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江明 妙解高分子 科研樂無窮 - 香港文匯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0:56

中科院院士江明 妙解高分子 科研樂無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5-15] 放大圖片

文: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金玥玨 實習記者 張俊彥 圖:本報上海新聞中心傳真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的躍進樓藏在校園最深處,幾經尋覓才現蹤影。而眼前這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與他身處的樓房一樣不事張揚。閒坐椅上,68歲的院士將往昔故事娓娓道來,從響應國家號召進軍科研的弱冠少年,到10年文革中飽受欺凌的青年教師,再到撥亂反正後潛心科研的高分子專家,江明院士的人生跌宕起伏。他巧妙破解了高分子「聚散」的諸多謎團,江明說,科學探索充滿無窮樂趣,「抓住疑點、捕捉光明」是科學家的至高享受。

 1938年出生於江蘇揚州的江明,少年時代迎來新中國誕生,他的個人遭遇也與國運起伏緊密聯繫在一起。

廿歲留校 執教大學

 1955年,江明進入復旦大學化學系,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出色,曾經得到「學習積極分子」稱號。隨後不久,大躍進運動開始。為能盡早「趕英超美」,中國的大學在短時間內紛紛興建許多新專業,復旦大學的高分子系也是其中之一。由於缺少相關領域人才,本科還沒有畢業的江明就因成績優異被急調到高分子專業,20歲便當起大學老師。

 對於當時的中國高校而言,高分子專業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復旦開設高分子系無疑是平地起高樓。江明和其他幾位抽調來的老師鼓足幹勁,邊幹邊學,決心要辦好高分子系。然而,沒過幾年,反右運動及十年文革來臨,他們所有努力即刻陷入停滯,而江明也遭遇他人生最灰暗時期。

 由於常在公眾場合發表議論,甚至當眾指摘「三面紅旗」,當時28歲的江明被扣上「反動教員」的帽子,與所謂「反動學術權威」的知名老教授一起公開批鬥。

 然而在這段艱辛歲月裡,江明並未因為外界打擊而意志消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一直相信「知識會有用的」。當時,許多與他有類似遭遇的學者們都紛紛開始學習木工、裁縫之類的手藝,試圖以之謀生。但江明卻未動搖過信念,堅持認為文革是不合理且非常態的,相信人活著便應充實自我,不應該放棄學習。

文革逆境 苦學英語

 於是,江明在挨批鬥和勞動改造環境稍有放鬆時,就恢復學習專業知識,並且嘗試學習英語。在當時的環境,學習英語會引來非議,為此江明特意買來一本英譯版《毛主席語錄》,背誦其中英語。

 文革結束後,一切終於撥亂反正。當時全國滿目瘡痍,各領域科技水平都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中央於是提出策略,派遣大量科研人員出國學習。當時教育部為選拔第一批留洋學員,舉行了一場考試,測試科目只有一門:英語。

 許多人在文革期間完全放棄學習,因此英語儘管考題十分基礎簡單,還是有很多人不及格。江明雖然英語基礎並不好,但由於未曾放棄學習,竟以80多分的優異成績順利過關,他旋即獲公派赴英國利物浦大學化學系深造。命運沒有辜負潛心鑽研者,成功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學以致用:巧闢蹊徑 破藥學難題

 在英國的兩年時間裡,江明珍惜每一天,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養分」。1981年回到復旦後,江明選定「高分子相容性」為研究課題。所謂高分子相容性研究,實質上是研究合成材料性能。當兩種高分子相混合時,既不能使分子間聯繫過於鬆散,展現各自弱點,也不能使分子聯繫過於緊密,遮蔽各自優點。比如在製造塑料材料時,就要既堅硬,又有韌性,也不易脆裂。

科研獲獎 嶄露頭角

 相容性便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既要使分子相容,又不能使分子完全成為一體。江明的研究進展順利,不久就取得初步成果。1987年,江明榮獲國內高分子基礎研究領域的 「王葆仁獎」,從此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在高分子相容性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後,江明又開始進軍「大分子自組裝」的研究。所謂大分子自組裝,即當不同大分子相遇時,可能會自動組裝成規則形狀,這種組裝過程的研究是世界高分子界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

獨創新法 延長藥效

 其中一項最主要的應用便是在藥物緩釋方面。通過大分子自動組裝,可將藥物外部包裹於自組裝得到的高分子「膠束」中,使得藥物在人體內的釋放過程延長,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國際上製作「膠束」的辦法很多,最常見的是通過「嵌段共聚物」自組裝。但這種方法的缺陷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難度較大,因此制約了應用方面的發展。

