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仁东: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6:36

傅仁东: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2010-01-30 13:38:52)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太极拳     一、阐述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直被拳家视为是习练内家拳功法的无上秘诀。对修炼内家拳的人而言,能否最终步入内家功法的最高境界,得到出神人化的功夫,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内功心法虽有奥秘,但并不神秘,要练好内家拳功法,只有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头上去寻找,从易、道、佛、儒、医、武的哲学理论中去落实,去探究,才能明白内家拳内功心法的真正内蕴所在。

  道家文化法理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道家讲求修心养性,老子提出了“ 虚其心,实其腹”的讲法。这里讲的“心”不是人之肉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之内心,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佛家文化的精髓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以心传心”,从而达到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与道家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儒家文化讲正心诚意,《尚书》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守中抱一,就是儒家练心的真谛,也同是太极拳家应恪守和追求的核心境界。

   不管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所讲“心”之含义同一,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说人心,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心”,它是对第一方面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抽象,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与天道相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字在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超出矛盾与对立,照见绝对圆满的心灵世界。由此可知,内家拳的内功心法乃是“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
  
  二、放松是练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术,门派众多,风格不同,架势各异,但究其理法内涵实则是共行不悖的。

  首先,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门派,都要端正态度,要从“一”字开始。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学练了一套完整的拳架,就自以为会了,懂了,行了。其实并非真正会了,真正懂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第一层次。

  太极拳讲究全身大松大柔,众多习练太极者将松柔奉为拳的真谛和灵魂,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在习练太极拳时始终贯彻大松大柔的原则,却并没有练出功夫呢?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松柔也有许多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法问题,在某一层次上认识理解的问题,也有悟性的问题。练太极拳如果不得其方法和窍要,照样会步入误区。许多太极拳习练者,只讲松柔,其实只是在肌肉和动作上放松了,自己觉得松开了,实则是懈了,只是自己还不明了而已。

  要知道,练太极拳须经历三个阶段,十层功夫和不同的境界体验。

  太极拳讲松柔,主要是讲全身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等方面,是需要大而化之,神而明之的。这些练习太极拳的不同层次的境界和体会,都须明师口传身授,用文字是难以表述明白的。

  总而言之,练太极拳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会,功夫进一步,松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这样我们不断提高对练太极拳层次的认知、掌握和体悟,就会对功夫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松沉,一般是指让内劲沉下去后再起来,但是根据情况,在发击对方时也可以连沉都不用,直接将劲提到上面,外形完全不变,内劲的方向却变了。

  松静,练太极拳“静”字是关键,是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静”在另章阐述),有静才有反向的动,因此叫复命归根,练太极拳只有体悟到静,才能做到空,进而达到化的阶段。

   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注意对松、柔不同层次的体悟。掌握了正确的练功方向和具体的练功方法,再去认真细琢体悟松柔。要达到“大而化之”的境界,就必须在练太极拳时将气势逐渐放大,气势大了,内劲才能随着意念之所至发到外面去。在气势十足时,甚至可以用气圈打人。讲松柔的不同层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种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要随着练拳的深入,逐渐加深对一层功夫、一层体会的研究,才能逐步体验到功夫上身。
  
  三、节节松开和对拉拔长是练太极拳的关键
  
   练太极拳从站无极桩、太极桩开始。从头顶到脚下,从两肩到两胯,“松四大块”直至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如果关节松不开,就谈不上节节贯穿。因为节节贯穿,就是要使内劲在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都能畅通无阻,从而做到节节贯通。节节松开,主要是上面虚领顶劲,下面尾闾下垂,放松从头到脚直达涌泉。拳论中也提到“提顶吊裆心中悬”的说法,一般练太极拳到了中层功夫的阶段,就能体悟到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尾闾垂直线的练法。

  在练习太极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一个是过于注意上面提顶,竖项,头部就僵硬了;另一个就是放松下面,注意尾闾下垂时,上面又丢了。这样练来练去还是将各关节挤压成一堆,放松不了,学者需要克服。

   练太极拳松开以后,基本要求前面都讲过了,就是从站无极桩起式开始,就强调:两脚并拢,脚跟相贴,足尖微开,双膝微屈,稍微内合似爬树,提顶吊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松肩沉肘,手臂松垂,立身中正,全身放松。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脚趾放松。这里讲的各项要求都是意识上的问题,太过执着反而容易出现肌肉上的僵硬。

