时间他就想去做事,就想去利益众生,把我们这种五蕴的色身发挥到淋漓尽致,就用我们人的一种有漏身体用这个臭皮囊来成就佛道,那你如果没有这个慈悲心,他时时刻刻想的是如何来保护这个臭皮囊,这种我执我见就会越来越深重,原因在那里就是是缺乏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的原因就是信心有问题。这些都是有内在关系,信是种子慈悲是发芽才有根,如果根越来越粗越来越长,那么这个种子就长得越来越快,这是很关键的。你这个根怎么样不会烂掉,让这个根越来越粗越有力量这个根怎么办呢?深入到泥土里面去,你定的越深你这个根越牢靠基础越好,一切众生犹如大地的泥土,所有善法的功德,就是营养分,树根它必须接受大自然的营养分,反过来说我们去帮助了别人同时别人为因缘成就了我们的功德,如果不是因为去帮助了别人去利他的话,我们自己的功德就不能成就。这个是关键的一个因缘。世间上面的人他认为帮助人是一件吃亏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帮助人,这样子就是世间法和佛法不一样的地方,佛法就是要自利利他利他最后要圆满,成佛,这些方面很重要,慈悲是根,智慧以为真,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慧神通花,神通就是花,禅定就是树叶,五度繁密,繁密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个花这个叶有没有长叶,有些树枝繁叶茂,有些树零零落落,树叶稀稀拉拉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方便跟五度不够,五度除了智慧以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如果五度做得多就枝叶繁茂,如果你没有去修五度光有智慧就变成光杆司令,一棵树它不长叶不长枝,所以这个树枝就是方便,树叶就是五度,智慧就是树干,人有智慧以后表现出来有没有善巧方便有没有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有了五度,,有了方便,有了智慧,有了慈悲,有了信心,这样才会有禅定,才有神通、才有智慧、才会成就佛果才能够成就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果。所以《华严经》里面谈得很好,把整个佛果比喻成一棵树,众生就是泥土,直心就是大地,信心就是种子,慈悲就是树根,智慧就是树身整个树的身体,方便就是枝干,五度就是表示树叶的树枝的繁跟密,禅定就是树的叶,神通就是树的花,有神通有智慧有六度这样就构成了一切智智,成就了佛果,一棵树越长得非常高大,树的树干越大越粗,这棵树越有用,这棵树的年令就会越长,有些古树看起来非常庄严,为什么会这样呢?它吸收了自然界,吸收了大地营养份,所以树木也在修练,你看古树就不一样,我们后面的南山松柏,一看就非常的稳重,一看就非常起信心起欢喜心。
我们人也是一样必须,经过长期,长时间的修行,长时间的修练,所以三大阿僧祗劫,世间上面做事也是一样,你这个事情,做得长了做得好,刚开始做不好你慢慢日积月累那就会做好,这段话的意思,表示我们自性清净,心里面具足万德庄严。自性清净心具足万德庄严,万德庄严就是横跟竖的关系,竖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横跟竖的关系,横竖就是栏跟楯,栏楯表示无量光无量寿,表示纵横交错的自性清净心里面所具足的万德庄严。罗网表示包罗法界,我们读疏文的时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七重罗网的意思。行树就是自性清净心能够长养一切的善法,树能够成就一切善法,接受一切养分,成就各种善法。六度万行菩提佛果离不开人的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来没有悭贪,我们对外来境界的迷惑,就会起贪心,本来是清净,没有悭贪的话就是布施的意思,所以布施就是没有染污的心,没有悭贪的心,这个是从竖的方面来讲,没有悭贪心,就是布施心,反过来有布施心就没有悭贪心,悭贪心少一分,布施心就多一分,完全都是布施心,这是从竖的方面来说,从横的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一天当中自性无悭贪的心,你对其他的五度,其他的善法也能够成就,所以你自性没有悭贪就是布施,从横的方面来讲,你就不会去伤害别人,去做坏的事情,这样子成就持戒度,六度里面第二度。人有了布施心有了平等心,就能够忍受社会上面,自然界上面带来的痛苦和不方便的地方,就能够去忍受,这是忍辱的心,这种无悭贪的心一直持续下去,无有疲厌就能够成就精进,精就是精纯,不杂乱不夹杂,进就是进步,纯之又纯就是定,禅定一直坚持下去就是智慧,在六度里面只要你一度成就,其他的五度随时增长,同样如此从持戒开始以持戒为竖,以其他五度为横,纵横交错功德一直在增长,我们学佛的弟子六度一起修一起做纵横交错,纵横交错就是栏楯的意思,纵横交错都不离我们自性清净心,即是自性清净心里面,横的也好,竖的也好,功德善法一直在增长,就犹如树一样,枝繁叶茂,越来越增长越看越高兴,最后就能够包罗法界圆满一切善法。
阿弥陀佛!
