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44:59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真伪杂陈。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其中所录43首最可靠。

——《辞海》1989年版

详细介绍

李家有女初长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字文叔,神宗熙宁九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苏东坡最著名的门生之一,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后,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合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李格非为人孤高耿介,博学多才,是一位学问深湛的学者,著有《礼记说》《永洛城记》《史传辨志》等书,但均已亡佚。现在只有那篇《洛阳名园记》留传千古。

李清照还有一位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母亲。其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名门闺秀,据史书记载,她“善文墨”(《宋史•李格非传》),“工词翰” (《祖国名媛录》),应该也是一个颇具才情的才女。

李清照出生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在当时,对于一般的未婚女子而言,按常规也只当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待字闺中。李格非夫妇对女儿的教育非常开明,不仅仅限于让清照学习《女诫》、《列女传》等传统“女学”之书, 而且教她读各种在当时女子似乎没有必要读的书籍。因此,李清照自幼就对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笔记小说、轶事遗闻等各种杂书无不遍览,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书香世家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她视界开阔,气质卓绝。十多岁时,她就已显露出文学才华,在当地已经小有诗名。

    李清照幼年至青年时期,正是北宋极度繁荣的最后时期,由于父亲作了京官,她也曾随父亲到京城生活过一个阶段。在京城,她耳闻目睹的,都是东京汴梁的繁荣景象,“垂髫之童,但习歌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每逢年节,汴梁城里便是十里花灯,繁华异常,各种歌舞表演充满街衢,整个城市都荡漾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不过,在这个时期,她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故乡济南。当时,济南也是个富庶繁华之地。在这里,年轻的李清照仍然过着青春做伴的快乐生活。

有时候,她和姐弟们一同到郊外踏青放歌;有时候和女伴们荡舟湖上,嬉戏于藕花深处;有时候又独自一人坐在汩汩流淌的清泉边,静静地观察喷涌而出、上下翻飞的泉水,临流赋诗。

闺中闲暇之时,李清照最喜欢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或展纸作画,或吟诗填词。也许是为了显示才学、争强好胜,她作诗喜欢押“险韵”,即韵部窄,韵字少的韵。这番功夫为她以后诗词创作打下牢固基础。

年轻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充满青春朝气,喜欢在大自然之中无拘无束的自由感受。齐鲁大地壮丽山川的滋养,又如日月雨露般催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性。这一切,都让早慧的她能以一颗敏锐之心去深切感知生活,细微体验美感;让她信手拈一支生花妙笔,采撷心海的浪花,点缀少女的芳华。她在这个时期写的词中往往也洋溢着活泼轻快、天真无邪的青春气息: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中,虽是描摹晚秋景色,却无伤秋颓废之意,只将小女子面对湖中秋色流连忘返的娇憨之态跃然于纸上。而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如梦令》亦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

溪亭是宋代的名泉之一,靠近济南西北的大明湖。每年六月,大明湖荷花盛开,游人无数。李清照与姐弟们也常来此划船游乐,徜徉其中。这首词截取一次游湖经历的片段,只写出兴尽回舟的过程,却以精炼的语言将出游的环境、气氛、心理描写得生动活泼。

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快过去,李清照逐渐长成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怀春少女。诚如歌德所说,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对青春,对人生的慨叹开始出现在李清照的词里,她在一首《浣溪沙》中用少女特有的细腻笔触写道: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宋代有一个风俗,即春分至清明约半月时间,是女孩子们可以自由走出深闺,和其他女伴一起斗百草的游玩嬉戏时节。这个时节本来是小女孩最快乐的时候,但是对有了心事的少女李清照来说,似乎已经变得没有什么趣味。其他的女伴,早已纷纷走出闺门,追逐游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而她却为疏落的纷纷细雨润湿了空挂的秋千而黯然神伤。天气由晴朗转阴郁,心情也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得惆怅缱绻。一个“湿”字,润出少女李清照的无限伤春情怀。

再看下面这两首词: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当时少女的一种发型。)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袜剗,不穿鞋。)

