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几度梦里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39:53

《读者》2009年第21期
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为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凄切着,幽怨着,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常常是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她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赏析
苦境,可以成就强者
□杨万元
关于梅花的诗词歌赋实在不胜枚举,耳熟能详的是小学就熟背过的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冰天雪地里梅花绽放后的英姿还有那沁人肺腑的淡淡幽香;而在陆游的眼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是如此的高洁,即使是粉身碎骨,也是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毛泽东的眼里,“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的梅花,却是那样的谦逊,傲雪凌霜,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时,就悄然隐退。诚如作者所言,梅花的花瓣“薄如蝉翼”,花蕊“稀疏”,香味“淡淡”,“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这也是梅花之所以被中国文人经常吟咏的原因吧?
当然,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并非在此。接着文章“从拟人的角度”来审视,梅花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遭遇到挫折和磨难,“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凄切着,幽怨着,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就如同那些遭受磨难的志士仁人,宁折不弯,让人心生敬意。
最后,作者从“一切有情,众生平等”谈及梅花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人不可能事事如意,总有不顺心的时候,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罢了,将强烈的渴盼归于平和的处世,这应该是更多人所不得不思考的生存哲学。梅花所面对的艰难困境,是无法让它作出抉择的,也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勇敢地面对,用一颗安然、泰然之心去面对,艰难苦境反而成就了它,“苦寒之于梅”已经是一种难得的财富。人在生活中遭遇到困境厄运时,是否从梅花的“故事”中受到某种启发呢?
苦难,可以击垮一个弱者,也可以成就一个强者。
读此文,笔势悠然,感觉他的散文如同草原放牧,信马由缰,但紧紧护卫着“羊群”。全文围绕着梅花而展开,关于梅花的典故、故事,梅花受文人的青睐的缘由,最后落到“人”的思考上:梅对“苦境”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而人敢于直面苦难,敢于承受苦难,保持达观的心态,所以才拥有坚强的生存信念。
我读过他的《水性江南》,也是如此。由水而人,谈江南人的性格;由人而水,探江南水之奥妙,有浓郁的哲思意味。慢慢回味、品咂,才能体悟到文章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