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风 明 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49:00


 真正的幸福——清 净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不能以金钱、权力、荣耀以及征服来衡量。如果以强迫等非法手段获取或误用,乃至以执著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世间之物,它们就会成为占有者痛苦和悲伤的根源。 ——那烂陀

  对于众生来说,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名词,但是幸福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我就幸福了。”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我就幸福了。”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我就幸福了。”

  有钱可以下馆子、买房子、买车子可是钱不等于幸福;有权可以让人服从、听话,可以指挥别人,但是并不等于幸福;有名可能得到尊敬、崇拜、羡慕,但这也不就等于幸福。

  物的享受、权的力量、名的荣誉只能使人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即使这就叫做“幸福”,那也只是一种短暂的感受,因为贪欲是无法满足的。

  没钱的时候期待有钱,得到之后或有一阵喜悦,接着便是不满足,又期待更多的钱;没权的时候期待有权,升职之后或有一个阶段的满足,渐渐地又产生对更大权力的期待;没名的时候想成名,有了一点小名,又期待着增加更大的知名度。所以说金钱、权力、荣耀都无法衡量幸福,幸福是心的感受!

  凡夫看到事物的表面,以期待欲望的满足代替幸福。智者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明白执着地对待流转不定的世间之物,恰恰是痛苦烦恼的根源。就世法来说,正常、适当的物质需要是应该的,关键是破除一个“贪”字。正常正当的权力、荣耀也并不是坏事,但切切不可对此有执著的痴迷。

  认真修习佛陀所宣说的中道,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不为贪、嗔、痴所蒙蔽,才有可能离苦得乐,获得内心的幸福。
  感 悟人生——妙 文

  人生像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你看不到起点看不到终点。从呱呱落地开始你就注定在这条线上,你只能沿着它向前不断地向前虽然前途未卜。因为你的背后的一切将成为历史无法回头。把握好当下,当下才是人生直线上的一个最重要的点。

  佛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已经过去逝者不可追,现在的又是刹那生灭,未来的遥不可及,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当下的一念。

  人生像一条线段,从一个生命的开始一直贯穿到它的长逝。需要我们加倍珍惜,因为它已给定了长度。我们无法延长它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开拓它的宽度。丰富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人生更丰满、更生动。

  人生像条弦式曲线有起有伏,波涛汹涌、喜怒哀乐、大喜大悲、悲欢离合。或许你命运多舛,常常被其打败;或许超负荷的运载已使你深感疲惫;或许你回顾来路坎坷不平遥望去路渺茫难寻;或许随着时光的流逝,你明白自己一天天的失落惨重,进而自暴自弃起来。

  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镶边的云彩,痛苦的人生必有希望的种子。朋友,“你站在何处,你就深深地挖掘!下面是清泉!让愚昧的家伙嗟怨;最下面的是地狱!”得意时要保持清醒,失意时别灰心丧气,因为我们相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做一只大鹏在波涛翻滚的潮头扑棱棱地击水而来,扑棱棱地击水而去。万里长风祝你抵达理想的彼岸,让坚不可摧的自信之舵赋于你超人的风采。就这样,奋臂舞动双桨挥汗成浪,于波涛的黑松林辟一条通向理想而无止境的航线迎击怒啸的黑色狂飙!

  人生像一个平面,平展展的你可以在上面涂写美丽图画你可以在上面建造雄伟的大厦,你可以在上面尽情地飞舞,你可以在上面奋勇奔驰。

  人生像一个圆。在你绕它跋涉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又回到了起点。是啊!无论是行善积德的好人还是无恶不作的恶棍,在临死前都会将自己的心送还到“性本善”的人性之初。不管是幸福的心慰,还是痛苦的忏悔,而支撑人类这种善良的起点和终点的力量唯有人心中的爱。

  让我们以爱为起点,延伸我们的人生直线。

  让我们以爱为圆心,画好我们的人生之圆。
  随 缘 是 福——心

  慈幸福是什么?有多少人懂得和获得了呢?迷恋与执着,有多少人在幸福中陷落了脚步?

