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文章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6:50
建设新式学习型银行 —向大家推荐五本书 作者: 王松奇 / 时间: 2010年 1月号   

21世纪的头10年是最让人看不懂的10年,它以神秘的“911”事件开头,又以一场令全世界经济学家丢脸的金融危机结束。2010年会怎样?是经济平稳复苏的一年还是继续爆出地缘政治冲突或重大经济金融事件?中国2009年在危机中的率先复苏能否在新的一年中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庞大的信贷投入和雨后春笋般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全球瞩目的房地产泡沫会不会衍生成所谓“中式次贷危机”?美国的孪生赤字经济之弦到底能否突然绷断?美欧日及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新一轮全球化中将会出现哪些方面的角色转变?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现在恐怕谁也想不清楚。想不清楚怎么办?我奉劝银行界有学习和思考习惯的朋友,还是先找几本书读读吧。在这里,我郑重向各位推荐五本书:

1.美国学者罗伯特·L·海尔布多纳著THE WORLDLY PHILOSOPHERS The Lives, Tim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Economic Thinks。这是一本经济思想史书,记得是在2000年8月,我参加中央金融工委吴焰同志组织的一次为期22天的中青年金融专家赴新疆考察调研活动,考察团中有一人名马文,在美国求学多年回国后在建行任职,他非常喜欢读书,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并说想把这本书翻译出来推荐给中国读者。我回北京后在他那里把这本书借来后一看,发现家里早已有了中译本,是蔡受百马建堂马君潞根据本书第六版翻译由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的版本。把这消息告马文后我开始认真阅读中译本,觉得这本书的确有意思。从2000年至现在已有9年多时间,这些年我出差时常常把这本书放在自己的书兜里,当作睡前的经常性读物。这本书所写的人物其实不多,只是从亚当·斯密一直写到约瑟夫·熊彼特,但其文笔通俗流畅视角独特。比如说关于马克思,我在早年曾把能找到的马克思传记几乎都通读了一遍,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将马克思当成普通人把马克思学说当作各种学说中一个派别的评价类型。再比如凯恩斯,我早年读过安徽大学藤茂桐先生的译本《凯恩斯传》,亦看过三联书店2006年出版的近百万字的版本《凯恩斯传》,但这本书中仅用30多页就把凯恩斯的“标新立异”说的清清楚楚,很带有思想快餐的特色。在本轮金融危机中,世界上许多人不仅对华尔街失去信任而且对市场主导型的美式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这其中是否在孕育着新的经济思想革命?近60年的全球经济金融衍化的历史是否在呼唤一种更新的社会制度形式?有没有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我们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但却可以从亚当·斯密到熊彼特200多年思想探索的轨迹上寻找启迪。

2.德裔美国学者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这是一本世界经济史方面极具挑战性的著作。弗兰克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力图推翻全球化最初几百年内已被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思想家视为定评的“欧洲中心论”,他认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最初几百年,全球经济的重心仍然在亚洲或者是中国,它在全球贸易和白银流动中居于轴心地位。当年的贸易流程是:欧洲早期殖民者发现并开发了美洲,美洲所产的白银几乎全部流向欧洲,流向欧洲的白银又大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实行银本位货币制度,从世界观点看在金银比价上的确存在相对银价高估从而出现欧洲用白银交换中国黄金的现象,但从当年的贸易构成上说,货物贸易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实质是说明:在第一轮全球化中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年的白银帝国中国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倒是那个拿不出多少产品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欧洲出现了工业革命,从而成为18、19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弗兰克探讨了工业革命的生成因素问题,他提出,是因为欧洲劳动力较中国紧缺因而客观上存在对工业技术创新的社会需求,中国则因为劳动力充裕,社会中不存在出于节约劳力动机而改进技术的动力或压力,这使得欧洲最终能在早期工业革命竞争中胜出。这种从人口角度解释工业革命起因的观点的确为世界经济史学界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但他忽视了政治体制和文化教育方面中国同欧洲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他不知道,在封建宗法经济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体制下、在直到1905年全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还在背诵只有1.5万字的《论语》并把它作为科考取仕改变命运的唯一阶梯的大文化教育背景下,工业革命是不可能孕育而生的。《白银资本》内容涉及面很广,思想启迪会因人而异,但每个关心世界大事的人都不可不读。

