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征微——学术?社交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4:12
几天工学院团校首期高端培训班招生,我参与了其中一场面试,有一个大一的孩子开朗活泼,表达能力较强,说话语速极快。刚一进到教室里,没开口谈几句就说:“我已经放弃了走学术的道路……”因为这一句话,让我思考了良久。这个学生是班干部,也在学校组织里做一些工作,不过仅仅才上了一个学期的课,甚至还没有分专业,对专业几乎没什么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打算放弃学术的道路,我担心未免过于草率。

     我不想去引用马克斯·韦伯关于“学术与政治”的真知灼见,只是对于工学院学生在学术和社交能力方面讲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1、学术/学业——请不要轻易放弃

     对于本科生来说,主要是学业,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在本科生接触科研的实际内容,对于研究生来说,则是学术,是或多或少需要有一定研究成果的。理工科院系学术/学业永远是学生中最纠结的话题,而其所带来的一系列时间和精力在不同事情上的分配比例成为文理科学生之间的最根本区别。但是,无论文理科学生,所受到的专业教育、进行的学术研究都对其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我初入大学时,就受到了这样的教育: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学到一种学科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书本知识。在我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以及工作中,时常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接受了某一门学科的系统性教育之后,每个人都被打上了这门学科的烙印,无论今后是继续在本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学习,抑或从事与本专业相关或不甚相关的工作,所学到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都对自身的学习和工作有莫大的影响。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自身所学活学活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喜欢或不喜欢一门专业,都不应该放弃学术的训练和专业的思考。更何况,“放弃学术道路”的这种决定往往是在对学术科研没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

2、社交能力——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提高

     社交能力,或许并不是一个可以与学术并列在一起的词汇,但它是在学术之外对人的成长发展也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说学术/学业对应的是第一课堂,那么社交能力对应的就是第二课堂活动。如果说与学术/学业相关的是人的智商,那么社交能力则更多体现人的情商(还有所谓“逆商”)。社交能力,既可能来自于家庭的耳濡目染,也可能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如果要培养社交能力,一方面是可以学习一些技巧,比如礼仪常识、沟通技巧,有些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比较实用,另一方面是通过经验积累,英文“experience”这个词的两个含义很有意思“经历、经验”。只有经历了才能有经验。别人经历的是间接经验,通过学习掌握,往往印象不够深刻;自己经历的是直接经验,不论成败总归印象深刻。这意味着,我们还是倡导要亲自去做,组织活动也好,协调人员也好,去做就会有收获。

     社交能力我认为包括但不限于适应社会、与人沟通和抗挫折能力等几个方面,学术上的成就无法替代社交能力带来的社会适应感,而且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社交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从学校里的同学来看,文科生可能过于看重社交能力的培养,投注大量时间和精力用来发展社交能力,而理工科学生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则少有心思顾及这方面锻炼,这也直接导致理工科学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在有些情况下不占优势。许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不过可能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过于功利性地去拓展社交舞台,放弃学术,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

     特别期待着能够大量涌现像前主席某云这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双料高手,也希望那些急于为自己选择发展道路的低年级小盆友们先立足于保质保量地自己的学业,与此同时,通过一些锻炼机会来培养社交技能。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是不可限量的,不要过早地关闭学术之门,也不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谁能够尽早找到这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谁也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