  迎着酡红的夕阳,仔细地端详着掌心那枚陶然微醺的艳果,试图说服执着的自己,然而,心却苍凉得宛如凌厉秋风扫荡过的广袤荒野;仰望碧蓝天宇飞溅的满天清泪,试图也让自己的明眸感染出琴泉两泓,然而,眼眶纵深处的液体却冷凝如水。

  执着是一种负担,甚至是种愁楚。树木为了长高,不得不修剪掉多余的枝桠;花朵为了结果,只好放弃美丽的容颜;秋风为了朴实,就不得不远离繁华和轻浮;青春为了成熟,往往就失去了年轻和纯真。

  所以随缘。

  随缘,远山似画近水如诗;随缘,感受于大自然的天然韵味。因为随缘,于是我们的生活多彩多姿。随缘于人与人之间不言而喻的某种和谐,于是四季的天空便明朗了许多,心中小时涌现出的灰暗也会因此而消退。

  随缘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缘于大河的汹涌,也随缘于细流的涓涓,随缘于亲朋的关怀,也随缘于陌路的指引,只要你不拒绝随缘,随缘便时时盛载着生活的恬然!

  因为随缘于白雪的纯洁,所以不在乎冬天是否寒冷;

  因为随缘于心灵的真诚,所以不在意面容是否丑陋;

  因为随缘于人生的淡泊,所以不在乎是否拥有功名利禄;

  因为随缘,于是这个世界美丽了许多!

  岁月如流,往事如烟。

  一切随缘,随缘是福。
  沙子与珍珠——安小悦

  有一个自认为在学修方面都是全才的小和尚,到各地寺院参学屡屡碰壁,他一直找不到理想的道场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出家人和佛教充满了愤怒,可是又无可奈何,感到极度悲观失望。多次的碰壁使他伤心绝望,他开始感叹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

  这一天,他实在无法忍受不被人重视的煎熬,也适应不了这个尘世。他于是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正好有一位老禅师从附近经过,看见并且救了他。老禅师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地修行,反而要去走绝路。小和尚满脸悲伤地说:“我参学了很多寺院,学了很多东西,我的才能却总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更没有人欣赏重用我,我觉得活在世上真没意思。”

  老禅师听过小和尚的讲述,并没有从佛法的角度指责他自杀的罪过,而是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了地上。老禅师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小和尚生气地说:“这根本不可能!”

  老禅师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扔在地上,然后对小和尚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也捡起来。”

  “当然可以!”年轻人说道。

  老禅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应该明白,现在你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才行。”

  小和尚听完老禅师的话,满脸羞愧,从此,他再也不敢自命清高了。

  类似小和尚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他们自认为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在这种自命清高的心理支配下,他们认为自己无论到哪里都应受到别人的赏识和重用。一旦他们不被人所欣赏时,便会有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愤世嫉俗之叹。

  其实,是珍珠便终归会发光,如果你具有真才实学,终究会被别人所赏识的。退一步说,即使你真的暂时怀才不遇,这也是平常易见的事,也用不着为此唉声叹气。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到那时机遇自然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途中即家舍——明 一

  很多人对“途中即家舍”很感兴趣,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而且很多人就是这么做的,当然有人只是把走路或出差当作途中,也有很有善根的人知道行程就是途中,而且这个行程就包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这是非常可喜的。说明佛教的有些思想和行为是完全适用于现实生活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想。因为“途中即家舍”完全是佛教教导我们安心于生活、学习、工作的最佳方式。

  行脚老祖寺实际上是自己对自己这几年来学习的一次考试,希望看看“无为”学得怎么样?希望看看佛法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好好应用?希望看看“途中即家舍”是否能够得以实现。结果没有让自己失望,增强了自己学佛的信心。其实自己平时就是按照“途中即家舍”来做的,在以前不会“途中即家舍”的时候,盼望这,盼望那,希望早点下课,早点诵完经,希望快点到点开静,希望……结果是一天到晚烦恼重重,活得好辛苦。更冤的是:还以为修行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当然会很辛苦。