  太极拳讲全身放松,又要松而不懈,拥劲不能丢,关键是“凡此皆是意”,要求以神气为统帅。任何外形的姿态都要注意“无过不及,毫无拘滞之力”。

   松开,就是说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是指整体放松。头顶、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个关节都要松透,恢复其自然状态。太极拳讲究的松开,是指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悬顶时要头容正直,体会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之意,但同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不要丢掉自然下沉状态,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关节的小韧带都要松开,如此提顶才不会僵滞。

  松肩时要放松肩井穴,松到肘部时要松曲池穴,松到手部时要放松劳宫穴。肩关节松不开,其它地方也很难松开,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的说法。肘关节的放松,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肘往下松坠的同时,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松沉劲。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这里“肘不离肋”的意思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这里“肘不贴肋”的意思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活,两腋下如各含夹一个馒头的说法。同时要意贯肘尖,这样就可体会“松开我劲勿使屈”的韧劲。

  松腕时要直腕、手掌放平伸直即可,同时掌心含虚,五指略舒,保持关节灵活。那么手指关节松开如何对拉拔长呢?主要是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了,另一个手指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一个关节要往前伸,就要体会邻近的关节有往回收的意。已故太极名家郝少如先师对指腕松开的体会,曾有“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及“手要空”的提法,这就是说手含心空,劳宫穴有含球的感觉,这些体悟和方法是修炼内家拳功法中级阶七层功法的练法。

  含胸拔背的放松,可以分开来说:

  含胸,是指胸部要有向内虚含之意,放松自然,这样就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畅之弊,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初级阶段无须求太多,关键要有一个“意”字,绝不仅仅是只肌肉的动作。其实,做到上有百会上提之意,下有吊裆和尾闾中正之意,再配合松肩坠肘,含胸的感觉也就产生了。

  拔背,能含胸自然就能够拔背,所谓拔背,就是上拔之意,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产生挺拔感。背部肌肉有舒展微微隆起之意,这样就会自然做到节节松开、沉落,拳势有气魄。拳论中有“牵动往来贴背”、“气敛人背”的内劲奥妙。太极拳练到中级阶段时,背部圆融浑厚,甚至产生融化感,就像一个巨大的劲源基地,内劲如流水一样在背部往来,意念一动,就将内劲送往不同方向。那时就会体悟到“力由背发”的感觉。

  腰胯的放松,是要立腰松胯,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也即是腰部的对拉拔长之意。腰胯在练太极拳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论中有“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说法。太极拳练到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体悟,功夫一层层增进。到中、高级阶段的重点体悟是“中空之势”,那就需要“三分练拳七分研”方能体悟。

  脚下松,主要是脚趾松开后,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即“脚心吻地”自然放松,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浑身有膨胀之感。全身各关节的松开,不等于是节节贯穿。节节贯穿的功夫已达到内劲练习阶段,到那个时候要能够一气贯通。节节松开只是基础,松不开内气就无法通过。有许多教太极拳的老师,拳论背得很熟,但他自己做不出来,如何能够教人呢?松开,再往深层次讲,则又有骨头、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那是更高的境界了。
  
  四、求静是练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拳论指出了太极拳的特点和练功方法——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开合,分阴分阳,阖然一气,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阴阳尽在其中矣。武禹襄在古典拳论中也提出练太极拳要“神舒体静,刻刻在心”、“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静中触动动犹静,以静制动”。这些经典拳论都指出了动静在内家拳中的重要性。

  太极拳练到真正的静,就能体会到“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是“心安则虚,道自来”、“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这是要达到高深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练太极拳要求一层功夫一层体会。动静即是太极拳的精髓,那么必须追其究竟,如何达到动静的最高境界?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层次和体会?的确,要做到人静并不容易,静有很多阶段,每阶段又有不同的体会,特别是到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语言说明白的。为了使练太极拳者尽快掌握入静的方法,能使练拳者练到了哪个阶段和层次,就有哪个阶段和层次的参考,现将求静总结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八个层次。

  第一个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会:安静、平静、宁静。练太极拳讲求静,“以静制动”,主要是克制自己的心动,要收心猿,拴意马,摒除头脑中的一切杂念。心要安静下来,就是要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所谓“收心离境”。因为初学练太极拳时,我们有一颗常人之心,虽然练拳盘架,但是杂念未除,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在脑海里翻腾,所以要首先求安静。能安静下来了,慢慢地我们的心也静下来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开始平静,内气逐渐和畅平顺,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全身也开始放松了,感觉舒服,什么也就不去想了。再深入一点就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心开始静下来了,很多杂念排除了,这时你对周围事物的感应就灵敏了,可以体会到“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

