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侄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5:35:15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侄皇帝”

五代十国时期,道德滑坡,伦理丧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忠义廉耻几乎完全被践踏,形形色色的皇帝纷纷登场,活跃在这个被称作“第五季”的黑暗政治舞台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儿皇帝”石敬瑭出于此,第一个“侄皇帝”刘崇也出于此。如果说石敬瑭认比自己年轻十一岁的耶律德光作父,在辈分上尚且有章可循的话(按:耶律阿保机和李克用曾约为兄弟,石敬瑭是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的女婿,比耶律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矮一辈),那么,刘崇认与自己毫无瓜葛且比自己年轻几十岁的耶律阮和耶律璟为叔,则显得相当荒唐和无奈。

刘崇(895—954),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隐帝刘承祐的叔叔,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生有奇异之象,史载他“美须髯,目重瞳子”,大有关羽、项羽之风;可他偏偏不争气,从小就“无赖,嗜酒好博”,曾因犯罪被“黥为卒”,后跟随刘知远四处征战。后晋时,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升刘崇为兵马都指挥使。刘知远建立后汉政权后,又任命他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隐帝刘承祐时,授河东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崇与权臣郭威“素有隙”,看到郭威把持军国大权,“汉政将乱”,便“罢上供征赋,收豪杰”,谋图自立。

乾祐三年(950)十一月,隐帝刘承祐被杀,刘崇旋即起兵讨伐郭威。郭威虽然控制了朝政,但不敢贸然称帝,于是放出了准备立刘崇之子刘赟为帝的口风。消息传来,一心想当太上皇的刘崇高兴地对部下说:“我儿子当皇帝,我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当即罢兵,并派人到开封探询虚实。郭威见到刘崇使者,详细阐述了立刘赟为帝的意思,并派出专人“迎赟于徐州”。当时,人们都明白郭威这样做“非实意”,是权宜缓冲之举,而刘崇却信以为真,马上派人把儿子送往开封。不久,郭威派人刺杀刘赟于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正月称帝。

儿子被杀后,刘崇恼羞成怒,在郭威称帝的同时,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自立为帝。为了表明他是后汉皇位的真正继承者,刘崇建立的政权国号仍称汉,仍使用乾祐年号,史称北汉。此后,北汉与后周在军事上长期对峙。刘崇虽然称帝,但疆域只限于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个小州,地狭民少,地瘠民贫,国力微弱,不能与占据中原地区的后周政权抗衡。再者,由于财政紧张,官员们的俸禄远不如后汉时期,文武百官大都出工不出力。在这种情况下,刘崇决定效仿石敬瑭当年的做法,借助契丹力量对抗后周。

当时,辽(契丹)正处于上升时期,国力雄厚,且对中原虎视眈眈。有奶便是娘。刘崇称帝后,立即派人向辽主献媚,表示愿按照后晋与契丹的先例两国交好。辽主也想利用北汉与后周的矛盾从中渔利。于是,辽世宗耶律阮提出与刘崇“约为父子之国”,并要求北汉“岁输钱十万缗”以上。钱的问题好办,刘崇一口就答应下来,只是鉴于石敬瑭做“儿皇帝”早已声名狼藉,所以死活不肯与辽“约为父子之国”。为了区别于“儿皇帝”,刘崇提出约为叔侄,对辽主“以叔父事之”,称“侄皇帝”,复函也称“侄皇帝致书于叔天授皇帝”。

乾祐四年(951)七月,辽世宗正式册立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侄皇帝”由此诞生,北汉与辽的依附关系也正式建立。争取到了辽这座靠山,刘崇马上联合辽主对后周用兵。九月,辽世宗不听众将劝告,以郭威不向辽称臣为由,亲自带兵攻打后周,以救援刘崇。然而,在行军途中,辽世宗遭遇政变被杀害,辽世宗二十一岁的堂弟耶律璟平叛后称帝,即辽穆宗。刘崇闻讯,立即派人前去祝贺,对辽穆宗“复以叔父事之”,又当了辽穆宗的“侄皇帝”。这一年,辽世宗三十四岁,辽穆宗二十一岁,刘崇五十七岁。

不当“儿皇帝”而当“侄皇帝”,刘崇无非是想用这种方式稍稍掩饰一下他对辽主的屈膝关系。此后,刘崇对辽主摇首乞怜,刻意孝敬。除了正常的贡奉,刘崇还想方设法讨好辽主,如乾祐四年十二月,刘崇“遣使献弓矢、鞍马”;乾祐五年十月,刘崇“遣使进葡萄酒”;乾祐六年三月,刘崇“遣使进球衣及马”,五月“遣使言石晋树先帝《圣德神功碑》为周人所毁,请再刻”,九月又“遣使贡药”;乾祐七年二月,刘崇“遣使进茶药”。刘崇对辽穆宗厚颜媚态,无以复加,与当年“儿皇帝”石敬瑭孝敬耶律德光可谓异曲同工,不分伯仲。

当然,刘崇也不是白白对辽主进行感情投资,一旦刘崇有所请求,辽主也会适当地予以回报,如乾祐四年九月,刘崇自领兵由阴地关寇晋州,乞师于契丹,契丹以五千骑助之”;辽穆宗即位之初,刘崇又“求兵以攻周”,耶律璟“遣萧禹厥率兵五万”助之。辽兵虽然凶悍善战,刘崇虽然野心勃勃,但后周军队在郭威的带领下连克劲敌,所向披靡,辽汉联军没占得多少便宜。乾祐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刘崇认为机会来了,便“遣使乞兵于契丹”,辽穆宗派出“铁马万骑及奚诸部兵五六万人”,结果在高平被柴荣打的落花流水。

高平兵败后,刘崇化装打扮,戴上斗笠,骑上契丹人赐的黄骝马,一个人从雕窠岭小路仓皇北逃。到了晚上,刘崇迷了路,便抓了一个村民为向导。不知道这个村民是认出了刘崇的胡子,还是认出了契丹马,竟然带他去了晋州(今山西临汾)方向。认契丹人作叔的“侄皇帝”不得人心,由此略见一斑。刘崇“行百馀里,乃觉之”,于是杀掉向导,昼夜兼程,直奔晋阳。刘崇毕竟六十岁了,年龄大了,加上“所至,得食未举箸,或传周兵至,辄苍黄而去”,一路上风餐露宿,担惊受怕,苦不堪言。经过一番周折,刘崇好不容易回到了晋阳。

入晋阳不久,刘崇就遭到了柴荣大军的围困。期间,刘崇整日忧心忡忡,不能自安。半个月后,围城的后周军队因粮草不继而退去,刘崇这才松了一口气。然而,刘崇“自败于高平,已而被围,以忧得疾”。柴荣退兵不久,刘崇便一病不起,索性把国事交给次子刘承钧处置。乾祐七年(954)十一月,刘崇病死,时年六十岁,庙号世祖。刘崇死后,刘承钧即位,对辽国更加依附,“遣人奉表契丹,自称男”。辽穆宗索性“呼承钧为儿”,谓之“儿皇帝”。刘崇给两代辽主当“侄皇帝”,不想他的儿子却给人当了“儿皇帝”。(刘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