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回复引用
TOP
白玛央宗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央宗 当前离线
UID
5775
帖子
366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3
最后登录
2010-9-3


版主

19#
发表于 2010-3-12 10:51 |只看该作者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刚才这种事情其实就是魔事,魔的扰乱,前几天在我们开示当中,也是会遇到也谈到,基本上佛七法会都会有这样的情景,如果是打禅七的话干扰的事情就更多这是时常遇到,对于我们在修行用功当中,必需要有人指导,没有人指导的话非常容易走偏了、走邪了,常常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真正去用功才会发现,如果没有用功就跟一般人一样,天天散散慢慢他不会有明显的不同,一旦去用功各种境界会来临,所以,这几天一直告诉大家一心念佛的这些道理。如果一心念佛外在的魔不能侵扰,如果专心致致一个人内在的无明烦恼会出现,一个是外在的魔,内在的魔,有时候都会发生。我们谈到一心不乱,达到这样一个功夫,我们必须要有一些思想上面的准备,然后遇到这些情景怎么来处理。借这个机会简单作一个介绍。
我们刚刚开始用功的时候,比较容易出现一个着急的心态,着急什么呢?着急自己赶紧得到神通,得到灵感,或得到一心不乱,求什么马上就要灵验就要对现,这是通常人进入佛门最初的心态,而事实上从无始生死以来造的罪业是非常多的,妄想烦恼也是很多的,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妄想颠倒执著,这些颠倒、执著、妄想、烦恼我们要想一口气把它全部去掉,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很难的事情。所以,第一点学佛不能很着急的一个心态,如果很着急的要把这些问题处理掉,不但不能很快处理掉并且你还会生后悔悔恨之心,我自己这么用功反而这样一个结果,这么努力不会进步,自己产生另外一种不好的心理,妨碍自己的用功和精进。
第二个方面,着急,刚接触佛法,相信净土法门,总是认为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把佛法学通,把这些功课都学会,马上都要把这些智慧神通功德具足。人家介绍说那一部经好,你就去读念那一部经;人家说这个咒好,就去持咒;人家讲那个宗派好,你就去修那一个宗派。天天忙忙碌碌东奔西跑,花了很大的功夫用了很多的时间耗了很多的精力,而事实上收效甚微。一个人的心,那里能够应付得了那么多。但是刚刚开始学的人,总是认为功课做得越多越好,我每一门修,这样比较安全比较有保障。其实每一门都修不好,每一个法门都接触,每一个法门都修不好。这两个方面着急,第一个方面着急,要把内在的烦恼障去掉,第二个着急自己得到功德,得到修行上面的成就,而事实上自己的烦恼很多,业很多。这些烦恼跟业这么多,以一个着急的心理来处置的话,两个就会相冲,相冲就会出了问题。这就是像一个人一样,想要赶紧长大,家里小孩子盼望让他早一点长大,让他一天都在那边吃饭,就会吃出问题,不但长不大,你吃了胃肠出毛病甚至生命发生危险,吃饭也是一样一口一口吃,一天吃多少适时适量。
我们修行用功也是如此,这样一种功夫把心态调整过来,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不可能一下子立地成佛,立地成佛顿超顿悟,在过去也是有的,但是不是因为今天一下子修到的,无始以来本身修得很多很多功德善法,因为今天一下子忽然大悟具足,还不是说今天开始修就能够做到,我们在过去修了多长时间,有多大的资本,有多少福德智慧的资粮,我们还是不知道?所以我们只能认为自己是一个苦恼业障的凡夫,然后脚踏实地慢慢去,不能着急,一着急就会出大事。
第二个方面,怀疑怖畏不得,你在念佛用功的时候,刚刚开始还可以很高兴的生活过得优哉游哉,一下子进入佛门归依三宝念佛,反而自己的妄想会越来越多,这是不是信佛念佛出了问题?其实自己感受到有妄想有烦恼的时候不是出了问题恰恰是很正常,
为什么这么说呢?打比讲你在白天到很繁华街道去,车水马龙噪音非常大,你反而会听不到,因为你上街的时候想去买东西,你买电器到电器店,买化妆品到化妆品店去,你买文具到文具店去,你自己朝这个方向去,是不会太注意这些东西,反而听不到这些噪音,反而外在这些东西不会影响你的心态的程度很深,你如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自己一个人一个房间的时候,那怕有只老鼠、有只蟑螂、有只蚊子声音你都听得出来。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夜深人静,人的心就会很敏利,他就很容易觉察,在白天的时候人心他就浮燥,有很多外在很强烈的力量,让内心很敏利的状态发挥不出来,我们念佛也是一样,很多人在报怨烦恼非常深重,他自己不知道自己烦恼深重,自己在造业,你一旦进入佛门念佛的时候,你不再造业在修行在用功,一念光明一念正知正觉,在这个时候,你的智慧跟烦恼,就会同时出现,念头又是佛的念头,有时候又想到别的地方去,有时候又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一些散乱的事情去,心不在焉,这种状态是有的,有些人偶乐发出非常凶恶的念头,想去杀人,想去做坏事为什么有这样的状况呢?其实你在用功的过程当中自己阿赖耶识里面无始以来的生死罪业的业种子,因为你用功修行把这业的种子逼出来,你逼出来的时候,如果没办法去制止它就会出问题,比如今天晚上的这种情况,你自己透过用功把自己内心的种子引发出来,起现行发生作用,发生作用后发生坏的结果,就要马上对治,如果没有去对治,善于加于调理就会造成不好后果。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在用功过程当中感受到自己身体,或佛堂以及整个山河大地,一切的一切好像一无所有,好象都空了,这次有好几位居士谈到这个问题,每次的佛七都有很多人念、念、念念感觉到自己不存在了,感觉到佛堂不存在了,其实这种境界是会有,但是我们不能去害怕,不能怖畏,在这种状况之下要保持正念不忘,久而久之又会恢复,起了一念怖畏之心,或起了一念着急之心,起了一念怀恨之心,起了一念恶的念,这个境界就会变掉,堕入到一种不好状态。在念佛的时候,能够达到能所双亡的境地,要去特别注意,如果不注意就会出偏差。