这两首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生动地刻画出秀发香腮、面如花玉、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娇羞的少女形象:她躺在闺房中,或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起身书一笺情书,心有所待,心绪不宁;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她荡完秋千,已是薄汗透衣,正累得将歇,忽闯入一英俊少年,她惊诧之余,整装不及,只好匆匆含羞回避,却又心生好奇与不甘,倚门回首嗅青梅。

在父母的呵护之下,在同伴的簇拥之中,她享受着舒适而随性的生活,憧憬着朦胧而美好的爱情。

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她已如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也胸有丘壑,气势如虹,“不独雄于闺阁也”。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年仅十七八岁的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其一)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白天上来,逆羯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过人心开。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其二

君不见,惊人兴废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目深如崖。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你看,这诗哪像是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全诗铺叙场面宏阔,品评功过精当,慨叹世事深邃,其父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诗传于外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

一次次月落日升,一个个冬去春来,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也静静地等待着收获那一份魂牵梦萦的爱情。

 

此情无计可消除

十八岁时,李清照拥抱着闺中少女所梦寐以求的一切幸福,步入了爱河。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章。

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水到渠成,像花儿应春风而盛开,像果子沐骄阳而芬芳。

天赐良缘,夫婿赵明诚(德甫)山东诸城人,比李清照年长三岁,贵为东京汴梁太学的学生,且又是宰相之子,但略无纨裤气习。其父赵挺之,字正夫,历任监察御史,太学博士,礼郎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右仆射(丞相)等官职。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似乎是天作之合。传说赵明诚幼时曾做过一个梦,梦中读书,醒来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其父赵挺之听后颇为欣喜,说:“看来你将要娶一个善于文词的女子为妻了。”赵明诚问道:“父亲,此言怎讲?”赵挺之看着傻乎乎的儿子,故作高深地解释道:“言与司合,岂不是个‘词’字?安上已脱,剩下的不就是个‘女’字吗?,芝芙草拨,草头都拔掉了,不就剩“之夫”两个字吗?这句话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也就是说你以后要成为善于文词的女子的丈夫。”

这则传说颇有些浪漫色彩,许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但恐怕也正是因为赵、李二人婚姻美满,才会有人去杜撰这类故事。

赵李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后来名满天下的“金石录”,便是由两人集先秦及汉唐彝器石刻等加以考诠而完成的。“金石录”全书共三十卷,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也是晚年的李清照纠结于心的痛苦和安慰。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确志同道合,意趣相投。他俩一起收集整理金石书画,填词作曲互相唱和,因此,他们的婚姻非常幸福。

李清照后来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乐”字了得。这琴瑟和鸣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新婚之后,倍感欢欣的李清照写了一些反映生活乐趣,笔调轻松活泼的小词,表达自己对婚姻生活的幸福感,例如:

《减字木兰令》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词中以春花的烂漫烘托出女子容颜的可人,将新婚女子在夫婿面前的娇憨可爱表现得惟妙惟肖。诸如此类的小词还有许多,此处就不再列举。

赵明诚是出身于书香世家的翩翩公子,他自幼便“读书赡博”,“酷好金石书画”,师从当时著名学者研究金石学。除金石外,赵明诚还喜欢搜罗善本书籍与名家字画。李清照自幼深受父亲的熏陶,对金石书画情有独钟。对金石书画的爱好,是李、赵爱情的基础。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提到,刚成婚时,赵明诚尚在东京汴梁太学作学生,没有什么收入,于是经常当掉衣服换钱以购买碑文书画之类。当时汴梁城的古董市场在大相国寺一带,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天特别热闹。于是,每月初一、十五,夫妻两人就带着千方百计典当来的钱,高高兴兴到大相国寺去买各种古董,每次买到好东西回来后,两人都会高兴得睡不着觉,彻夜把玩观赏。

赵明诚当初还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结婚两年后,赵明诚从太学毕业走上仕途,从此经常因为公务或朋友相邀而离家远游。

