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低估日本经济实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57:45

不可低估日本经济实力

相关标签: 日本 | 经济 | 衰退 | 读书 | 读书评论 | 历史演义
.xknew {height:145px;}.xkleft {float: left; text-align:center;width:105px;}.xkright {float: left; width:450px; margin-left:20px; margin-right:20px; font-size:14px; }.xkright a{font-size:12px; }.xkright td {border-bottom:1px solid #cccccc; line-height:27px;}.xkright th {border-bottom:1px solid #cccccc; line-height:27px;}
侠客:qinchuanyouzi qinchuanyouzi 侠客文章 日本在走下坡路吗? 2007-12-13 "韬光养晦"—日本经济实力实情 2007-12-12 日本篇之樱花奇迹 2007-12-11 日本第一? 2007-12-10

“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走走停停,步履艰难。尽管政府实施了多项刺激经济的政策,但成效甚微,终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实际经济增长率1997财政年度跌至负0.1%,1998财政年度为负1.9%,2001年度估计为负0.9%。

为此,国内外舆论对日本经济普遍悲观。学术界开始对日本经济体制提出了全面的质疑,否定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观点占据了主流地位。一些研究分析了90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体制因素,认为有效的经济体制应收敛于美国模式。

诚然,目前日本的经济衰退不仅仅是一般的经济周期变动,它暴露了支撑战后日本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日本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显示出日本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低出生率和高龄化社会的迅速发展,滞后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进程。但是,忽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文化背景,不深入研究日本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及其固有的缺陷,尤其是目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具体政策措施,就无法对其改革的成效及其未来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作出准确预测。

一、摆脱衰退的难点

从中期来看,日本经济能否走出衰退,步入持续增长的轨道,关键在于日本能否成功地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不良债权

由于股价和地价暴跌,金融机构的坏帐从“泡沫经济”崩溃初期的40万亿日元增加到1999年3月底的80.6万亿日元。在政府决定注资60万亿日元后,主要大银行的坏帐有了一定程度的注销,但大部分中小银行坏帐仍然相当严重,加上进入2001年以来股价大幅度下跌,使有些银行的股票时价已低于净资产的30-50%,这严重影响了不良资产的注销。同时,企业倒闭增加,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因此,金融机构“惜贷”和大企业“惜借”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观。日本一部分经济学家建议政府再追加财政支出,以尽快解决不良债权问题。但在政府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要实施进一步的财政政策难度极大。

(2)设备过剩

1987年以后迅速增长的民间企业设备投资促成了“平成景气”,但“泡沫经济”崩溃后整个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开工率下降,企业设备大量闲置。目前,除部分IT产业外,日本企业的资本设备严重过剩,据估计过剩率高达30%。如不能尽快解决设备严重过剩问题,民间企业新的设备投资难以进一步增长。

(3)过度雇用

在日本“长期雇用”的就业体制下,企业很难随经济周期的变动而调节其雇用数量,因而富余人员成为经营的沉重负担。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化和经济的恢复,失业将会进一步增加,而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又将制约经济的增长。日本如何走出这一恶性循环,是其经济结构改革的难点。

 

二、制度改革与结构调整

长期的经济衰退使日本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复苏和持续稳定的增长,除了短期内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外,有必要加速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为此,日本政府和民间正在或将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努力。

(1)金融制度改革

着力进行金融体制的调整和重组,如允许银行和证券公司业务的相互参与,鼓励金融机构的合并等,以期尽早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恢复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同时,把从间接金融转向直接金融作为投资结构改革的中心课题,并建立由民间金融机构出资为主体、政府提供信用的股票收购机构,将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股票从银行转移至私人。

(2)财政制度改革

改变以往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将重点用于充实信息通信、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新社会资本;实施永久性减税,把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和法人实际税率降至欧美国家的水平。

(3)企业组织改革

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日本正在促进外国资本的参与,调整所有权结构,解除相互持股,以加强股东的力量,使企业内部形成有制约机制的决策体系。相互持股被看作是剥夺股东权利、忽视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的约束及扭曲股价的元凶。银行拥有企业的股权,不仅使银行的经营不稳定,而且还剥夺企业经营者的独立性,降低淘汰低效率企业的市场机能。同时,引进连结决算、时价主义的新会计制度,并将资源集中投入到盈利部门,提高企业的资本效率,从产业和金融两方面谋求经济的“再生”。

(4)就业制度改革

一些企业通过提前退休和中途录用的方式,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同时引进“能力主义”原则,提高工资中职能工资的比重,或引进年薪制,实行个人能力短期内与报酬直接挂钩的制度,并提拔有能力的年轻人从事管理工作。

(5)促进新技术革新

为了建立起技术创新的体制,将在大学大力引进和彻底贯彻竞争原理,以培育创业于大学的风险企业。为此,政府将放宽规制,让大学灵活地调整系科设置,创设技术转让及留职创业等制度,并投入一定的开发资金,建立产、学、官相结合的研究体制,以有效地利用民间的研究开发能力。

(6)产业结构调整

一改80年代以来试图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及制度框架内谋求发展的做法,确立IT、生物工程、新能源、环保等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提出产业竞争力战略,从根本上纠正国内高成本结构,力争实现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7)经济行政改革

为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和相互参与,政府正着力排除国内各利益集团的阻力,在相关领域放宽各种规制,构筑更加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经济制度的国际化,以有效地应对经济的全球化。

(8)对外政策的调整

为加强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往来,进一步拓展商品和服务贸易,日本率先与东亚一些国家(地区)就商品及服务贸易的相关事宜进行磋商,在获得共识的前提下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三、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与发展潜力

毋庸置疑,进一步实现经济的市场化是此次日本结构改革的主线。然而,从日本各类改革方案来看,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改革还是微观层面的调整,都将在保持现有体制的合理性(即市场和政府的有机结合、谋求社会的平等及和谐、保持尊重人的企业经营等)的基础上,通过纠正体制缺陷和调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提高体制的效率。日本大部分经济学家、财界人士、政府官员、企业家及工会组织支持目前的结构改革,但不赞成全面仿效美国模式,认为无视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文化背景,全盘放弃现有体制的合理部分,反而将使体制效率下降。

从综合国力来看,日本经济仍然拥有以下潜在优势:

1.拥有1300多万亿的金融资产,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制造业的总体生产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

3.应用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4.在IT的运用方面(如全球通信服务等)已抢占了有力的地势,IT产业将在未来3-5年内将有新的突破。

只要日本能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并建立起与世界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与社会体制,那么,完全可以实现2%-3%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忽视这些优势的存在,低估日本经济的发展潜力,将使我们在开展对日本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