再其次,就是放松不得,前面讲的都是用功比较精进。你念佛很快,觉得进步很快容易出问题,那可以慢慢来,那慢慢来也是要不得,慢慢来我们在今生今世很难达到目的地,因为生命是很短暂的,说不好那一天我们生命就结束了。这样我们念佛,就要逐步逐步做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方面去用功,什么叫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呢?念佛的时候,不要觉得好像自己在念佛,如果觉得你在念佛的时候,我执我见还是存在的,还是有个“我”在作怪。“我”是一切烦恼的总根源,把这个“我”去掉,一心去念佛,这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任运自然,在做功课的时候很认真去念,在平时的时候也能够认真去念,绵绵密密无有间断,我们念佛用功就要朝这方面去,否则的话,马马虎虎、慢慢来不着急这样子很难会有效果。
一方面着急不得,一方面慢不得,就是快不得,慢不得就恰到好处,太快出问题,太慢又达不到目的地,现在从普遍来看就是太慢的人多,用功的人毕竟是少数,优哉游哉这样的人居多数,就是不认真、不用功、不精进的人占多数。这样是学佛人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这里所说的一种松不得、慢不得、快不得、急不得都是自己心态来讲,如果心态放松,如果心态着急也是要不得,指自己的一种心态。
在一个方面就是高兴不得,如果我们自己念佛念一念,一天念十个小时,八个小时,天天这么念念的功夫不错,勇猛精进,然后也有一些好的境界,看到佛、看菩萨、看到光看到花,如果这样本来是好的事情,但是你到处宣扬到处给人家讲,你说我有什么好事,你一宣传出去的话,就会生起我慢心,你宣传的目的,就是要让人赞叹你,念佛有功夫,这样子有一种我慢的心,有一种要求人家赞叹你的心,这样你的烦恼在起作用,我执我见的烦恼在起作用,贪痴慢爱这些烦恼的总根源就会出现,你的功夫不仅仅上不去,还是会掉下来。如果自己有这样一些境界,除非对念佛非常有功夫的人、这样的法师、善知识,单独私下向他请教,如果人很多的话就不可以讲,讲的话因为你不知道这境界是真实的境界还是虚妄的境界,是不是正见你自己没有把握,如果不是正信的话你说有什么什么好处,看到什么见到什么,听到什么什么好处变成打大妄语,其实没有证果证道,没有见光见花,没有见到佛菩萨你说看到见到,就打大妄语,打大妄语罪业非常深重,四根本戒里面有一条,妄语戒,妄语就是你本身没有证果证道,没有看到天龙八部,你说看到天龙八部没有看到佛菩萨没有见到光见到花,没有去正信你说有,把假的当成真的然后到处讲,这个本身大妄语罪业。有些情况除非向善知识私下请教,这些方面我们务必要去注意,否则的话,自己功夫不能上去,问题不能解决,并且还有可能把佛门给搅乱,到时你也说、他也说、到底搞不清楚谁有功夫、谁没有功夫、谁是真功夫、谁是假功夫,人家就觉得这些出家人、这些佛弟子怎么回事是不是都着魔了头脑都有问题了,千万不能到处乱说,居士不能,出家人我们也一样不能有,你一讲出来就没有功夫,千万要注意不能到处讲,这个说犯大忌会,你自己有这功夫不能讲,更何况你没有这个功夫,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一定注意,如果你确实是有这些状况,在这个法会期间,你单独一个人私下找我,不要有第二个人在场,第二个人在场就会传出去,这个一定要注意。平时你们在自己地方那个寺庙,你要请教这个法师,前提是要信得过这个法师,信得过这个法师是在教理方面有把握,他能够给我们起指导作用,那么你就请教他,你自己觉得这个法师我信不过,那你就不要给他讲,否则他叫你这么做,你又那么做,反而你更麻烦,这个是最重要前提信得过。第二然后他给你讲,你听了有道理,你就生生世世照着去做,你这前提都不相信,这个法师可能不怎么样,他讲的话有没有道理,你就不要去问了,这个我们也是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我们念佛,虽然讲是一个三根普被的殊胜法门,但是他里面有很多方法,很多的方便或者说很多的窍门,打比讲我们吃饭拿筷子端碗,我们几十年都拿筷子、端了碗吃饭,每一个人吃饭的方式都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一生吃饭吃几十年,没有人敢说我这个吃饭的姿态最优美,就说光是这个很简单的事情,都不一定做好,有些人他吃饭吃的相貌很难看,他就不知道怎么吃,先挟菜,还是先吃多少怎么吃这都是很难做到,就更不要说去念佛,别认为这个很简单很容易做好,更不要说佛门、在家人吃饭都很难,这一餐饭菜把它吃好。我们念佛也是一样,要相信只要认认真真去用功就会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
同时许多配备的条件是要的,所以我们这几天,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然后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跟善根福德因缘绝对是两个是相应的。福德因缘够的话就会一心不乱,如果善根福德因缘不够的话就很难一心不乱。比如说福报不够,我们寺庙提供一个房间给你,每天坐在里面念佛,你也做不到,你只有到外面去忙碌,你天天去念佛堂念佛你就会做不到,有些人他会做得到,喜欢念佛、喜欢念经、听经闻法天天很有兴趣,这些人一坐一听他就能够心跟法相应,一坐就能够如如不动,一念就能够几个小时念下去,心里很轻安,很舒服很轻安。有些人他就会做不到,这些除了过去的因以外,现在的缘很重要。缘就是刚才谈到这些福报不够,福报不够人要得度生死就会很困难,所以我们修行在福跟慧方面下功夫,佛名为福慧两足尊,福跟慧功德都是圆满的。末法时代众生,慧缺乏,福也缺乏,打比说我家里条件比过去好很多很多,什么电器都有电视机、电冰箱、电脑、VCD都有,这些东西不能算是福、算是福报,福报本来是福的因已经变成果报了,变成果报,你这个福恰恰减少了,打比你银行里面有一万块钱,你在用,用光了用掉了,你现在有福报,有福报是过去的因,感招现在一种果报,果报你用掉了你没有再去种因,问题就会来了。就尤如我们种了很多的水稻、小麦,你上半年努力去耕耘,到秋天的时候,你的水稻成熟了,水稻成熟了,到第二年你还要去播种,继续去耕种。你一部份谷变成大米吃下去,滋养自己的生命、家庭、服务众生,同时有一大部分的谷子要当明年的种子,明年谷子种下去才会有更多的果报,我们人也是一样,今生今世有福气有福的因,不能把他用掉,我们要用掉怎么用呢?要把这个福再去培福,福去增福,就如钱去生钱一样,这样你永远是有福报的,我们现在的人在,福报方面就会欠缺,所以我们一定在这方面去培植,没有福报修行就修不下去,所以我们要福慧双修。
