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6:17:33

中央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瞭望深圳

  特区的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体制领域,必须从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多方面有所建树。

  如果总是把歌功颂德当成主旋律,把反思批评当成洪水猛兽,那么我们的改革必然掉进一个又一个的陷阱。

  说真话难,听真话难,什么都以讲政治、讲大局的说辞来给予回避,处处在舆论上营造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看起来美妙无比,实际上未必如是。

  2010年9月6日上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设成就。

  胡锦涛说,兴办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

  胡锦涛肯定了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理念,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锦涛表示,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胡锦涛强调,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他说,经济特区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庆祝大会上说,深圳将肩负先行先试的使命,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把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主持了庆祝大会。出席庆祝大会的还有王岐山、刘云山、令计划、王沪宁、华建敏、戴秉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等。

  对经济特区提出5点要求

  第一,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

  第二,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

  第三,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第四,继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五,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

  本版稿件据新华社、《南方日报》、《新闻晚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经济特区建立整整三十年了!

  三十年风雨如晦,特区究竟立起了什么?改革。没有改革便没有深圳的今天,没有改革,中国至少不会那么迅速地从“文革”的伤痛中走出,弥合亿万人的精神伤口,让古老中华重新焕发活力。改革之于特区,是特区之魂,特区之于中国,是改革之矛。创办特区,其目的既是让改革开放有一个先发地,亦是给全面改革留有一个思考、转圜的空间,所谓摸着石头过河,特区的改革者们便是率先摸石头的人。

  一味歌功颂德不是特区精神

  三十而立,是一个从蹒跚学步到成熟理性的年纪,也是一个既知道成功之所在,也具备相当反思精神的年纪。一味地歌功颂德不是特区的精神,因为改革也只有改革才是特区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近年来关于“特区不特”的说法甚嚣尘上,身为改革开放标杆的经济特区,在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后被认为出现了改革动力弱化、改革精神淡化和改革阻力加大的现象。那种上世纪80年代乃至于90年代特区经验被广泛学习的场面已很难看到,甚至有的内陆地区公开宣称已多年不到特区参观学习了,因为特区的改革事业已不再领先,领先的仅仅是GDP数据。

  特区之“特”在于改革

  靠什么“特”呢?

  不是在原有的道路上亦步亦趋,不是搞一些小打小闹式的变化,更不是一遇到阻力就后撤,这不是特区的气质。特区的过去是改革,未来是改革,当下更要求依靠改革。没有改革,特区便没有了“魂”,没有改革,特区便将湮没于世,将改革开放试验区拱手相让。

  深圳要寻回自己的改革魂,重塑改革形象,推动邓小平同志一手缔造的改革开放事业跨步向前进。这就要求特区的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体制领域,必须从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多方面有所建树。

  在这样一个目标下,特区的成败不在于经济总量的增多,甚至也不在于人均GDP的增加,而在于推出了多少改革措施,有多少改革失败,失败可否为全国警醒,又有多少改革成功,成功可否在全国推广。

  为中央解忧,为改革排难,为民众争幸福,为社会求正义,为公民践法治,为国家举民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

  让善改革的人上不改革的人下

  下一个三十年,特区理应也必须有所作为。深圳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必然会更早面临其他改革配套与否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特区需要用更远的眼光、更高的目标来重新衡量自己。比如向新加坡叫板,就不仅仅是在经济总量上向别人叫板,也应当在政治治理、公共服务、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叫板。既然是综合性的叫板,就绝对不能“一切向钱看”,而要在综合体制改革上下大工夫。对于特区来说,衡量一个官员的成功与否,不是GDP的增长,不是又办了什么重要节庆,而是在制度改革上有没有作出新的成绩,只有改革上的政绩才是特区真正的政绩。特区是改革的旗帜和方向,新时期改革过大关特区不能缺位、失位。如果特区不能为“过大关”作出重要贡献,不能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形成重大突破,那么就应当让善于改革的人上,不搞改革的人下。

