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为什么这么红——对城北乡村旅游热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1:22
荆门城北的仙居、栗溪、马河地处大山深处,以前在全市的“经济版图”上并无明显特色,很难夺人眼球。但从去年开始,乡村旅游在城北山区急速并持续升温,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仅来仙居游玩的游客达到了 4.1 万人次,平均每天近 6000 人。
城北山区乡村游为何像一根受热的水银柱,急速往上蹿?城北乡村旅游热具有哪些经济学特征?揭示了什么经济学道理?它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蝴蝶效应。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以仙居为核心的城北乡村旅游发韧于2006年。 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旅游年”主题活动。这一年,以年富力强的乡党委书记余大庆为班长的新一届乡领导班子走马上任,担起了转型产业、振兴经济的重任。他们决计发掘本土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借助“中国乡村旅游年”的东风,力挺旅游产业。
仙居发展旅游的思路清晰可鉴,动作环环相扣。他们请专家为本土旅游定位,确定了“回归自然乡村游”的方向和主题。紧扣这一主题, 一系列的手笔次第亮相,先是收集历史、发掘史料、归纳景点,进而开展了“鄂中绿色东宝”主题笔会、诗会及记者探幽活动,并组织老干部前来踏访题词,请名人为旅游作吆喝。一连串的活动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年“五一 ”黄金周,山里头一下子涌进了4000多名游客。
仙居乡村游的一夜走红,坚定了乡党委政府发展旅游的信心。旅游领导小组和旅游开发办公室应运而生,他们广泛发动群众办农庄,提高接待能力,并联动政府部门,沿石(桥骄)——仙(居)公路树起了8块广告宣传牌,从此,城北乡村旅游热便愈演愈热。到“十一”黄金周时,游客几近翻番,达到了7000人。
城北乡村旅游仿佛春天的一声惊雷,让人惊诧。城北乡村旅游急速升温,必然之中有偶然。2006年的“中国乡村旅游年”和乡领导班子发展思路的调整以及他们的真抓实干,成为扇热这场旅游的两叶“蝴蝶翅膀”。
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因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克拉克定理。
仙居,顾名思义,仙家衣食起居之地。仙,往往择山而居。  仙居,是神的代名词,也是山的象征。这里,六山一水三分地,纯朴的山民世世代代靠山、靠林、靠地繁衍生息。就是在进入21世纪后,全乡60%以上的劳动力仍以第一产业为生,二产业基本没有,三产业也一直是无源之水, 得不到长足发展。
当一场不期而至的旅游热吹进大山时,山里人才发现,挣钱的途径其实很多,赚钱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活计。
自从旅游发展起来后,全乡的农庄,从零增至到了30多家,仙居至荆门的班车增加8辆,每天发班数由过去的20趟增至40趟,集镇上还出现了20多辆了出租车和40多辆摩的。随旅游热起来的还有集镇的餐饮零售业,过去只有一家规模超市,目前已发展到了3家;饮食原来只有7家,现在超过了30家。在乡村,还形成了一支200多人的提篮小卖队伍,他们专门从事土特产的生产销售,生意异常兴旺。
据乡分管旅游的副乡长付长庚介绍,自旅游在仙居兴起后,全乡从一产业转移出了1000名劳动力,全部进入了旅游业和相关配套的服务行业。一退三进,仙居的旅游业将“配第——克拉克定理”演绎得淋漓尽致。
“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渔民为了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总是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沙丁鱼感到了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仙居旅游热起来后,周边的栗溪、马河、石桥驿等乡镇坐不住了。他们刚开始是有些不服气:资源是共有的,凭什么你仙居鸠占鹊巢,独享风光。但后来不服气慢慢变成了主动融入或另辟溪径谋发展。石桥驿镇主要领导带领城建部门负责人到仙居考察洽谈,主动加入城北山区旅游圈,为乡村游配套;栗溪除将区域内景点与仙居捆绑,借力发展旅游业外,还致力发展农业化龙头企业,提出建设城北经济中心,目前镇内的三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香菇市场闻名遐迩; 马河镇受仙居乡村游的启发,开始做起了“漳河源头游”的文章,与漳河游融为一体。
仙居兴起的乡村旅游热,就像置于城北的一头“鲶鱼”,给了周边乡镇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成为城北区域经济的活力之源。在这种压力和动力的策动下,仙居乡村游升华成了城北乡村游,同时城北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农副产品市场走向兴旺。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块。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产业要全面走向兴旺,必须整体联动,配套发展,形成整体竞争力。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的高度复合型的产业,它的带动能力强,同时它对配套产业的要求也极高。城北山区乡村游究竟能热到多少度,热多长时间,既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包装推销的艺术,同时与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能力高度相关。
仙居及整个城北地区认识到这一点后,他们一直在致力提升与旅游配套的能力。在基础设施方面,荆门至仙居已经通上了沥清路,只有50分钟的车程,荆门直通栗溪的沥清路也正建设这中,不日即可通车。仙居还在发旺村和小河村添设了移动通讯塔,架设了35KV双回路变压器,添置了2台30多万元的高档旅游专车,同时引导发展了30多家农庄,日接待行能力达到2000人次。
兴办旅游,仙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出台产业导向政策,比如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对兴办农庄的农户一次性消费2000元。但在具体运作上则坚持市场化的思路,镇里的仙境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和仙居红食品有限人公司才是真正的旅游主体和主角。
城北乡村游从默默无闻到一夜骤热再到热潮不退,既得益于政府的作为,也得益于政府的不作为。他们将旅游业引了正途,之后又将旅游这只“木桶”中的那几块“短板”加厚做长。
城北乡村游这这样热起来了,而且保持恒热。  (转载荆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