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梦承载着百年中国梦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7:04

孩子的梦承载着百年中国梦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 转载
  • 分享

华商评论 2010年09月08日 15:00 阅读(17)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 举报
  • 字体:大

■本报评论员 马九器
    《开学第一课》于9月1日在央视播出。今年的《开学第一课》选了一个很好的主题:我的梦中国梦。通过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像马云这样的企业家,像李连杰这样的电影明星,像杨孟衡、刘伟这样的无臂少年,让全国中小学生感受他们的梦想以及实现梦想的精神。
    不知道两亿多孩子看了后,心里会有怎样的涟漪,是艳羡成功者炫目的光环,还是明白梦想背后的艰辛与勇毅?倘若真有一批孩子因此在心中种下了“中国梦”的种子,那实在是功德无量,毕竟,什么样的今天将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梦想,什么样的孩子将带来什么样的未来。
    所谓“中国梦”,不该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她有着前世今生,有着一个民族百转千回和历史沧桑的遗传基因,就像众所周知的美国梦,是从1620年“五月花号”帆船登陆北美开始,历经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工业革命等一系列沧桑才沉淀下来的。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梦”,应是从梁启超当年写就的那篇《少年中国说》开始吧。那称得上最早的“中国梦”,在梁启超那一代人心中,梦想的“少年中国”是这样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1903年刘鹗发表了《老残游记》,从一场梦开始,这个梦寓意了当时中国风雨飘摇的现实。可以说,《老残游记》里的“中国梦魇”恰恰成为梁启超做“中国梦”的根源。
    到了1933年,有一场集体“中国梦”载入史册。那就是当时《东方杂志》所策划的“梦想征文”,140多人做了240多个“中国梦”,其中不乏著名历史人物的梦想。比如科学家周谷城梦想“人人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马相伯梦想未来的中国是“民治的国家,法治的国家”,楼适夷的梦想是“做一个未来中国的公民”。虽然那一场梦想大荟萃不能代表所有国人,但无疑和梁启超的梦想有精神上的共通之处,将自己的命运和这个社会紧密相连。
    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梦想又一次集体爆发:在潘晓的“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后,越来越多的人把脱贫致富作为那个时代最大的梦。“万元户”、“傻子瓜子”、“三大件”成为多少“中国梦”的载体,当然,在物质追求之外,哲学热、诗歌热、流行音乐热也成为那个时代风靡的“中国梦”。
    今天呢?不乏袁隆平、马云、李连杰这样始终充满梦想的人,不乏超女快男、郎朗这样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可是,我们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总觉得这个时代国人普遍的梦想和百年来那些最富梦想的时代相比,缺乏一种挺拔的气质。的确,《开学第一课》的“中国梦”可能会给很多孩子以震撼,但“中国梦”是否真的能普遍地植入他们的内心,谁也无法确定。在这里,“中国梦”应该是百年来中国梦的一种传承,不仅有宏大叙事层面的国家梦、民族梦、世界梦、人类梦,更有个人叙事、微观意义上的道德梦、公民梦、人格梦。
    之所以对孩子们的“中国梦”信心不足,盖因这个时代还有很多病灶在侵蚀和扭曲他们的梦想。君不见司空见惯的娇生惯养,君不见比比皆是的斗富比阔,君不见从小学到大学经常在“拼爹”“拼钱”,君不见生命教育的缺失,君不见绿色环保理念传播的乏善可陈,君不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稀缺,君不见制度教育在说教面前的甘拜下风,君不见贫富差距、分配不公在孩子身上烙下的伤痕与阴影……倘若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成人世界,不能为孩子们提供充满公平、平等、自由的环境和条件,又有多少孩子仅靠榜样的力量就能生发“中国梦”?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我们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整体忽视了对精神的尊崇。如果把国人普遍的梦想比喻成一座楼,物质的、GDP的、金钱名利的追求就是这座楼的砖瓦、门窗、外饰,而精神则是这座楼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当这个时代普遍的精神追求缺失了,这座楼即使再漂亮再熠熠生辉,是不是更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孩子的梦承载着百年的中国梦,也传承着一个世纪来万变不离其宗的梦想,我们在给他们创造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必须继承百年来仁人义士对精神的追逐,哲学、道德、文化、文明、公平、平等、自由、正义……它们的大行其道、深入人心,才是孩子们能做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传承中国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