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刘跋的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丈丰打点行囊,备下菜食,为丈夫饯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把登泰山、访古碑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再恩爱的夫妻也难免有分离的时候。在李清照看来,恩爱夫妻,浓情蜜意,只该长相厮守;一次短暂的分别,简直就是一次小小的死亡。何况短的时候,小两口一连几个月都见不到面;长的时候,一分别就是一年半载。于是对丈夫的痛苦思念和无端闲愁就化成了她笔下真挚哀婉、缠绵悱恻的诗篇。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新婚小别,落寞凄凉的孤独感常常袭上心头,对丈夫的绵绵思念不知不觉就化成了对残花和侍女自哀自怜的倾诉,在这个时候,她的词变得更加曲折委婉,细腻动人: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个时期,李清照还写了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词,由这首词甚至还演化出一个充满情趣,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小故事,其中的名句甚至成了李清照的标志,这首词就是著名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因难遣寂寞之情,在重阳节这天,寄给远在外地的赵明诚的一首相思诗。孤单瘦弱的身影,愁肠百结的思念,我们的词人借云雾、秋风、清酒、黄花表现得透心入骨、淋漓尽致。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陆德夫评点,不料友人品味再三说,这五十首词里只有三句绝佳。赵明诚心中不由激动起来,连忙问道:“哪三句绝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陆德夫拈须微吟,仿佛还沉浸在这首词的美妙意境中没回过神来。明诚听罢,心里咯噔一下,不禁凉了半截,只好自叹不如,暗暗佩服妻子的才华。

如果只让李清照就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那么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也许将不打招呼而从她的身边悄悄走过。但上天早就赋予她卓越的艺术才华,早就期待她有朝一日成为历史的天空中最耀眼的那颗星辰。只不过在此之前,李清照还得爬一些看不见的山,过一些想不到的坎,才能找到属于她的星座。于是,一个个崭新而艰难的人生命题匆匆忙忙地跑到了她的面前。

 

宦海波澜避青州

李清照婚后第二年(即一一○二年),朝廷内部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蔡京得到重用,新党重新执政,在政治上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北宋自王安石变法后,政治上一直是新、旧两党的相互倾轧。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执政时,就尽力排斥支持变法的新党;新党一旦当政,则残酷迫害旧党。在当时,旧党人物多是品德高尚的士大夫精英分子,而新党则多是善于钻营的奸佞小人。

蔡京的所谓新党,已经不再是王安石当年为谋求国家富强进行变法时的新党,而是以权力相勾结的政客集团,他们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击报复宋哲宗时期执政的“元佑党人”。为了根除“元佑党人”,他们下令立“党人碑”,污蔑旧党为奸党,把旧党人物的姓名刻在石碑上警示天下。

新党立“元佑党人碑”在当时引起朝野震惊,许多正义之士纷纷出来反对新党的倒行逆施。新党污蔑“元佑党人”是奸党,但是士大夫却把名列“元佑党人碑”作为一种荣誉,甚至有些“元佑党人”的子孙为自己的父祖没能被列进去而愤怒。尽管社会舆论都站在旧党一边,但是,被打入“元佑党人”的另册,毕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东坡的门生,而苏东坡乃是元佑年间的元老重臣,被新党看作是旧党的领袖人物,所以在这次新党倾轧旧党的政治斗争中,李格非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被列入党籍,受到沉重打击。

然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却是蔡京集团的干将。他在政治上攀附权臣蔡京,靠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手段爬上了尚书右仆射(即右丞相)的高位。因此,赵、李两家在激烈的党争中,变成了势不两立的两派。

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中。本来,作为一个女子,她完全可以对政治上的事情不发表任何观点,但是,耿直的性格使她毅然站在父亲代表的旧党一边。也许是激于对赵挺之无耻行为的义愤,她居然向身居相位的公公上诗,把他比作唐代奸臣杨国忠,略带讽刺意味地说他“炙手可热心可寒”。

崇宁五年(公元一一○六年),宋徽宗大赦天下,遭受迫害的旧党得到平反,李清照夫家和娘家的矛盾也逐渐得到缓和。然而,这时赵挺之和蔡京之间的矛盾却开始上升,玩弄了一辈子权术的赵挺之终究不是蔡京的对手,最后竟被罢官。不久之后,就病死在东京汴梁。

