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传病毒或为新型布尼亚病毒 目前暂无特效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42:57
蜱传病毒或为新型布尼亚病毒 目前暂无特效药(1) 

经济观察网 特约记者 田鹏 河南蜱虫叮咬事件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首次为普罗大众知晓,旋即又引入了新术语——“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new Bunia virus)”。近日,河南的疾控官员对媒体透露,从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布尼亚病毒,随后此说法得到了多位参与蜱虫事件调查工作的专家的证实。但“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否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还有诸多疑点。有专家表示,目前暂无治疗这种新型病毒的特效药。

2007年5月,河南省信阳市报告首例被蜱虫叮咬后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例。随后的几年里,河南省多个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此病例。起初有关方面对该病例的命名为疑似无形体病,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实际上,今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已经发现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传播媒介可能为蜱。 

据河南省卫生厅9月9日的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经过国家、省级疾控机构的共同努力,重点发现并证实可能同样引起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一种布尼亚病毒。为扩大监测视野,及时发现可疑病例,2010年5月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临床等有关专家编写印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

由此

根据《新世纪周刊》的报道,2006安徽省被确认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第一个病例也有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与外界相通的管道都喷射状出血”。该病例未采集到样本,后来根据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五名家属和四名医护人员血液中发现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DNA确诊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这起“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被认为是是中国首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也是世界上首次出现人传人(这类病原菌是生长在中性粒细胞里,除了血液和蜱虫叮咬很难有其他传播方式。)的病例。

参与这项工作的张丽娟告诉记者:“当时排除了出血热。”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所长李德新也说,安徽的病例虽然最开始诊断为出血热,“但后来排除了,不是出血热。”

李德新还说:“在我们国家已经发现的蜱传播的布尼亚病毒只有新疆出血热,‘新型布尼亚病毒’与新疆出血热没有什么关系,属于同一科,但不一定同属内罗病毒属。和出血热也没什么关系。”关于新型病毒究竟新在哪里,他表示还“不方便说。”对于抗生素对感染病毒病例有效的困惑,“不好解释。”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徐建国介绍,传染病所参与了从蜱虫和病人样本中分离病原体的工作。在他们检测中,没有发现感染无形体的病人,“肯定是病毒,不会再是无形体了。”   

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系主任徐小元告诉记者,“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跟踪此病已经有两三年了。这次的‘新型布尼亚病毒’ 从人(血液样本)和虫里都分离出来了,结果比较确定。布尼亚病毒是很大的一类,现在发现了一个致病的病毒株,还不好命名,就叫‘新的布尼亚病毒’。” 

2008年发布的《技术指南》中提到:“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 

根据文献,蜱虫可携带多种病原体,包括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所以可能传播多种病原。如果致病的原因是病毒而不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原核细菌无形体,则临床治疗的方法也大为不同。 

“以后(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必须排除无形体感染。两者症状都一样,但病原不一样了。如果要确诊的话,最主要的是病原检测。”徐小元说。“其他病原检测都是阴性,这个(“新型布尼亚病毒”) 阳性,这批人里大部分都是阳性,有相同的症候群,都在这个地方,再从蜱里分离出这个病毒,才可以确诊。”徐小元是正在制定的新“诊疗指南”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特效药暂无 只能“对症治疗” 

对于“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由于没有特效药,只能采用“对症治疗”的策略,临床主要以使用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为主。据《法制晚报》报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于岩岩教授回忆道,其所在的感染疾病科曾收治过一位来自河北的患者,后确诊为感染了布尼亚病毒,从外地转至该科室时,患者病情已加重,虽然给予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但患者最终未能治愈。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的定义,所谓的“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某些重危急症,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布尼亚病毒科(Family: Bunyaviridae)是一个大类,布尼亚病毒科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及出血热及脑炎。 

已经确认的可经由蜱虫传播并致病的该科病毒是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病毒,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内罗病毒属(Genus: Nairovirus),与中国新疆地区存在的新疆出血热的病原体为同一病毒可见,“新型布尼亚病毒”早在5月就已发现,但相关的消息直到近日才经媒体广为流传。 

病毒还是细菌? 

目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否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还有诸多疑点。许汴利曾表示:“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监测,开始时考虑到无形体,目前从患者的血清中分离的无形体很少,不敏感,病毒的阳性率很高。但是在治疗上,这个病对四环素类药物又很敏感,所以,目前疑惑很多。”

据2008年2月卫生部发布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称《技术指南》)中规定,对于无形体感染,主要应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四环素。 

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副教授揭盛华,坚持认为此次蜱虫事件的罪魁祸首是“无形体”。他所在的医院收治过60多名此类患者。他给出了两方面的依据证明其观点,一是,病人的白细胞降得很低,这与病毒性出血热的症状相反;二是,四环素和强力霉素对病人有效,也证明致病原因是无形体。

卫生部赴河南专家组成员、北大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则称,可初步判定,此前河南的“蜱虫叮咬致死”患者,至少有部分并非死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但无形体病感染目前也无法被完全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