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把任何体验都当做资源来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49:27
李子勋:把任何体验都当作资源来看

“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要经过很多体验,要学会去生活。其实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不要为经历过的东西而后悔,经历的东西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摔了、跌了、损失了、被人抛弃了都是重要的经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如果想到这些,你就会突然觉得任何懊恼的事情你不再懊恼,不再痛苦,不再有那么强大的生气。当你把任何体验当作资源来看时,什么事都不再是大事情,你可以平常心的去面对。”
家庭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把自己的原家庭分析清楚。我们都知道家庭治疗讨论的就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无意识地受到早年和他母亲也包括父亲、重要关系人的亲密的、依恋的安全模型的影响,而呈现出起他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学习家庭治疗的人要深知自己是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生长的。
在个案咨询里边,我们只面对一个人。因此,我们把控交谈时经常是只跟一个人聊天,只跟一个人形成共情就行了。而家庭治疗时,会同时面对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甚至是一大堆人,你的谈话要吸引住他们的注意,这是一个技术——你的谈话怎样让每个人都卷入进来思考和分析?
所以,当你有个案咨询的基础时,再学家庭治疗就会轻松一些。如果你没有个案咨询,突然要把控几个人,和几个人结盟,突然我们要在充满着分裂的情绪、愤怒、冲突、攻击性,跟每一个人保持共情,这本身来说是对人能力的挑战。
把自己的原家庭分析清楚的同时,还要学会多边结盟,不要在里边过于纠缠谁对谁错。
只要家庭有一个成员产生了反感,家庭治疗就无法进行。因为他会破坏你所达成的状态,他会反着来,所以你要让每一个人舒服。尽管这个父亲很暴力,打了他的儿子和太太,但你不要流露出厌恶感,一定要更多地去关注这个父亲的感受,在离开前让他感受到得到了你是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他。因为,一旦他发生变化了,他才会允许家庭发生变化。
给足男人面子是中国人接受“全家治疗”的关键
实际上对于全家治疗,只会是男人比较少来,妈妈和孩子很容易来。孩子有问题时,妈妈往往会陪伴前来,甚至有时候孩子不来,妈妈会带来。
中国文化中,父亲爱面子。男人有时候会以为你要批评他,以为你肯定要分出谁对谁错。然而,他们不了解心理学,一旦他们来了,见到你,而你又给足他面子,他们就会觉得你才是他的朋友,你能够帮助他解决家庭的烦恼,他会接着再来。
比如说,丈夫来了,我会说“还是先尊重男人,先让丈夫先说”,或者“我们尊重父亲,先由父亲说话。”尽管他刚来的时候,觉得你会批评他。或者太太为什么会来,是因为太太说服不了他,而由咨询师来说服他。他会有习惯性的感受。来了后,他会发现完全不一样:咨询师会邀请他,让他发表他自己的看法,甚至将他的看法解释成他的太太和孩子可接受的言语。他会很舒服,因为他真心就是这样想的,只是他的言语不对。他会感觉你在帮他,只要这样的一个前提,他和你结盟了,接下来就好办了。
很多总经理,很多著名的人不停地来我这里,甚至在孩子和太太不来时,他们会偷偷跑来见我,悄悄地告诉我一些信息:“我该怎么做?”,“你希望我怎么做?”。因为,他发现这个咨询师是真的理解他,从来也不批评他;来这里后,他的太太和孩子变得很温和——于是,他渴望从你这里得到更多,他是会再来。
但是传统的观点会阻止这些男人愿意来,会找一些借口不来。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咨询师不太会处理关系,会让一些男人受挫,来了后,他会感到自己的权威没被得到尊重。
在最开始接触海灵格的时候,我不太喜欢,我觉得他把一个很平实的技法变得神秘。但是,慢慢的过程中,我读了海灵格的几本书,突然理解了这个老头儿了(笑)。我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带有宗教神圣感,我感觉到,其实他深层地在关注家庭中隐藏的关于死亡、分离、赏识感的信息。
也许下一次的家庭治疗中级班,我会做一个海灵格式的排列,来揭示家庭潜藏的信息。这样的话,更能刺激人成长。因为,海灵格式的排列不是拿到临床做咨询,而是在小组中帮助每个人长大,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东西呈现并消除。这也正是为什么做了海灵格式体验的人,会感觉到自己的肚子被挖开了,东西找到了,结果却不被管了。海灵格觉得,“我只要呈现出这些信息来,最终你自己会来处理和消化,尽管会痛苦一阵子。”
我觉得海灵格的东西蛮好的,甚至某些程度上比家庭治疗排列法更显得深奥和哲学。
做个案是咨询师最好的成长时机
记:从事心理咨询有很多人会半途而废,您有没有后悔、放弃过?
