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为何削发为僧? - 新华博客 - News 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3:19
【原创】 北大天才,为何削发为僧?    国学无大师,已为公认。大学出“二奶”,亦为事实。现在又爆料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居然移动他无声的脚步,轻缓地离开京城闹市,前往西山龙泉寺出家。那一段距离,红尘万丈。或许对他来说,已经成了过眼的烟尘。他对脱俗的冷静与决然,却惹来红尘热议。

 

毕竟,一位走出北京大学的数学天才、一位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的高端人才,居然遁入空门,潜心佛学。古语有云“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的确令人惋惜与反思:十年寒窗,一朝破红尘,究竟是什么因素使这位未来的大师“削发为僧”?

 

佛语:“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笔者想,无论什么原因令其出家,但选择是其自由。我们也不必强求这位博学之士,背负社会或国家的希望,因为我们无从干涉他的选择,凡事不能“刻意”而为。更不能狭隘的将其说成退缩。只能从他的行为,多一些思考。

 

我们要思考什么呢?学生有没有拼搏的勇气、施展的舞台?还有昂扬的斗志?

 

“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大学生群体,永远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思想前卫,分析问题入木三分。“五四运动”的弄潮儿,便是大学生。无论它沉淀了多久,历史永远不能忘记。柳智宇行为自然也离不开内因与外因。令他抉择的内因是什么?

 

“大爱和敬畏为我们提供了求知的动力。对未知领域没有敬畏、对真理不热爱,真诚的好奇心从何而生呢?对人类的苦难没有悲悯、对生命没有敬畏,又何以研究政治、经济、社会以奉献人类呢?没有对生命真谛、世界美好的追寻,又何以钻研文学、历史和哲学呢?”他这三个问号,虽然简短,但却引人深思。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柳智宇是一位深刻地思考者,而且,其也是精辟的概括者。三个问号,表达了他对众生的悲悯、真理的热爱。而这,正是抽去纷繁乱象、返璞归真的为人之本。

 

柳智宇给中学语文老师说:“孔老师,孟老师啊,教教弟子吧。弟子一直在向上仰慕和希求,愿冷漠、孤独、伤害离我们远去,愿善良、仁慈、忠诚、智慧的光辉遍洒人间。”这个充满对比的句子,令我们又看到了影响他的内因。

 

内因是外因的反应。毫无疑问,柳智宇的内因便是对外因的过滤、积淀,而后的升华。那么,外因是什么呢?

 

刘翔是运动天才,赛场是他充满希望的舞台。正是因为那份希望,刘翔才展翅飞翔。同理,每个人对未来只有充满希望,他才会去尽全力地冲刺。而柳智宇“冷漠、孤独、伤害离我们远去,愿善良、仁慈、忠诚、智慧的光辉遍洒人间”的句子,之所以成为了美好的愿景,而不是实际地行动,无非是他从社会中看到了冷漠、孤独、伤害。而这些,放眼社会,随处可见。毒奶害人、地油害人、官吏乱纪、空难微笑等等,无不是残酷地冷漠、孤独、伤害。当然,我们从不否认这个社会充满大爱与敬畏,善良、仁慈、忠诚仍在闪光,然而,若将两者对比,却分明令我们感觉各自所占的比例已经严重失衡。

 

具体到校园来说,“每到周末,大学的门口都是一份车水马龙的景象,各色人等开着自己的名车来到大学,载着各自的MM们共度良宵,尤其是文科类的院校,这包括师大类、艺术类学校,如果说和导演上床是演艺圈的潜规则,那么周末二奶就是另一个潜规则。”

 

这些挡不住的、毫无羞耻的社会信息,当然会入侵柳智宇的视野。而学成报国的思想,与一些意气书生难以改变的事实,在柳智宇等的心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我们看到,与柳智宇一样的高材生门乐于清灯黄卷,远离无力改变的邪恶;而一些漂亮的女孩却热衷于投入“官人”的怀抱。而这些现象,统统没有用到(X+Y)=Z。知识以及求知的路程,成了“从未存在”。“愿善良、仁慈、忠诚、智慧的光辉遍洒人间”,也只成了一个人最美好的寄语。

 

谁能把“和尚”拉回来,谁能杜绝大学生不做“二奶”?这是社会的病态。而我们的大学、我们的社会要避免这样的人才成为和尚、成为二奶,也就是要遍洒仁慈、与尊重的光辉,使每一个生命都对他的生活充满希望,而不是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