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不是偶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8:44:49

感恩,不是偶然

哈 森(蒙古族)《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11日   08 版)

  也许是因为从小接受的双语教育,也许是因为从业后的职业环境,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我的一生注定与“民族”两个字息息相关。

  199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当了一名职业翻译。单位里有蒙、藏、维、哈、朝、彝、壮等七个语种的翻译室,包括汉族在内的十几个民族的同胞在这里共事。我越来越觉得成长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集体里,是我的福分。这个集体给予我的不只是业务上的纯熟与进步,还把我带入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我打开了一扇扇异族文化之窗,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人生。

  最初,和我一起分配到翻译局的藏族姑娘米玛仓决,将我引入了藏文化的神秘世界。我们由此也成了要好的朋友,周末的夜晚有时彻夜畅谈,话题无所不及。后来,我成家了。住在单位的筒子楼。住过或者知道筒子楼生活的人,都知道其拥挤不堪和诸多不便。但我至今都不觉得苦,反而觉得那段日子充满了生活之简单而富有人情味的快乐。我的女儿两岁的时候说起自己的家庭成员时说:“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德吉妈妈、次仁罗布大大、阿依古丽妈妈、伊明大大、巴亚迪哥哥……”是啊,孩子的心里我们大家就是一家人。她这么想也是没错的。我们共用一个厨房,虽然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不同,但彼此尊重、彼此照应,一待就是六七年。孩子很“不客气”地进了这家吃了饭,又进那家吃着水果,有时候跑进哪家躺在人家沙发上看着动画片。远离家乡亲人生活在异乡的我,仿佛也有了很多亲人。有急事出门办事,有人主动给我照应孩子,而孩子也很自然地留在其他“家人”身边。到了周末,共同用餐无忌讳的几家人一起做饭,喝喝茶,谈谈各自的文化以及生活习俗…… 后来,单位分了新的楼房,我们几家不约而同又选在一个楼层,虽然交流没有筒子楼那么频繁了,但是每每我遇到了难题想到的还是他们,每每回老家或出门带土特产回来首先想到的也是他们。他们也一样。

  工作中,我结识了各个民族的翻译家。虽然各自的语言不同,但我们可以用汉语交流翻译的共性与文化的异质性。一些名家前辈给了我很多提点与建议,我们也由此建立了美好的友谊。比如维吾尔族翻译家伊明·阿布拉、壮族翻译家关仕京、彝族翻译家且萨乌牛等等。以至后来《中国民族》杂志邀请我写少数民族翻译系列文章时,我欣然接受的原因也在于此。

  2008年,我有幸到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班学习。我们班48个学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由13个民族组成。我们共同完成了两个月的学业与社会实践,听名家讲座、学术前沿理论的同时,对各自民族的文学和文学翻译态势作了比较全面的交流。作为学习委员,我策划承办了两次作品研讨会、七次文化沙龙。七次文化沙龙,主要请了学员中各个民族的学术文化代表人讲各自的文学或文化领域的知识。每次沙龙的热烈互动,增进了大家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两个月的学习时间过于短暂,大家彼此之间还不是很熟悉,甚至因为沟通不够而有一些隔膜。尤其,来自新疆的同学们和我们生活习惯不一样,交往不多,交流也不够,以致大家都有一些放弃交流的状态。

  即将结业的前几天,关于我翻译作品的研讨会有幸在鲁院召开。那一天的研讨会,来了很多专家学者,这不是最最令我意外的。最令我感动的是我的同学们,他们舍弃做回乡准备的时间,几乎全部到了会场。会议之后,我匆忙去招呼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其他同学们。当我们酒足饭饱回到校园时,大门口遇见了两位新疆同学。平日不说话的他们主动跟我打招呼,说:“你让我们听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就问“你们出去了?”他们示意让我看他们手提的装着一些饮料和小吃的塑料袋子,说:“我们出去买了一些饮料,想为你庆祝,分享你的成功”。我从他们的脸上读到了真诚,顿时,有一股热流冲上我的心头,还掺杂着些许的愧疚。

  文学的鲁院,给予我的太多。给了我信任,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友谊,给了我方向。这都缘于党和国家长期重视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

  我想,作为一个民族地区的孩子,我有幸接受良好的蒙汉双语教育,是因为党的民族教育光芒普照;作为一个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到祖国的首都到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也是因为党的民族政策重视民族翻译;作为一个爱好文学以及文学翻译的人,我有幸到鲁迅文学院深造并发挥自己的特长,也是因为党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发扬。

  收获的时候,不忘感恩。感恩于培育我的这个大时代,也感恩于身边的人们赋予我的一切。而感恩的话,我不是善于时常挂在嘴边的。

  今天,我想说感恩的话语,并不是凭空也非偶然,这是始终藏在我心底的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