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之道”说(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1:37
形而上之道”说(2)(2009-05-17 22:51:58)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周易精髓   《庄子·齐物论》曰:“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又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成与毁,复通为一。”万物万象的形成与毁灭,从“道”的观点上看,都是相通而浑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一”就是宇宙变化的唯一法则。《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原来,还是在发挥无为无形之“道”,归旨还是说宇宙发生的本源。“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天地归于一气之“无物之物”,而造物者即为“形而上之道”。《庄子·在宥》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必正。”要得“至道”之精髓,就得持守宁静以思“神”之所为。“万物芸芸,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彼若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这里还是发挥《老子》“朴散为器”、“复归于无极”之说。万物会归于本一,百姓日用而不知。《庄子·天地》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又曰:“行于万物者,道也。……通于一而万事毕。”“有一”即有道,然而却是“无名”、“无形”。得“形而上之道”则通行于万物万事。“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覆载万物的“形而上之道”是多么广阔而盛大啊!说道底,“形而上之道”就是一宇宙自组织运动的根本法则。“夫道,于大不终,于下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形而上之道”,从大的方面说没有穷尽,从小的方面说没有遗缺。广大而无所不包,深邃而不可推测。此乃仍是发挥“道大”之说。《庄子·天运》曰:“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形而上之道”乃为不可道之恒道,恒道当然不可献、不可进、不可告、不可与人。内心无主持则大道不能停滞;外在无相对应则大道不能推行。正因为如此,神秘的“形而上之道”方为宇宙的大法则。“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道大”不会壅塞,真正得道者到处通行而不会受到阻碍;不得道者面前无路可通。“形而上之道”是伟大而万能的。《庄子·秋水》曰:“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宇宙万物终结了则又开始,时间上无所停留,空间上无所游荡,终则有始,循环无端,这本来就是“形而上之道”的准则。《庄子·至乐》曰:“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形而上”者无形,乃气未变之时,待其有变则有形而生“形而下”之万物。“有物混成”之物或“无物之物”乃是无形之一气。《庄子·田子方》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天地阴阳交通和合而化生万物,成就万物之纲纪却不显露具体的形象。《庄子·知北游》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如此不流于世俗方能懂得道、合于道、获得道。又曰:“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语其始道生万物,语其终则万物归于一道。贵一而能得一者为圣人。又曰:“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宇宙的自组织运动皆自然而然,有形之物皆生于“精”之道,“形而上之道”来无迹去无崖,由此“道”而规划天地万物,天自然为高,地自然为广,日月自然循道而行,万物自然昌茂而生。“博之不必知,辨之不必慧”、“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夫体道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这些都在说什么是“形而上之道”。“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无从回答什么是“道”却勉强回答,其实他对大道也并不了解。“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不已”,似物而非物,使万物各具形象之“物”,并不具有形象。由气的聚合而产生万物之后,方会连续不断繁衍生息。有物先天地生而又不是物,真是玄而又玄的学问啊!《庄子·庚桑楚》曰:“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具有实在形象而不见确切处所,是因为空间的四方上下没有边际;见到成长而不见成长的始末,是因为时间的古往今来没有极限。不可能以“有”产生“有”,“有”必定先出自“无有”,“无有”就是一切都没有形象。“有”是有形象,“有”生于“无”,“无”是无形象,“无有”并不是绝对的没有,“先天地生之物”就是浑沌一气。《庄子·则阳》曰:“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一本万殊,一道万理,庄子时已言之,“道理”不过谓“一道”为本,散为万物之理各殊。“道大”为“大一”,庄子已言之,“大一”离散,则形之大者为天地,气之大者为阴阳。“道公”方为“天下母”——总的法则。《庄子·天下》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太一”即“大一”。树立常无与常有的观点,以“太一”为学说的核心,外表柔弱谦下,内质宁寂空虚,是为得道者。“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范围天地;小一曲成万物。“道大”而能通行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总而言之,《庄子》一书的确是发扬光大了《老子》的“形而上之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