  第二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会:虚静、定静、真静。在虚静这个阶段你好像感觉不到自己的胳膊的存在,开始恍惚的状态,念头一转这种现象就不见了,就像愣神似的,好像站在那地方发呆似的,这就是虚静的状态。定静是脑子里产生很多图像,实际是一种错觉,比如出现一个图像,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会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意念不转移,也不消失,这就是定静的状态。实际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真静是体内气血流动,产生内劲运行,会出现很多现象,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产生大动。这个静还没有“致虚极 ”,这时候你松的条件越好,你的感觉也越舒服,身体也越来越柔软,这样才能体会到你自己是不动的。内动产生了,感觉身体里面有东西动,而外面没有东西动,身体里的动就会越来越明显。在这个阶段按层次上说内气还不够畅通,血脉还没有全部打通,会出现局部疼痛,有一种火烧伤痛之感,身上会痛,背上胳膊疼痛,里面有一种细小的东西会疼。实际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它不会持续很久,当血脉畅通了就会好的。这时内劲开始换动,因静而得以和顺,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慢慢起了作用。也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三个阶段是灵静、清静两个层次的体会,是达到练功者最高的境界了。道的无极化场作用于复杂的人体,从而感应出了生命形式的极化场效应,人即道,道即人,天人合一,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这种状态被修炼者称之为“练虚合道的层次”,“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人道身归之”。后天认知开发得越充分,背离先天本能就越远,如果到了这个境界,你就会感觉到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我们要归根,归根就是反,求灵静,达到清静正是为此而设。清静道体本身是不动的,但灵性是动的,这是指道的本体是虚无寂静,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道生万物,是由无而有,复归于道,是有归于无,所谓归根。
 
  我们说太极拳动静如一,真正到了灵静阶段时,“道居而慧生”由虚静而引发出的内气,充盈圆融,让你心气合一,湛然寂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气机的启动,内劲的转换,神、意、气的开合鼓荡就此产生,就会体悟到。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东西,太极拳求静的最高阶段是清静,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是要达到动静二相皆不着,混混沌沌,连静的意识也完全不去求了,就是真见到“自性”了,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傅仁东答《精武》编者问/吴宪民

 

    武式太极拳中有沈阳霍梦魁一门,袭明因用,以阐道风。霍氏有再传弟子傅仁东,其人宵然观妙,克绍箕袭,艺成之后,禀玄训,引后学,爱人知人,尽演其所知。 傅与师弟本溪韩宝轩、沈阳张方、关铁云等各承家技,孜孜汲汲,不以邪说惑人,不以势力欺人,惟以弘扬武式太极是务,在今日太极拳法遭到最严重贬斥——“不能实战”的时代,傅仁东先生“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以及他现在的所做所为,或许能给太极拳界带来一线生机、一点启示……


  笔者日前应邀去桓仁观摩太极拳大赛,经沈阳返哈之际,曾拜访傅先生与沈阳武术界的部分领军人物,此篇问答即为当时对话内容。 


  问:霍梦魁先生拳法高绝,其人德艺如何?


   答:据我恩师吴本萍教诲,霍梦魁宗师在授徒时,首先注重武德。比如有“八不授”之说,即“不授不忠不孝之人(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人民利益为忠和孝敬父 母知恩必报为孝),不授根底不好之人,不授心术不正之人,不授鲁莽灭裂之人,不授反复无常之人,不授目中无人之人,不授知礼无恩之人,不授得易失易之人” 等,这些足以说明其为人师表的程度。霍梦魁宗师两次来沈授拳,其宗旨是广交朋友,传播武式太极拳。霍梦魁宗师在接待来访切磋武艺者时,都是善待来访者,以 点到为止,从不伤人。霍梦魁宗师之生平,我在《辽沈地区的武式太极拳》一文中有所概述。


  问:历代武式大家均很重视原架的练习,霍梦魁先生与郝少如先生所传的原架武式太极风格可有异同?