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回复引用
TOP
白玛央宗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央宗 当前离线
UID
5775
帖子
366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3
最后登录
2010-9-3


版主

20#
发表于 2010-3-12 10:52 |只看该作者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昨天谈到阿弥陀经: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昨天谈到“栏楯、罗网、行树”他是表示纵横交错,次第圆满。“罗网”就是圆满,“行树”就是次第,“栏楯”横跟竖,纵横交错。其实为什么谈到“七重”,“重”重重无尽,功德、善法、智慧无有穷尽,为什么要七重呢?表示七善法财、七觉支、七菩提道。“四宝”表示常乐我净,涅槃法的四德。七善法财是什么?信、戒、闻、舍、慧、惭、愧叫做七善法财。
第一就是信,信愿行的“信”,信心的“信”,“信”什么意思呢?与实德能生人乐欲精进为信,信与实德能,“实”指得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一真法界。诸法的实相,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话那就是佛教里面种种无漏的功德和义理,比如说四谛的道理、十二因缘的道理、二谛的道理等等,佛教的教理教义就名为“实”。“德”根据这些道理去落实、去实践就能够会有种种殊胜的功德、种种的作用。“能”就是能力,三宝对我们救度的能力。总起来讲,信呢,相信佛法是能够依靠的,相信诸佛菩萨无上殊胜的功德,相信我们根据佛教的法门踏踏实实去修行用功就能够得到感应、得到救护、得到解脱,这些都是“能”。“乐”就是我们相信了以后内心里面非常好乐,内心里面非常的欢喜,非常的自在,也就是对听闻佛法,对修行整个法门用功的理入非常有兴趣,每天去实践。“欲”乐欲,他不仅仅非常好乐,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追求善法的欲望,善法欲,人往往是烦恼的欲望很重,世间上面烦恼的欲望很重,恶法的欲望很重,我们信佛学佛就是要把世间上面对财色、名、食、睡,对色、声、香、味、触法,五欲六尘的种种境界转变成善法欲望,叫善法欲。再去提高就变成愿,大愿,愿就对别人对众生。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要发广度一切众生大愿,世间上面的众生轮回六道,都是因为人的贪欲烦恼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根本的因素。
在过去有个修行的人在深山里面修行天天在打坐,后来有一天,有一个国王带了文武百官很多部下在深山里打猎,后面一直追,追了一只鹿,鹿一直往前面跑,这个修行人看到这个情景,他就把这只鹿藏起来。后面的追兵追到了,国王的部下就问这个修行人,刚才有只鹿从这里过来,修行人说不知道没有看见,国王的部下很不高兴,就说这只鹿是我们国王打猎要追它,如果你不老实你这个性命都很危险,这个修行人讲,你国王有什么了不起,你国王是我奴隶的奴隶,国王的部下听了非常不高兴,说怎么可以骂我们的国王,他就掉头报告国王,前面那个修行人知道他不但不说,他还骂你,国王说怎么骂我,你是他奴隶的奴隶,国王很不高兴,为什么怎么骂我,国王就亲自去找修行人理论,他说你为什么不但不告诉我鹿的下落,还骂我是奴隶的奴隶,你这个话什么意思呢?法师说,我以前跟你一样,国王一听你以前跟我一样,你以前是当国王,他说没有,国王说没有怎么会跟我一样呢?修行人说:我以前跟你一样也是欲望很重,现在呢?不一样,现在把欲望制服了,在过去的时候我是欲望的奴隶,今天欲望是我的奴隶,我让它想什么就想什么,不想什么就不想,你今天是欲望的奴隶所以你是我奴隶的奴隶。国王一听挺有道理就算了,走了,国王在这里得到很深的体悟,然后过了不长的时间就信仰佛教皈依佛教。人就是这样,想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去考虑后果,这些都是一种人的烦恼,也就是把自己的一时的生命的快乐建立在众生的痛苦的基础上,以别人受苦为自己的快乐,这个很要不得,要让众生快乐自己也快乐,众生痛苦自己快乐就不对、不好,是恶的法,修行从这里转化,恶法欲变成善法欲。要把恶法欲变成善法欲,靠信心去转变,信心的力量就要清净自己内心,清净自己的自性清净心,让自性清净心发露出来,就是“信”的作用,“信为道源功德母”原因在这里,让内心自性功德得到显露。
第二个善法财,叫戒,戒就是防非止恶,我们有了信心以后,还需要戒律,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你要辩别佛教徒身份靠戒律。在家居士三皈、五戒、菩萨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种种戒律的不同。戒律就是让我们行为规范,防非止恶、过失这些罪业不让他出现,让我们的行为都能够如法如律。只有戒律我们才不会脱轨,身口意三业才能够符合出离生死这样一套标准。戒律只有佛陀才能够制定,我们现在所守持的戒律,声闻戒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菩萨戒都是佛佛相传,古佛传到今佛,今佛传到以后的佛,所有的佛他的菩萨戒都是一样的。声闻戒有所区别,不管什么戒就是佛陀制定的祖师大德以后人都没有这种权利,没有这种能力来制定,为什么戒律别人不能制定不能修改呢?其原因是唯有佛陀大彻大悟大智慧的圣人,他才知道那些行为会关系到我们生死的问题,也就是说那些行为我们不能做,做了生死解脱不了,那些行为不去做的话,生死也解脱不了,那些不该做、做了以后怎么办?怎么去忏悔?怎么去弥补?他在戒律里都有规定,开、遮、持、犯。所以戒律他不是很死板,你犯了怎么去忏悔,忏悔他就会清净,不可能谁受了戒以后永远不会犯,犯还是会犯,犯了以后怎么办?那就要去忏悔,忏悔以后就清净,这样很深刻的缘起,唯有佛陀才知道。