  引领改革开放需具备忧患意识

  特区理应明白,在全国普遍开放的情况下,特区要想引领改革开放,必然需要具备忧患意识。

  忧患是什么?是需要不断地反省。反省成功的不足之处,反省改革的漏洞所在。如果总是把歌功颂德当成主旋律,把反思批评当成洪水猛兽,那么我们的改革必然掉进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可惜,在有的地方,很少看见舆论上有批评的声音,说真话难,听真话难,什么都以讲政治、讲大局的说辞来给予回避,处处在舆论上营造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看起来美妙无比,实际上未必如是。如果大家都不实事求是,只看自己想看的,只听自己想听的,改革极有可能被虚无化,改革也就会走入死胡同。近年来,社会上曾经有过“改革之死”的说法,改革倘若闯关失败,果真走入死胡同,既是中国之悲哀,也是特区之失位,首先需要问责的便是特区。

  今天,我们纪念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亦应当让特区再度出发,不仅扩大特区的地盘,亦扩大特区的内涵,为新的改革事业作出影响更为深远的贡献。

  我的深圳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

  再造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中共深圳市委书记王荣6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表示,深圳将继承和发扬30年形成的特区精神,敢想敢干,努力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王荣说,特区成立30年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刻,每一名特区人心中都充满感恩之情。他说,深圳是全国的深圳,深圳的辉煌要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积极参与、共同建设,感谢所有特区人的不断开拓、拼搏奉献。

  他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经济特区将牢记使命,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中,进一步肩负起先行先试的责任,以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走出一条新路,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深圳,你被谁抛弃》作者呙中校:

  深圳有可能率先进入公民社会

  “市长您好,我是呙中校。”“你真是‘一文惊人’啊!”这是7年前,深圳草根网民呙中校,与深圳市长见面时的开场白。前者,因写了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引起公众轰动。当时,他只是南下特区“打工族”中的无名小卒。这一官一民,谈了两个半小时,说的全是“特区发展瓶颈”,“如何突围”。后来,媒体将其称为“一场世纪对话”。

  在特区而立之年,呙中校认为,中产阶层将是未来深圳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深圳也将是中国最有可能率先进入公民社会的城市。

  对话特区“不特”

  现在深圳的工资已无当年优势

  记者:现在都说特区“不特”了,你感受最深的是哪方面?

  呙:最明显就是深圳的工资已没有当年的优势了!今年有些亲戚说要到深圳找工作,应届生月薪3000元左右。但即使你工作得不错,两三年后给你涨到5000元又能怎么样?还是买不起房!2000年前,深圳的薪酬吸引力领先全国,但现在,可能还不如北京、上海、广州。

  记者:那你觉得现在深圳还有必要设“特区”吗?

  呙:作为中央改革的试点,我认为“深圳特区”一定要保留。即使和内地差别越来越小,但作为特区,深圳仍是中央综合体制改革等的“试验田”。

  记者:近10多年来,深圳特区发展陷入瓶颈,根源出在哪呢?

  呙:近年来深圳一直希望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而且在2005年第一个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申请,但结果却是上海浦东新区最先获得批准,其后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第二家,而至今深圳也没看到希望。对此,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9月视察深圳时说得非常明确:“经济特区本来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言外之意,作为特区,深圳在改革创新的空间上,其实应该比综合改革试验区更有条件,也应更有作为。

  深圳之歌

  上世纪80年代:《春天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在这里可以看到深圳从蛇口最初的小渔村、龙岗的客家围屋慢慢开始建设,特区初创中涌现出的勇气和力量,直至今天仍让人动容。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春天的故事在这里唱响。上世纪90年代:《走进新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涌现了一系列“走进新时代”的场景。蛇口港、国贸、帝王大厦、深发展等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就是深圳人改革发展的惊人速度啊!”小平同志南巡时在国贸大厦上俯瞰深圳全貌,也曾如此感慨。新世纪:《走向复兴》

  新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宝安机场的扩建,一个又一个大型地标性建筑又拔地而起;象征着环境保护的红树林、梧桐山,昭示着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深圳人开始关注生态的保护。走入新世纪,深圳人民正在走向复兴,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