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战略举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5:25
2010-08-31 15:31:28
赵珩
几乎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最大冲击波刚刚过去时,许多国家就已经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危机过后的经济竞争,纷纷投入巨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战略性产业,以期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抢占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发展计划。就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另一场国家间的竞赛实际上已经悄然开始。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逐步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它们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
世界范围内的这一轮竞赛既是各国未雨绸缪、争相储备未来竞争力,也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与影响的重要手段,更是调整失衡、优化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需要。以中国为例,在持续高速发展了30多年,有人高呼中国人口红利已尽、“刘易斯拐点”将至的时候,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动力,在未来的大国角逐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是重要而紧迫的战略课题。同时,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有力武器是扩大投资,在不少领域投资日渐饱和的情况下,加大对这些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本身就是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产业结构“存量”优化日渐困难的情况下,注重在产业“增量”上做文章,通过集中力量扩大“增量”比重的办法来相对降低“存量”的比重,从而使经济结构整体得到优化。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确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目前状况是,尽管国家迄今为止并未明确界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政策,但中国大地上显然已经兴起了争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但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它的根本要义是什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怎样才能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可能引起未来产业革命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它的本质特征应当是创新,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力所在。要抢占未来的制高点,没有真东西不行。如果这一轮还要靠引进和模仿别国的先进技术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肯定会失败。目前各地热衷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上仍是在GDP崇拜和片面追求政绩,有许多仍然在走引进与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的老路。这样下去,不仅难以形成具有战略优势的产业,还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衡。
战略性新兴产业呼唤管理体制创新。我国长期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策略。当人们重新审视历程时,发现国内许多企业尽管让出了市场,甚至让渡了部分所有权,但并没有换来更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有的甚至掉进了技术依赖的陷阱,失去了技术创新的激情和“梦想”。究其根源,主要是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扼杀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的“原始冲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改变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改变过去那种有关管理部门“多龙治水”、热衷分钱的管理体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真正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过程。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仅仅是拉动投资。我国提出并规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初的动因是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因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表现出以投资为先导的典型特征。如同发展任何一个产业一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然要加大投资,但绝不仅仅限于加大投资。它需要将投资与消费、外需协调安排,需要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统筹考虑,需要与国家推进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挂钩,需要与各地竞相兴起的“经济区”、“开发区”等综合平衡。如果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简单视为投资行为,缺乏对其发展的战略统筹,将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入歧途。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忌“一哄而上”。尽管到目前为止,国家有关部门并没有明确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对进入门槛、相关优惠政策等都还较为模糊,但各地实际上已经掀起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潮。许多地方在还没有搞明白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就已经投入了巨大资金。根据我国以往的教训,这种对新产业新项目盲目追逐和跟进的做法,总是导致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投资和浪费。这一轮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警示,很可能会浪费大量投资,造成新一轮的“高水平重复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必须大力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民营企业由于具有内部灵活的创新激励机制,在促进人力资源发展和培育高新技术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种机制对于创新有着很好的“孵化”作用。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期,大量民营企业的进入会兴起巨大的创新浪潮。有关方面应当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内在的这种创新激励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摒弃所有制歧视,认真落实新、老“36条”的相关政策措施,用市场力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始终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