赵挺之一死,赵家如大厦崩摧,一连串的不幸接踵而来。朝廷先是追夺了赵挺之的官爵,尔后又把他定为奸臣,兴办大狱,并且把赵氏一家全部收捕入狱。虽然不久即被释放,但是这场打击使赵家在短期内不可能重回官场。于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离开京城,回到故乡山东青州(今山东益都县)的旧居,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屏居乡里”的生活显然没有在京城时的繁花热闹喧嚣,但夫妻两人也喜平静恬淡的生活。因为崇拜陶渊明,他们就用陶渊明回乡隐居时写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归去来兮”和“审容膝之易安”,给自己家的书房取名为“归来堂”,把内室命名为后为“易安室”。李清照遂自号易安居士。

    赵家乃是仕宦之家,历经数次变故,经济上已大不如前。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前几年赵明诚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这种爱好,比作杜预的“左传”癖和王维的“书画”癖,李清照千方百计宿减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荆钗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夫妇二人便共同校勘、鉴赏、整集签题,指摘暇疵,苦中有乐。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记,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欢喜不已。避居青州十年间,他们所收藏的金石书画、文物古籍竟已达十余屋之多。这段时间也为夫妻二人后来撰写《金石录》积累了丰厚的原始资料。

徽宗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这段生活随着赵明诚重新出仕而结束。

 

风雨飘摇世事艰

徽宗宣和三年秋天,赵明诚出任莱州知府(今山东掖县),李清照随往。虽然莱州和青州之间只有百里之遥,但是李清照却对生活了十余年的故居和亲密无间的亲友们难舍难分,伤离别绪随着路程越走越远,变得越来越浓重,夜宿昌乐驿(今山东昌乐县)时,窗外秋雨萧萧,李清照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于是填了一首《蝶恋花》寄托情思: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在莱州安顿好之后,公事之余,赵明诚仍继续搜集、研究文物古籍。这时,经过二十年的辛勤劳动后,赵明诚的心血之著《金石录》已基本完成。这部详细记录了古代丰富历史文物古籍、金石书画的著作当中,也包含着李清照辛勤劳动的结晶。

宋代官制为三年一秩,秩满则调任。赵明诚任莱川知州秩满后调任淄州(今山东淄博),李清照也随同前往。

此时是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一一二五年),北宋与金人已开始大规模的冲突。同年,金太宗从太原、燕京两路进犯东京,宋徽宗吓得气塞昏迷,传位给钦宗赵桓,自己仓皇到南方逃难去了。

宋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十一月,金兵围攻东京,这时李清照与赵明诚才意识到漫天烽火即将蔓延而来,顿时“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已物矣。”

翌年三月,赵明诚母亲病逝于金陵,赵明诚南下奔丧。为了安全起见,他带了十五车古董文物先到江宁(今南京)。八月间,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府知州。这时,金兵攻陷东京,掳去宋徽宗、宋钦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东京沦陷后,金人的战火很快就蔓延到青州。十二月,青州沦陷,赵家十余屋书籍古董全部毁于战火。不过,李清照已经在此之前,“载书十五车”,水陆并进,辗转来江宁。

此后,李清照再也未能返回中原,平静恬淡的生活也已离她远去。从此,她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过,“诗穷而后工”,这段曲折坎坷的日子为她的经历增添了凝重的色彩,丰富了她的创作内容,使其作品超越了闺情闲愁,更富于历史和社会的深远意义。

南宋小朝廷建立后,官员分为主战、主和两派。由于宋高宗的怯弱无能,苟安于江左,无意恢复北方疆土,因而主和派奸臣得到重用,于是金人对南宋的侵凌更加狂肆凶猛。

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金军攻打高宗当时的行都扬州,高宗赵构连夜南逃,没能及时疏散的百姓惨遭杀戮,金军俘获了大量战利品。耳闻目睹种种战争惨状,李清照对朝廷苟且偷安,不顾百姓死活,不思恢复中原,又重用妄臣的种种行径义愤填膺,作诗讽刺道: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王导为东晋南渡后的宰相,在“五胡乱华”的大混乱中,力挽狂澜,保住了东晋半壁江山。刘琨亦为晋朝爱国志士,曾在山西招募义军,重创入侵的匈奴兵。