在家居士五条戒,一个人的行为多得不得了,杀、盗、淫、妄、酒,你要做的事情非常非常的多,善法也好、恶法也好非常的多,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就规定这五种不能做,名为虚实的五条戒,他有很深刻的原因。你在杀生来讲,他是最根本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你杀生,就会变成弱肉强食,比较大的把力气比较小的杀掉,把比较微细的动物杀掉,这个冤仇越结越深,人的生命越来越不能解脱。不杀生是从慈悲心出发,对一切众生都要慈悲。
偷盗,人也好动物也好所有有情也好,他要存在世间他必须要有依报,要有地方住、要有东西吃、要有衣服穿,要有这些身外的东西才能够把自己的果报将就下去,如果把别人的依报破坏掉,势必影响到别人的生存也会影响到别人的安全别人的生死问题,所以杀生跟偷盗一个是正报,一个就是依报。
第三条戒淫欲,用居士的话就是邪淫,这个关系到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样原因他才规定。
不妄语,昨天谈到的主要讲大妄语,但是小妄语也是不能犯,根本的原因是指大妄语,如果犯大妄语整个佛教里面就会造成混乱,佛跟魔不分、凡夫跟圣贤不分、外道跟佛弟子不分就会把佛门搅乱,所以他就禁止打妄语。
饮酒,一般驾驶员不可以饮酒,运动员都有规定,就是要做一些比较有理智的事情,你喝酒醉了就丧失理智,前面的戒律都会犯,这就是五戒最最简单的一些佛陀制定的义趣,是关系到人生死解脱的问题他才规定。我们无论身业也好、语业也好、意业也好,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佛陀知道这五种是最重要的,所以把他列成五戒,沙弥也是如此,比丘也是如此,佛陀他知道那些情况不能做,那些情况要去做,所以戒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闻,听闻佛法的“闻”,多闻多思,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们多听闻佛法,内在的烦恼才会逐步逐步得到化解。我们明白教理,就能够根据这些教理教义去修行,根据这些教理教义去对治自己的烦恼。如果不是根据所学到的教理教义来对治烦恼,那么烦恼出现的时候就会没有办法,或者自己凭空想象,怎么做烦恼才会去掉,恰恰相反如果不是根据这套佛法的理入和方法来对治烦恼,凭个人的经验凭个人的想象那就是烦恼上面再增加烦恼,更加烦恼。个人都是一种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分别心都是从烦恼出发,本身动机发心都是从烦恼发出来,用烦恼来对治烦恼对治不了,眼贪实惠对治不了,所以他必须靠佛法靠清净的法把染污去掉。比如我们洗衣服,我们用一盆干干净净的水才能把衣服上的污垢去掉,如果你这水本身很肮脏,水很肮那你的衣服越洗越脏。我们人的烦恼就尤如衣服上面的一些尘垢,用清净的功德水才能把他去掉,然后恢复到原来清净的一种的状态,所以必须靠你的无漏清净的功德法才有办法。
第四舍,慈悲喜舍的“舍”,就是不染著,不染著就是:一、对恶法对世俗的种种的有漏的世间杂染法不能去染著。二、对清净的法也是不能染著,对清净的法怎么会染著呢?得少为多,自己学了一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你就得少为满足、够了,就染著于这一小点,不求上进,这样功夫不会进步。“为学利益,为道日转”老子讲的,说学问方面每天都要不断不断在进步,修道方面要恰恰相反每天要把烦恼去掉去掉,“为道日转”,“日转”每天把烦恼去掉,每天若去掉一点,每天去掉一点,每天去掉一点,时间久而久之就把所有烦恼都去掉。“为学利益”,每天学习教理,教理越学越通达然后你对烦恼每天逐步逐步去掉,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这两个是辩证的,我们修行用功也是一样,念佛也是一样,念到一定程度,千万不要以为够了,已经有一定的功夫这样就不会进步,就会停留在这样一个程度上就麻烦了。所以人要有勇猛精进的心,为什么要叫精进佛七呢?不能停,精纯进步,就是每天每天的功夫进步、越来越好,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要精进,菩萨六度里有精进度,精进意思在进步,这样就是“舍”的含义。
第五慧,慧就是对境界正确去抉择,捡择为义,什么境界呢?我们看到的东西是一个境界,听到的东西也是一个境界,接触到的东西也是一个境界,但是我们通常毛病在那里呢?以外界的境界为境界,其实是错误的,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看到前面的花瓶、蜡烛台、香炉、拜垫,我们看前面的花瓶很好看,蜡烛台很好看,香炉很好看,或者说怎么怎么不好看,蜡烛台很难看、花瓶很难看,或者有可能看到这几样东西摆在一起不协调,不和谐不庄严,推而广之,我们听到的声音以及声音里面的内容,你就会感觉声音大声、小声,这个声音是蚊子的声音、苍蝇的声音或者人说话的声音,声音是念佛的声音、念经的声音、持咒的声音,你会听到种种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及你看到的颜色都成为一种境界,对我们人来讲对自己本身来讲都是变成一种境界,你的心面对这些境界你怎么去处理他,也就是这些境界都是因为你的心而生起的。就尤如我们谈到看电视一样,看到电视上种种的画面,本来电视上这些画面都是胶带,一个胶带接着一个胶带来出现,你看了以后你内心里面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内心里面什么样的反应,内心里面什么样来决断,这个关系是很大的,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花瓶,香炉不协调就给他摆正,就对了。如果你看到花都枯萎了水都很脏你心里说香灯师这么懒惰,水不换,香也不烧,内心里面起这样的反应就是起烦恼,如果这个香灯师可能很忙,我应该帮他忙,这样也是一种反应,如果你看到这样一种状况,你就会感受到昨天花很新鲜,今天花凋谢了,这说明无常,你看花开花落的时候,同时你能悟到佛法的道理,内心里面又是一种境界。