3.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这本书可以和《白银资本》结合起来读。《白银资本》讲的是世界体系国际贸易、东方中心论与工业革命,《大国的兴衰》讲的则是最近500年的世界经济变迁和军事冲突,它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一个大国应当形成怎样的战略、体制和政策,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世界霸主地位的转换交接规律是什么。肯尼迪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说明:一种能够“说服别人跟进、效仿”的社会制度或文明,其优越性是不能以某些静态指标来度量的,例如年产多少吨钢、人均汽车拥有量、恩格尔系数的高低等等,关键要看在面对各种外界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政治系统的长期稳定性、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能力,以及知识更新制度创新的强度与频率。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把中国推到了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的风口浪尖上,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在全世界已无人质疑,很多学者和政治家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开始接受“中美共治”的提法,尽管温家宝总理已明确表态反对这种提法,但发达世界中以美国为领袖、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又以中国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已毫无争议。2010年,美欧日将出现缓慢的经济复苏,相较之下中国的GDP增速会达到9%以上,在这一年内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第二大经济体肯定会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军事硬实力和文化教育等软实力并没有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出现同步增长。前不久中国社科院下属某单位所做的“世界军力报告”称中国军力排名世界第二,这一结论显然十分离谱。中国奉行和谐外交政策无意称霸地区和世界,但大国雄心却不可少,军事硬实力和文化教育软实力这两条软肋需尽快加强,而且,我们的决策者和国家战略研究者们应当研究近500年来世界霸主地位交接的规律性,从《大国的兴衰》中可以看到,500年中所有向当时霸主挑战的国家都以失败告终,霸主地位无一例外是禅让的结果。这或许对许多头脑不清晰的国人会有所启发。

4.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姆·巴耐特主编的《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这是一本财经类教师、科研人员和高学历实务工作者都必须读一读的书。本书16篇采访源自著名的《宏观经济动态》杂志主编威廉姆·巴耐特所策划的一个雄心勃勃且长久持续的计划,即该杂志每期只采访一位重要经济学家,坚持长期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对话。收录到本书的访谈对象有瓦西里·里昂惕夫、大卫·卡斯、罗伯特·卢卡斯、亚诺什·科尔奈、弗兰克·莫迪利安尼、米尔顿·弗里德曼、保罗·萨缪尔森、保罗·沃尔克等人。阅读此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这些最聪明人士对世界的看法、了解他的研究方向以及方向选择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动机、还可以了解经济学科发展的轨迹和趋势。实事求是地说,这本书属阳春白雪类,只有那些在经济学领域浸淫多年的人才能从这本书的每一篇谈话中领略知识智慧洞察力方面的乐趣。顺便说一句,我向那些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和耐心通读全书的朋友特别推荐本书中的两篇——第四章访亚诺什·科尔奈和第八章访保罗·沃尔克。

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 2001)。这是1952年3、4月间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应何敬之邀所做的有关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5次演讲的演讲稿汇编成的一本小册子。本来,钱穆先生想对演讲稿做进一步补充修改使其成为一本有份量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著作,但因为健康原因只是对演讲稿做了简单的润色即于1955年于香港出版了。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此书中文简体本后到2007年已连续印刷了14次,由此可见此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本书只讲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但却贯穿了漫漫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按钱先生的说法,政治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一为人事,一为制度。因此,研究任何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首先得精熟那个时代的人事;其次,任何制度都需要配套设计;再次,制度常为人事变动而变动;第四,任何制度的创立既有内在的需要也有外在的需要;第五,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所谓制度得失分析就是其利弊的比较;第六,制度既有时代性又有地域性;第七,研究历史上某一制度的特殊性必须有宽广的文化视野,这样才能将某一时代的制度当成某一民族某一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有人可能会问,我们研究经济学金融学的人为什么要花时间阅读钱穆先生这本政治制度史小册子呢?我觉得,中国改革开放已达30年,经济上成就斐然,但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且,政经改革不协调势必也会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一个拖曳因素。哪个政治人物在哪个时期能够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出有力的推动,这不得而知。我们每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可以先看看钱穆先生的这本小册子,从汉唐宋明清五朝各种配套制度的利弊得失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线索来,为国家的政经配套改革献计献策。

前不久,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让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我们的银行在经受了全球金融危机洗礼后也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挑战。我认为,使不重视学习、知识结构普遍偏低的中国银行业转变为知识更新快创新能力强的世界一流活跃银行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倡读书善于学习善于思考,顺便说一句,多读读每期的《银行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