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独生子女赡养规划:重视老年人精神养老 理财一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9:55
香港注册金融分析师/赵志敏

  “421”家庭,也就是四位爸妈、一对小夫妻再加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我国推行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基本国策,其结果就是现在80后家庭大多都是这样的结构。随着越来越多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其父母也日渐迈入老年人行列,“421”家庭时代降临,本已深感生存压力的80后无力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突出。更有甚者是“8421”家庭,亦即作为更长一辈的四位父母的父母也都健在,如此倒金字塔形的结构,不由得让人为身处于最底端的那个“1”捏一把汗,他们要如何才能承受住这硕大的重量呢?

  在本案例中,小刘和小林是一对80后小夫妻,上有四位老人,下也即将有一个孩子,身处这样的夹心层,腹背受压。如果家境条件好一些倒也可以活得安然自在,可是一旦像小刘和小林的家庭那样,被房子掏空了两代人的积蓄,那就得另当别论了,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家庭财务。

  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小刘和小林两人每月税后收入合计12000元,两人每个月生活费3000元,按揭贷款月供7000元,这样每个月还结余2000元左右。

  小刘父母住在江苏一个小县城,二老都已经退休,两人每个月养老金收入1800多元,如果二老省吃俭用每月最多也只能剩下800元,这对于必需的养老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老年人养老最大的资金需求是医疗保健,尽管有社保,但对于住院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报销,需要自费的,因此必须有所准备。两位老人并没有其他的保险或收入,如果每月至少需要留出1500元作为今后的医疗保险基金,那么二老每个月的财务缺口就至少为700元。

  小林的父母情况略好一些,林妈妈每月养老金1200元,林爸爸每月养老金加上看管自行车收入一共2100元,假使二老每月开销1800元,那么二老每月可省下1500元。同样,由于上海的城市消费水平较高,二老需要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医疗保险基金,假使每个月至少需要预留2000元,那么二老每个月的家庭财务缺口就至少为500元。

  对于小刘和小林夫妇俩来说,双方父母为了自己的婚房掏尽了积蓄,赡养四位老人更是义不容辞。然而以前述的最低赡养费要求来说,小两口每个月结余的2000元至少要给双方父母1200元才行,更别说平时以及节假日探望四老还有一些零星支出,如此一来,小两口已经基本成为了一个“月光家庭“,生孩子的想法也已基本是奢望。

  挖掘职业潜能多方拓展家庭收入

  小刘和小林还年轻,正处于家庭成长期,两人现在的月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两人今后收入的增加,可以逐渐增加双方父母赡养基金的投入。

  小刘的职业是软件开发项目经理,IT行业可能经常需要加班或是出差,因此小刘可以多赚一些加班费或差旅费补贴家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项目开发,成功之后还会有额外的奖励,小刘也可以从中不断积累专业经验和职业经历,对于增强自身价值筹码是十分有利的。小林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一定的职业优势,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或者周末开一些课外补习班或者做些家教,额外赚取一些家庭收入,预计至少每月2000元。

  需要提醒的是,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需要不断加强进修,这也意味着小两口需要在学位教育或执业证书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从长远看收益最高的投资品种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债券,更不是基金,而是教育投资。乔布斯之所以能成为苹果的教父级人物,也正是因为他在逆境中不畏艰苦,把每一次逆境都转变成为不断加大自身价值筹码的良机,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在投资风格选择上,考虑到小两口今后还要生育孩子,积累家庭教育基金池,因此可以适度考虑长期高风险资产以及短期低风险资产的交叉配置。配置的比例要参照市场情况和资金使用进度进行动态调整,市场行情较好时可以更激进一些,资金的可投资期限越长风险配比也可越高。

  养老院养老未尝不可

  养老是一项需要及早筹划的家庭财务目标,越晚筹划,它的成本也越高,像小刘和小林父母这样,就意味着必须依靠冒险来筹集更多资金,或者说必须要退休后继续工作以创造财富。都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以前都觉得这才是养老的正道,要是进养老院养老就说明自己的孩子不孝顺,或者就是没有孩子给养老,是件非常丢人或是无奈的事情,不过现在这个观念已经在悄悄改变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主动要求走进养老院。

  以现在养老院最普通的收费标准来看,每月每位老人1500元左右,如果小林父母二人就是每月3000元,乍看上去在每月1800元的开销多出1200元,但再仔细一算,住养老院之后可以把现在所住的房子出租,两室户的全装修全配房租金至少可以收入2000元,仅这一项收入就足以覆盖养老院多出的生活费用。此外,更不用说养老院的常规费用里本身就含有医疗保健的服务项目,这也节省了一块相应费用支出。