   答:挖掘传统武术项目是我国挽救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补救措施。只有挖掘出原传的拳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原架太极拳历来是武术界和太极 拳练家所重视和必修的,如郝为真为了便于教学,把拳架按起、承、开、合为节序改为开合架,但一直保持原架53式演练方式。原架武式太极拳,拳架、演练方 式、风格基本相同,都是武禹襄始创拳架55式原架拳。以1881年李亦畲手抄“老三本”拳谱的记载为准,由于“老三本”拳谱只列名称不排顺序,在手抄老三 本中“郝和珍藏本”与李亦畲“自珍藏本”拳势多少也不一致。“自珍藏本”拳势名称共55式,“郝和珍藏本”共有54式,郝为真把第50式“下势”删去了, 故郝架为53式。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原架54式是李肩轩传葛顺成再传霍梦魁,因此霍梦魁宗师和郝少如恩师传原架武式太极拳演练方式和风格基本相同,都注 重架子紧凑,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腾挪闪展,变化灵活,都要体现其眼手身腰步、心神意气劲、缩小软绵巧、急速冷弹脆、卧似盘龙、起似箭等武式太极拳的原架 特点。


  问:武式太极拳化大为小,涵奇于凡,一派天机,不可思议的魅力是怎样练成的?


  答:其实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有一 定难度,每个练太极拳者都必经“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的进程,方能达到太极拳之高境界。简而言之,练太极拳先动外形即拳架要适当放开,所谓大松大柔来练, 外带内动,含着一个“明”字;继而拳架适当收敛,要达到松柔转向内动带外动,含着一个“暗”字;继而达到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含着一个“化” 字,也就是达到“应物自然”,化打合一。唯如此才可登堂入室,得其真谛。


  问:你的恩师吴先生对武式太极拳有很多新颖的见解和深入浅出的比喻,诸如“逢转必沉”、“麻花腰”、“脱毛衣”之类,你是他武学的衣钵传人,望你能慷慨为读者讲讲你所感悟到的高论?


   答:谈不到高论。这些只是练武式太极拳者必须达到的要领。“弹腿麻腰转必沉”,这是走架、推手必须做到的,弹簧腿是如弹簧旋转下压,麻花腰是向合旋转, 逢转必沉是对拉拔长,做到动知往返,开叠寓中,错拧抖麻花劲成。在练功时按拳论中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要求去做,下沉之劲有 如“脱毛衣”之感。


  问:武式太极在沈阳发展如何?霍梦魁先生与当时的武林名家可有接触交流?


  答:武式太极拳在沈阳流传很广,主要是“清河三杰”顾胤柯、霍梦魁、闫志高等老前辈传播和郝派武式太极拳新架在沈阳扎根流行。目前主要有恩师刘常春先生亲传弟子:傅仁东、张方、李忠 贤、刘在民、张秀兰、赵九洲、陈松笔、刘宜汉、安学伟、于学维、刘宝章等人和再传弟子。恩师吴本萍先生亲传弟子:傅仁东、韩宝轩、张方、王福业、王广宏、 王传友、牛立伟等人和再传弟子。师伯陈明杰先生亲传弟子:姜铁森、杨世民、苏善业、肖嘉平、马聪杰、陈一鸣、夏宏章、王桂泉、赵树堂、王德先、辛志宏等人 和再传弟子。顾春成先生亲传弟子:陈明辉、张建刚、安虎、顾玉斌、王忠伟、唐彦明、赵玉伟、王者祥、单春星、周卫平等人和再传弟子。吴海清先生亲传弟子: 殷铁军、吴世瑕、刘天义、陈元通、郝中力、田友辉、王天印、史书俊等人和再传弟子。师叔宋宗才先生亲传弟子:关铁云、薛焕雨等人和再传弟子。霍梦魁师爷, 两次来沈授武式太极拳,其宗旨是广交朋友,传播武式太极拳。


  问:教学认真、待人和蔼可亲的吴老师主张“同敌变化示神奇”,虽说是与拳谱有一字之差,但相信一定有其独到的见解,能否解读一下个中玄机?


  答:“同敌变化示神奇”是指自己,“因敌变化示神奇”是指对方。“因敌变化”就是对方来劲和招式,你靠听劲和高度的自然反应去灵敏地应战。“同敌变化”,就是自己根据敌方来劲和招式,去应敌变化接劲或化打合一,自己的劲路令人不知,高深莫测,使对方陷入自己的圈套。


  问:对于武式太极界一些令人叹息的同门,你是深恶痛绝其言行还是不以为意?
  答:我自然是不以为意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师承学拳的不同经历,学业深厚程度不同,对一些经典拳论的体悟理解也不同,对练武式太极拳者,掌握、领会、体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各有各的理解和说词都是正常的。


  问:你怎样评价自己对武式太极的贡献?