 江明經多年研究摸索探出新路,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不使用嵌段共聚物的辦法,轉而嘗試依靠高分子之間「非化學鍵」的作用力使不同的高分子互相連結,再進行自組裝,這一路線令國際同行們一致稱好。江明的另闢蹊徑為大分子自組裝找到一個新方法,發展前途無可限量。

成功真諦:抓住疑點 捕捉光明

 江明說,作為一名基礎科學的研究者,清貧和寂寞可能時時相伴,但科學探索所帶來的樂趣也是其他任何物質財富所無法比擬的。提出新問題,尋找新答案,科學研究永無止境,科學家從中感受到的快樂和興奮也無窮無盡。

 江明認為,進行實驗時,若結果與實驗前所預期的相差不大,則至多只能算是個不錯的結果,而遠非優秀的結果。相反,如果實驗中出現不曾意料的情況,結果與預計的大相逕庭時,很可能預示著很大的成功。

時常走神 誓不駕車

 江明說,做科學實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疑點,捕捉光明」。疑點的出現總是讓人苦惱,苦思冥想是難以繞行的過程,但苦惱之後找出解決辦法時也往往達到創新目的,而且也能帶給研究者最大程度的快樂。

 江明說,一個好的科研人員應該是腦子裡充滿問題,時時刻刻在思考,在尋求答案。不過,一個帶來的副效果是經常因為想問題而走神。江明就有過好多次因此坐公車時乘過了頭。所以他下定決心,這輩子絕對不碰方向盤,生怕在開車時因走神而釀成大禍。

 江明的父親是國畫家,揚州國畫院的創建人。耳濡目染,江明對國畫一直很有心得,雖然自己不畫,但很喜愛賞畫。除此以外,他也很喜歡閱讀傳記類書籍。在他辦公室桌上便放著一本關於復旦百年史的傳記《復旦雜憶》,而他常翻看的書則是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集。

 前些年,他曾計劃要在退休之後,在復旦校園修讀文史哲類課程。但卻由於科研工作一直繁忙,如今又當選院士,這個計劃看來不易實現了。

授課趣話:校園戀曲喻分子聚合

 雖然成天在實驗室和化學分子打交道,但江明對於人生處世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時刻感受到肩上的科研重擔,卻也淡然篤定,正似他辦公室所牆的那幅書法。「山間明月,江上清風」,這幅書法是江明好友香港中文大學吳奇教授所贈,既包含江明兩字,又貼切描繪他嚮往的一種境界。

 高分子化學聽起來枯燥無比,其實卻是十分有意思的學科,而且其中很多化學作用,就像人生百態一樣。不同分子聚散離合,相互作用,相依相靠,卻不能過於緊密,也不能過於鬆散。

 這是江明給復旦學生上基礎課時經常打的比方,他說高分子自組裝的奧秘就像是大學課堂上的男女生。兩種高分子混合物可以看作是一群剛入學的大一生,有男有女,互不認識,在教室內男生女生楚河漢界、涇渭分明,正如高分子的互相分離,並不相容。

 一段時間後,男女生之間開始相互搭訕,相互熟悉,上課時也較為隨意地四散坐開。就像是發生相互作用的高分子那樣,逐漸相容,分子間開始無規則分佈。

 到了第三階段中,聊天的男女雙方互相產生濃厚興趣,整個教室中形成男旁有女,女旁有男,一男一女的搭配格局。這便相當於高分子之間的作用很強時,分子與分子間形成所謂的「絡合」狀態,不同分子間以一定規律緊密結合,經過「絡合」配對,促進高分子的自組裝。

江明簡歷

 ■1938年:出生於江蘇揚州

 ■1960年: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

 ■1960-1988年:復旦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

 ■1979-1981年:英國利物浦大學訪問學者

 ■1988年:復旦大學教授

 ■1990年: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5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自1981年起開展高分子物理化學研究,發表論文180餘篇﹔著《高分子合金的物理化學》,合著《大分子自組裝》,編《高分子科學的近代論題》。主要從事高分子間相互作用,包括大分子自組裝、多組份聚合物等研究。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約40人

主要獎項

 ■榮獲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1987),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一等獎(1996),因在「高分子在稀溶液中的摺疊和組裝」研究成就,與香港中文大學吳奇院士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