  这是因为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把做的过程和结果分开。为了达到结果,而无可奈何地去努力。往往不知道做事情的过程就是结果,就是成就。人们多是把路途和到达分开,结果常常是路上烦恼重重,或紧赶慢赶,或怨天尤人,或丢三落四,或七上八下,如此等等。从而常常无法把事情做好,或者做不圆满,或者很容易做的事情被耽误了,从而产生种种烦恼。

  更有的人在顺利达到目的后还是烦恼重重,为什么呢?因为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又连带出来。我们生活中必然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也是自己找来的),比如百万富翁有了一百万后又想着赚一千万等等。最无聊的是目标实现后等待着死亡,因为我们有这个色身就会有色身坏的一天,就会有这一期生命结束的一天,绝大多数人害怕这必然会到来的一天。

  所以我们如果明白“途中即家舍”,并按照这样去做。那么我们就会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就不会去紧赶慢赶,不会去怨天尤人,就不会丢三落四,就不会七上八下,更不会耗时间去等待死亡。这样我们就会从容、安祥、有序、睿智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就会有美好的人生,就会有美好的事业,会有和谐的社会与家庭,

  “途中即家舍”也是禅宗祖师常常提到的无修而修的修行方式。可以说这是非常高的修行境界,这体现了修行人的无为的生活方式。《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做任何事情,一般总是有一个目标,然后对着目标去努力。这种为目标而努力的生活方式也是对的,因为它会促使你努力去做,去实现目标,但不究竟。因为实现目标后如何?目标实现不了如何?最后的结果都是烦恼。而佛教教导我们要按无为的方式生活,这里一定要注意,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对结果不执着,对过程加倍努力地为之。用最方便的比喻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历史上雍正皇帝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惟一一位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雍正皇帝悟道之后,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以禅宗三关之理,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其说虽然未必为宗门的旨,但是可作为一家之言。

  初关:“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

  重关:“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香味触法者色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破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末后关:“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从他的话来看,这种“途中即家舍”的理念也是最高的修行境界。只有透了重关的人,要破牢关的人才能做到“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才能最后明白“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  

  只有我们按照“途中即家舍”的理念来工作、生活和学习,我们才能轻松地完成我们的工作、轻松地完成我们的学业、轻松地面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问题,做到自利利他,和谐社会。
  从容生活——安小悦

  白云禅师与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方会禅师问白云:“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和尚开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白云答,然后他又恭敬地说:“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岐方会禅师听罢,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怔怔地坐着,不明白师父听了自己的偈为什么大笑,他的心里愁烦极了,整天都在思索着师父的笑,可他又找不出大笑的原因。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苦苦地参了一夜也无法入睡。第二天一早他就去请教师父为什么大笑。

  杨岐方会禅师又大笑起来,说:“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呢,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 白云听了,豁然开悟。

  这则公案是说参禅寻求自悟的禅师把自己的心思寄托在别人的一言一行,并因此而苦恼,真的还不如小丑能笑骂由人,了脱生死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生不安,思虑重重,甚至寝食不安。其实这些眼神、笑谈、动作在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乎,所以才会为之心乱。

  但是在充满矛盾和苦痛的尘世里,如果我们不能以一颗从容的心去生活,想做到不畏人言不畏人笑,只怕很难。

  从容的心其实就是一颗平常心,就是摒弃了内心的非分欲望,本着率真的自然之心生活,只有如此才能活得坦荡,活得洒脱。惠能大师告诫弟子们说:只有抛弃了内外、生死、善恶、是非、祸福、利害、明暗等一切相对,不偏执拘束于任何一端,人才能进入自由自在、无所羁绊的精神境界。

  寒山曾有一诗云: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这首诗旨在说明我们本然的天性就似明月、碧水。禅心告诉我们,人间的一切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苦难我们也该承受。禅的伟大也就在这里,它不否认现实的一切,而是开启我们的本质,教导我们认识心的实相;它不教导我们把此物看成是他物,而是教导我们此物即是此物,他物即是他物;它让我们认识自身,擦拭去种种尘埃,寻找清明内心,最后回归自我。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宇宙万物,包括生死、善恶、是非、得失等种种相对,它们的本性是齐一无别的,才能够常守清净本心,不被外界的种种欲望所迷乱、困扰,才能超然物外、无所拘缚、独立自主,真正做到“人到无求品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