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父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25:29

鸡父之战

鸡父之战是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夏吴楚争霸战争中,吴国为夺取淮河流域的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大败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的作战。

战争背景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大夫向戍倡导下,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邾、滕等14国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春秋第二次弭兵会盟,会盟后中原诸侯列国之间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晋、楚、齐、秦四个强国,因国内矛盾激化,国势趋于衰弱,放慢了对外扩张、争夺中原霸主的步伐。偏处于长江流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则先后兴盛起来,加入中原争霸的行列。  吴国是春秋时期一个新兴的国家,原本是楚国的属国,自吴君寿梦继位后开始崛起。晋国出于同楚国争霸的需要,采纳楚国亡臣屈巫联吴制楚的建议,主动与吴国缔结战略同盟,让吴国从侧面打击楚国,牵制楚国的北上。日渐强大的吴国,为了进入中原,也将楚国作为战略打击的目标,因此同晋国结盟,摆脱了与楚国的臣属关系,并积极动用武力,同楚国争夺淮河流域。自寿梦至吴王僚的六十余年间,吴楚两国战争频繁,互有胜负,但吴国因溯江攻楚困难及淮河流域为楚国控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地处淮河域中心的州来,与东面的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南面的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互为犄角,成为吴国难以逾越的障碍。州来虽曾先后两次落入吴国之手,但却复为楚国所据。

战前准备

  公元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进攻楚国控制下战略要地州来。楚平王闻讯后,下令司马薳越统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并令令尹阳匄(子暇)带病督师。吴军统帅见楚联军力量强盛,遂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将部队移驻于钟离伺机行动。楚令尹阳匄因病死于军中,楚军失去主帅,士气低落。司马薳越被迫回师鸡父,准备休整后再作行动。  吴公子光得知楚军统帅阳匄已病亡,楚联军不战而退,认为这是吴军退敌的良机,便向吴王僚建议率军尾随楚联军,等待战机。公子光说:“随从楚国的诸侯虽多,但均是些小国,而且都被楚国胁迫而来。这些小国都有各自的弱点:胡、沈两国国君年幼骄狂;陈国帅师的大夫夏啮强硬但却固执;顿、许、蔡等国则一直憎恨楚国的压迫,他们同楚国之间不是一条心,这一点可以乘机加以利用。至于楚军内部,情况也很糟糕。主帅病死,司马薳越资历低浅,不能集中指挥,楚军士气低落,政令不一,貌似强大,实则虚弱”、“七国联军同役而不同心,兵力虽多,但也可击败”。吴王僚采纳公子光的建议,并制定出具体的作战计划:迅速向楚联军逼近,定于到达鸡父战场后的次日即发起攻击,利用当天“晦日”的特殊天候条件(古代的迷信,晦日不打仗),乘敌不备,以奇袭取胜。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兵力攻击胡、沈、陈的军队,打乱其他诸侯国军,再集中兵力攻击楚军主力。同时决定在作战中采取先示敌以“去备薄威”,后以“敦阵整族猛攻之” 的灵活战法。

战争过程

  吴军准备就绪后,于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楚司马薳越仓猝之中,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僚以自己所帅的中军,公子光所帅的右军,公子掩余所帅的左军等主力预作埋伏,以不习战阵的3000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诸军。双方交战不久,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吴刑徒即散乱退却。胡、沈、陈三国军队贸然追击,捕捉战俘,纷纷进入了吴军主力的预定伏击圈中。这时吴三军从三面突然出击,战胜了胡、沈、陈军队,并俘杀胡、沈国君和陈国大夫夏啮。尔后又纵所俘的三国士卒逃回本阵。这些士卒侥幸逃得性命,便纷纷狂奔,口中还叫嚷不已:“我们的国君死了,我们的大夫死了”。 造成许、蔡、顿三国军队军心动摇,阵势不稳。吴军遂乘胜擂鼓呐喊,冲杀向前,直扑三国之师。三国之师的阵势本已动摇,纷纷乱作一团,不战而溃。楚军未及列阵,即被许、蔡等诸侯军所扰乱,陷于溃败。吴军大获全胜,并乘胜攻占了州来。

战争影响

  鸡父之战的失败是对楚国的一次沉重打击,使吴国“去江路而阻淮为固,扼楚咽喉为进战退守之资”。战后不久,楚司马薳越因楚夫人出走吴国而畏罪自杀,囊瓦接替薳越担任令尹。自此楚军很少主动出击吴军,基本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在吴楚争霸战争中逐渐陷入被动。终于在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被吴国以少胜多,攻破首都,元气大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