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中的5“I”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10:34

美国教育中的5“I”特色 

 考察美国教育可以发现,Internet只是一种教育辅助手段,真正的教育特色是另外5个“I”,即个性化(Individual)、启蒙式(Illuminative)、执行力(Implementary)、互动性(Interactive) 和创新性(Innovative)。

个性化(Individual)是美国教育的突出特色,在美国的教育上,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挥。美国的很多初中学校就设置了选修课程,家庭教育中家长把与孩子共同讨论当作很正常的事情,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从而在整个社会中培养形成一种容忍个性发挥、崇尚自由发展的特性。辩证地看,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美国教育注重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反抗精神等,以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教育达尔文主义的色彩,体现到整个国家和国际社会交往中,就是美国总希望成为在国际事务中“出人头地”。就连最近由次债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动荡,究其深因,与美国教育强调个性化、华尔街的“宠儿们”挖空心思设计种种金融衍生工具以体现美国特色也不无关系。

启发式(Illuminative)教育是美国教育的另一大特色。美国将启发式教育贯穿到整个社会的教育学习中,《华尔街日报》上精心绘制的经济图表,时政刊物上充斥的漫画,登峰造极是寓教于乐的以《猫和老鼠》为代表作的美国动画片文化。在学校里,教科书更是充满“看图说话”,卡通、图表、照片加幻灯、投影、电视甚至电影——当然很多时候都是连通了网络的,教育技术手段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就怕你看不懂。很多课程,不强调结果对错,而是注重人人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重点讲解自己如何实现这个理解过程。其启发式教育的科技结晶之一,就是微软的图标式操作系统——Windows平台和Office办公系统。全球普及之广,与系统界面上那些别出心裁、易学易用的功能图标是分不开的。“大道如常”,看似简单的教育理念,居然蕴育出网络世界的“普世规则”,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执行力(Implementary),也可以说是动手能力,是美国教育区别于东方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他国家的学生申请奖学金去美国求学,很多就是做教授的实验室助手,说白了就是操作仪器,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当然与饭馆打工有形式上的类似——都是动手,确有本质上的区别——实验要求手脑并用。“实验是科学之母”。美国是全球公认的科技发达国家,汽车、航天、军事、医药、通信等领域翘楚辈出,是当然不让的诺贝尔奖第一“大户”,这与美国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就是在中小学历史课上,老师也会安排学生自制展板,自定主题、各展其能、开办展览,并邀请家长参加。历史课尚且如此,其他各种专门的手工、实验课程更是把动手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学生的考评中,不是“一考定终身”,既可以多次考试,更重视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美国入学考试除了看成绩,更重视“面试”的原因。

注重互动性(Interactive)是美国教育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特点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便。体现在课堂内,就是课堂布局灵活,多为圆圈型,老师时而处于中心讲解,时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到中间来讲解思考过程和结果,其课堂氛围体现为“能上能下、七嘴八舌、生动活泼”。就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的特点,学生可以在当众讲话中培养自信和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认真预习、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顺利完成从“自圆其说”的小演讲到“自成一家”的学术追求的转变。互动性另一重要方面,就是校园教育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很多数学、经济学课程,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商场,用最直接的方式体验、讲解。同时,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不仅在各大商学院流行,更是中小学教育的拿手好戏。

归根到底,美国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创新式教学(Innovative)。所有其他特色,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进行。从国家政策层面看,美国总统布什在2006年签署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在创新中领导世界》,其中的关键一条就是进行教育和科技的全面创新。200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为有意义地促进一流的技术、教育与科学创造机会法》(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从而启动了美国确保人才培养和促进国家创新与竞争力的立法程序。该法主词的缩写在英语中恰好为"竞争"(COMPETES)一词,所以又称作《美国竞争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创新是美国绝大多数教育科研机构自觉追求的目标。各种核心学术期刊无不以理论和实验创新自诩,老师对学生的最高评价也是“善于提出创新性见解”。 (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