以此类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一切,内心里面是什么反应,这就靠智慧,若有智慧的人,一切境界所面临的时候,都是从智慧上面来分别、判断。如果缺乏智慧,就会以人的情绪去分别,人的情绪就是六根对六境,我认为这个好看就是好看,这个不好看就是不好看,这是你主观臆断,你自己认为什么好就什么好,什么不好就什么不好。这样是众生的执著毛病,执著毛病,颠倒、妄想、是非一切都是从这么来的,你自己所认为的这些观点别人不一定会接受,如果是智慧来处理问题的话,你把这种意向谈出来或者你把这个事情做了大家都能接受,因为你从自性清净心出发,做出来肯定是正确的、圆满的、是最好的答案和结果,所以这样需要智慧。有时候我们也很好心去做事情,但是事情做错了、做坏了,做糟糕了,什么原因?不一定你好心就有好结果,世间上面人说“好心没好报”,好心办坏事、办错事那当然没好报,比如说有人生病了,你拿药给他吃你说多吃一点,吃五片、十片人就吃死掉,那是有一定限量的,你不懂得不能乱吃,吃下去会出问题的。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不能说好心吗,多吃一点病好得快,好心还有这个能力,否则的话你给人家会帮倒忙,越帮越忙,越帮越乱,为什么会这样呢?缺乏智慧。比如说我们来布置一个佛堂,打念佛七,你会布置的话两个人、三个人用一个小时都能够布置的清净庄严,如果没有这种智慧你来十个、二十个人跑来跑去,反而会给人家添麻烦,因为你不懂怎么搞,怎么去布置,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去采购,什么东西先摆,什么东西后摆,人越多越麻烦越乱,你不能说我好心来帮忙你为什么不要,因为你不会,反而会把事情搞乱了,这就需要智慧,有智慧知道怎么办,有智慧你三个、五个、十个很快就做完了,所以智慧对修行来讲、对做事来讲、对弘法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智慧的人到哪里去很快就把这个事情处理好,很快能够把这件事情摆平,为什么世间事情摆不平呢?缺乏智慧。就尤如我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各方面的摆设很庄严,人家一看应该怎么摆,有一样东西是一样东西摆那里、两样东西两样东西怎么摆、三样东西、五样东西、十样东西你很多东西摆放不会很杂乱,就一样东西摆在那里也不会觉得很孤单,这样需要智慧来处理,如果没有智慧来处理,你就摆设不好。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他就是在内心对境界的时候是起烦恼还是在起智慧,怎么从智慧再生智慧,从闻慧到思慧从思慧到修慧,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慧,看到这样得到启发就变成我们智慧,在这件事上明白了很多道理,就是智慧;看到这件事反而把我们心弄糊涂了,乱了那就生烦恼;为什么一个生烦恼一个生智慧呢?因为你自性清净心里面智慧被封闭了,那你用烦恼出来面对,如果我们自性智慧显发出来,就不会被外在的烦恼所迷惑,所以智慧很重要。
第六惭,惭愧就是对自己,对他人。“惭”主要是对自己,认为我们自己是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能够成佛,这样我们好好努力,不可以自我诲薄。“愧”对世间上面一切人,我们是人,大家是人,我们是人用功能够成佛,别人用功也是能够成佛,这样容易去尊重人,所以这个“惭愧”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有惭有愧就能够对自己尊重,对自己用功,对自己负责。如果有“愧”的话对别人就会尊重,对别人负责,对别人关心,惭愧是佛教里面非常重要的办法。我们在平时的时候有些人做错了,不会说惭愧!惭愧!你事情做错了要有真正的惭愧心,做错了恰恰无惭无愧,不是惭愧,只有惭愧心的人,做的事情肯定是很圆满的。
这七个叫善法财,是从净、戒、闻、舍、慧、惭、愧而来,如果有信心没有戒律的话,信心不是真正的信心。如果有戒律没有听闻佛法,这个人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也很难清净。其他的宗教也有戒律,外道也有戒律,有些宗教都是相通的,比如不偷盗有些宗教也不偷盗,但是教理不一样,所以有戒律没有闻慧,智慧还是不能了思通达诸法实相的道理。有智慧没有舍也不行,学一点就把自己内心里面空间都占满了就够了,你认为够了满足了,那别的智慧就进不来,进不了你的心,别的智慧就发露不出来,你自己内心里面认为说够了,就犹如我们吃饭一样,我吃饱了,别人再送东西给你,你就不会想再吃下去;你如果认为我没有吃饱就会再吃,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修“舍”。有“舍”还需要有“慧”,认为自己不够,随便接触把一些恶法相似法都听进去,照着去做,就会出毛病。这五样都是很重要的,这五样犹如宝一样,学佛法的宝。后面两个惭跟愧这两个也是很重要的,真正有惭愧,前面五样能够做得到;如果没有惭愧心,前面五样也是很难做到;有惭愧心他时时刻刻感觉自己的不足、毛病需要修改,然后自己尊重自己,自己要求提高,对别人也是如此。过去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已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果不修道德,不讲学问,不学习;“闻已不能徙”,听到道理以后不能照着做;“不善不能改”,自己有些不良的行为,不好的行为如果不能改进的话,孔子都很担心,孔子都很担忧,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讲的,孔子是世间上的圣人,佛是出世间的圣人,世间上面的圣人都能理解这样的道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解、行并重;“闻已不能徙”听到就要去做,顺章翻节,“不善不能改”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解行相应,这就是世间上面的一些标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作为佛教徒也要懂得佛教的道理,懂得佛教修行的理入和方法。
阿弥陀佛!
