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p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25:25

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日期:2010-08-21 作者:郭庆松 来源:文汇报                      
    ■郭庆松
    
    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颁布,《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于近期出台。国家规划纲要对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中肯的归纳和提炼,指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是我国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迫在眉睫。
    
    一、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欠缺,不仅是我国人才发展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化解的难题
    
    进入新世纪,人才强国战略在我国稳步推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但就现阶段而言,我们的人才比较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只是人口大国、低端人力资源大国,而非人才强国,更非人力资本强国。我们的人力资源没有很好地、大批地转化为人才资源,也没有很好地借助于投资转化为人力资本,更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强国的支撑。本来就一般意义而言,我国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希望通过人才、人力资本达到强国的目的,在这里,培养、造就、开发、使用人才和扩大人力资本含量是手段,实现强国才是目的,但由于手段欠缺,目的就很难实现。我们的高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所谓粗放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来维持的,这也是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背景之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底就是要将经济增长由过去的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这里,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走以知识经济为主要支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的基本举措。显然,我国现有的人才状况特别是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欠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掣肘因素。有几个基本指标可以大致反映我国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及其贡献的基本情况,分别为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和人才贡献率,2008年我国的这几项指标分别为24.8人年、24.4%、9.2%、10.75%和18.9%,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按照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到2020年这几项指标分别提高到43人年、28%、20%、15%和35%,届时部分指标基本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现有水平,如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05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分别为23.1%、19.0%、15.6%、15.1%;而部分指标与发达国家目前状况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为35%左右。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人才发展方面又有新动作,如美国2007年实施的《美国竞争力法案》、英国2008年出台的“创新国家”战略以及日本2002年开始推进的“240万科技人才开发综合推进计划”等,都是这些国家应对知识经济的重大举措。我国要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需要深刻认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欠缺的不利因素,也需要认真借鉴发达国家在人才发展方面的新举措。
    
    二、持续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二选择,也是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是我国产业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风向标”,而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大师、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以及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高成长性项目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我们不仅需要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更需要脚踏实地培养和造就大批本土创新创业人才,还需要为这些创新创业人才发挥作用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并积极引导这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投入到产业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强国。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我们有超常规的手段和措施。当前,我们的产业发展缺少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更缺少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对于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在现有制度不能有很大突破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上海等部分东部地区尝试“人才特区”的做法,“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摸索前行。比如“技术移民制度”:中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绿卡制度,至今没有入籍制度,但对于海外高端人才特别是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创业人才,可以探索“永久居留证”过渡到“入籍”的做法。美国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到美国工作、定居,适时调整移民政策;根据目前的移民法,每年不分国家,以职业方式移民到美国的人数总共有14万个配额,技术移民极大促进了美国科技、文化、经济竞争实力的大幅度提升。
    
    培养和造就大批本土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在培养和造就本土创新创业人才和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政府所能做的主要是在政策、协调、服务、投资等方面加大力度,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来自江苏省的资料显示,2007年起省级财政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助资金,已增加到每年4亿元,全省各级财政引才资金达到26亿元。从2009年开始,作为县级市的昆山市每年以不低于1亿元的款项设立优秀人才专项资金,引进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3年内引进和培养2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给每人提供不低于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不低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担保。力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企业是人才使用的主体,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发挥用武之地的基地,企业在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人才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相对来说,高校的作用更为关键,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钱学森之问”一直在拷问我们的高等教育。“钱学森之问”也是人才工作实践和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必须破解的重大命题。按照钱学森的说法,“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更是发出了“大学危机,二三十年后更严重”的警告。2006年八国集团(G8)各成员国的高等教育就业率都在80%-90%,而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2.6%(还有“被就业”的情况在内)。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能力欠缺,而且在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般人才方面也存在问题。此外,我国高校在引导创新人才转化为创业人才的创业教育方面的作用也相对欠缺,创业教育和人才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高等教育“短板”中的“短板”。归根到底,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特别是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