宋室南渡与东晋相似,南宋也不乏爱国志士,但是朝廷却不予重用。朝廷先是罢免主战的李纲,又任用昏庸奸佞之徒,致使战事失利,生灵涂炭。朝廷的昏庸懦弱,令性情刚正耿介的李清照非常痛心与不满。

建炎二年三月,李清照邀请曾一度失散的亲戚族人举办家宴。族人亲戚能够历经战乱在他乡相聚,固然是幸运的事,却也倍添离乡去国的伤感,李清照悲极而歌,填了首《蝶恋花》寄怀: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任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亦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建炎三年,赵明诚被朝廷罢去江宁太守的职务,夫妻两人决定乘船南下,找个安全之所暂住,一路行来,两人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李清照说道:“皇皇华夏,自古不乏英雄豪杰。就说我们大宋吧,这几年,出了多少忠肝义胆之士!李纲李枢相以文臣而兼武事,受命于危难之际;宗泽宗留守以孤军扼守危城、弥留之际高呼渡河;就拿那位年轻的太学生陈东来说,以书生而赴国难,几次伏阙上书,终至被朝廷斩首。丹心碧血,浩气长存。”赵明诚续道:“古代蜀国望帝禅位出奔,还日夜思念故国,化为啼血的子规。如今,二帝蒙尘,神州板荡,又有谁思念我们这风雨飘摇的故国呢?”

船队已进入和州境内,李清照指着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对赵明诚说:“那就是霸王自刎的乌江啊!你刚才说得好,望帝怀念故国,化作子规,啼血哀呜,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鹃,也变作了他的满腔碧血!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肯一死以谢天下。这比起那弃天下百姓于不顾,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气节的多!”言罢,禁不住击打船上的桅杆,放声吟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就是最有名的是千古流传的名诗《夏日绝句》,李清照虽为闺阁弱女子,但与那些苟安于朝堂之上的主和派“大丈夫”们相比,其豪气真可谓义薄云天。

可叹惋的是,李清照此刻怎么也没能想到,这是夫妻厮守的最后一段时光了。

 

吹萧人去恨流离

赵明诚带着李清照一同南下,五月,夫妻二人到达池阳(今安徽省贵池县)时,高宗又发圣旨,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府,并召他到建康(今南京)觐见,赵明诚草草安顿好李清照后赶往建康。

李清照孤身一人在池阳,不由倍感离乱之情,七夕已至,却无法和赵明诚共度,加上对时事的担心,又成了一首凄婉动人的新词:

《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正在李清照于池阳孤身一人、辗转难安之际,忽然收到赵明诚报病的书信。原来赵明诚因为日夜兼程,旅途奔波过于劳累,加之三伏天气酷热,到达建康后不幸染上疟疾,病情日益严重。

李清照匆匆乘舟东下,三百里兼程,一昼夜赶至建康时,赵明诚已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李清照悲不自禁,在祭文中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诚自摧,怜杞妇之悲深。”

此时李清照四十六岁。 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也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但是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可是这又谈何容易!

中年丧夫的痛苦,对李清照打击颇大,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

此时金兀术又发兵南下,隆佑太后率领皇室家属护送祖宗的灵位逃往江西,高宗赵构也由建康逃往杭州。当时赵明诚的妹夫任兵部侍郎,随太后圣驾前往江西洪州(今江西南昌)。本来李清照要和妹夫一起到江西逃难,但是此时由于赵明诚去世的打击,她一下病倒了,暂时无法动身,便将“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及其他长物”托其带往洪州。同年十一月,金人攻陷洪州,隆佑太后又逃往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这些东西也就散失殆尽。

亲友都疏散后,病中的李清照孤身一人留在建康,孤苦伶仃,无限凄凉。人在病中,最易起哀婉之情,思念亡夫之切切悲情,思念亲友之区区深情,感慨身世之绵绵哀情,一时间都涌上心头。病卧于随时都会沦入战火的危城之中,李清照只能用诗词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孤雁儿》(又名《御街行》)大约就作于此时: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吹箫人去),纵然折得再好的梅花,也“没个人堪寄”。丧夫之痛,身世之悲,在这首短短的小词之中,表现得深婉悲切,令人荡气回肠,千年而下再读此词,亦可以想见其情。