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回复引用
TOP
白玛央宗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央宗 当前离线
UID
5775
帖子
366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3
最后登录
2010-9-3


版主

21#
发表于 2010-3-12 10:53 |只看该作者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这次精进佛七到今天下午就要圆满结束了,由于大众的发心、大众的欢喜参予,这次佛七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想大家在念佛的功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所进步。每一年的一次精进佛七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大家会合在一起检验自己念佛修行的功夫,怎么来检验呢?在这七天当中一天天的念佛是否不断在进步,就能够看得出来。其次检验一下自己和平时念佛功夫有什么不一样,平时没有那多的时间,好的环境和范围,能够专心致致念佛,佛七期间就有这样的条件,能够有时间大家又一起念佛,又有出家的法师来帮助引导,这种因缘和机会是和在家的时候不能相比。
第三个方面在念佛七期间,自己在这里面专心念佛同时也能够看一看,了解一下其他同修念佛功夫是不是比自己精进,在这里也是互相学习的一个好机会、一个好地方、好途境,同时在念佛过程中自己的一些习气毛病,透过佛七期间的法师的指导,能不能真正下功夫去修改,在这七天当中习气毛病哪些已经得到修改,哪些修改不够,今后需要去进一步的努力,这些因缘都是很重要。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就是大家来共同参予念佛也是结缘,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大家在同一个佛堂念佛,彼此之间就结成了非常深厚的因缘,为了同一个目标求生西方,修行同一个法门持名念佛,同住在一个道场勇猛精进来用功,这种因缘也是不可得的。所以自己回想回想几十年时间能够有几次跟我们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居士有六百多,出家快到三百连挂单的将近一千人,居士六百多快到七百,我们出家快到三百,还有一些来来往往的人,能够住在一起,这个因缘也是非常殊胜的。有不少的同修从外地、省外老远的地方跑来念佛,付了很大代价,下了很大的决心,我想在这法会当中毕竟有心得。
在这几天的念佛过程当中,在平时也有接触到少数的同修谈到各个地方佛教一些修行的环境不如意的地方、不圆满的地方,这些方面在所难免,每个地方多多少少有些缺憾,这些缺憾需要出家师傅在家护法居士共同努力去弥补这些缺憾,去改变那些过失,这靠大家的发心,然后慢慢一步一步就会好起来的。一个地方、一个道场,或者说我们一个人所树立的目标,他和现实生活当中具体情况绝对是有差距。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要求、我们的目标可能都很好,但是现实生活当中很难符合自己的意思,不符合自己的意思。但是也要去面对,无论这些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把他作为我们学佛修行的增上缘,逆境也是增上缘。反过来说我们这么多人念佛能够很用功来念,你回家的时候自己一个人也能够这么勇猛精进去念佛,大家劝导你的时候,开导、引导你的时候,能够认认真真念佛。假如有人不让你念佛、影响、妨碍你念佛,你自己是否还会发心继续念佛修行,这些都是属于顺境和逆境。比如昨天晚上我们有一位同修发作魔事,后来我去了解,这位年轻人他还没有皈依,正要皈依受五戒,他是大学里面的老师、高极知识分子,以前他有来过几次有见过面。昨天晚上他发出来的声音,跟他平时讲话不一样,发出女众发出的声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听。上个月我们在泉州传比丘戒的时候,也有一个跟他一模一样,第二天早晨要登比丘坛,那天晚上念阿弥陀佛突然发作,当天晚上送回去,平时都很好。98年在福州西禅寺受戒也一样,最后一坛梵网菩萨戒,今天他自己要求不受,前面的戒他也退掉,那天也就回去走了。他已经受了比丘戒、沙弥戒,他又把沙弥戒、比丘戒舍掉,菩萨戒也不受,就差一天,一天都等不了,这些都是一些魔事的干扰,就有这样的影响。如果是一种散乱心,本来平时心都很乱就不会有什么感觉,当你真正去用功修行受戒,这些境界就会出现,绝对会出现,就会一些不可想象的事情会发生,这样就需要教理的基础,需要善知识同参道友的帮助,否则就很危险,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发作起来就麻烦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在佛门一句话:“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着魔就麻烦了有时候恢复都恢复不了,这个就是要很注意。社会上练气功练到最后为什么会着魔?因为他天天在运气,气是一种物质,练练他身上很多气流,无法处理,这样人就会出毛病,出很大毛病。我们打坐也是一样,如果你不懂善于去调心调息的话,搞不好就会变成气功,变气功就会出毛病,很多人练练气功练到最后都是出大毛病,练得生命都会危险,我们很专心致致的时候不小心就会变成气功,这方面就是要有很多的经验去引导,这是真真实实的,如果散乱心就不会,你如果有些定,气功是一种禅定的附产品,神通也是禅定的附产品,就是你如果精进用功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会有这些东西。这样就必须懂教理,用教理来指导。
这次在法会当中大家能够放下万缘很用功来念佛,刚开始头两、三天气候比较冷、寒流,虽然遇到寒流也是考验大家的一个好机会,有些同修年纪比较大一直坚持,白天三点多开始,到晚上九点能够坚持下来,这是很值得随喜赞叹的事情。我们做后勤的这些同修义工做卫生也好、做厨房也好,也是很发心护持大家。佛学院一部份同学,佛学院本来是天天上课我们维那、悦众敲法器的年轻法师自己都没有去上课,来引导大家、带领大家一起念佛,这些因缘非常殊胜。
这次法会从头到尾一些通知、计划、安排、组织等等,包括一些后勤工作调配,全部都是我们佛学院的一些同学在做。我也好寺院里面当家师也好都没有参予,为什么?就是煅练每个人的能力,组织能力、发心能力,同时希望有更多同学能够发这样的大心,来办法会让大家念佛、受戒、用功。我们在家的居士也是如此要发大心,大家发心,佛教才会有希望。如果不发心,佛教就会越来越差。在这个时候社会进步非常快,高科技的时代,在社会上一个人要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在社会上能够立足要花很大代价,要学很多很多东西,才能够在社会找到一个理想工作,这样也就意味着现代的人都非常忙碌、繁忙,就是因为非常的繁忙,越繁忙越需要佛法,越繁忙的话心理负担就越重,烦恼越重,越需要佛法。