  对于小刘的父母来说,如果县城比较小没有养老院的话,问题也不大,还是可以住在自己家里,毕竟县城的生活水平要远低于上海,对一些小毛小病的医疗费用开支也会比较低。不过,尽管远离家乡和父母两地生活,小刘至少应该每年回老家一次探望父母,或者也可以考虑偶尔把父母接到上海来小住一段时间,给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重视老年人的精神养老

  除了物质养老之外,对于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养老。60岁以后应该是一个享受财务规划成果的年龄,理论上说,他们的工作就是放心花掉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但实际上,人只有达到了财富自由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享受到这种生活快感。

  人们通常都会称呼老人为“老小孩”,也就是说老人和小孩在某些行为和意识形态方面确实是十分相似的,有时他们一转身就会改变主意否认曾经答应过的事情,有时他们会为了一件小事耿耿于怀很久,还有时他们甚至会跟孩子去抢一块好吃的糕点。老人们渴望找回年轻时的美好回忆,如同儿时的心情带领他们去寻找过去,去猎奇、去体会、去沉醉。他们会突然开始关心一些新鲜事,可能高兴起来会和孙辈学学电脑、下下围棋。但是此时,子女的话可能是他们最不想听的,因为他们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他们做什么,他们要的是精神自由。

  作为子女来说,理解老人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身心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要理解老人们尽管唠叨小辈们来了也不知道帮忙做事情,还不如不去看他们,但实际上心里却是巴不得孩子们天天回家烦他们;要理解老人们尽管在嘴上埋怨带孙儿太累,天天说不愿意帮忙带孩子,但实际上子女真把孙儿领回去了,他们又会失落得无以复加。

  多给老人一些关心,让他们愉悦地安度晚年。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每个月那些有限的赡养费,亲情是每一个人都付得起的无价品,子女们的孝心和爱心远胜过百万家财。

  “倒按揭”或有发展前景

  试想,若干年后,人口少了,房子多了,养老问题估计还是要靠自己解决,那“倒按揭”就有可能成为10-20年后中国主流的养老方式。所谓“倒按揭”,又称为“住房反向抵押按揭”,这与购房者买房时向银行贷款再付钱给开发商不同,“倒按揭”是将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或是保险公司后,由银行或保险公司每月付钱给抵押人。这是海外兴起的房产抵押产品,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一种生活保障方式,在老年人没有其他资产的情况下,实现“以房养老”。“倒按揭”起源于美国,在美国一般允许年纪在62岁以上的老年人申请将房产净值转换成现金,具体金额视申请人的年龄、利率水平、所选择的贷款方案种类、房产价值等情况而定,并且获得的这笔现金是完全免税的。转换出的现金可以用一次性支取的方式、信用额度的方式或者按月领取的方式提取,“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拿本例来分析,假如说小林父母采用“倒按揭”的养老方法,假设老两口居住的两室户房子市价100万元,预期寿命假设还有20年,房屋作30%的折价之后,总价还剩70万元。除去房价评估费、税费等费用,金融机构可按照房价的70%支付老人一笔资金,约合49万元。按月度计算老两口每月可获生活费约为2042元,加上自己的养老金,老两口每月有5342元可自行支配。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估算,我们可以发现二老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

  “倒按揭”业务目前在国内尚不成熟,只是曾经在两三年前被提出并试点过,但后来由于种种条件尚不成熟故而没有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和推广。尤其是在目前房价高企的情况下,作为老年人来说,如果将房子用来给自己养老而不是留给孩子去继承,多少会觉得自己有悖于伦理亲情,过不了传统上父母之于子女无私奉献的情感关,有些子女甚至会因此迁怒于老人而反目成仇,使得老人的晚年精神备受打击。从银行、保险公司等提供“倒按揭”服务的金融机构角度看,申请人寿命的不确定因素是一个较大的潜在风险。另外,“倒按揭”业务的推广还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明确和支持,我国住宅土地使用权最长只有70年,普通人用二三十年时间还清房贷,等退休后再申请“倒按揭”二三十年,这样等到金融机构拥有房屋的产权后,土地使用权的年限也将到期,现金流和抵押物期限错配,风险较高。

  房产毕竟是现今老百姓手中最值钱的资产,也占据了家庭资产中绝大部分的比例,锁定了过多的流动性。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养老资产高流动性的需求,会促使“以房养老”在未来的10-20年被更广泛地接受。尤其是如果高额遗产税推出的话,那么与其子女们缴纳60%~80%的高额遗产税继承房产,还不如让老人们申请“倒按揭”及早套现,不失为一种较优的理财方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赡养父母不仅仅是一个小家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如果有百万家财赡养老人固然是好,但即便是清贫之家,也自然有其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