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先安内: 亡国之策遗臭万年、阴魂不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48:00

攘外先安内: 亡国之策遗臭万年、阴魂不散

[1410] (2010-09-05)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931年夏,为了寻找侵华借口,日本侵略者不断在东北挑起冲突事件,致使中日矛盾迅速上升。而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的反蒋派别汪精卫等人又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相抗衡。正忙于第三次围剿红军的蒋介石不得已于1931年7月23日在南昌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通电,指出“当此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联合进攻、生死存亡之间不容发之秋,自当以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安内攘外之奋斗”,所以“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7月30日又改为“攘外应先安内”),把矛头直接指向共产党和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势力,初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继续强调攘外必先安内。1931年11月30日,在顾维钧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宣誓就职大会上,蒋介石致《外交为无形之战争》的训词,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第一次正是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议怒潮,加之国民党内部反蒋派别的进攻,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于12月15日宣布下野。一二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重新上台,并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稳住日本,之后,便把攘外必先安内定为国民党的基本国策。所以,从1931年7月到1936年12月,攘外必先安内成了蒋介石集团内政外交的基本方针。

  蒋介石在抗战中部分消耗异己分子,许多部队都是几千几千的倒下去的,惨不忍睹,蒋介石攘外安内差点把中国葬送了。蒋介石节节败退这个与他安内肯定有联系的。消耗掉许多异己分子,国民党那时蒋介石名为抗日实则消耗掉异己的力量这个是绝对的事实,而这些异己力量都是中国人。蒋介石败走台湾关键他不得人心,说明蒋介石实在是人神共愤。

  蒋介石的错误是致命性的。丧失了合作抗日的最好时机,也失去了其政权获得广大民众和中间势力拥护的机会。其原因,第一、蒋介石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势力,认为自己能够在较短地时间内剿灭共产党。等到时间逐渐地拖下去,蒋中正先生是想脱手都不易得了,已经陷入了剿共、失败、再剿共、再失败的恶性循环。第二,蒋介石过低地估计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野心,认为在保持自己政权的前提条件下,日本的侵略野心可以获得满足。从而不想再惹日本这个麻烦,而把精力放在对付共产党和内部异己力量上面。第三,蒋介石过于信任国际力量对日本的制约作用。这一点几乎犯了和李鸿章一样的错误,总是希望能够通过国际力量的制约缓解日本的侵略达到不开战,丧失小部分权益就可以和平解决的目的,对日本的狼子野心没有充分的认识。蒋介石错误地运用了这一政策,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把自己推向了失败的万劫不复的深渊。

  蒋介石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策略,反映了其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的本质。首先从阶级性上看,蒋介石保护的是极少数的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是保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在他看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他的危害小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威胁是第一位的,日本侵略者的威胁是第二位的,“国家的大患,不在倭寇而在江西的土匪”,“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为奴隶,亦不可得。” 这就是说,假如日本灭亡了中国,他还可以当日本在中国的代理人,他的利益还可以得到保障,如果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推翻了,他就是永世不得翻身了。由此可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是由其阶级性、由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

  其次,从思想上看,蒋介石深受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尽管蒋介石曾经追随孙中山搞过民主、共和,但其内心深处却是封建专制主义,他建立的政权是封建式的蒋家王朝,他对中国20多年的统治是封建专制统治,他的所作所为无不带有封建专制的遗风。在这种封建专制思想的驱使下,他绝对不允许他的“臣民”“犯上作乱”。他宁可把民族利益出卖给日本侵略者,也不允许中国人民对他有丝毫的反抗。因为在他看来,日本侵略者是“邻邦”不是“臣民”,即使有些“不轨”行为,也不会损害他蒋介石这个主子的“颜面”。所以,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是其封建专制思想作怪的表现。

  第三.从个人经历上看,蒋介石多次到过日本,特别是青年时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对日本的“武士道”、“大和魂”精神特别崇拜,具有很强的“亲日”倾向。他说:“我从前向慕日本的传统精神,亦爱日本的民族性,日本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 1927年蒋介石下野到日本后,与他的老师长冈外史见面时,还写了“不负师教”四字。就此而言,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也与他的个人经历、浓厚的“亲日”倾向密切相关。在民族危急的形势下,全国各阶层人民普遍的愿望是团结抗日,停止国民党的剿共政策,然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实际上是先全力扩大内战,扩大国内的分裂和对立,这样“攘外”就必然成为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所以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一出笼,就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事实上抵制,包括许多伪军在内!

  今天我们纪念和缅怀千千万万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民族英烈,要把国民党将领与士兵抗日与蒋介石做一定区分。许多国民党将领军阀及其千万士兵,许多人虽然之前为一己之私割据,但是国难当头都不遗余力进行抗日,这个与蒋介石的私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讨论历史的时候往往不要忽略了地方军阀的概念,国民党抗日将领和千万无名英雄士兵死难的概念,正是因为这些有血性的汉子才是抗日的骨干。当时凇沪抗战上海这里的所谓的杂牌军川军滇军好多都是拿着大刀上去拼命的。国难当头共赴国难,是应该肯定的,抗日功劳归到蒋介石一个人头上是不对的。国民党消耗大那是事实,可是消耗大并不代表蒋介石有功劳,为国牺牲的是蒋介石的亲戚吗?死的是广大中华儿女!蒋介石的做法如果予以肯定,那么以后这种靠战争消除异己行为不是比比皆是。

  单单说实力不济也不成立。错误的指挥加上错误的政策才是中国人死伤惨重的直接原因。国家需要的是打胜仗的将军不是经常吃败仗的将军。单单按照死伤惨重的后果来评价说蒋介石抗日居功至尾那是不对的,蒋介石这么多军队死亡,带有瞎指挥和无能的一面。蒋介石攘外安内决策当时确实存在巨大的危害性,差点给日本人蚕食了中国,永远遭人唾骂!而日本几十年内一再从中国内战、两岸矛盾中挑拨和渔利,至今依然这样。蒋介石放弃驻扎改造日本的绝好机会,国共先后放弃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几十万平方公里领海的丧失,说明国共矛盾、中美矛盾被日本充分利用、步步紧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一个历史悠久的战略思想丰富的世界大国和战胜国,被一个战败国玩弄于股掌之中,陷入进退失据的困窘,难得不值得深刻反思吗?还不猛醒吗,还在做梦和幻想吗?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永远不要低估日本人的野心与奸诈,永远不要高估日本人的道德和合作诚意!希望今天的一些所谓要人不要重蹈历史错误和覆辙,不要过高期望日本国和日本民族性变好,而一头热地推进什么中日友好合作共荣。中国究竟得到了什么好处?如果日本人非要中国提供稀土,那么前提必须是交还中国的琉球群岛、钓鱼岛!中国政府应扬眉吐气的旗帜鲜明提出这些战略问题,并废除少数亲日份子操作的丧权辱国的所谓某某共识,全体中国人民并没有经过同意,也不会同意和承认!用中国国土当礼品去维持人家的走马灯名角,就是有1亿平方公里也不够送。日本等一些周边国家在许多问题上一再挑衅、不守信义,我们正好可以废除错误共识,推翻以往的所谓承诺呀。日本有求于中国的越来越多,中国冷处理乃至冻结一切就是战略主动权。实质分歧存在,面子上的合作不要也罢,徒然捆住自己。

  争取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国土领海完整和主权安全,绝不是在国土国海方面做出战略退让的借口,自己的国土什么时候成了问题呀?目的与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呀。学习不屈不挠的抗日楷模和英雄,长点骨气和志气,才会被历史褒奖。