   答:贡献是谈不上的,只是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而已。武禹襄始创武式太极拳,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武式太极拳和经典拳论歌诀、秘诀等 宝贵文化遗产,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财富,继承发展传播是每个人的义务,特别是作为一名练武式太极拳者,更是义不容辞的。


  问:先生以一颗赤子之心,抱着“与时代同步,向未来进发”的大愿,不遗余力地弘扬武式太极和其他武术瑰宝,这些年一路艰难地走过来,有何感悟?


   答: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我从幼时就跟父亲傅广鹏学练拳术,1958年由山东来沈阳落户,1959年师承于张万成先生练武当地宫鸳鸯拳(此拳种本是内家 拳法,但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把此拳按外家拳法来练了,所以有内家拳外练之说)。上世纪70年代有幸师承于郝少如恩师学武式太极拳,从此使我走向了研练内 家拳功法的道路。我又先后拜郝斌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拜刘常春先生、吴本萍先生为师继研武式太极拳,我还参加了全国太极拳大赛,并获得了优秀奖和 两枚金牌。


  恩师和师兄弟们及同道都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为传统武术做出贡献,这种希望促使我下工夫苦练。人们都戏称我为“武痴”,所以我能够为传统武术事业做出微薄贡献,也是我应尽的义务。


  问:你的《武式太极拳》草稿已经酝酿成熟了,不知何时能够出版发行?你期待这部作品与读者“肝胆相照,声应气求”吗?


   答:出书是每个习武者的心愿,都愿意把自己所学、所体悟到的经验传承下去。这些年来,我练武式太极拳经过几位恩师身传口授,把武式太极拳之窍要和功法传 授于我,我也有责任有义务把恩师所授之拳法和心法传播下去。我准备在2010年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达到“肝胆相照,声名气求”不敢说,既然是一部著 作,它就要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也要有使读者满意和需求的东西。


  问:武式太极拳传人李少林先生有“清气为天,浊气为地”之说,此语应作何解?


  答:李少林先生是我的师叔,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德艺高超的前辈,他老人家传授我东西从不让我去宣扬,这次我已违反了师叔的规矩。


  “清气为天,浊气为地”出自《易经》的“气之清轻者上升为天,气之重浊者下凝为地”,本是解释天地之形成的,后被太极拳家引用为练功方法,即“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皆悉归”等阴阳转换之说。


  问:当今之世,太极拳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上许多国家学习太极拳的势头日益增长,真可谓是“兴之在清,盛之在今”。太极拳的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关于学习太极拳的著作以及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能否取得新的成果,重放光芒?


   答: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堪称国粹,太极拳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枝绚丽奇葩,故其能走出国门,传播世界,是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 认识到太极拳不但可以健身、养生、防身,还是一项可以修身养性的体育运动。太极拳修炼形体和意识的统一,太极拳强调“意”、“气”、“神”的修炼,然后才 是形、体、势的修炼。太极拳讲究以神见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内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练成内外浑然一体。所以我们学练太极拳 不可忽视太极拳前辈所留给我们关于太极拳的著作、经典拳论,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取得更大成果,才会发扬光大。


  问:贵派太极拳主张“悟练结合”有何指导意义?


   答:练太极拳者,都应按阶段、层次等不同进度,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演练方法去练,“悟练结合”也是对练拳者分阶段和进度来要求的,比如初级阶段具有1至5 层功夫时,应该是“七分练拳三分悟”,达到中、高阶段具有6至10层功夫时,应该是“三分练拳七分悟”,这样才会使练拳者少走弯路。


  问:有识见之人,不以小成为喜,你的师兄弟和你哪些弟子勤奋好学,将来可成大器,可担弘扬武式太极拳的大任?


   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太极拳是一种博大精深,有着中华文化之底蕴的传统文化种类,太极拳不仅是把拳架盘好,达到几个阶段,几层功夫的问题,还要以 易、道、释、武、医等哲理作为理论指导,其深奥程度需要研究、领会、体悟,得其实质来指导太极拳,对古老经典拳论、歌诀、秘诀要逐句、逐字去领会体悟才能 悟出其法理奥妙,达到神化之功夫,因此小成何喜之有啊?前面我已经讲了,辽沈地区有那么多的武式太极拳传人和再传人,我相信我的师兄弟们和再传弟子以及武 术界的同道、同仁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把武式太极拳之重任担起来,使之发扬光大并一直将其发展、传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