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比知识重要,人品比能力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8:55
     方法,也就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看似简单动作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维方式:找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
   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
还有句话说,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
换句话有效实用的东西才更具有价值。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思考力比记忆力更为重要和有效,但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太过于强调记忆力了,导致很多人从大学出来发现,一路走过来记了不少东西,能用上的太少,在思维推理和解决问题方法上还有很大欠缺。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人品比能力重要 
       能力很重要,可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
       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毒品。
     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
        让好人品成为和谐社会、和谐组织的心灵润滑剂。
让好人品成为优秀员工、卓越团队的动能加油站。

     人品,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掌握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它将会给团队与社会创造出无数的价值;相反,如果掌握在品德低下的人手中,它将时刻有可能会成为组织与社会前进的羁绊。
有许多人才济济的单位,也面临着动力不足、内耗严重乃至惨遭淘汰的结局。究其原因,员工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乏忠诚、敬业、服从、合作的团队,往往更容易迷失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损公肥私的争斗中。众多的单位领导都认定:能力合格的人不一定是上品,而人品不合格的人就是危险品。没有人会愿意重用一个成绩合格但人品有问题的危险人物。一个人人品不好,即使有天大的才能,他也可能会在关键的时候给组织带来伤害,并且,能力越大造成的损失也会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品”其实决定着整个组织与个人的方向与前途。
提高、锤炼员工的人品素养已成为当前各类单位、组织的重要使命。
人品,是一个人真正的最高学历。现代社会,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到处都是,但才能卓越且人品过硬的人却是鲜见,每个组织都在真正急需并努力寻找这样的人。
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着最后的结果。人品意义深远,没有人会愿意信任、重用一个人品欠佳的员工。好人品已成为现代人职业晋升的敬业标杆与成功人生的坚实根基。
       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第1 忠诚
——忠心者不遭解雇,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天天琢磨为公司赚钱,与老板一起分享你的想法,不卷入与老板对抗的势力,忠心耿耿地维护公司的利益,在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
第2 敬业
——每天必老板多做一小时,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报酬,提供超出报酬的服务,模糊“上班时间”与“下班时间”,乐意为工作做出个人牺牲,完成工作再休息,敬业精神,还展现于细节中,
第3 自动自发——不要事事等人交待,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主动做一些“分外”事,先做后说,给老板惊喜,学会毛遂自荐,高标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拿捏好主动的尺度。
第4 负责
——绝对没有借口,保证完成任务,责任的核心在于责任心,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一诺千金,绝对没有借口,让问题的皮球止于你,不因一点疏忽而铸成大错。
第5 注重效率
——算算你的使用成本,跟穷忙、瞎忙说“拜拜”,心无旁骛,专心致志,量化你的每日工作,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牢记优先,要事,第一,防止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第6 结果导向
——咬定功劳,不看苦劳,一开始就要想怎样把事情做成,办法总比问题多,聪明地工作而不是努力地工作,创造条件去完成任务,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任务完成得超出预期。
第7 善于沟通
——当面开口,当场解决,沟通和八卦是两回事,不说和说得过多都是一种错,带着方案去提问题,培养起接受批评的情商,胸怀大局:既报喜也报忧,内部可以有争议,对外要一致。
第8 合作
——团队提前,自我退后,滴水融入大海,个人融入团队,服从总体安排,遵守纪律才能保证战斗力,不当团队的“短板”,多为别人考虑,让能力在团队中被放大。
第9 积极进取
——永远跟上企业的步伐,以空杯心态去学习、去汲取,不生气,要争气,不要一年经验用于十年重复,挤时间充电,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挑战自我,提前化解潜在危机。
第10 低调
——才高不必自傲,慢点儿邀功请赏,克服“大材小用”的心理,不摆架子耍资格,给人一分尊敬,努力到名实相符,成绩只是起点,荣誉可作动力。
第11 节约
——别把老板的钱不当钱,报销账目,金钱上要诚信,不耍小聪明,不浪费每一张纸,不浪费每一分钟工作时间,花公司每一分钱,都要收到最大效益,记住:省下的都是利润。
第12 感恩
——想想是谁成就了今天的你,老板给了你饭碗,工作给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同事给予你配合,客户帮助你创造业绩,对手让你看到距离,批评者让你趋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