李:可以说没有明显的后悔。但是做心理学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些时候有种倦怠感,80%的人都会放弃,一些人会坚持下来,这些很正常。有一段时间,我很想到大学当一名心理老师算了,做个案太累了。后来也想过写心理学的书,比做个案轻松而且赚得多。但是,做个案会很挑战,是咨询师最好的成长时机。
记:您靠什么坚持下来?
李:没靠什么……当时,我在医院做这个职业,管了医院的临床心理科,我不能不干。因为我不干的话,手下的人都会不干,所以我就要挺着,因为医院还是很需要这样的一个科室。跟社会上自由人去选择从事心理咨询的动力有所不同,你不仅需要做下去,还要做好,还要挣到钱,奖金还要提高,是吧?(笑)。
我最大的本事是读书
记:几乎所有的咨询师都会评价您“把心理咨询做活了”。从学习理论到活学活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您是怎样做到的?做了哪些努力?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些什么?
李:我是兴趣广泛的一个人,我在学心理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的探讨——吹拉弹唱什么都要会。喜欢关注人们的命运,比如说电视剧也爱看,电影也爱看;喜欢去分享人类在地球生存的痛苦和经历,比如我爱看冒险片、灾难片,从中体悟生命的东西;我喜欢自然哲学,有十年基本上跟随着社科院的系列丛书,一本本地读,获得了很多知识。
在中德系统里边,德国老师给了我很好的促进。他的那种带有国际水平的咨询风格、思辩、幽默感、处理个案的灵动;和我的性格有关,追求自由,不愿意受到固化理论的约束,总想创新;广泛地涉猎知识,对文化的灵感,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理解。所谓的“知道分子”,什么都想知道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咨询看起来会总是不拘一格,你看不出是什么风格,永远你看到的都是整合、融和、飘逸、灵动的东西。
我的内心不再被模型知识所困扰。我在学“分类知识”的时候有一种天生的反感,人们总是觉得看不到,分类以后才能看到,实际上不是的,人是生动的。于是,慢慢地我会放弃那些固化的、硬的理论,而追求灵活、多变的技术。
记:您说“自己最大的本事是读书”。能给我们的咨询师朋友们推荐几本有利于临床实践的书吗?
李:我个人觉得,首先是生物学进化的书一定要看。比如人类是怎么发展来的?世界的文明基石是什么?
除了生物学,我也希望心理咨询师能读些人类学。比如人类分布,种族,迁移和改变。在广州,我会关注客家人,很想亲近他,想知道他的想法,他的感觉。在昆明,我就拼命跟那些少数民族人打交道。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我的眼界。
西方文化里要知道混沌学,因为这个复杂性思维体系能使事件回到一个无序的状态,过度的有序化会让这个世界走样。对于中国的文化,道家思想、禅家思想一定要好好琢磨。阴阳、五行、风水、易经、八卦,我们要深刻思考:古人为什么会这样来思考这些问题?它的内在是什么?
我觉得心理学家是人学家,涉及到人的行为的,所有都要纳入心理学的好奇心中。我们要研究不同层面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当我们把这些东西慢慢涉猎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你突然会觉得内心很开阔,我们没有很多疑惑,我们知道这个老板为什么会痛苦,或者明白他的痛苦可能是因为什么。尽管我们不知道怎么解决,但至少我们很容易共情。实际上,我建议心理咨询师什么书都要读——杂学,因为这些书都是人写出来的。
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要经过很多体验
记:很多咨询师评价您的咨询风格:“不为外物干扰,自在,傲然”。咨询师们很向往您的这种状态,他们想知道做到这一点需要做什么?怎么修炼?
李:心理咨询师内心完整了,就会荣辱不惊了。
孔子不是说,“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你早早地进入那个境界,就没有对错,没有是非,这些事件本身没有可以判断的价值系统,存在就是存在,都是平等的。你的内心搞定了,突然就平静了,不会再为对错而焦虑、痛苦了,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了。同样,做任何事时,你都会保持一种真诚和坦诚。
记:您认为咨询师怎样实现个人成长?关键点在于什么?