现在我们国家宗教政策方面比较好,信仰宗教比较自由,这样我们要有法师要有懂佛法的居士出来带动想进入佛门的这些普通信教群众,让他们能够真正懂得佛教,佛教的教理、教义,并且和三宝建立一个比较正常的关系,什么正常的关系?就是真正是三宝弟子。现在佛教虽然在家居士很多,但是往往到庙里这里叩叩头烧几根香,就走了。他和出家师父之间不是建立在一种佛法关系上,有的是人情关系,这个师傅比较看得惯我,我到寺庙看看他,如果看不惯那就不去,变成这样一个事情,不是到寺院去听经,不是到寺庙修行,这样就不太好。基督教、天主教、伊斯朗教他们信徒每个礼拜都去作祈祷,每个礼拜都去做弥撒很用功,每个教堂都是满的,我们就很难做到。我们很多寺庙每天搞得乌烟瘴气,就是烧香,除了烧香就烧纸泊,不懂什么是佛法。这样就需要我们先知先觉的居士去带动,知道那些是佛教徒应该做的,那些是人家附加到佛教身上的,那些是跟佛教没有关系的迷信行为,最起码说我们不要去做,这样慢慢佛教就会好,光靠几个出家师傅是不够的,我们在家居士数量是非常多,不光是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个,数以亿计的在家居士,很多人出来做这方面工作。
那么,修行也好、学佛也好、念佛也好,最关键要有正知正见,知见要正。知见如果出了偏差,我们走错路就会错。所谓知见,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信佛?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有什么好处?自己学佛这么多年,是不是、有没有得到学佛的好处;得不到,如果学佛的好处没有得到,或者你只有得到一点点佛法利益,今后如何进一步努力能够得到更大更多的佛法的利益。这样问题要经常去反醒,扪心自问而不是糊里糊涂一天天过去了,这样就很要不得,每一位都要这样。学佛有学佛的好处,学佛没有好处为什么每天要浪费这么多的时间,肯定学佛有好处。我们在家的同修要互相去探讨,要互相去策勉,人的生命都是非常短暂的,在这短暂的人生里面我们要成就一些无上功德、无漏的善法,这样就要求我们不能去浪费时间。
我们为什么要一心念佛?一心念佛,佛就是觉,每一个念头都是觉悟,佛是最高最圆满的一种境界,我们念念是佛念念都是至高无上的、圆满的、清净的境界。如果不是念佛就打妄想,就是烦恼、就是散乱、就是恶念、就是邪念、就是杂念,我们要把妄念、杂念、邪念全部去掉,变成一念,一念佛号一句圣号,这一念就是正念,有正念自然而然就没有邪念、没有恶念、没有妄念,如果没有正念最起码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没有失念,没有失去正念,失去正念就是正念没有保持住,所以我们学佛除了正知正见以后就要时时刻刻保持正念,正念分明。我们平时训练这个功夫,到临终的时候才有正念分明。
那么要临终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第一个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不能怀疑自己造了很多的业,今生今世造了很深重的业,在过去世也是造了很多的业,那么我们修行才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恐怕不能往生,有怀疑。第二个怀疑,怀疑虽然自己一生当中也念佛,但是自己还有很多世俗的心愿没有了,还有很多贪嗔痴慢无明没有断掉,是不是会往生?第三个怀疑,自己念佛的功夫、修行的功夫不够,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西方诸大圣众菩萨会不会来接引我?这个就是有怀疑,有怀疑就不能往生,这个障碍很大。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对自己的这些烦恼业,对自己的世俗社会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以及对佛菩萨种种感应、弥陀种种大愿大力的怀疑,要做到临终不怀疑我们现在就训练这种功夫,我们虽然是一个苦恼业障的众生,只要我们认真去修行、认真去忏悔,发大惭愧心很真诚去念佛,业障能够消除,一定会得到三宝加持,其次就要放下世俗社会上面的种种的牵挂,尽量去放,把他放掉。
清朝第一个皇帝顺治皇帝他到晚年时候做一个偈子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他说:“未曾生我谁是我”?还没有生我以前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生下来时候我又是谁;“长大成人空是我,合眼蒙胧又是谁”?长大了有模有样好象就是我,眼睛一闭了又是谁呢?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未曾生我谁是我”——是生从何来;最后一句“合眼蒙胧又是谁”,眼睛闭了、死了那么又是谁呢?——死往何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那么生从何来,从过去造的业,死往何去现在造的业,所以我们现在是人,人的一切苦乐、有没有福报、有没有智慧,跟过去的业有关系,那么我们以后会怎么样呢?死往何处去,和现在造的业就有关系,以后要去更好的地方去极乐世界不去三恶道,那我们现在就不能造流转生死的因,我们应该造往生西方清净国土的因,不能造有漏的业、染污的业,我们要做的所有清净的业。把我们佛法观念真正落实到生活当中,不能在自己家庭里面那几个人去说,局限心量打不开,推广出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梵网经》里面谈到。你把佛教缘起法扩大,扩大到无始无终,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有很深厚的一种关系,这样你就不会非常执著,非常执著于某一点、非常执著于某一件事情,你一执著修行用功就用不去,就会有我执,我执法执。你对自己以外的人跟事执著就是法执,对自己的五蕴色身、对自己思想里面的那些想法一直放不下去的话就是我执。我执跟法执的存在,正知正见就很难树立起来,如果我们在今生今世有更大的愿力,更好的理想,这样才会把世俗社会上面那些比较的低层次的生活目标把他放掉,把他升华、把他提高,把自己生命的价值提高到应有的水平,提高到佛菩萨的水准。
第三点就是在现在的时候,就要相信诸佛菩萨感应的这种力量,这样到临命终时才能真正相信,所以我们信心的培养不能到临命终的时候再去树立信心、再去发愿、再去念佛求生,那就来不及了。我们要临终的时候信愿行具足,现在就要开始具足。
阿弥陀佛!
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回复引用
TOP
 12
返回列表
宁玛·嘉绒寺 (粤ICP备05026304号)|联系我们 |论坛统计|Archiver
GMT+8, 2010-9-17 10:14, Processed in 0.033538 second(s), 5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Discuz! 7.0.0
© 2001-2009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