随着战事的进一步加剧,金人攻势越来越凌厉迅猛,这一年十一月戊午日,金兵攻克洪州,十三天后又攻陷建康,南宋朝廷的天然防线长江天堑被彻底突破,战火迅速蔓延到江南。

李清照在金兵突破长江天堑,攻克建康之前,就已看出战局对宋朝极为不利,建康城危在旦夕,就赶往杭州投奔弟弟李迒。

刚经历了丧夫之痛的李清照,到杭州后又遭到朝中小人的谗言中伤,说她与赵明诚曾将张飞卿学士所赠的玉壶送给金人。这可是件事关通敌之罪的大事,李清照听到这个谣言后非常惶恐,于是就决定把家中仅剩的铜器古董献给朝廷,减轻自己的所谓“罪责”,并且面见皇上澄清事实,洗清嫌疑,表明自己的忠心。因而她基本上是沿着高宗逃跑的路线奔亡的。

李清照到达杭州后,杭州也很快被金兵攻破。这时,高宗赵构已经逃到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她也随即赶往越州。李清照到达越州时,高宗已经逃到了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赵构在四明呆了十几日后又乘船从海道一路逃窜,先到达昌国县(今浙江省定海县),十二月二十六日后又到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次年三月又由海道复经章安、台州,二十八日抵定海(今浙江省镇海县),四月初三日到达明州城外,十二日到越州。

李清照为面见皇上,洗清罪名,只好一路跟踪赵构的逃亡路线前进,一直追到章安才赶上圣驾,之后跟随御舟,经过十余日海上航行回到越州,这才暂时停止了逃亡生活。在这三个月的逃亡生涯中,李清照跋山涉水,历尽万苦千辛走了三千多里路,这对自幼就过着优裕生活的贵族妇女来说,的确是一次艰苦的磨练。这种磨练使她的诗词境界变得大气磅礴,浑厚沉郁,在李清照的作品中,风格最独特,境界最奇瑰壮美的《渔家傲》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勒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飞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作者以梦境来抒发自己忧患余生的心境,借《离骚》中屈原上天入地寻求理想的笔调,抒发自己徒有才学,却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但是,与屈原以投水自沉的悲剧结局不同的是,作者以精神上的解脱来安抚现实中所受的创伤,以庄子中的大鹏高飞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是历尽忧愤患难之后方能悟出的豁达之言。 

此词一改作者往日清奇婉转的笔触,意境开阔、宏大、壮美、奇幻,清人黄了翁盛赞此词:“浑成大雅,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蓼园词选》)

高宗赵构第二次逃到越州后,金人正在江淮间集结兵力,准备再次发动进攻。为了预防金人再次来犯,建炎四年(公元一一三○年)十一月,赵构下诏暂时化整为零,遣散政府机构。因而,李清照随弟弟李迒迁至忂州(今浙江省忂县),直至次年三月才重返越州。

南宋军民经过数年的艰苦抗战,才遏制了金兵南侵的强劲势头。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赵构打起“绍兴中兴”的口号,正式在杭州定都。从此,宋、金两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战事逐渐暂时平息。

李清照此时也来到杭州。经过几年的奔波求助,送玉壶给金人的所谓“通敌之罪”已经洗刷清楚,她的生活也逐渐平静下来。

但是,李清照在绍兴以后的这段生活中,是否改嫁的问题却成了一件令后人聚讼纷纭的公案。宋代材料中,有关李清照改嫁的记载有王灼的《碧鸡漫志》,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七种,对清照改嫁之事都言之凿凿,确认无疑。改嫁之说一般认为,李清照患病之时,右承奉郎张汝舟经常去看望她,并且一再派媒人说合,李清照便勉强应允这桩婚事。婚后张汝舟霸占了李清照的财产,便露出狰狞面目,对李清照肆意凌辱打骂。李清照不堪虐待,到处申诉,后来打赢了官司,张汝舟被判有罪,流放到柳州。

宋朝律令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打赢官司,也得判两年徒刑,因而李清照也身陷囹圄。幸亏綦学礼出面营救,李清照两年的徒刑才被改为九天。获释后,她给綦崇礼写了封谢启表示感谢。这封谢启就被作为李清照曾经改嫁的最有力证据。