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要经过很多体验,要学会去生活。虽然是咨询师了,但是还要去接触不同的人,去了解人生。
走不同的路,看不同的地方。到一个地方,要深入当地的文化,到世界去看一看,能洗去我们内心的东西。比如宗教体验也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我们要去体验。世界七大教堂我只有一个没去过;到欧洲,只要是教堂我都会进去虔诚地坐上一小时两小时,去感应和感受那种神圣感;到西藏也是,见了庙都会进去。
其实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不要为经历过的东西而后悔,经历的东西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摔了、跌了、损失了、被人抛弃了都是重要的经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如果想到这些,你就会突然觉得任何懊恼的事情你不再懊恼,不再痛苦,不再有那么强大的生气。当你把任何体验当作资源来看时,什么事都不再是大事情,你可以平常心的去面对。即便有痛苦,你会相信痛苦的体验对你是重要的,那就感受它吧。然后,很快痛苦会慢慢地变淡。
记:您觉得这种体验能给心理咨询师带来什么?
李:当你已经能够肯于接纳全部时,你的来访者也会慢慢地感应到,也会在生活中展开新的想法和新的行为。其实人和人彼此是有影响的。
我经常会遇到来访者,把东西扔到我们脸上,骂我们,但是我们会接纳。我们知道,她这样做,对她可能是好的;而且我们也相信,她这样做不是因为讨厌我,而是在情绪里有一个投射,因为我是男人,她恨的那个人是男人,某种情况下我在扮演那个男人。所以,我会问她“你会舒服一些吗?”那个女人马上就会很内疚,觉得不应该这样扔你,接下来关系建立就非常容易。走的时候,她会说“咨询师,刚才我伤害你了吗?”“是啊,我是有点不快乐,但是没关系,我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那我就放心了!”这样的话,下次来的时候,她就没有什么阻抗。
所以说,你内心的宽容和接纳,是做心理咨询师需要发展的方向。
名词解释:
①原家庭:原来自己成长的家庭。
②海灵格排列,即Family Constellation,是由德国当代系统心理学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所发展出来。海灵格发现每一家庭或组织都有一股隐藏的动力,家庭或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这股动力的影响,而这个动力是在潜意识的深处,一般人不容易察觉。在家庭或组织中所发生的许多负面事件如:家庭失和、身心疾病、自杀、伤害意外、暴力犯罪等都是抵触这股力量所导致,而使整个家庭或组织的“爱的序位”(Orders of Love)受到干扰,有的时候这些事件还会重复发生,延续到下一代。
系统排列的功能,就是要协助我们辨识家庭或组织背后的动力状况,把隐藏在潜意识的动力,藉由这个方法带到光亮的地方。同时也能找出解决的途径,调整被干扰的家庭或组织系统,让爱重新在家庭或组织中流动,不会把伤害再传递给无辜的下一代,也让组织能够顺畅的运作。
③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家庭治疗的区别
行为治疗关注来访者在应用环境中的行为方式、行为序列,并对这些进行分析;同时,也关注来访者的内在信念是怎样影响着他和别人的交往。
精神分析治疗则关注来访者原有完成的欲望或未满足的东西,是怎样持续影响着现实生活的感觉。
家庭治疗关注一个人在跟人的一个关系层面里边是怎样互动的,这个互动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是什么,也不完全取决于他的信念,更多在人发生关系回复时过程中的反映,这个反映又代表了他的内心结构,是探讨人在关系中的变化。
李子勋咨询经验分享
一,         如何分析个案
交流学:事实(观察系统),解释前因后果(自我经验),赋义(价值系统)咨客与咨询师在三个系统的差异,
真实的重要性,内心真实,如何建构一种真实。
二,如何扩大真实或改变真实
叙事疗法
如何提问1,对过去和现在的关系的模式和变化提问。2,把问题的关系特征从固化描述为流动。3,问题描述-索解的提问。4,行为者-受害者转换提问。
二,         诊室内的平衡术
个案分析,塑型,让每个人都来展现自己的能力。
心理治疗中的提问技术:
直陈式:
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的,被谁提出来,在什么情景下,持续多久,问题是指向谁的,与谁有关。人们对问题的反应是什么,那些反应是有效的,那些反应使问题变的更复杂。问题接下来的发展会是怎样?有没有未曾注意到的因素在起推动或阻止作用,在什么情形下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差异性提问:
1,对一种行为的不同赋义,行为的对象,场景和时间组织:谁认为问题还有另外的意义,如果它真有另外的意义,最大的可能是什么。谁来告诉我,为什么问题在你的面前和她的面前不一样,或今天和明天不同,或在家里和家外不一样。
2,澄清沟通三要素中描述-解释-评价间的差异:同样的问题你怎么看,如果让你来重述一遍,你认为那些内容是你一定要说到的。有没有谁认为这不是问题,或谁最认为这是问题,谁次之,谁更次之。如果你认为这是问题的成因,用百分率来表达,你认为有百分之多少的可能,剩下百分数的可能是什么。
3,对过去-现在-将来构成不同的时间纬度的提问:如果问题早一年出现,会是什么样,如果晚一年出现有怎么样。如果问题照此发展,三年以后会是怎样。假设十年后,问题是否还是问题。
假设性提问:
1, 针对解决问题的提问:谁的变化对问题有益,如果不是这样或那样,你们认为问题就不存在了吗?当没有问题时,家庭的关系是怎样,有了问题又是怎样?如果有一天问题消失了,家庭关系又会怎样,与有问题前会不会不同,那些方面会不同?
2, 对例外的提问,扰动疾病观念: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如何来解释这种例外。如果发生奇迹,问题一下不存在了,怎样看出来,或谁会最先看出来,谁可能不知道。假如问题解决了,你和她会怎么样,有变化吗,这些变化怎么被观察到。如果问题好了,你没有变化,那我怎么样知道你好了。(资源取向)3, 针对问题的提问:如果要努力保持住问题,如何保留得住,要做些什么样的事情才能维持症状,如果你需要有人帮助你才能留住问题,谁最能和做什么就可能把问题固定下来。如果要让问题更糟糕,要怎么做,谁可以帮助你。
4, 针对未来的提问:保留一些问题会不会有好处,如果可能的话,你打算保留多少。或你决定要维持症状(问题)多久。假如你需要症状时你要怎么让它回来,假如你好了,但仍要父母看到症状该怎么办?我怎么知道症状是真实的和只是表现的。(前馈提问)
循环提问:
1,对过去和现在的关系的模式和变化提问。
2,把问题的关系特征从固化描述为流动。
3,问题描述-索解的提问。
4,行为者-受害者转换提问。
(方法:同一个问题问在坐的每一个人:比如,问A,你认为B和C的关系(观点)是怎样;问B,你认为A和C的关系(观点)是怎样;问C,你觉得B和A的关系怎样。这样的提问把一种看起来固化的东西变得流动起来,给每个当事人很不一样的感觉)。或通过提问家庭中的第三者,来描述家庭内部的一种关系,从而改变关系本身被固着的一种色彩。常用的方法是:问母亲:“你怎样看你儿子与父亲的关系?”或对儿子说:“你猜母亲会怎样来看你和父亲的关系?”当然,也可以变个样子说:“孩子,如果你给父母的关系打一个分,谁能猜到你会打几分?”当这样的提问出来,被问者会从旁观者的态度去描述另外两人的关系,而被描述者却能得到一个不同于他们内心的解释,看到在另一人的眼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与他们自身的感觉不同。这些被描述出来的差异包含了极大的信息,扰动了他们对彼此关系的固守态度。
三十个对问题的提问
接受问题时的十个重要提问:
1,         我为什么会觉得这是问题?
2,         如果不把问题当问题,那么会怎样呢?
3,         如果把问题看着问题,我又能做什么?
4,         有人不认为这是问题吗?他为什么会那样认为呢?
5,         我看到的问题受我的价值观影响有多大?
6,         我看到的问题受我的观察方法影响又有多大?
7,         我看到问题,是否是我需要有个问题?
8,         我是否想利用问题来表达什么?
9,         我对问题的关注多大程度上建构了这个问题?
10,         没有这个问题,我的感觉真会更好吗?
解决问题时的十个重要提问:
1,         如果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会是什么呢?
2,         在问题没有发生前,真的一切都那么好吗?
3,         如果它是问题,周遭的那些事物因为它而改变?
4,         那些改变是你不喜欢的,那些改变又让你求之不得?
5,         如果一定要说问题还是有一些好处,那么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6,         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与时间中它会有什么不同吗?
7,         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因场景、时间、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吗?
8,         我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多大可能会加重这个问题?
9,         我需要解决问题的全部还是只需要做细微调整来促进问题的变化?
10,         如果问题解决不了,我需要等待还是重新选择解决的方法?
对问题变化的十个重要提问:
1,         问题有一天会自动消失吗?如果会,那么是多久?
2,         如果它一天突然消失,一切都会有不一样吗?
3,         如果问题消失了,一切还是照旧,那么问题的消失还有意义吗?
4,         如果问题一百年都不改变,真的就那么糟糕吗?
5,         如果问题可以自然的变好,什么事情可以促进它呢?
6,         如果想让问题更糟,怎么做才能确保问题更复杂?
7,         如果想保留问题,怎么做才能保留它,而不使它发生变化?
8,如果问题不存在了,我如何让大家看到问题在消失呢?
9,问题虽然不存在了,我需要让别人继续看到问题,该怎么做?
10,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