但是就流传下来的《谢启》来看,谬误矛盾之处很多,极有可能被人窜改。而且,李清照虽系孀妇,但是以赵氏家族的声望与条件,李清照不应会轻易改嫁,何况这时她已是半百之人,一直依靠其弟李迒生活。李迒是朝廷官员,亦有家室,有足够的条件照顾孀姊,他和清照姐弟感情非常深,怎么可能让姐姐在身患重病之时嫁人呢?虽然李清照是否改嫁的问题一直聚讼纷纭,至今仍无定论,但其改嫁与否,并不会影响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怎一个愁字了得

“绍兴中兴”后,局势刚稳定了几年,新一轮的战乱又开始了。绍兴四年(公元一一三四年)秋天,金兵再度南下侵宋。此时,李清照刚刚完成丈夫赵明诚的遗志,写完《金石录后序》,就不得不开始了第三次避难生活。这次,清照辗转逃到金华暂时避难。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闲暇无事,喜欢登临当地名胜,凭吊古今。有时候,她还会像年轻人一样,热衷于玩一种叫做“打马”的游戏,甚至还写《打马图经》、《打马赋》记载游戏的乐趣。她虽然经常和避难之友做些“深闺之雅戏”,聊寄些遐思,然而,动荡无依的生活却使她不免在春回大地,燕语绕梁的时节有所感伤,孤寂之感常浮上心头,这个时期作的《武陵春》就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五月,李清照又从金华回到杭州。这段时期,主战将领在抗金战场上节节胜利,岳飞率领军队已打到离汴京不远的朱仙镇。但是,就在胜利在望之时,宋高宗却在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此后,奸相秦桧更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上将岳飞处死。南宋与金国签订屈辱的绍兴和,议,甘心放弃北方的大片土地,对金朝纳贡称臣。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李清照心中凄苦愤懑自不待言。但是,自己一个两鬓斑白的弱女子,面对残破之局,却根本无力回天。国家残破到这种地步,而自己的身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又是两年过去了,再过一天就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城中远处,隐隐传来鞭炮的僻啪声和孩子的欢笑声,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笺,反复沉思吟咏,写出: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又是八月。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一一校正誊录,又作了些增补,全文用细宣工楷誊写,全部竣工。这天下午,李清照亲手在素绢封面上恭楷写下:《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

写完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自从绍兴年间以后,史书中对李清照的记载逐渐变得稀少。我们只知道绍兴十三年,她六十岁时,曾撰写过《端午帖子词》,遭到奸相秦桧之兄秦楚材的诽谤和打击。绍兴二十年时,她曾走访米友仁,请求他为自己收藏的一幅米芾的字帖题跋,米友仁看到其先父的作品后感激涕零。据陆游的《渭南文集》记载,大约在绍兴二十五年之后,李清照已经七十多岁高龄,身体还很健康。她曾想把自己的“文辞之学”传授给一位孙姓女子,对方却以“女子无才便是德”婉拒了。此后,史籍中再也没有关于李清照的记载。一代才女李清照的晚年,可以说是不知所终。

 

艺术成就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 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 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 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 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 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 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 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 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 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 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 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 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 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 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 “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 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像〔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 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 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 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 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这种 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 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 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宗祖”,李清照的词风清新流畅、明净自然,后期作品更突破了婉约派视野较为狭小的局限,把作品的领域拓展到对社会、政治的关切,抒发了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的内心情感。从而,其后期的作品也产生了更深沉的文学意蕴。这种转变和提升,也使她成为一位震烁古今,彪炳千秋的伟大女词人,而不再仅仅是一个风雅的才女。

在漫长的三千多年中国文学史中,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位奇女子。然而,这位奇女子的生平却极富传奇色彩,既有青春做伴的幸福时光,又有颠沛流离的苦难和繁华落尽的索寞……

 

后人评价

宋人王灼称赞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 朱熹称赞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明人杨慎评论:“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卷二) 清人王士禛则进一步将李清照推为婉约派词宗,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花草蒙拾》)

此后,文学史家大多公推李清照为婉约词派宗匠,郑振铎先生在其著名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更是盛赞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